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詭辯術中的幽默(2)
- 現(xiàn)代人智慧全書:智慧詭辯術
- 林可行
- 4867字
- 2014-07-16 14:28:02
×××料不到魯迅會有這一招,弄得極其狼狽。接著,魯迅抓住機會,力陳研究院的經(jīng)費不能少的道理,一條條,一項項,有理有據(jù),駁得他是啞口無言,只能灰溜溜地收回自己的主張。
魯迅之所以能駁回×××,在于他巧妙地偷換了“有錢”的概念,出奇制。×××講的“有錢”與魯迅講的“有錢”涵義不同。但魯迅正是利用這一不同,打亂了×××的陣腳,一開口就氣勢非凡,使對方在心里發(fā)怵,從而無言以對。
我們可以看到,面對對方的無理主張時,如果巧妙地偷換概念,故意曲解某一詞語在對話中的意義,就能駁倒對方。
有個富翁,左鄰是銅匠,右舍是鐵匠,成天叮叮咚咚地吵個不停。于是,富翁特意備一酒席請他們搬家,他們也都答應了。
兩個鄰居搬家后,還是叮叮咚咚的,原來,左邊搬到了右邊,右邊搬到了左邊。
富翁所說的搬家,照字面上解釋是挪動住處。而與其本意搬到遠離富翁的地方根本上不同。他的鄰居利用這一點整治了富翁。
但是如下面的“偷換概念”應加以反對:
一個青年在逛公園時損壞公園的欄桿,管理人員索賠,這青年反問:“這為什么要我賠?”管理人員說:“損壞人民的財產(chǎn)就應該賠!”
這青年卻振振有詞地說:“我是人民中的一員,人民財產(chǎn)有我的一份,用不著賠,我的那一份不要了!”
這是一種詭辯。我們對該青年利用偷換概念以逃避賠償責任的行為應加以譴責。
35.順佯敵意
陳毅急公好義,最看不得人受委屈。1956年夏的一天,當他一聽說第二外國語學院要開大會批判外交系統(tǒng)的工作組,立即吩咐司機,直往東郊外語學院急馳。
汽車停在操場上。陳毅在主席臺落座后,批判大會剛開始,主持大會的造反者高呼將“鎮(zhèn)壓群眾運動的劊子手張彥押上來”,這時,戴著破紙簍糊起的高帽的張彥被連推帶扛地架到右臺上,頭被猛地按下去,其狀非常悲慘。
陳毅一看這情景,氣就上胸了。但他很快又鎮(zhèn)靜下來,拿起桌子的大蒲扇,呼嚕呼嚕地扇著,借以安定情緒。發(fā)言剛開始沒兩句,便有造反派沖上臺,硬要張彥跪下來“請罪”。
陳毅把手中的扇子往桌上一拍,提高嗓音大聲地說:“張彥,廣大群眾提了這么多問題,你怎么光聽不做記錄?”說完,轉過臉向主持人說:“讓他們坐下記錄,回去好好交待檢查!”
張彥跌坐在臺上的一張椅子上,其他受批判的人員也被勒令坐下記錄。沒過五分鐘,在一片“站起來”、“低頭認罪”的口號聲中,張彥又被揪起。
罵聲剛起,陳毅用指節(jié)咚咚咚地敲著桌子,以不耐煩的口吻重復著:“張彥,你坐著記,你坐著記嘛!”如此幾起幾落,批判發(fā)言總算結束了。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英雄本色,但硬頂容易碰壁,在無法扭轉局面的情況下,不如假裝順從他人的意圖,“順佯敵意”,“投其所好”,爭得一分便是一分。陳毅對蒙受污辱的同志假批真保,也真是過人之處。
36.見風使舵
1722年,乾隆皇帝突然起念纂一部囊括天下千年之書的《四庫全書》,想創(chuàng)永世不朽之功業(yè),博萬古流芳之美名。但是,他為編書的人選問題而愁腸百結,因為悠悠中華書籍浩如煙海,要約定一部集天下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沒有一位博聞強記、年富力強的通儒,是不可能完成的。
后來,東閣大學士劉統(tǒng)勛向他推薦了因“坐泄機密”罪而被充軍新疆的大才子紀昀來。于是,乾隆連下三道圣旨,召回紀昀到北京。
大家都知道乾隆是個出了名愛賣弄學問的皇帝,這不,他又想出對聯(lián)來考考紀昀。紀昀回京的第二天隨群臣進宮朝罷,乾隆叫過紀昀,說:“紀愛卿,朕欲與你戲對一聯(lián),不知你這幾年在新疆這聯(lián)對功夫是否有長進?”
紀昀一聽,皇帝老子又在找借口考他,但他又不好反對,只好說:
“臣遵旨。”
“好!朕說‘兩碟豆’。”乾隆開口了。
“我說‘一甌油’。”紀昀緊緊跟上。
“朕說‘林間兩蝶斗’。”乾隆利用諧音換了概念。
“我說‘水上一鷗游’。”紀昀如法炮制。
“人云‘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不想就此罷休,又拋出一個話題。
紀昀立即識破乾隆的企圖,略一思索,接口便說:
“我說‘北國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一聽,呵呵大笑。立即授予紀昀《四庫全書》主編官。
中國有兩句成語,一是“見風使舵”,二是“識時務者為俊杰”。雖說法不同,但實質(zhì)一樣,說的都是隨機應變的智囊。在上述的故事中,紀昀的“見風使舵”可謂恰到好處!當乾隆以諧音變換手段:“兩碟豆”成“兩蝶斗”時,紀昀也以“一甌油”和“一鷗游”相對,并見風改變舵向:“水上一鷗游”與“林間兩蝶斗”構成了天衣無縫、無懈可擊的妙聯(lián)。而當乾隆皇帝企圖以“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開題時,紀昀更是見風使舵一語雙關地說出“北國一天一地一圣人”,既對仗工整地對上了乾隆出的上句,又于其中巧妙地拍了乾隆的馬屁,歌頌他是北國一統(tǒng)江山的圣人。乾隆聽了這話當然十分得意,授予紀昀為主編官也在情在理了,這便是紀昀的“見風使舵”的智慧所在!
37.投桃報李
紀曉嵐因才華出眾而深得乾隆皇帝的賞識,乾隆皇帝更是帶他不離左右。這也使紀曉嵐非常的苦惱,因為他也是個有感情的人,他也有與常人相同的與家人團圓相聚的向往。然而他不能得到,頗有點學問而又愛賣弄自己的乾隆需要他時常呆在身邊對答學問。
人言“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又到了中秋團圓日,此時的紀曉嵐多想回到滄州崔爾莊,在紀家那丹桂同香的花園中,對著一輪癡情、皎潔的月亮,與老母、妻兒一起吃講賞月,共度良宵啊!然而,至今也不見乾隆有讓他回家的意思,這多煩人呢!想到此,紀曉嵐不免愁容滿面。
不料,乾隆也是個細心之人,見紀曉嵐似有滿腔心事的樣子,使試探著問:“朕見卿似有難言之苦衷,莫非是一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紀曉嵐聽皇帝這次蠻會體諒人情,正猜中自己的心病,心想何不趁機讓自己回家歡度中秋。機敏的紀曉嵐已意識到乾隆的話中含著一個對子上聯(lián),是皇帝拋出的話柄,于是他不加思索地接口道:
臣因久居朝中,頗念堂中老母。若蒙皇上恩準省親,可謂——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
乾隆聽罷,滿面含笑,一口答應讓紀曉嵐回家探親,并賜于金銀財寶等禮物。
像紀曉嵐這樣侍候皇帝是件不簡單的事,首先要隨時地把握皇帝話中真正內(nèi)涵,然后要迅速地做出相應的反應。否則,輕惹皇上發(fā)怒,重則引火燒身。乾隆皇帝自恃有點學問,生平喜歡賣弄,同時也喜歡有才華的臣子,希望他們能迎合自己的心思對答皇帝的“難題”。幸虧,紀曉嵐是一個聰明絕頂?shù)牟抛印K运宦牷实鄣膯栐挘恪捌谱g”出其中的對子的上聯(lián):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這是一個較難應付的對子。乾隆用拆字的手法,并用問話的形式出現(xiàn),但紀曉嵐做得十分出色,他同樣也用拆字法以“言身寸謝”對“口十心思”。并且上下聯(lián)對仗十分整齊,三個均由動賓結構組成,其中的“天、地、君王”大于“子、妻、父母”,投桃報李式地迎合乾隆的心理。
先巧妙地向乾隆請了假,而后感謝了乾隆,拍了乾隆的馬屁,使乾隆不得不準假,而且是高興地批假讓紀曉嵐回家探親。
38.依樣畫葫
19世紀末,美、英、法、俄、德、意、奧、日等八國聯(lián)軍,對中國發(fā)動了瘋狂的侵略戰(zhàn)爭,先后占領了北京和天津,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只是一味地與之屈膝求和。一次議和會上。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代表,想借機侮辱中國,并顯露自己的才能,他陰陽怪氣地對清政府代表說:“聽說你們中國有一種特物的形式,叫做對聯(lián),要求語詞對稱、音調(diào)協(xié)調(diào)、嚴密工整。現(xiàn)在我出一上聯(lián),看你們是否對得出下聯(lián)!”其他的代表趁機捧場叫好,想一睹清政府的丑相。
他傲慢地環(huán)視四周,油腔滑調(diào)地說:“我這上聯(lián)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請對下聯(lián)吧!”這顯然是在誣蔑中國人。八國代表一聽這上聯(lián),發(fā)出陣陣狂笑,并蔑視中國代表,看他們?nèi)绾螒稹?
可憐的清政府代表,雖胸中不平,但一時競也無詞以對。只好尷尬地苦笑,而八國聯(lián)軍代表過分得意忘形。
就在這時,只見一位清政府代表身后的小秘書霍然起立,正義凜然地用電光般的目光掃過全場,而后以洪亮的聲音說道:“既然外國人能想出上聯(lián),中國人就能對出下聯(lián)!”他不慌不忙地說:“下聯(lián)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下聯(lián)對的文字嚴密、內(nèi)容銳利威懾群魔。使挑釁者相顧悄然,滿臉窘態(tài)。
對聯(lián)是中國文學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形式,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它能表現(xiàn)出答對者敏捷的才思和出口成章的卓越口才。也可以說在上述的故事中,小秘書是“依樣畫葫蘆”對出了下聯(lián)。在對敵斗爭中或反擊不懷好意的對手時,因為對手的惡毒、被攻擊者或被侮辱者往往缺乏相應的方式反擊對方。這時,可以不必與對手論長短,只須根據(jù)對方使用過的手段模擬出與之形式上相當、內(nèi)容上等量的言辭回報對方,便可一舉擊敗對手。
宋元佑年間,丞相趙正夫和太史黃庭堅都在館閣,住在一塊,可趙正夫從來不征求黃庭堅的意見,每次吃飯只點自己喜歡吃的“來日吃蒸餅”。
有一天,大家聚餐喝酒。黃庭堅提出個辦法:“每個人說五個字,要從頭到尾合成一個字。”趙正夫想了許久,說了句:
禾女委鬼魏
黃庭堅應聲答道:
來力敕正整
這五字與“來日吃蒸餅”諧音,引起滿座人的哈哈大笑。
黃庭堅的應答妙在既是“依樣畫葫蘆”不違規(guī)矩,又具有雙重意義。
39.圍魏救趙
戰(zhàn)國時,魏國進兵趙國,邯鄲告急,趙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孫臏率兵救趙,兩人出發(fā)后,并未直奔趙國,而去圍攻魏都大梁。魏軍聞訊,立即撤兵回救。不料,齊軍已中途設伏,結果重創(chuàng)魏兵。這是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兩千年后的乾隆年代,紀昀巧妙地用在了與皇帝對恃之中,并取得了獨特的效果,救了紀昀一命。
一個夏天,乾隆宴請諸大臣。大臣們吃得很開心,飲得頗為暢快。這時,乾隆的詩興又來了,借著突變的雷雨天氣出了一個上聯(lián):
“玉帶行兵,風刀雨箭云旗百鼓天為陣”。
這一聯(lián)不僅組字成句頗為巧妙,貼合那時的雷雨天,而且出句頗為氣派。可是正當乾隆征求下聯(lián)時,眾官卻埋頭無語,對不上來。乾隆見此情景,心中欣喜萬分,竟然沒人對得上!
這情景沒過多久,便被紀昀打破了。乾隆自以為厲害,便點明紀昀答對。
紀昀便遵旨說了下聯(lián):
“龍王設宴,日燈月燭山肴海酒地當盤”。
話音剛落,群臣贊嘆,而乾隆動怒半日無喜色,沉吟不語。群臣不解其中的奧秘。
紀昀看看乾隆,又瞧瞧大臣們,接著說了一句:
“圣上為天下,所以風、雨、云、雷都歸你調(diào)遣,威震天下;小臣酒囊飯袋,所以希望這日、月、山、海都能在酒席之中。可見,皇上是好大神威,而小臣只不過是好大肚皮而已!”
這么一解釋,乾隆立即笑逐顏開,連忙表揚紀昀:“飯量雖好,但若無胸藏萬卷之書,又哪有這么大的肚皮!”
本來,乾隆在上聯(lián)已具有一代英王的豪邁氣概,不料紀昀下聯(lián)一出,便光彩暗淡起來,因為,紀昀的下聯(lián)也頗合當時的情景,同時以“日、月、山、海”巧對“風、雨、云、雷”,在氣勢上壓倒乾隆,把乾隆圍在城內(nèi),乾隆當然不悅。同時,紀昀又陷入了作繭自縛的境地。因為他得罪了乾隆,所以也把自己圍在城中。
因此,當紀昀意識到自己惹了禍,妙對卻反困于城中,只好自認倒霉,自搬救“兵”了,于是他故意抬高乾隆是“威震天下”,而自己只不過再現(xiàn)了小人“酒囊飯袋”之志。這樣一捧一抑,乾隆的心理便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挽回自尊面子,也不便再追究紀昀的“罪狀”了。
于是,紀昀通過這番“圍魏”之策,終于使自己脫險,解了圍。
40.以硬對硬
戰(zhàn)國時,秦王想用500里土地來換安陵,安陵君不允,秦王很不高興。安陵君為說服秦王,派唐雎出使秦國。
唐雎來秦國拜見秦王,秦王卻十分傲慢地說:“我認為安陵君是個謹慎的人,所以不把他放在眼里,今天我用500里地來擴大安陵君的地盤,他卻違抗我,是何道理!”
唐雎說:“安陵君想永遠保住祖先的土地,即使拿1000里土地也不敢對換,何況只有500里?”
秦王聽了更加惱怒,說:“你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天子發(fā)怒,會使百萬尸首橫地,鮮血流淌千里!”
唐雎不甘示弱,反問他:“大王可曾聽說過布衣之士發(fā)怒?”
秦王說:“這是平常人發(fā)怒,也不過是扔掉帽子,空手赤腳,用腦袋撞地罷了!”
唐雎說:“從前,專諸替吳公子行刺吳王僚時,彗星沖擊月亮;聶政為嚴仲子殺韓傀時,白虹穿過太陽;要離刺殺吳王僚的兒子慶忌時,蒼鷹在殿上撲擊。這三位都是布衣之士,他們滿腔怒氣還未進發(fā),上天就已預兆。現(xiàn)在加上我,便是第四位了。如果非要布衣之士發(fā)怒,倒在地上的尸體雖只有兩具,流血不過五步,可天下人都要穿上喪服。現(xiàn)在是時候了!”說完,拔出寶劍,躍起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