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的哲學課:自我與人生的思考
- 梁光耀
- 509字
- 2021-07-12 17:42:40
小學時我最喜歡的是語文課,對語文老師也特別有親切感,很多課文到現在我還記得十分清楚,例如有一課講主人和客人的對答,大家都用了同一句話“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卻表達出兩個不同的意思。客人問的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而主人的回答則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可惜的是,老師沒有進一步解釋語言的特性。以上那句話之所以有兩個解釋,是語法結構造成的,稱為“語法歧義”。中國的古文沒有標點符號,因此斷句就變成了一門學問,不同的斷句可產生不同的意義,例如孔子有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至少有兩種讀法,一個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另一個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批評孔子是封閉保守的人,就喜歡采用第一種讀法,將它解釋為“要令民眾服從去做,不可以讓他們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而認為孔子是開明民主的人,就喜歡采用第二種讀法,將它解釋為“民眾可以自己做事,就讓他們自己來;民眾不懂怎樣做的話,就要給他們說明道理”。
別以為語法歧義只出現于古文,現代的白話文一樣有,例如,“她喜歡工作多過她的男朋友”,一個解釋是“她喜歡工作多過喜歡她的男朋友”,另一個解釋則是“她喜歡工作多過她男朋友喜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