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2 活出必要的攻擊性
- 走出壓抑:為什么我們容易敏感和自卑
- (德)阿爾穆特·施曼-里德爾
- 3487字
- 2021-06-11 18:09:21
感知被觸發的刺激,現在,負責處理情緒的邊緣系統開始在我們的大腦中采取行動。
但是,在我們做出可以表現我們的怒氣和攻擊性的外在行為之前,額葉會在幾分之一秒內對攻擊性沖動進行檢查,特別會考慮我們的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并可能會減輕這種沖動。
人類是社會性生物,他們需要歸屬感和被接納的感覺。
尤其對我們的祖先來說,親情、被接納和歸屬感對生存至關重要。“受到威脅時,大腦中的警報系統會做出反應,攻擊是由此直接產生的結果。”
但是,人們的這種警報系統啟動速度不同。
在基本信任程度不高的人群中,觸發警報的速度會更快。憤怒以及由此產生的攻擊性則有助于避免威脅和失望。因此,就一定會表現出攻擊性。
只有在他人能夠理解的環境下,并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憤怒,才能夠產生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如果“延遲”憤怒,即不同程度地對不相關的第三者做出反應,是無益的。
沒有了相應的時間、情境和人際關系背景,從長遠來看,未得到疏通的攻擊性會造成破壞性后果,并最終可能導致向外的暴力行為或自我破壞。
約阿希姆·鮑爾表示,日常中的暴力行為“主要與拒絕個人尊敬、侵犯名譽或損害信譽有關”。攻擊性是一種希望得到解讀的警告。
因此,解決方法不是簡單地制止憤怒和攻擊性(更不用說這是不可能的),而是去理解它。要找出背后隱藏的是什么問題、什么痛苦。
攻擊性和暴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不斷增強的刺激導致的。
反過來,暴力可能性提升的原因與缺乏親情聯系、社會忽視、有過生理和心理上的暴力經歷以及童年創傷有關。由此會導致易怒以及進而引發的攻擊性行為。
與男孩兒及男人不同,女性通常較少表現出外向型攻擊,而是把憤怒集中在自己身上。她們貶低自己,容易自我傷害和沮喪。
但是,這里必須指出,長久以來,使用家庭暴力的不僅是男性,還有女性,即使她們通常采用的是隱蔽、間接或者純語言的方式。
女性并不是天生就愛好和平,這個在后面會有詳細介紹。
生活中不可避免會出現挫折,為了不更多地以煩躁和憤怒來應對這些情況,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從小學會延遲滿足。
首先,兒童必須學會感知和表達自己的需求。
其次,他們要知道,不是所有需求都會隨時被滿足。因此,他們也必須學會如何應對失望。
最后,還需要思考權衡:什么時候使用怒氣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是合理的?而什么時候最好讓自己保持冷靜,并做出調整?
這種思考由大腦額葉,也稱為“腦前額葉”或者“前額葉皮質”負責。但是,思考權衡的能力并不僅僅由遺傳決定,而是會隨著我們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不斷發展、變化。我們大腦的許多部分都是如此——大腦研究人員稱之為“神經可塑性”。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兒童身心受到很多暴力傷害,則腦前額葉可能只會在有限的范圍內發揮作用。
憤怒也可以通過所謂的“混合感覺”表現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憤怒與不同的想法和態度混合在一起,因此,有時幾乎無法識別,或者以各種方式“偽裝”起來。
憤怒被隱藏起來,卻同時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全身感覺不適,以及彌漫性的不良情緒。無法直接接受憤怒的人可能更容易遇到這種彌漫性的“不適”。
他們就是不滿、悶悶不樂、神經質、惱火、煩躁、抱怨、陰沉、暴躁或者易怒。雖然有些不對勁兒,但是他們又不總能說清楚。如果他努力想要搞明白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種說不清的情緒,又很可能會對日常生活、他人,甚至他們自己感到憤怒。
憤怒可以表現為反抗和對抗。因為,我們希望讓其他人知道我們不同意、不想參與某件事,甚至想要劃清界限。對抗和反抗可以是喧鬧的,也可能是安靜的。
在對抗的過程中,說“不”比解決沖突或妥協更重要。在成人世界中,對抗總顯得有些孩子氣。
例如,一個女人不喜歡丈夫周末的休閑活動。他總是喜歡在山里徒步。她認為,在他們的婚姻關系中,已經有太多事情是由他來決定的了。所以,她一直提出反對意見,徒步對她來說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了。令人驚訝的是,在她丈夫出差的時候,她其實喜歡和她的女性朋友徒步……
在這個例子中,對于這位妻子來說,劃定界限比滿足自己的需求以及合理地處理這種需求更重要。
對抗不想改變任何事情,其目的在于劃定界限和堅持自己的愿望和觀點。這在于確定自己的意義,自己的重要性,甚至是權利問題。
如果生氣和憤怒升級,無人傾訴,長時間的情緒積壓會匯集成“暴怒”或者以攻擊或暴躁的形式突然發泄出來。“暴怒”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憤怒的程度。
如果一個人的自制力不強,甚至沒有自制力,憤怒就會升級為狂怒,尤其是當對方挑釁或者取笑的時候。
憤怒的女性會被罵作是大吵大鬧的“潑婦”,沒人看到積壓下來的情緒總有一天會導致“大發雷霆”。
適當的怒氣,成熟的怒氣,對真正的委屈、不公正、暴力和屈辱做出的反應也被稱為“憤恨”。
憤恨源于大量真實的原因。
這里所涉及的不僅是個人的失望,也與人類普遍存在的問題有關。
有時人們也會感到憤怒、憤慨或輕視。這種想法和感覺的混合是基于每個人對特定情況和經驗反應的強烈評估。
如果我們經歷過或不得不看著人權被無視,一個人的尊嚴受到侵犯,我們會感到憤怒和屈辱。我們可能在道德水平上高出他人,鄙視我們不贊成的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瞧不起別人,會產生刻薄、嘲諷和挖苦之類的感覺。
這背后隱藏著一種不公開的,積累已久的,好像已經干枯的生氣和憤怒。
嘲諷和挖苦中固有的生氣或者憤恨很容易偽裝成“玩笑”。如果其他人表示被冒犯了,就會說:“那只是個玩笑。”
潛在憤怒的含義和程度因而被隱藏或削弱。
通過這樣的方式,挖苦別人的人不必為直接表達的憤怒負責。
嘲諷可能是一種尖酸的嘲笑,相比之下,諷刺則溫和很多。
長久壓抑的憤怒會讓人刻薄,產生一種錯失機會甚至錯過生活的感覺。這樣的情況下,生氣并沒有被用來改變令人不滿的情況。
不能(不再)被改變的情況無法得到處理、惋惜和釋放,仍然會有這種感覺:如果一切都不一樣了,我現在會感覺更好。
如果我們放棄希望,聽天由命,不接受我們所遭受的失望,就會出現這種態度。
它與痛苦和恐懼混合在一起,并且作為一種基本情緒,可以使我們所有的經歷變得陰暗而苦澀,削弱歡樂,甚至使其消失。
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地積累了強烈的生氣和憤怒,就會一遍又一遍地陷入這些情況中,然后往往會產生仇恨。仇恨是巨怒,可以針對人、物、整個群體和人民。
仇恨不再是為了改變一種無法忍受的局面,它只想破壞。因此,仇恨具有極大的暴力潛力。屈服于這種能量的力量,并將其轉化為行為,是危險的。
我們每天都會聽到這樣的新聞。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當我們回顧過去的苦痛故事時,仇恨是可以理解的。例如,我們可以理解一位母親對一個踐踏她女兒的老師的仇恨,因為她的痛苦和憤怒已經超出了正常可控的程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首先要探索仇恨的背景和根源,并接受自己的這種感覺。同時,不能讓仇恨控制自己,并尋求非暴力的方式來處理這種仇恨。
仇恨容易變成習慣,根深蒂固。
比起內心的無助和絕望,仇恨會讓人感覺更好一些。但是有時候,仇恨會變成自我仇恨。因此,必須從仇恨回到理智的憤恨,看清真正的原因和起因,并承認和尊重自己的傷害。
與其毀滅對方,不如思考改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時,必須關注自己的傷害和失望。
嫉妒是正常的羨慕的仇恨的變體。
開始的時候,羨慕只是意味著我們也想要擁有別人的美貌或者成功。但是,嫉妒可以使羨慕發展成一種具有破壞性的能量:“我沒有或者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別想擁有。”
攻擊性的眾多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想要報復。
如果我們由于另一個人遭受了很多痛苦和失望,就會產生讓另一個人償還的需求。報復的思想背后是對正義以及對所遭受的傷害償還的需求。
另一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或者也承受同樣的痛苦,嘗嘗是什么滋味。
這個想法可以暫時帶來精神上的緩解。但是,報復的想法會產生一種奇異的心態:如果對方因為我們的報復行為而受苦,我們會感覺好一些。
這是一種欺騙性的想法,因為這樣最終并無法消除自己的痛苦。
捍衛正義是正確的,但是報復行為卻不是。
我們應把自己的報復思想看作一個信號,作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標志。我們要意識到報復思想的侵蝕性和潛在危險性。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痛苦負責并安慰自己,或讓自己得到安慰,那么報復的想法就會自動消失。報復的渴望主要源于長期積累的憤怒和失望以及持久而強烈的憤怒。
這種感覺有時像是一種享受。但是,所有這些感覺只是暫時的慰藉。想要報復的人會在經歷追逐之后淪為受害者。
(除了受害者和迫害者之外,還有拯救者。有關這個角色的更多內容詳見本書第84頁“憤怒的幻想和怨恨”一節)。
很多人為自己有報復的思想而感到羞恥,認為這是一種不道德和邪惡的想法。
重要的是,我們首先要認識到,這是一種中性的感覺,然后通過與自己和解來解決它們。如果我們禁止它出現,它就會進入我們的潛意識,然后在那里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