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揚長教育的實踐探討
(一)揚長教育的前提是“發現”學生
“發現”除了有找到、第一次看見的意思外,還有“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規律”(4)的含義,如發現問題、科學發現等。我們強調“發現”學生,是針對在課堂上,在各種教育活動中,無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只“看見”,無“研究”,對學生“一掃而過”,只關注教學內容和目標,卻不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尤其不關注學生的心理、個性差異來說的。
揚長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掌握學情,了解、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學習水平和差異,重點是了解學生的長處與優點、思維類型、優勢智能。例如,分析學生的入學成績、成績結構,開展職業傾向性測驗、性格測驗,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曾經取得過什么成績或獎勵等,以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在開課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備課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高職學生在數理邏輯能力、學習語言能力等方面也許不占優勢,但很可能在空間視覺、音樂節奏、交往交流、自然觀察等智能領域有自己的所長,即智商不長,情商和健商則長。老師就是要去發現學生的所長,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和發現,在設計教學活動、安排教學內容時考慮學生的長處和個別差異,尤其在評定學生成績、設計考核方法時,找到適合學生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方式與手段。
(二)揚長教育達成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具有多樣性
揚長教育不是不要目標,就高等職業教育而言,作為一種專科層次的教育,在人才培養規格上要有規范要求,也就是說,經過高等職業學校的教育,學生必須在素質、知識、能力上達到專科層次的水平要求,才算是合格的畢業生,才能取得畢業證書,證書的含金量是一樣的,但與證書相關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途徑和通道卻可以有差異。學生擅長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我們就給他更多的機會和空間去學習那個領域的內容,允許他用適合自己學習特點的方式去鉆研、探究,允許他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去表現自己的才能與學習成效。
(三)揚長教育的教學特點是可選擇和可獲得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學習什么、怎樣學、怎樣評價他的學習成效都是預設的,是不可選的。即使開設選修課程,在學時、課程上都有嚴格的限制與規定,學生的選擇面是有限的。但實施揚長教育,就要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利和充足的選擇機會,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優勢去選擇專業和課程,專業應該是可選的,修讀的課程應該是大比例可選的,課程的學習時間、空間、形式應該是可選的,最后對成績的評定方式也是可選的,這就對傳統的教育教學管理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