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揚長教育的內涵解析
(一)職業教育的關鍵是“揚長”
從概念的表層意思來看,揚長教育首先區別于補短教育。管理理論中的“木桶原理”認為,木桶的盛水量是由若干木板中的短板決定的,短板成為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換掉短板或將短板加長才成。盡管我們的很多教育實踐未必直接借鑒了這個理論,但“補教育短板”的思想滲透在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補短教育”的出發點是補缺、找齊,學生缺什么我們就教什么,“補什么”的目的是達到整齊劃一的教育結果(目標)。例如,學生哪科成績不好,老師或家長可能就會通過補課、加強練習、加大作業量等手段幫他提高學業成績,達到“補短板”,提高總成績的效果。“補短教育”通過抓住學生的“缺點”和“不足”這個主要矛盾來解決人才培養目標達成的問題。
而揚長教育就是從學生的長處和優勢出發來實施教育,把學生作為一個充滿豐富性和獨特性的生命來對待,通過發揮學生的優點——各盡其長,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學習與能力提升。
從學理上分析,通過“補短教育”,彌補學生學業上的缺陷,進而提升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素質,對學生的成長是有益的,為學生未來不管學習什么專業、從事什么職業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對于基礎教育而言,無疑是合理的選擇。但對于職業教育來講,由于學生受教育時間的有限性和學生個體在智商、情商和性格等方面的差異性,“補短教育”只是適用于基本的人格培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從專業教育角度看,“補短”很難做到;只有“揚長”,才能在較短的培養時間內使學生迅速成長,以一技之長走向職場。因此,“揚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
(二)職業教育要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
傳統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沒有什么差異,就像大工業標準的“流水線”,用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統一的教學計劃、統一的教材,在幾乎標準化的課堂上,教師盡可能地以相同的方式把課程知識傳授給所有學生,并用相同的方式來衡量或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看似公平統一的教育卻是以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代價,往往會帶來更大的不公平。揚長教育的核心在于讓學校和教師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因勢利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與成長,而不要讓學生來適應學校提供的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3)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具有多種智能,但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來組合這些智能,每個人的優勢智能領域和智能結構都有差異。人們智能結構的不同,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方式和在不同領域內的發展水平將會各異。職業教育就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優勢智能領域,為他們提供適合他們智能特點的教育方法,為他們創設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特殊才能和學習成果的機會,揚其所長,提高并鞏固其特殊的才能。
(三)職業教育要發展學生的主體性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而全面發展的前提是個性與潛能的自由發揮,只有把人作為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生命主體看待,因勢利導實施教育,才能在激發學習者主體性的基礎上促進其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強調控制與標準化的教育,容易忽視學習者在發展水平和發展潛能上的差異,會導致其個性得不到彰顯,生命活力得不到迸發,使學習者長期處于一種被動的甚至被迫的學習狀態,就更談不上主體性的發展了。特別是在職業院校,面臨兩難:一是面臨多數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問題;二是面臨學生從基礎教育的慣性學習軌道向職業教育的學習軌道的轉變問題。因此,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尤為重要。
揚長教育基于這樣一種信念——“人人是勝者”,人人都可能成功,強調以學生的優勢潛能和興趣愛好為出發點來實施教育,由于建立了學生自信,使其個性與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性得以調動,學習就有可能轉化為其自發自覺的行為,成為學生主導的積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