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
- 馬孟龍
- 2668字
- 2021-06-02 16:04:33
一、文帝十一年行政區劃
(一)文帝十一年漢中央及各諸侯王國所轄郡目
漢中央 惠帝七年,漢中央領有內史、北地、上郡、隴西、蜀郡、巴郡、漢中、河東、上黨、河內、河南、南郡、南陽、潁川、淮陽、云中十六郡。高后元年,呂后收奪梁國之東郡。[1]文帝即位時,漢中央轄有十七郡。文帝三年,濟北王劉興居反叛,文帝將濟北國所領之濟北、濟南兩郡收歸中央。[2]四年,文帝以淮陽郡置為王國,更代王劉武為淮陽王。六年,淮南王劉長獲罪國除,九江、衡山、廬江、豫章四郡收歸中央。據此,文帝十一年漢中央直轄區域當以惠帝七年之十六郡為基礎,增東郡、濟北、濟南、九江、衡山、廬江、豫章七郡,減淮陽郡,共領有二十二郡。
齊國初封之時并無濟南郡之名。譚其驤先生以為博陽郡后更名濟南郡。[3]周振鶴進一步論證,“大抵因博陽郡治遷至濟水以南之東平陵,遂更郡名為濟南。更名之年已不可考。”[4]譚、周先生此說可信。唯其更名之年,《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載:“(高后)二年,高后立其兄子酈侯呂臺為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5]據此,似乎呂后元年之前博陽郡已更名為濟南郡。[6]然此說不可信,因呂國設置之前,博陽郡并無泰山以北之東平陵周邊地(見后文濟南郡轄域敘述)。司馬遷當是以晚出的濟南郡名稱追述前事。呂后七年更呂國為濟川國,呂后死后,濟川國地復屬齊國為郡。濟南郡之名當承襲自濟川國,更名于文帝元年。
代國 高后八年,代王劉恒繼帝位。文帝二年,劉恒封皇子劉武為代王,轄雁門、代郡;封皇子劉參為太原王,轄太原郡。四年,文帝“徙代王為淮陽王,以代盡與太原王,號曰代王”。[7]故文帝十一年,代王劉參領有太原、代郡、雁門三郡,與劉恒之代國封域相同。
趙國 河間國 文帝元年,劉恒紹封趙幽王子劉遂為趙王,轄幽王故地之邯鄲、恒山、河間、清河四郡。二年,文帝復封劉遂之弟劉辟疆為河間王,分趙國之清河、河間兩郡王之。文帝十一年,趙王劉遂轄有邯鄲、常山兩郡,[8]河間王劉辟疆轄有清河、河間兩郡。
燕國 文帝元年,徙瑯邪王劉澤為燕王,其封域與劉建之燕國相同,轄有廣陽、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六郡。
齊國 城陽國 文帝元年,齊王劉襄薨,子劉則繼位。二年,文帝為酬謝劉興居、劉章平定諸呂之功,裂齊國之濟北、濟南郡予劉興居,立濟北國;裂齊國之城陽、瑯邪二郡予劉章,立城陽國。
周振鶴先生以為,文帝封劉章之城陽國僅有城陽一郡之地。[9]筆者以為此說不妥,理由有三。其一,城陽、瑯邪兩郡同在齊長城之南,兩地地域毗連,置為一國較為合理。而齊國若跨越齊長城領有瀕海之瑯邪郡,則封域劃分殊為不便。其二,城陽、瑯邪二郡關系密切。據譚其驤先生的意見,漢初之城陽郡、瑯邪郡于秦皆為瑯邪郡地。[10]周振鶴先生以為城陽郡為高帝六年分瑯邪郡置。[11]今按,出土秦封泥見有“城陽候印”,[12]說明城陽郡設置于秦代。至于秦代城陽郡之由來,當如譚其驤、周振鶴先生所言,乃析瑯邪郡西部地置。[13]文帝二年所置濟北國、城陽國,其疆域劃分存在歷史淵源,如濟北國所領之濟北、濟南兩郡,為故秦之濟北郡地。[14]由此看來,劉章受封之城陽國疆域當與故秦之瑯邪郡相同,轄有城陽、瑯邪兩郡之地。其三,文帝二年封置濟北國、城陽國,顯然帶有三分齊國的用意。如城陽國僅轄有城陽郡,則齊國尚有臨淄、膠西、膠東、瑯邪四郡,齊國、濟北國、城陽國的轄郡數目比值為4∶2∶1,三國疆域相差懸殊。而如果城陽國轄有城陽、瑯邪兩郡,則齊國、濟北國、城陽國的轄郡數目比值為3∶2∶2,三國疆域基本相當。綜上,文帝二年之城陽國轄有城陽、瑯邪兩郡,當無疑義。
梁國 文帝二年,立皇子劉揖為梁王,轄有碭郡之地。
楚國 文帝十一年劉戊之楚國封域無變化,仍領有彭城、薛、東海三郡。
淮陽國 文帝四年,徙代王劉武為淮陽王,轄有淮陽郡之地。
吳國 文帝十一年劉濞之吳國封域并無變化,仍領有東陽、鄣、吳三郡。
長沙國 文帝十一年吳著之長沙國封域與惠帝七年相同,領有長沙、武陵兩郡。
根據以上考訂,我們可以編制“文帝十一年漢中央及諸侯王國所轄郡目表”(表4-1)。
表4-1 文帝十一年漢中央及諸侯王國所轄郡目表

②西漢時代,國君嗣位采用“逾年稱元法”,故帝王繼位年實為各自元年的前一年。
(續表)

(二)各郡轄域范圍
濟南郡 齊國初置之時,博陽郡僅有泰山以南之地。呂后元年,呂后以齊國博陽郡封呂臺為呂王。呂國都城即東平陵縣,這已被發現于山東省章丘市的呂臺墓(洛莊漢墓)所證實。可見呂國已領有泰山以北、濟水以南之地。呂國領有東平陵周邊土地,當在呂國初封之時。呂后元年,呂后封置呂國帶有強烈監控齊國之目的。呂后將泰山以北東平陵一帶領土劃歸呂國,不僅使呂國緊鄰齊國都城臨淄,而且使臨淄失去賴以自守的門戶—歷下,其政治、軍事意圖十分顯著。文帝元年,文帝將呂國故地(時稱濟川國)交還給齊國,改置濟南郡,其轄域不變,約相當于高帝時期之博陽郡,另增《漢志》濟南郡之濟水之南地。
文帝十一年,除濟南郡、臨淄郡變化外,其余各郡轄域范圍與惠帝七年相比并無變化。另有吳國所轄之鄣郡、東陽郡轄域略有調整。文帝初年,劉濞將國都由吳縣遷往江北之廣陵,隨即對新內史(即東陽郡)轄域進行調整。為了加強對江南鄣郡、會稽郡的控制,劉濞將原鄣郡北部沿江數縣劃入內史。吳內史與鄣郡的分界在《漢志》丹陽郡之丹陽、句容一線。
[1] 見拙文《西漢梁國封域變遷研究(附濟陰郡)》,《史學月刊》2013年第5期。
[2]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第104—105頁。
[3] 譚其驤:《秦郡界址考》,收入《長水集》上冊,第20頁。
[4]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第107—108頁。
[5] 《史記》卷五二,第2000頁。
[6] 據《呂太后本紀》《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呂臺封呂王在呂后元年。
[7] 《史記》卷五八《梁孝王世家》,第2081頁。
[8] 文帝即位后,為避諱,更名恒山郡為常山郡。
[9]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第108頁。
[10] 譚其驤:《秦郡界址考》,收入《長水集》(上冊),第20頁;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山東南部諸郡》,第7—8頁。
[11]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第117頁。
[12] “城陽候印”秦封泥存世有兩種品類。一種為相家巷出土,一種收藏于濟南市博物館。分見周曉陸、路東之:《秦封泥集》二·三·48,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300頁。
[13] 辛德勇先生認為,秦國在滅亡齊國后,在齊國東南部置有城陽郡,轄域相當于漢初城陽、瑯邪兩郡之和。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城陽郡之名為瑯邪郡。秦末似乎又從瑯邪郡中分置城陽郡(見《秦三十六郡新考》)。辛先生有關秦瑯邪郡沿革的解說雖然與譚、周二位先生不同,但同樣認為漢初之城陽、瑯邪郡乃由秦代瑯邪郡析出。
[14]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山東南部諸郡》,第7—8頁;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第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