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7 環境與他人對“我”的影響

在因子上升和下降的案例中,環境和他人,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所謂人生,就是影響和被影響的過程。

從學校到職場,從轉崗到晉升,從老板到客戶,周遭的人和事,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判斷,于是“我變了”。

環境對我的影響: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父親離世,母親成為單親媽媽。

最初,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和鄰居小孩一起玩耍,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甚至模擬喪事一條龍的游戲。孟母看到了,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孩子住在這里!”

img

孟母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小孩一起玩耍,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追求上進。這時,孟母很滿意,點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孩子貪玩是天性,因為好奇而模仿,有樣學樣,孟子也一樣。

想想如今的家長,為什么要選購學區房,為什么在意學校的教育環境,都是對環境的選擇。

沒得選就算了,有得選,肯定選擇更好的。

環境對“我”的影響:斯坦福監獄實驗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印證,環境真的會對“我”產生影響。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學[4]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監獄,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的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

這些志愿者被隨機分成兩組,12人充當警察,另外12人充當囚犯,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后備。一切模擬真實的監獄環境,囚犯分別被“警車”押送到監獄,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連衣裙一樣的罩衫)、右腳戴腳鐐。

囚犯志愿者被關在監獄后就不能自由行動,3個人住一個小隔間,只能在走廊放風,所有人沒有名字只有編號。充當警察的志愿者,沒有進行過與獄警相關的培訓,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維持監獄秩序的事情。

過程在此不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德國和美國,還分別在2001年和2015年拍攝了同名電影。到了第5天,實驗被叫停,因為教授、志愿者、旁觀者均發現,所有人被深深卷入了自己所創造的監獄環境,以及沉浸在扮演的角色中,無法自拔,不管是警察還是囚犯,甚至主持實驗的教授也化身維持監獄秩序的法官形象……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只影響著人們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種種,更多的是影響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

長期所處的環境,可以逐漸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人當前所處的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前面說到,環境對“我”產生了影響,那么環境中的人呢?孟母、志愿者,也在傳遞著他們的個體影響力……

我有一個朋友,最近沉迷于學習不可自拔。詢問了一下,他說,主要是身邊的朋友們對他產生了刺激,一個個都在朋友圈曬訓練營、曬學習打卡、曬個人成長與蛻變。

環境,離不開人,人創造了環境,也在環境中影響他人,或被他人影響。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我”遇見的人千千萬,影響“我”的人也不在少數。

最初的影響來自父母,也可能來自爺爺奶奶(家人)。以前看過一部電視劇,女主質問孩子:“誰教你這么說話的呀,你還這么小,怎么就學會說臟話了呢,哪里學的?”孩子很膽怯,他只是無意間聽爺爺說了幾次,慢慢就學會了。女主后來質問老爸,說他沒做好一個爺爺應該做的事,還影響了孫子的語言習慣,爺爺連忙道歉,畢竟他自己也想不到,幾句口頭禪,怎么就從自己嘴里,跑到小孫子的嘴里呢。

在學校讀書,老師、同學、書本開始對“我”產生影響;職場打拼,上司、同事、客戶開始產生影響,結婚生子,配偶、子女開始對“我”產生影響,影響不是單線的,而是相互的。

這些影響包含了價值觀,也包含了情緒反應和行為傾向性,后面我們會專門為大家講解,如何讀懂身邊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北川| 垣曲县| 博乐市| 东阳市| 共和县| 长沙市| 英吉沙县| 兴山县| 思茅市| 塔城市| 乾安县| 浏阳市| 青岛市| 锡林郭勒盟| 永德县| 屏山县| 色达县| 岳池县| 会昌县| 江门市| 江川县| 从化市| 壤塘县| 江达县| 巩义市| 曲阜市| 连江县| 江源县| 普兰县| 巴塘县| 虎林市| 板桥市| 佛坪县| 鲁山县| 和政县| 射洪县| 定远县| 家居| 琼结县|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