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影響你一生的DISC識人術
- 俞亮
- 1980字
- 2021-05-19 17:39:15
08 與壓力共舞
在DISC測評報告中,經常會出現一個詞:壓力。
有的人,看到這兩個字,渾身就打哆嗦了,其實壓力沒那么可怕,就算是標上了壓力等級,也不必驚慌。
你可以把自己跟壓力的關系,想象成一場雙人舞,不會跳沒關系,踩幾次腳就會了,虛心學,認真學,積累經驗,總會進步的。一旦協調了,跟著音樂的節拍,那曼妙的舞步,定會羨煞旁人。

我們先理解一個詞:壓力痕跡。
測評當中的壓力,不是指測試者個人的壓力感受,而是通過三張表的DISC變化,得出行為的壓力痕跡。至于壓力等級,有的可以忽略不計,有的可以自行調適,極少數的部分需要尋求指導或幫助。
壓力最早是個物理術語,我們記住了壓力=壓強×受力面積(F=pS),也記住了牛頓和帕斯卡兩位物理學家。
如今,我們日常提到的“壓力”,屬于醫學和心理學范疇。壓力源、壓力反應、減壓方法,當我們試圖走近壓力,才發現它不是吃人的猛獸,而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朋友。
人們的壓力源,往往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部(自我),二是外部(環境和他人)。內部壓力可表現為缺乏自我肯定、過于追求完美;外部壓力可表現為工作環境中的壓力、生活環境中的壓力、社會環境中的壓力、自然環境中的壓力。
送上壓力的5句箴言,讓大家進一步了解壓力,也學著與自己的壓力共舞。
第一句:壓力是真實存在的。
壓力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一般產生于一些比較難處理,或者對自己有威脅的情況和事件。壓力不是這些情況和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這些情況和事件的理解和反應。
第二句:壓力不可避免,伴隨我們的一生。
壓力是生活必備品,從你懂事開始,壓力就隨之而來,過年有家不敢回,為啥?七大姑八大姨,關心你讀書的成績、在哪讀大學,有工作沒、工資多少,有對象沒、什么時候結婚……
第三句:生命就是克服一連串壓力的漫長過程。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七大姑八大姨是躲不掉的,克服壓力,迎難而上。小升初、中考、高考、相親、結婚,不就這么挺過來了嗎?第一次上臺演講,第一次主持會議,第一次達成業績……事后想想,壓力不過如此!那些成功是可喜的,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的。
第四句:適度的壓力可以讓生活更加美好。
寫書有沒有壓力?如果沒壓力,可能就停滯了,半途而廢了,直到我給自己增加了適度的壓力(目標感、時間節點、監督人),逼我自己每天必須完成2500~4000字,才有了今日你我在紙面上的相遇,與壓力共舞,在掌聲后謝幕。
第五句:過度壓力要關注。
如果在DISC測評報告或其他性格分析上,顯示了壓力的存在,坦然面對,一切都是OK的,如果是專門用于壓力診斷的測試量表,建議在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指導下應對。什么是壓力過度?譬如,你右手舉起一瓶礦泉水,很輕松,一直就這么舉著,保持1個小時,你的感受是什么?
山莊“閉門會”成員的故事還在繼續。
CEO對自己管理的團隊還是很了解的,共事這些年,他也看到了下屬們的壓力反應和減壓方法,尤其是當他們背上業績指標和團隊KPI的時候。
老狄:他能在高壓下工作,壓力反而會激發他的斗志,至于減壓,他喜歡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拳擊。
小艾:她在壓力面前會變得情緒化,最好別惹她。她的減壓方式是賣力K歌,聚眾吃火鍋,或者瘋狂購物。
司哥:他的抗壓能力較差,特別是突如其來的那種壓力。他喜歡把壓力藏在深處。
西西:她不會跟壓力正面交鋒,更喜歡合理化地緩解壓力。只要遠離人群,進入安靜的環境,她的壓力就自行緩解了。
DISC四種特質常見壓力反應
D型:支配。在高壓下把壓力轉移給別人。
I型:攻擊。在高壓下用語言或動作攻擊別人。
S型:妥協。在高壓下認輸、認慫、認栽。
C型:逃避。在高壓下“不與爭論”,退出當前環境。
DISC四種特質常見的減壓方法
D型:競技運動。去健身房擼鐵,打一場羽毛球,或者玩吃雞[5]游戲,通過競技的快感、成就感、忘我狀態,找回自信心,擊潰壓力。要注意的是,別跟高手找虐,盡量捏捏軟柿子,享受“贏”的感覺。
I型:把酒言歡。通過聚會的方式,享受美食和美酒,聊天、唱K、怒吼,把心中的郁悶全部發泄出來。不喜歡一個人的孤獨,只喜歡跟老朋友、新朋友一起狂歡,推杯換盞。
S型:信任聊天。同樣是聊天,S型特質的人喜歡安靜的環境,喜歡找一處咖啡館,與1~2個朋友或閨蜜,相互吐槽,平和地交流?;蛘?,宅在家里,與好友遠程聊天,累了就刷熱播劇,讓時間和壓力默默溜走。
C型:獨處思考。一個人,選一本頗有深度的書籍,或者挑一部豆瓣高分的燒腦電影,不想被人打擾,也不愿意被花花世界分散注意力。
減壓的方法千千萬,對你管用才是真的有用。
面對DISC測評報告,面對行為風格中“壓力”的部分,有的人陷入痛苦和焦慮,開始尋求減壓的方法;有的人卻一身輕松,毫不在意,“沒問題啊,有點壓力很正常,我搞得定!”
這兩種態度沒有好壞之分,僅僅是每個人應對壓力的反應機制不同。
在這里,需要再次強調,DISC報告上呈現的“壓力”,展示的是壓力痕跡,它不是用來分析心理疾病的,也不是用來測量抑郁指數的,一旦覺得壓力超出了自身的可控范圍,不妨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