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
- 馬孟龍
- 613字
- 2021-06-02 16:04:33
第四章
文帝十一年侯國地理分布
高帝末年,關東地區逐漸形成一條相對穩定的郡國分界。在這條郡國分界以外,劉邦采取分封制,讓諸侯王和列侯行使行政管轄權,此即漢初之封國區域。高帝、惠帝、高后時代,雖然王國、侯國時有廢置,但漢廷始終維系著這條郡國分界,從不對界限外的地區實行直接管轄。到了文帝時代,情況有所變化。文帝三年,濟北王劉興居反叛,叛亂平定后,文帝并未封立新王,而是將濟北國所屬之濟北、濟南二郡收歸中央直轄。文帝六年,淮南王劉長因罪國除,文帝同樣未另立新王,而是將九江、衡山、廬江、豫章四郡收歸中央。高帝時代所形成的郡國分界被徹底打破,漢中央轄域范圍向關東地區大大拓展。
不過,漢廷拓展關東直轄范圍的努力并未持續很久,在賈誼等人的建議下,文帝很快放棄了直接管轄濟北國、淮南國故地的念頭。文帝十二年,劉恒徙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領有故淮南國四郡。十六年,文帝分封齊王子劉志為濟北王,封劉辟光為濟南王。至此,濟北國、淮南國故地復為諸侯王轄域,關東地區的郡國分界基本恢復到高帝時代的面貌。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到,文帝即位之初對王國政策有所變革,并試圖調整關東地區的封國布局。而在文帝變革王國政策的同時,對侯國封置政策是否也會作以調整?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本章,筆者將以文帝十一年(前169年)為斷,對該年的侯國地域分布進行分析。從次年開始,漢廷逐漸放棄對諸侯王故地的直接管轄,故以文帝十一年的侯國分布態勢來探討文帝初年的侯國封置政策應當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