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1 請停止壓抑:憤怒是有價值的
- 走出壓抑:為什么我們容易敏感和自卑
- (德)阿爾穆特·施曼-里德爾
- 3813字
- 2021-06-11 18:09:21
你是否會一再問自己:“我感覺到的是生氣、憤怒,還是憤恨?”或者:“我只是不太開心,心情不好?”
首先,我想先帶你了解各種情緒的定義,以便你知道在本書中如何使用它們。
通常,生氣被視為憤怒或憤恨的“簡易版”。
很多女性會對自己說:“是的,我有時甚至會經常生氣,但是是憤怒或憤恨嗎?不,我沒感覺到。”
當這位女性說自己“生氣”的時候,或許她也有一點點憤怒。生氣、憤怒和憤恨是相關的幾個情緒,它們雖是對外部事件作出的反應,但也可以是對內在經歷和思想的反應。
與生氣不同,憤怒通常被體會和理解為更龐大的東西。而我認為,兩者之間是相通的。
憤怒是一種從內心深處浮現的情緒,有時可以完全取代我們的思想和感覺。不論是生氣還是憤怒,都是我們的身體所能夠感受到的。
它是一種從我們的腹部升起,我們能夠在手上,或者握緊的拳頭上感受到的存在。或者我們可以在腿上感受到它,想要跺腳。
我們感受它,直到它上升到我們的面部,使我們的臉脖子變成紅色;我們的眼睛射出憤怒的火光,或者瞇起。
當我們試圖控制這種力量,并讓它留在身體內時,我們會咬緊牙關,收緊頜骨。
我們的心跳會加快,會感受到頭部的壓力。有些人還會在胃部感受到這種壓力,胃里有一種翻江倒海的感覺;或者在暴怒時我們會非常冷,就好像血管里的血液都凍結了一樣。
生氣的感覺也可能是不明確的。一個人生氣了,可能沒有具體的理由。而當一個人憤怒時,主要原因、觸發因素通常都很清楚,憤怒則是人對此做出的反應。
憤恨是一種非常有針對性的憤怒,它和價值觀、具有明確的思維相聯系。
憤恨通常被認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為它通常聚焦于某些引發憤恨的特定情況和經歷。憤恨有其合理的一面。人們受到嚴重傷害,或者權利被侵犯時的心情,我們也稱為“盛怒”。憤恨的這種形式通常可以被理解,并且很多人認為是合理的。
它通常也是我們自己或身邊的人遭遇巨大不公正待遇時的反應。比如,父母在得知他們的孩子受到傷害時,就會表現出這樣的憤恨。憤恨主要是對所經歷的不尊重、無情、不公正和對尊嚴的漠視和侮辱時的反應。
我們必須能夠區分生氣、憤怒和憤恨這些強烈感受的心理狀態及情緒。
情緒是情感的基礎
如果某人產生了一種恐懼的基本情緒,就會對某些情況產生反應,出現更多恐懼情緒。一個在煩躁情緒中的人,對瑣事的反應會比別人快。對某位女性來說,可能一個小小的怒氣就已經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感覺了;但對另一位女性來說,這種怒氣可能完全不重要,且毫無意義。她可能會否認自己生氣了,只是感覺有些不好。
這表示:在對自我和他人的感知中,對情緒強度的評估可能大不相同。這種情緒沒有客觀的衡量標準,因為生氣和憤怒的程度一向是主觀的體驗。
情緒可能由不同的內因和外因所觸發
有時感覺情緒來得毫無緣由,但它就是存在。如果我們仔細尋找線索,就能找出是誰或什么激怒了我們。
我們可以了解觸發情緒的因素,還可以看到我們內心的想法和判斷,這對我們很有助益和啟發性。這些都對我們生氣的程度有很大影響。
其他人無法惹惱我們,我們的怒氣永遠都是我們自己對某事所做出的反應。
正確的表達方式不應是“你激怒了我”,而應是“如果你……我很生氣!”當然,其他人的行為可能是觸發我們生氣的因素,但是,是否對此生氣,是我們自己決定的,責任也只在自己身上,與他人無關。
但生氣通常并不只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因為它也與我們同其他人的關系有關,并且對方也要對其行為負責。
如果我們決定,以后不再因為另一個人生氣,這種方式并不足以成為解決方案,還需要我們和他之間達成一致。
我們接受自己的憤怒嗎?
我們可以清楚表達出這種感情嗎?我們是否擔心別人如何看待我們的情緒?如果我們表現出憤怒,會產生什么影響?我們是否應該因此而感到羞愧甚至抱歉?
情緒及其表達通常是在某種社會背景下進行的,不可能脫離我們與環境,或者與我們重要的人的接觸。一種反復出現或者非常確定的情況,一種說話方式,或他人的特定行為都可能會觸發我們的怒氣。
我們也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或想法感到生氣。
通常,當下讓我們感到失望或受傷的事情,或者被否定的情緒會引發我們的生氣和憤怒。其實,回憶過去的經歷也可能重新喚起我們的“舊”憤(請參閱本書第69頁“如果我們像收集打折券一樣積攢憤怒”)。
情緒不僅會控制我們的行為,而且會影響我們的感知。
如果我們心情不好,我們會對外部環境做出生氣的反應。同時,我們也會越來越多地感知到外界的消極方面,而不是快樂和愉快的事情。
當我們的感知處于“陰郁”狀態時,一個“小不快”很容易會變成“大不悅”。
情緒對外界也有影響
即使我們壓抑自己的怒氣,不去感受它,其他人往往也能感受到它。
當我們觀察他人時,我們大腦中的某些神經細胞會以同樣的方式被激活,仿佛我們自己也進行了所看到的行為。這些神經細胞被稱為鏡像神經元,在它們的幫助下,有時我們可以感知到比當下實際意識到的更多。
因此,我們壓抑的情緒并沒有消失,只是我們自己不再去碰觸它們。但是,它們仍然存儲在我們體內。所以,壓抑的憤怒會讓我們的身體感到緊張。
情緒也會偽裝
情緒也會偽裝,比如,當我們生氣或焦慮,卻表現出傷心,就是這種情況。
這與我們童年的成長經歷有關,與我們如何感知、正確定義和分類不同的情緒有關。例如,如果一個家庭禁止生氣,因為他們認為憤怒和生氣是“邪惡的”,這樣孩子們很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憤怒,不再表現出來。孩子們這樣做是因為害怕如果他們表現出憤怒,父母就不再愛他們了。
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們通常會學會產生“替代感覺”,即他們所感知的感覺與原本的感覺不同。這會使某些情緒完全被隱藏起來。然后他們會說“我從不生氣,我不知道什么是生氣”或者“我從不害怕”。
情緒也不總是單一的、明確的
有時,它們會同時出現、混合或重疊。
它們也可以相互矛盾,在被接受的同時又被拒絕。
例如,一個女性可能會發火,但又為自己的怒火感到羞愧。她愛她的丈夫,同時又對他很暴躁,感覺心煩意亂,不知道自己應該遵循哪種情緒。憤怒和同情也很容易被混淆,因此,同情有時會覆蓋、拒絕以及完全吞噬憤怒。
有些人容易出現述情障礙,這往往意味著他們的感情很少、很弱。
我們發現,還有一些人,他們存在情感僵化的問題。也就是說,一種感覺會持續很長時間沒有變化。因此,缺乏調節情緒的能力,他們無法或難以體驗到存在細微差別和層次的不同情緒。
就像抑郁的人會感覺感情麻木一樣,他們無法感受到生氣,甚至強烈的憤怒。如果一個抑郁的人感覺到生氣,那一定是因為他自己以及(主觀想象的)自己的不足。相反,還有一些人簡直要被他們自己的情緒淹沒了。
不論是大聲向外,還是安靜向內,高度敏感的人在情緒上會快速做出反應。當然,也有人幾乎是隨時都在表現自己的情緒,并且傾向于戲劇化的表達方式。在本書的不同章節,你會遇到非常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這些情感表達方式始終與處理憤怒和生氣有關。
在向外界表現憤怒和生氣并導致進攻性或充滿敵意的行為時,我稱之為“攻擊性”。
大多數情況下,“攻擊性”這個詞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從其起源看,它其實是一個中性詞。拉丁語“aggredi”的意思是“攻擊”,但也可以只是“接近某人或某物”的意思。
因此,在完形療法中,攻擊性也被視為人們改變環境,以滿足其需求所需的積極力量。
請想一下我們常用的短語“開始做某事”。(譯者注:德語Etwas in Angriff Nehmen中的Angriff即攻擊的意思。)
當我們開始做某事時,通常并沒有敵對動機。
因此,對于攻擊一詞我們可以區分為:
執行性攻擊:指的是用能量和力量去滿足一種愿望和需求。
防御性攻擊:這是一種旨在保護自己,建立自我邊界的防御。在這種攻擊形式中,人們普遍認為它可能會造成其他傷害或損害。
攻擊性攻擊:這是一種以傷害和破壞為目的的主動攻擊。這種類型的攻擊也并非無緣無故,正如前面所說,這通常是一種延遲攻擊,在其他地方無法表達的傷害和失望,現在正在尋求任意一種或類似的情況表達出來,以便自己能喘口氣。從外界看來,這種攻擊性攻擊是突如其來的,因為某人突然發怒,別人無法理解為什么他會在此時此刻生氣。
攻擊性可以是公開的,也可以是隱藏的。
公開的攻擊性可以以肢體暴力的形式,也可以通過傷害性的語言攻擊、大聲尖叫和咆哮、粗俗的語言以及損壞財物的形式表現出來。
隱藏的攻擊性則可以通過拋棄、拒絕接觸和失去聯系,通過有針對性地漠視、無視等方式表現出來。很多人都親身經歷過不溝通的冷戰是多么消磨愛意,令人痛苦。攻擊性是在試圖保護我們免受痛苦和傷害。
神經生物學家約阿希姆·鮑爾駁斥了攻擊本能的理論,攻擊似乎是人類的本能,就像一個向外推動的驅動器,想要滿足對外界的需求。
阿希姆·鮑爾將攻擊性視為生物學上根深蒂固但“應對潛在危險情況的反應性行為程序”,即作為一種回應身體和心理痛苦的方式。當接納、關心以及歸屬感這些基本需求受到威脅時,就會引發恐懼,人們就會做出攻擊性的反應。
如果攻擊性不被允許,因為經驗和反應使他們感到害怕,則人們就會退縮,變得沮喪,并且可能會自我破壞。
這主要會出現在外在的力量關系和依賴關系中,因為特別害怕失去歸屬感和認可。
因此,當達到“痛苦極限”時,憤怒和攻擊性會起到保護作用。
攻擊性作為一種身體或語言行為,往往伴隨著生氣、憤怒、憤恨或者仇恨等情緒,尤其是在刺激閾值較低的情況下。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對外部刺激反應非常快速而敏感時,可能會本能地沖動,時常也是不合時宜地表現出攻擊性。但是,攻擊性也并不總是伴隨著上述感受。而我們所說的“冷酷的憤怒”實際上則毫不同情對方,這主要是由于以前的被壓抑憤怒是有計劃、有預謀且冷酷無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