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訓練你的詭辯智慧(2)
- 現代人智慧全書:智慧詭辯術
- 林可行
- 3020字
- 2014-07-16 14:28:02
主婦用原來傭人的名字稱呼新傭人,這是對女傭人的人格的侮辱。聰明的女傭人也按照主婦的立論方法,用原來主人的姓名來稱呼新主婦,以回敬其不禮貌的行為,以牙還牙,十分得體。
在使用這種方法時,需要注意的是,對對方言論或思路的反駁,一定要直接,旗幟鮮明;其次,無論是在什么場合,運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有理、有利、有節,否則就會變成毫無意義和結果的爭吵,失去了辯說的價值。
15.選準缺口
《三十六計》第十二計“順手牽羊”中提到“微隙在所必乘”,就是說要準確抓住對方出現的漏洞,及時給予反擊。在論辯中,由于對方的發言或長篇大論,或三言兩語,往往在表達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漏洞,所以,反駁方要注意細聽慎思,從中選擇薄弱環節,給予對方以有力的回擊。
選準缺口是一種反駁方法。運用這種方法的一方要根據對方發言的關鍵性細節,作出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剖析,最后用事實和推理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從而達到論辯的理想效果。
16.直破要害
直破要害是辯駁中針對對方觀點中的荒謬推斷、無理狡辯進行直接反駁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要求直對反駁的關鍵,組織嚴密的辯詞和充分利用事實回擊對方的觀點。
17.共識推辯
共識推辯是各種語言交際活動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在當事者雙方都共同承認和接受某一觀點的前提下,以此作為根據和出發點,從中剖析出對方論點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這種方法的要求是:
(1)當事雙方有一個共同接受的觀點或理論,作為其交流的基礎;
(2)這一觀點或理論對雙方關涉到的問題有直接的聯系或影響;
(3)以這一觀點或理論為前提,能夠推演出一系列與論題相關的必然性結論。
18.借言推辯
借言推辯是在論辯過程中常用的一種反駁方法。對于“言”我們應有一種廣義的理解,它包括以下幾種含義:
(1)是指對方的某言辭或觀點;
(2)是指對方論證過程中所采用的思路;
(3)是指他人所提供的不可辯駁的事實或證據。
借言推辯就是借用對方的話題、觀點和思路,或者是他人的證據反駁對方論題的一種方法。它要求使用者思維敏捷,深謀遠慮,準確把握關鍵問題,積極反駁,使對方處于無言以對的被動位置。
借言推辯與共識推辯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前者所借之言并非是雙方都共同認可的觀點,其妙處是借題發揮,使對方的言辭或觀點成為駁倒對方的論據;而后者的共識是雙方都認可的原則,是深入討論某一問題的基礎和出發點。
例如,有一次周恩來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進行會晤,批評他在蘇聯全面推行修正主義路線。赫魯曉夫并沒有直接回答這一問題,而是就當時頗為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對周總理進行攻擊。
他說:“你批評得很好。但是你應當同意,出身于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于資產階級。”言外之意就是指責周總理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
聽到這些話,周總理只是稍微停頓一下,然后平靜地回答:“是的,赫魯曉夫同志,但至少我們兩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
此言一出,使赫魯曉夫十分尷尬而不得不自吞苦果。
周恩來在這里使用的方法就是以對方的問題為起點,提出另一個問題,使原來的惡意改變方向,成為對方攻擊其自身的有力殺傷武器。他并沒有就人的階級出身與階級立場問題進行辯論,如果這樣做,其結果是對赫魯曉夫的問題反擊力度不夠強硬,也達不到理想的反駁效果。
在外交場合中,某些敵意或者詰難往往不是直接顯露的,提出的問題則是綿里藏針。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英國的一位名叫安東尼·格雷的記者被紅衛兵關押兩年,心理上受到嚴重摧殘,歐洲人對此事議論紛紛,在國際社會上對中國國家形象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后經周總理的努力,安東尼·格雷才得以釋放。在一次宴會上,周總理就此事對英國代辦真誠而友好地用英語說道:“好啊,格雷放出來了,他自由了。”
可是,英國代辦卻話里有話地回答:“是的。但是,他還沒有離開中國。”也就是說格雷雖然不被關押了,但是他還并不自由,因為他沒有離開中國。這句話顯然是對中國進行的指責和詰難,有損于中國的國際形象。
周總理這時并沒有順著對方的思路走下去,而是借著“他還沒有離開中國”這一話題,順水推舟地提出:“好嘛,如果他愿意的話,他可以留下來。”似乎這位代辦前面的回答有請求讓格雷繼續留下來的傾向,而周總理的回答則是寬容地予以應允,使英國代辦的詰難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周總理對前面兩個問題的回答,不是一口否認或回絕,而是順著對方的話題或思路,巧借話題進行辯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既不失大國總理的風度,維護國家的尊嚴,又得出令對方不得不接受的結論。
19.歸謬推辯
歸謬推辯是先假設對方的觀點是正確的,然后從此出發推出有悖常理、自相矛盾的結論,從而駁倒對方的方法。這種方法是辯駁中駁斥詭辯的有力工具,可以起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作用。例如:
俄國著名作家赫爾岑有一次應邀參加一個音樂會,剛開始不久,他就捂著耳朵打起瞌睡來。女主人問他:
“先生,難道您不喜歡嗎?”
赫爾岑搖搖頭,指著正在演奏的樂隊說:“這種低級輕佻的音樂有什么好聽的!”
女主人驚呼道:“您說什么?這里演奏的都是流行的樂曲呀!”
赫爾岑平靜地反問道:“難道流行的東西就是高尚的嗎?”
女主人也反問道:“不高尚的東西怎么會流行呢?”
赫爾岑聽后,微笑著說道:“那么,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啦?”
20.兩難推辯
兩難推辯是邏輯學中兩難推理在語言交際中的應用。兩難推辯的獨特作用是在論辯中使對方處于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境地。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莫斯科進行訪問過程中,向隨行的美國記者介紹美蘇關于限制戰略武器四個協定簽署會談情況時提到:“蘇聯生產導彈的速度每年大約是250枚。”
記者中馬上有人問道:“我們的情況怎么樣?美國究竟有多少潛艇導彈配置了分異式多彈頭?究竟有多少‘民兵’導彈配置了分異式多彈頭?”
基辛格回答說:“我并不確切地知道有多少‘民兵’導彈配置了分異式多彈頭,至于潛艇,數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記者說:“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問道:“不是保密的嗎?那請你說是多少呢?”記者一下啞口無言了。
基辛格這里機敏地運用了兩難推辯的復雜構成式,其過程如下:
如果是保密的,那是不能講的,如果不是保密的,那是你們已經知道了的,我也不必再講了,或者是保密的,或者不是保密的,所以,要么是不能講的,要么是我不必再講了的。
基辛格的巧妙回答使記者得不到任何有關保密的信息,在效果上起到了“無可奉告”的相同作用,但其方式遠比“無可奉告”的回答高明了許多。
21.類比推論
類比推論是邏輯方法在論辯中的應用。它是根據兩個對象之間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屬性,從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在辯駁過程中,如能因勢利導,針對對方的辯題或己方的觀點,作出富有創造性的生動形象的類比,可以使對方心悅誠服,使己方處于主動,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1984年,扮演毛澤東的特型演員古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外國記者問古月:“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重大損失,這會不會影響毛澤東的形象呢?”古月沉思片刻,反問那位記者道:“你覺得維納斯美嗎?”“美,很美。”有位記者不假思索地回答。“維納斯的胳膊都斷了,難道還算得上美嗎?”古月追問說。另一位記者馬上答道:“雖然胳膊斷了,但這樣并不影響維納斯的整體美。”
這時,古月微笑著說道:“你們的話已經回答了這位記者先生的提問。”
22.順勢巧辯
順勢巧辯是指在辯說活動中,根據對方提出的論點形成的態勢,借題發揮,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對對方給予反駁,使之轉勢為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