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詭辯術中的幽默(3)
- 現代人智慧全書:智慧詭辯術
- 林可行
- 4935字
- 2014-07-16 14:28:02
秦王嚇得面如土色,聳身長跪向唐雎求饒,說正因為有唐雎先生在,安陵50里地還能存在。
像唐雎一樣,在一些場會如果碰到說話不講理的人,或者冥頑不化,死皮賴臉之徒,不辯不行,辯又難以理喻,在這種情況下,只好以硬碰硬,迫使對方就范,特別有時你越爭辯他便越是胡攪蠻纏,你越難為情,他便越是傲氣十足。
譬如,早晨上班時,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你的腳被踩了一下,你自然會叫一聲:“哎喲!小心點,踩著我的腳了!”
想不到一個粗野的聲音在你耳邊響起來:
“嗬,嬌貴!你坐小轎車去呀,坐小車就不會被人踩著,誰叫你坐公共汽車來著?”
如果他稍一點頭表示歉意,事情也就過去了,可是,踩了人還自以為有道理,還挖苦別人,便是過分了。
你可以回答:“那倒好,你把全車的人的腳都踩過,大家都得去坐轎車,只剩你一人坐這輛最大的轎車了!”
這樣的針鋒相對,當然是不為快的,但有時實在惹得人生氣。不妨來個以硬碰硬。當然,回答的話,不要太沖,不要帶不文明的字跟,以免引起更大的爭吵。要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看準機會,在關鍵時給一記回去。
不管怎么樣,你要有制服對方的把握,這方法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的一次回報,切勿濫用。
41.投其所好
懂得歷史的人對東方朔一定不陌生,他曾憑著他機智、滑稽的語言多次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留下不少關于他的“正傳”。
據說有一年夏天祭拜天地之后,漢武帝來了興致,下旨把肉分給參加活動的諸位大臣。但是下旨的大臣遲遲不來,東方朔實在等不及了,便自己拔劍割下一塊肉,揚長而去,并且對目瞪口呆的其他官員說:
“各位,請自便吧!”
傳旨的大臣把這件事奏報漢武帝,武帝一聽,動了肝火——這還了得!你東方朔眼中還有我皇帝嗎?這按律當斬啊!心想東方朔是個聰明之人,怎不知這規矩,便叫人傳來東方朔責問:
“昨天賜肉于你們,為何不等傳旨就擅自割肉?東方朔,你該當何罪!”
東方朔也不申辯,只一味地跪在地上叩頭請罪。
武帝見此,怒氣已平三分。也許是看到平素的情分上,便沒有再問他死罪,只是叫他自我反省:
“東方朔,寡人暫不問你死罪,你應在群臣面前自我檢討!”
東方朔一聽,趕忙叩謝龍恩,而后站起來,拱手向大臣們請罪,做了自我檢討:
“東方朔呵東方朔!你竟然受賜卻不待圣旨,是多么的無禮!你能自己拔劍砍下肉,又是多么的勇敢!并且所割下的肉不多,又是多么的廉潔!剩下的肉留給其他的人,又是多么的公平仁慈啊!”
武帝一聽,忍俊不禁,笑出聲來,無可奈何地說:
“叫你自我檢討,你卻自我表揚起來了!”
結果,武帝不但不殺東方朔,又賞給東方朔好酒十斤,好肉一擔,把其他大臣的眼都給看紅了。
這便是東方朔的應變絕招之一“投其所好”。東方朔作為漢武帝的親密隨從,漢武帝的性情可是一清二楚。漢武帝的為人,一是好大喜功,特別自尊;二是喜歡神仙,酷愛詼諧。東方朔不待他的圣旨出自割肉,這冒犯了他的自尊,自然他會憤怒,所以東方朔在被責問時,只好連連叩頭請罪。而當漢武帝火氣漸消,要東方朔自責時,東方朔又乘機抓住了一個大好機會,投其所好,在自責時亦嘲亦解,使怒氣沖沖的武帝對他的詼諧語言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投其所好”是一個應變的手段,我們應與“拍馬”、“溜須”等不良的言行嚴加區分。
42.化拙為巧
在日常生活中因種種原因,或失言,或舉動不慎而使對方的心理受到刺激,這是常有的事。這時,如果處理不好,會因此產生不愉快。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過失后,要不動聲色地采取補充修正。“心理補修”法就是在不失面子的情況下,主動糾正自己的過失,運用語言手段使對方受傷害的心理得到平衡。
清朝禮部尚書紀昀才思敏捷、能言善辯。
一個夏天,他正光著膀子伏案工作。突然門外傳來“皇上來了”的聲音,來不及穿衣卻又不能光膀子見皇上。情急之中,忙鉆到桌子底下藏起來。
后來聽不到皇上說話的聲音了,他估計皇上已走遠,便問:
“老頭子走了沒有?”
不料,皇上卻仍在那坐著,一聽這話,立即板起臉孔:
“紀昀,你給我出來,敢叫我‘老頭子’!是何意思,今天你一定要說清楚!”
紀昀一聽知道皇上還未走,心里叫了聲“糟了”,使索性從桌子底下鉆了出來,忙伏跪在地上叩頭,口稱“死罪,死罪”。
皇上說:“叩多少個頭也沒有用,快講‘老頭子’是什么意思?”
這時的紀昀急中生智,慢條斯理地向皇上解釋:
“萬歲不要發怒,奴才之所以稱您為‘老頭子’,確是對您的尊稱。‘萬壽無疆’稱為‘老’,‘頂天立地’稱為‘頭’,皇上稱為‘天子’,這就是我稱您為‘老——頭——子’的原因。”短短一席話,皇上聽了可是心花怒放,紀昀的罪也就赦免。
在這個例子里,紀昀巧妙地運用文字的寓意解釋來使皇上已受刺激的心理得到補償。
43.陽奉陰違
“心理補償”法側重對人心理變化的調節,它利用妙語創造了一種婉轉曲折、變幻莫測的新奇意境,時而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時而點石為金,化拙成巧。真可謂是藏鋒處鬼神莫測其淵,露銳處天下莫擋其勢。它使失衡的心理得到恰當的安慰和補償。
曹丕、曹植都是曹操的親生兒子,曹丕更年長,但才氣遠比不上曹植有名。曹植才高八斗,史稱“建安之杰”。據說,曹操生前十分喜愛曹植,欲立曹植為太子。后來曹操死后,曹丕逼漢獻帝讓位,當了魏文帝。兩人因此而結怨。
曹丕當了皇帝之后,十分嫉恨曹植的才能,總是想找借口殺掉他。后來有一次,曹丕宴請諸位大臣,恰好曹植也在座。曹丕一見,心又生恨,認為殺機到了。便心生一計——讓曹植當面在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并且詩要以“兄弟”為題。要表現兄弟關系,卻不允許出現“兄弟”二字,如果做不出,就當處死。
在座的大臣心中都明白,曹丕變法子想除掉曹植,一個個都擔著一把汗為曹植擔心。
曹植一眼識破哥哥的心計,但卻又表現得極其的鎮靜,略為思索,便滿含悲憤吟誦起來:
“煮豆持作羹,漉鼓以為汁;
葺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詩已念完,還未走完限定的七步,曹植果然為一真才子!在座的大臣驚嘆地看了看龍位上的曹丕,曹丕低頭半晌無語。
曹丕,曹植,兩人同為曹操之子,曹丕屢害曹植,這也是兩兄弟的背景。曹植趁此機會以“陽奉陰違”的諷刺藝術,表面遵旨做詩,而暗自喻為:“釜中泣”之“豆”。喻曹丕為“釜下燃”之“葺”,憤怒地譴責了其兄曹丕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無義行為。使曹丕陷害不成,反受批判。
正因為“七步詩”有“陽奉陰違”的雙生絕妙,所以曹丕的陰謀失敗了,曹植獲得自救。
少年夏完淳雖不能吟詩自救,但其“陽奉陰違”巧諷洪承疇的技巧也一樣讓人驚嘆。
少年英雄夏完淳被明朝叛徒官員洪承疇俘虜之后,洪承疇想盡辦法讓其歸降,都被其拒絕。這一次他決定親自審訊。他以假惺惺的口氣說:“你這小子,懂得什么造反,還不是被那些叛亂之徒所騙了,如果你歸降于我,包你前途無量!”
夏完淳知此人便是洪承疇,便靈機一動,決定嘲弄一下這個叛徒。他說:“人各有志,我雖年輕,但我決心象洪承疇那樣做一個英雄。焉能向你們這些滿清王朝的爪牙屈服?”
洪不知是計,心中樂了,問道:“這么說,你很仰慕洪承疇?”
夏完淳無限感慨地說:“是啊!洪先生是一位民族大英雄,先生在關外血戰清兵,直至最后一刻仍堅貞不屈,英勇就義。當他噩耗傳來,全朝人為之涕淚。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仰慕嗎?”
這時的洪承疇只聽得面紅耳赤,不知所措。旁邊的隨從連忙喝道:“你不要胡言亂語,堂上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一聽,立即聲色俱厲地指著洪大罵:“胡說!洪先生已為國捐軀,天下誰人不知!你們這些叛徒、爪牙敢冒充洪先生!像你們這些叛徒和敗類,認賊作父,投降清廷,早該千刀萬剮,人人得而誅之!”
陽奉陰違,任你洪承疇再老奸巨猾,也無可奈何,在夏完淳的臭罵聲中只好草草收場。
44.曲用典故
西晉被北方少數民族打敗后,瑯邪王司馬睿倉皇南逃建立了東晉政權,做了晉元帝。但又常因無力恢復故晉失地而十分的悲傷。一次,情不自禁地向將軍顧榮吐了自己的心聲:
“寄人國土,心常懷慚。”
意思自己本來根據地在中原和江北,現在江南建都純屬無奈之舉,心中愧對臣民。顧榮深知司馬睿的心情,于是勸他:
“我聽說當皇帝的人都以天下四海為家,所以先人有殷祖乙遷都耿,盤庚遷都毫,以及周武王遷九邑到洛陽的典故,希望陛下不要為遷都之事而悲傷。”
司馬睿既想安居江南,又怕老百姓責怪其無能的矛盾心理,顧榮早已摸透,所以他先以“王者以天下為家”勸慰司馬睿要有古圣人天下為家的心懷,而后又引用了歷史上遷都的典故。使司馬睿建都建康有了歷史依據。這番勸慰表面上看來十分貼切和自然。然而,這僅是給司馬睿找一個理由而已,顧榮其實曲用了歷史典故,殷代的祖乙、盤庚、周武王確實遷過都,但都不是被異族所打敗,而是為了求取國家的發展而遷都,與司馬睿遷都有天差之別。但是顧榮在這種特定環境下對典故的曲用,確實起到了獨其匠心的實際效用,盡管它是故作逢迎。
下面卻是個有積極意義的“曲用典故”故事。
永樂皇帝閑來無事,便傳旨到江西吉安,想去游山玩水。這事情被解縉知道后,他想皇帝的每次巡游都給百姓增加負擔和災難,這次一定要設法勸阻,于是,他連夜寫了奏折,次日上前,面奏皇上。
皇上一見奏文大怒:“天子出游,乃施恩澤于民間,你卻阻撓,真乃狗膽包天!”
解縉不慌不忙地說:“皇上息怒,解縉上疏,實為龍體之安!皇上有所不知,吉州自古有‘吉水急水’之稱。那里山高無路,惟有從水路走,水急浪大,豈不驚了圣駕?”
皇上說:“我命吉州府打造巨舟,豈有鎮不住‘急水’之理!”
解縉笑道:“縱然有巨舟,卻難過峽江縣,江西俗話‘峽江峽江,壓斷手掌’,那里江窄暗礁多,莫說巨舟,就是連竹排也難通過。”說著,解縉叫一個宮女捧一條扁魚。解縉呈上,說:“皇上請看,此魚產于峽江,由于江窄,久而久之,連魚身子也壓扁了。”皇上一看信以為真,便取消了游吉州的打算。
如以好言相勸,解縉必敗。而他對吉州典故的解釋頗有點“牽強附會”的味道,但又借事以明,因而恰當妙切猶如“水中著鹽”,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曲用典故”要求在平時就有豐富的語言知識,在遇到各種突發狀況時便能“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具有隨機應變的效力。
45.借花獻佛
公元265年秋,司馬炎軟硬兼施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后,得意非凡地坐上了龍位。然而,不久他就擔憂自己的皇帝還能當多久,于是請來算命天師占了一卦,結果探測得到‘一’字。司馬炎見了,龍顏不悅,大發脾氣,而朝中大臣見此更是面面相覷,誰也不知說什么好。良久,侍中郎裴楷挺身而出,說了短短的一段話:
“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司馬炎聽這一解釋,頓時多云轉晴,喜形于色,而諸臣更是隨聲附和,大呼“萬歲!萬萬歲!”因為,在裴楷的話中,“一”預示晉王朝將天長地久,不是表示晉朝只有一年的天數。
其實,裴楷只不過是引用了(老子)中的文句而已,并非獨到妙語。但他善用“借花獻佛”之術,及時地迎合了司馬炎的擔憂心理,掃除了司馬炎對“一”的恐懼。應該肯定,他的引用極其巧妙。
“借花獻佛”實際上是借古論今或引前人妙語為己用,以應變各場合。如果運用得入情入理,恰到好處,就能產生奇效。而如果運用諸如成語、俗語、諺語等,更能增加感染力。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后,毛澤東在談話中對國民黨提出嚴重的警告,便大量使用了成語。
“我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反動派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那時我們就愛莫能助了。我們是珍重合作的,但他們必須也珍重合作。老實說,我們的讓步是有限度的……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這是他們自己性命交關的大問題,我們不得不盡最后忠告。如果他們怙惡不悛,繼續胡鬧,那時全國人民忍無可忍,把他們拋到茅廁里去。那就悔之無及了……”
這段話里,毛澤東用“禍起蕭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愛莫能助”、“亡羊補牢”、“怙惡不悛”、“忍無可忍”等成語,有一種強大的藝術想像力,同時加大語氣,大大增強了說服力。
抗戰勝利后張大千要回四川,他的學生等為他餞行。梅蘭芳也在場作陪。宴會間,張大千向梅蘭芳敬酒:“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眾賓客愣住了。梅先生也不解其意。這時張大干笑著解釋:“‘你是君子——動口;我是小人——動手!”此語一出。宴會的氣氛便活躍起來。
張大千的祝酒辭妙在他巧妙地“借花獻佛”,引用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一俗語。”
與任何的事物須有度一樣,引用要恰如其分,否則“借花獻佛”便無“誠心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