- 成長的哲學課:自我與人生的思考
- 梁光耀
- 1263字
- 2021-07-12 17:42:40
語言的意義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來思考,通過語言來學習其他知識,借助語言來互相溝通。我們好像十分熟悉語言,但其實我們對于語言的性質并不十分了解,比如說:“什么是語言的意義呢?”很多人認為語言的意義就在于它指代的東西,例如,“蘋果”這個字詞的意義就是它代表蘋果這種東西;那么,如果兩個字詞所指的東西是一樣的話,它們的意義應該相同,但事實并非如此。例如“啟明星”和“長庚星”這兩個詞,它們指謂的對象相同,都是太白星,即金星,但表達的意義卻不一樣,啟明星的意思是“早晨最明亮的星”,而長庚星的意思則是“傍晚最明亮的星”。
指謂與意含
有些字詞的意義可以從指謂和意含兩個方面來了解,兩個字詞的意含相同則指謂相同,而指謂相同意含卻不一定相同。
意義?指謂?字詞所指代的事物
意含?字詞的意思
當然,不同的字詞也可以有相同的意義,例如“王老五”和“單身漢”,意思都是未婚的男性。相反,同一個字詞也可以有不同的意思,例如“自由”,一個意思是不受任何外在的人為限制,另一個意思則是不被任何原因所決定,這就是歧義。在《思考》那一篇我們已討論過歧義如何導致思考混亂。或許有人認為,如果每一個字詞都只有一個意思,那不就可以消除誤解和混亂嗎?但這是不可行的,因為首先我們的語言將會無限地膨脹,每一種新事物都需要發明一個新的字詞,根本不利于學習和運用。即使我們真的辦得到,也不可能消除歧義,因為字詞除了指謂事物之外,還可以指稱自身,例如“狗”,既指謂狗這種事物,也指稱這個字本身。況且,我們還有語法歧義,一句話有多種解釋有時是源于語法結構,而不一定是字詞的歧義所造成的。
如果字詞的意義是它所指代的事物,那么語句的意義就在于指代事件;換言之,語言的功能就是用來描述這個世界,有人認為這正是語言的本質,例如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就主張語言是世界的圖像。
語言圖像

奧地利的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紀初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也是英美分析哲學的奠基人,他早期認同語言圖像理論。不過,后期的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根本沒有本質,語言有著不同的意義或用法,既有認知意義,例如用來描述世界,報告事實;也有非認知意義,例如用來抒發情感、下達命令、請求和詢問等,維特根斯坦稱之為語言游戲。語言就好像不同的游戲,有著不同的規則,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會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同一句話,也可以兼有認知和非認知意義。然而這些規則又并非明確規定,而且會隨著生活環境的轉變而有所更改,我們必須在具體的生活中領會,字典不過是記錄了部分常用的意義和用法,而且字典也會不斷修改。可以試想“馬路”這個詞的現代意義和古代意義有什么不同。
語句的意義

由此可見,語句不一定用來報告事實或描述世界,就連字詞也不一定有指代的對象,先看看這個論證:“1000元比沒有東西好,沒有東西比愛情好;因此,1000元比愛情好。”這個論證看似成立,因為既然A比B好,而B又比C好,那么一定A比C好。然而,“沒有東西”只是一個虛詞,并不指代任何事物。我們也可以說這個論證犯了歧義謬誤,因為兩個前提中的“沒有東西”并不是同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