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急救最基本的知識與技術
- 突發性急救法(家庭急救完全應變手冊)
- 張南編著
- 10092字
- 2021-05-31 09:43:39
(一)打120電話
當遇到危急重癥需要醫生救治時,要立即打電話120向急救中心求救。打電話時要簡明扼要,講清楚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發病情況(何時何處發生及怎樣發生)、現在病情、地址(說明街道名稱、門牌、樓房號及主要標志),此外,還要問清在救護車到來之前怎樣處置病人。
(二)急救處理注意事項
對急病人和發生事故者準備進行急救處理時,無論何時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1)我們能做什么?
(2)為了搶救急病人和發生事故者,我們必須做什么?
(3)不允許做什么?
應該認識到,學習急救方法,緊急時刻既能搶救別人的生命,也能搶救家屬乃至自己的生命。
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最好能盡快得到救護隊的救援或找到醫生。對急病人和發生事故者,不要胡亂抱起來或拉起,要仔細檢查患處并做出診斷,采取措施,在就醫前不使病情惡化,是至關重要的。
(三)學會判斷危急重癥
當有人突然發病或突然遭受傷害時,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病情,以便進行相應的處理,如果不能觀察傷病者的情況,就等于進行急救處理毫無意義。通常是檢查以下幾方面。
1.呼吸
正常呼吸次數成年人平均1分鐘15~20次,小兒為1分鐘2O~25次。呼吸次數與深度是重要征候。
檢查方法:一般是觀察胸廓的起伏情況,如果病人呼吸很微弱,胸廓起伏不易觀察,可用一張紙條或一根頭發放在病人鼻孔前,如紙條或頭發隨呼吸而飄動,就可知道呼吸情況;如果紙條或頭發不動,說明病人呼吸停止。
危重病人呼吸困難,表現為淺而促或深而慢,鼻翼扇動,口唇紫紺,煩躁不安,呼吸可增至1分鐘28次以上或減至1分鐘8次以下。
危重瀕死的病人會出現潮式呼吸,呼吸呈周期性增強和減弱,且出現間歇。病人開始時呼吸短而淺,以后逐漸加速、加深、加強,直到高點,然后轉淺而弱,直至完全停止,一般呼吸暫停約1~10秒,然后又由淺至深,如此周而復始。
2.脈搏
脈搏是心功能的指標。正常的脈搏次數成年人平均每分鐘65~85次,小兒為每分鐘80~100次,新生兒每分鐘可達140次。
檢查方法: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端并攏按在橈動脈、頸動脈、大腿動脈上,觀察脈搏的次數、心率快慢及心跳強弱和是否均勻。
危重病人的脈搏變得細弱,跳得十分緩慢,或心跳不規則,甚至時跳時停,嚴重時心臟停止跳動。
3.瞳孔
瞳孔是心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狀態的標識。正常狀態時,瞳孔輪廓呈規則狀,對光線強弱大小的反應與實際相符,單側或雙側瞳孔大小的變化,意味著腦內器質性的病變。
檢查方法:先輕輕翻動上眼瞼,觀察瞳孔,注意縮瞳和擴瞳時的情況,然后用手電筒予以照射,檢查其對光刺激是否有反應。
危重病人兩眼瞳孔可能不等大、不等圓,或表現為放大或縮小,瞳孔對光照射反應遲鈍。人死時,瞳孔對光無反應,變得大而固定。
4.意識狀態
健康人有正常的意識,對聲音和肉體的刺激會有反應,面色紅潤,目有光彩,語言清晰,思維敏捷。
檢查方法:主要是觀察病人的面部表情,當一個人昏倒時,呼喚和推動他,如沒有反應,說明已喪失意識,病情嚴重。
人生病時表情淡漠,不愿講話,言語低沉,答話遲緩而不連貫,肢體軟弱,不想活動。
危重病人面色蒼白,全身肌肉松軟,不省人事,對外界活動如問話、推動等無反應。
5.麻痹或喪失感覺
有意識的傷病者四肢不能隨意活動,即使刺激也不動時,稱為“麻痹狀態”。身體麻痹的部位對刺激(疼痛等)的感覺無反應。因損傷呈局部麻痹的患者使四肢的活動受到局限,這時有具有特征的反射。認識到麻痹和喪失感覺是脊髓損傷的征候至關重要,因此,為了不使脊髓損傷惡化,傷病者移動前必須加以固定。
檢查方法:詢問傷病者的腳和胳臂有何感覺,便可診斷是否患有麻痹,然后,讓傷病者活動胳臂和腳。
上肢麻痹或感覺喪失者,多為頸部脊髓損傷;下肢麻痹或感覺喪失者,多為腰部脊髓損傷;四肢使用受限,多為脊髓壓迫;單側麻痹,多為中風或腦外傷產生的腦功能障礙。
6.體溫
正常人體溫在36.2~37.2℃之間,根據體溫可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
檢查方法:用手捏住體溫表頂端,水銀頭向下,甩動體溫表使水銀柱在35℃以下,將水銀頭端放在病人腋窩處并夾緊,10分鐘后取出。
37.4~38℃為低熱,38~39℃為中度熱,39℃以上為高熱,36℃以下為體溫過低。高熱及體溫過低的病人應盡快到醫院診治。
7.血壓測血壓前讓病人臥床休息數分鐘,測量時可取坐位或仰臥位。露出右上臂,將血壓計與上臂、心臟放在同一水平,將袖帶內氣體驅盡后平整無褶地纏在上臂,袖帶下緣距肘橫紋上3厘米。把聽診器胸件放于肱動脈處,打氣使汞柱升至已測知的高度以上,然后微開氣閥,使汞柱緩慢下降。從無音聽到第一聲響時,此時汞柱指示的毫米數為收縮壓,當音響突然變弱時,汞柱指示的毫米數為舒張壓。測量完畢,放松氣閥,整理袖帶,關閉水銀槽開關及盒蓋。注意事項:①劇烈活動的病人,休息安靜后再查。②長期觀察血壓的病人,應做到固定時間、體位、手臂及血壓計。③測血壓時,開放氣閥不可太快,以免看不清刻度及聽不清音響變化而致誤差。④某些高血壓患者,于收縮搏動聲開始后,可有一短暫的無聲期,此時應以第一次出現音響之汞柱高度為收縮壓。
(四)基本治療
第一步,檢查呼吸:首先要確保呼吸道的暢通,檢查呼吸的過程及胸廓運動,同時在傷病者的口、鼻附近傾聽并感覺其呼吸音。如果沒有呼吸的征兆,立即采用口對口、口對鼻的方法開始進行人工呼吸。在這種情況下,至關重要的是不能有絲毫遲疑,并一直守護在病人身旁。進行3~5次人工呼吸后,病人如仍沒有呼吸,必須采取下一步搶救措施。
第二步,檢查脈搏:在病人頸部觸摸動脈,診斷其是否還有心跳。只要有脈搏,在呼吸重新開始以前,就要持續地進行人工呼吸。如果沒有脈搏,就要立即開始心肺復蘇,決不允許有絲毫猶豫。
第三步,檢查大量出血的損傷程度:為了判斷病人真正的嚴重程度,需特別仔細地檢查其出血的損傷程度。對嚴重出血者采取直接壓迫法,用手指壓迫出血點加以控制。為控制出血,當使用所有方法均不奏效時,可使用止血帶作為最后手段。
以上是當損傷者處于威脅生命的緊急狀態時宜采取的基本應急措施。當然,無論在任何時候,向急救中心求援是基本常識。在采取第一、二、三步的行動時,除非認為必須急送醫院就診外,必須注意,絕對不許移動病人,這是一條原則。不必要的移動、體位變換以及胡亂擺弄,會使未被發現的骨折和脊髓損傷惡化。
(五)人工呼吸
1.人工呼吸須具備的條件
(1)患者呼吸道通暢,空氣容易進入。
(2)解開患者衣扣,防止胸部受壓,使其肺部伸縮自如。
(3)操作適當,不能造成肋骨損傷。
(4)每次壓胸或背時,不能少于1/2的正常氣體交換量。
(5)必須保持足夠時間,只要病人還有一線希望,就不要隨意放棄人工呼吸。
2.進行人工呼吸前的注意事項
(1)清除病人口、鼻內的泥、痰、嘔吐物,如有假牙應取出,以免脫落墜入氣管。
(2)解開病人衣領、內衣、褲帶、乳罩,以免胸廓受壓。
(3)仰臥人工呼吸時必須拉出病人舌頭,以免舌頭后縮阻塞呼吸。
(4)檢查病人胸、背部有無外傷和骨折,如有應選擇適當姿勢,防止造成新的傷害。
(5)一般應就地進行人工呼吸,盡量少搬動。
3.口對口吹氣法
病人置于仰臥位,急救者跪在病人身旁,先用一手托住病人的下巴,把下巴提起,另一只手捏住病人的鼻子,不使其漏氣。進行人工呼吸者,在進行前先深吸一口氣,然后將嘴緊貼病人的嘴吹氣入口;同時觀察病人的胸部是否高起;吹完氣后立即松開鼻孔,讓病人把肺內的氣“呼”出。最初吹的5~10口氣要快些,以后則不必過快,只要看到病人高起的胸部下落,表示肺內的氣體已排出時,接著吹下一口氣就可以了。如此往復不止地操作,每分鐘吹氣16~18次,直到病人恢復自動呼吸或真正確診其死亡為止。
4.口對鼻吹氣法如果遇到病人牙關緊閉,張不開口,無法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可采用口對鼻吹氣法。口對鼻吹氣法與口對口吹氣法相同,但必須將病人的嘴巴用手捏緊,防止氣從口內排出。在進行此法時,要先將病人鼻內污物清除,以防阻塞氣道。用此法吹氣時,應比口對口吹氣法用力大些,時間長些。
(六)心臟按壓
無論是事故還是疾病的原因造成的心臟停止,須立即進行心臟按壓(胸壁破裂、肋骨骨折、妊娠后期等除外),如搶救及時,常有起死回生的效果。
1.胸外心臟按壓方法
搶救者兩肘關節伸直,雙手重疊,將手掌腕部壓在病人胸骨的上2/3與下1/3的交界處(不可直壓心前區,也不可壓在劍突上)兩乳房間,完全依靠搶救者的臂力和體重有節律地向脊椎方向垂直下壓后突然放松(但手掌腕處不能離開病人皮膚),擠壓與放松時間相等,如此反復進行。成人每分鐘擠壓60~80次,兒童每分鐘擠壓70~100次。
2.注意事項
(1)發現心臟驟停的病人,不論做胸外心臟按壓或人工呼吸,都要迅速準確,救治越及時病人就越有起死回生的希望。
(2)發現病人心臟突然停跳時,應迅速使其平躺在地上或硬板床上,解開衣服,松開腰帶,并使之面部朝上,救護者面對病人,跪在其左側或右側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
(3)為避免在心臟按壓時病人嘔吐的胃內容物倒流或吸入氣管,在做胸外心臟按壓前應將病人頭部放低些,并使之面部偏向一側。
(4)在病人心臟停搏1分鐘內,行心前區捶擊可使心跳恢復。方法是:當發現病人心臟停搏后,立即用握拳的拳底肌肉部分,距患者胸壁20~30厘米高度捶擊胸骨中部,重復2~3次,并觀察其脈搏,如脈搏有輕微跳動,則證明心臟已復蘇,否則應立即改做胸外心臟按壓和口對口人工呼吸。
(七)一個人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
當發現病人呼吸、心搏驟停,而只有一個人在場時該怎么辦呢?這時應大聲呼救,并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首先,做2次口對口人工呼吸,然后用拳頭捶擊病人胸骨中部2~3次,看心臟是否恢復搏動。如仍無搏動,則開始連續做2次口對口人工呼吸,再連續做15次心臟按壓,并以此比例反復耐心地進行下去,直到搶救成功或其他救護人員到來。
(八)兩個人配合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
病人呼吸、心搏驟停時,如有兩個人在場,其中一人應立即打電話通知醫生或叫救護車,并盡快返回現場參加搶救,另一人則進行上述的單人急救法。
兩個人進行急救時,要配合默契,按下述方法進行:甲做1次人工呼吸,乙做5次心臟按壓,并按此比例反復耐心地進行下去,直到搶救成功或救護人員到達為止。
注意:做人工呼吸的人,應在心臟按壓者第5次按壓終末,停止加壓的一瞬間立即吹氣。
不管是單人還是雙人的搶救,只要病人心跳一恢復,就應立即停止心臟按壓。
(九)洗胃法
洗胃術適用于急性藥物、毒物中毒,幽門梗阻或胃擴張,胃手術前的準備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病人。
1.操作方法
(1)催吐法:用于神志清楚的服毒患者,讓病人盡量口服洗胃液500~1000毫升,然后刺激咽部引起嘔吐,如此反復進行,直至嘔吐物與洗胃液顏色、透明度相同為止。一般需洗胃液5000毫升左右。
(2)胃管洗胃法:將胃管前半部用利多卡因凝膠或石蠟涂擦,送入口腔后囑病人做吞咽動作,沿咽部緩慢插入,長度50~60厘米左右,將胃管與注射器連接,如抽取胃內容物,可將漏斗部灌入洗胃液200~400毫升,再放低并倒置漏斗,利用虹吸原理將胃液排出。同時收集首次洗胃液送檢查。如引流不暢,可擠壓管中間的皮球,反復灌洗多次,直至顏色澄清為止。一般洗胃液5000毫升左右。
2.注意事項
(1)病人應取左側臥位,并將頭放低,以防洗胃液逆入氣管或沖入十二指腸。
(2)一般服毒6小時內洗胃效果最好,但超過6小時應視情況而定,原則上仍應積極洗胃,超過24小時后,不再考慮洗胃。
(3)強酸、強堿及其他腐蝕性藥物中毒者,切忌洗胃,以免造成食管、胃穿孔。應給蛋清或牛奶內服,以保護胃粘膜。
(4)插管時,如病人劇咳、呼吸困難,紫紺等,恐誤入氣管,此時切勿注水,應立即拔出胃管重插。
(5)洗胃時切要注意出入量平衡,若入大于出,應警惕胃破裂的可能。
(6)洗胃液根據病情和服毒種類而選用,溫度為37℃左右。
(十)導瀉法
對于口服毒物的病人,除用催吐法與洗胃法外,還可用導瀉法,使進入腸道的毒物迅速排出體外,避免和減少在腸內吸收。
1.導瀉方法
(1)硫酸鈉或硫酸鎂15~30克,加水一杯口服。因鎂離子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因此以硫酸鈉為佳。
(2)中藥:大黃粉8克,元明粉15克,用溫開水沖服。
2.注意事項
(1)如毒物已引起嚴重腹瀉,不再服瀉劑。
(2)禁用油劑瀉藥,因其有溶解某些毒物的作用,促進毒物的吸收。
(十一)包扎法
對所有開放傷口,應立即進行妥善包扎,其常用包扎方法如下:
1.頭部三角巾包扎法
將三角巾底邊折疊約二指寬,放于前額眉上,把頂角及左右底角均拉到枕后,彼此相交叉,壓緊頂角,最后將頂角塞到結里,再將左右底角包到前額做結。
2.面部包扎法
(1)單面部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折成魚尾狀,將一尾角放于傷側面部,魚尾底邊沿耳上繞頭至對側打結,然后將前面尾角向外翻折拉緊后,繞下頜與覆蓋頭后之尾角打結。
(2)全面部包扎法:以三角巾頂角打結套于下頜,底邊置于頭后,兩底角斜向頭后拉直,左右交叉壓底邊,經耳上緣繞到前額打結包扎后,可在眼、鼻、口等處提起布塊各剪一洞,露出兩眼和口鼻。
(3)下頜、顳部包扎法:將三角巾折成一條寬6~9厘米橫帶狀,在顳部開始繞下頜經對側耳前與另一端交叉,兩端依相反方向繞頭部幅緣一圈,到對側耳部打結。
3.軀干部包扎法
(1)胸背部包扎法:將三角巾底邊橫放胸部,頂角越過傷側肩部,將兩邊角在背部打結,頂角或頂角的帶子與原結打結。
(2)腹部包扎法:將三角巾底邊橫放腹部,頂角跨過陰部,兩過角繞到背后做結,并將頂角上方之帶子與原結做結。
(3)臀部包扎法:
臀部包扎將三角巾兩邊角疊成魚尾狀,魚身在腿部打結,兩邊角繞腰部前后在對側做結。
4.手足包扎法
手或腳底向下放于三角巾上,手指(腳趾)向三角巾頂角,并將頂角折蓋手背或足背,兩底角拉向手背或足背,左右交叉壓住頂角繞手腕或踝上而打結。
(十二)止血法
止血法用于外傷出血。常用的止血法如下:
1.手壓止血法手壓止血法是用手指壓住動脈經過骨骼表面的部位,達到止血的目的,為應急措施。
2.止血粉止血法將止血粉直接撒在出血創面,立即用紗布加壓包扎,一般可達到止血目的。
3.加壓包扎止血法用于中小動脈和靜脈損傷出血。用急救包壓迫創口包扎后止血,若效果不滿意,可加敷料再用繃帶加壓包扎,同時抬高患肢。
4.屈曲肢體加墊止血法用于肘或膝關節以下出血,在無骨關節損傷時可以使用。如前臂大出血,在肘窩處墊以棉墊卷,將肘關節盡力屈曲,借襯墊物壓住動脈,用繃帶或疊成帶狀的三角巾固定于屈肘姿勢。
5.止血帶止血法用于
四肢傷大出血。在肢體的適當部位,如上臂的上1/3,股部的下1/3,用棉花、紗布或毛巾等物作為襯墊后再上一止血帶。以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持止血帶的頭端,將長的尾端繞肢體一圈后壓住頭端,再繞肢體一圈,然后用左手食指、中指夾住尾端,將尾端從止血帶下拉過,由另一端牽出,使之成為一個活結。
上止血帶的時間不能超過5小時,每1~1.5小時松解1次,每次1~2分鐘,松解止血帶時應在傷口處用敷料加壓,防止松解后引起猛烈出血。
(十三)低溫療法
低溫療法適用于高熱、中暑,腦血管疾病,嚴重腦損傷,循環驟停復蘇,甲狀腺危象等。
1.操作方法
(1)降溫方法
1)冰袋法:周身包裹冰袋,特別是在頸部、腹股溝、腋窩等大血管附近。
2)冰帽法或冰槽法:利用特制的干冰槽行頭部降溫,對優先保護腦組織有好處。
3)冰氈法:病人臥于上下兩層冰氈中,冰水不直接與病體接觸。
4)冷氣降溫法:以電扇吹冰塊散發冷氣,或利用空調,自然冷空氣對流降溫。
5)冰敷及乙醇擦澡。
(2)復溫法:首先去除冰袋、冰帽,泡冰水者應將體表擦干可以待其自然復溫。為加速復溫可加用熱水袋、電熱毯、暖氣,使體溫逐漸回升到32~33℃即可停止。
2.注意事項
(1)降溫過程中,隨時測定體溫,降溫不應低于30℃,否則可發生室顫。
(2)冰袋放置部位應經常更換,防止冰傷。
(3)降溫過程中監護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改變。
(4)防止寒戰,因其增加心率,使耗氧增加。
(5)終止降溫應逐步進行,復溫速度不宜過快。
(十四)熱療法
1.操作方法
(1)水袋熱敷:測水溫,一般60~70℃。小兒、昏迷、知覺遲鈍的病人不超過5O℃。將熱水倒入熱水袋中,至半滿或2/3滿,排出袋內空氣,擰緊塞子,擦干熱水袋并裝上布套,放置在所需的部位。
(2)熱濕敷:在局部皮膚涂凡士林,然后蓋以紗布,將敷墊從爐子上的煮鍋中取出,擰干至無水滴下為度,以腹部皮膚不感灼熱為宜,折成適當大小,輕放熱敷部位,蓋上大毛巾。每3~5分鐘更換敷墊一次,熱敷時間一般為20~30分鐘。
(3)熱水坐浴:把配好的坐浴液倒入坐浴盆中,一般水溫為38~43℃,或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待患者排尿后將臀部坐入盆中,隨時調節水溫,浸泡20~30分鐘。
(4)熏氣熱療法:將保溫瓶內盛藥液或熱水,瓶口蒙上消毒紗布,患部靠近瓶口,每次熏15~20分鐘,每日3次。
2.注意事項
(1)應用熱水袋時,應外包一層厚毛巾,定時檢查水溫及局部皮膚。如皮膚發紅,應予及時更換,以防燙傷。
(2)診斷不明的急性腹痛及早期口腔化膿感染的病人,禁用熱療法。
(十五)體位排痰法
體位排痰主要適用于肺膿腫及支氣管擴張的患者。
1.操作方法
(1)病變在左上葉后段,讓患者取俯臥位,上半身向上轉1/4,右臂后伸,用三個枕頭使頭部及肩部抬起。
(2)病變在下葉后基底段,先在床邊地上放墊單及枕頭,患者橫臥,前臂依地板上的枕頭,雙腿擱床上,軀干前傾45。;或取俯臥,腹下放枕,床尾抬高45~50厘米。
(3)病變在下葉基底段,讓患者仰臥,腰下墊枕,使腹肌松弛,床尾抬高45~50厘米。
(4)病變在下葉尖段,讓患者俯臥,腹下墊枕。
(5)病變在左下葉基底段,讓患者右側臥,墊枕以保持脊柱平直,右肩依枕頭之上,床尾抬高45~50厘米。
(6)病變在右上葉后段,讓病人俯臥,向右側轉1/4,左臂向后方伸展,頭部及腹側用枕支持。
(7)病變在上葉前段,讓患者仰臥,腰下墊枕,以助腹肌松弛。
(8)病變在左上舌葉,讓病人仰臥,向右側轉1/4左側上位,屈腰以松弛腹肌,床尾抬高30厘米,拍擊患區胸壁促使分泌物排出。
(9)病變在右中葉,同舌葉,但須以右側上位及床尾抬高30厘米。
2.注意事項
(1)每晨早飯前及晚間睡眠前施行1次,每次約10~15分鐘。
(2)位置安置適當后,可囑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并幫助拍背,以促使痰液流出。
(3)體質虛弱,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或大咯血患者慎用。
(十六)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分火罐和水罐兩類。
1.操作方法
(1)火罐:用棉簽蘸上95%酒精點燃,在罐內繞一周迅速退出,隨將罐口罩在應拔部位。一般拔5~10分鐘左右,待局部皮膚充血,淤血呈紫色便可。起罐時,以右手擰住罐身,左手食指從罐口旁將皮膚按壓一下,使空氣進入罐內,便可取下。具體運用時還有以下4種方法。
1)閃罐法:按上述方法拔緊后,隨即取下又拔,每次少許移動所拔部位,撥至皮膚充血潮紅為止。
2)推罐法:先在應拔部位的皮膚上涂一層潤滑油,按上述方法把罐拔住后,將罐在應拔部位上、下、左、右推動,致使皮膚充血潮紅為止。
3)坐罐法:按上述方法將罐拔住不動,直至局部皮膚呈瘀血為止。鎮痛效果較好。
4)刺血拔罐法: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或皮膚針在患部淺刺出血,再進行拔罐,使所拔部位瘀血消散。用于急性扭傷。
(2)水罐:
1)抽氣法:將瓶制罐裝上半罐溫水或藥液,把罐底口對準所拔部位按緊,然后用注射器針頭刺入橡皮塞,將罐內空氣抽出,罐即吸住。
2)水煮法:用小口徑竹罐多個,放入水中煮沸,取出拔罐使其口朝下,抹干罐口熱水,迅速罩在應拔部位。
2.注意事項
(1)拔罐適用于肌肉豐滿的部位。
(2)皮膚病、出血性疾病,皮膚水腫以及孕婦腰、骶、腹部不宜拔罐。
(3)拔罐時若出現較大的水泡,應用注射器抽出泡中液體,涂上龍膽紫,并覆蓋消毒敷料。
(十七)灸療法
灸療法用于痹證、虛寒性胃腸疾病、遺精、虛脫等癥。常用的灸法如下。
1.操作方法
(1)艾炷灸:把艾絨捏成一圓錐體,將其底面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火點著錐尖,待艾炷快燃燒完患者感到燙痛時,用鑷子將艾炷拿掉,再換一個新艾炷。
(2)艾條灸:點燃艾條一端,使之對準應灸穴位,保持一定距離,每次灸10~20分鐘。
(3)溫針灸:毫針留針后,將艾絨一小撮捻裹于針柄上燃燒,使針刺局部略感溫熱。
(4)隔物灸:在艾炷與穴位皮膚之間,隔一層襯墊物施灸,如隔蒜灸、隔姜灸、隔鹽灸等。
(5)溫筒灸:常用金屬制的溫灸器,里面裝以艾絨,可以在較大的部位施灸。
2.注意事項
(1)艾炷放平,囑患者不要移動體位,防止燙傷。
(2)隔物灸時,因姜汁或蒜汁的刺激,容易起泡。
(3)顏面部、心臟、大血管及粘膜等部位不宜施灸。
(十八)體針療法
體針可用于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一般來說無絕對的禁忌癥,但在妊娠期禁刺腰腹部及引起強烈反應的穴位,有流產史的孕婦禁針。神闕、乳中穴及嬰兒頭部禁針,有嚴重的出血性疾病應禁針。
1.操作方法
(1)患者取舒適體位,便于準確取穴與操作,治療時囑患者不要移動體位,如有不適應及時反映,以防引起滯針、彎針、折針。
(2)針刺前術者應將手洗凈,選穴位后用酒精棉球消毒。
(3)根據針刺穴位及治療需要,選擇適當長度及粗細的針,并注意檢查,凡針尖卷曲、變鈍、體針彎曲、生銹、蝕痕、針柄松動等情況均應修理后方可使用。
(4)進針時針尖應迅速通過皮膚,然后逐漸刺入,待有針感(酸、麻、脹等)后,按病情施行不同手法。針刺深度應根據病情需要及患者的胖瘦及部位而定。針刺至少留體外0.5厘米。
(5)留針時間一般為5~20分鐘。
(6)出針時,先將針輕輕捻轉向上提起,至皮下后即迅速退出,用無菌棉球輕輕壓針眼。眼區、頭皮部位及太陽穴等應多壓片刻,以防出血。注意檢查針數,防止遺留在患者體內。
(7)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為一個療程。
2.注意事項
(1)針刺應避開血管與疤痕,針眼眶內穴時不應捻搗,防止出血。針臍下、恥骨上的穴位時,應先排盡小便。
(2)進針手法要輕柔,對敏感穴位應禁止猛刺。對初次接受針刺者,手法不宜過重,以免引起滯針、彎針、折針和暈針。
(3)遇過勞、過飽、大汗等情況,暫不針或休息后再針,饑餓時不宜針刺。
(4)針刺胸背及肩頸部的穴位后,如患者出現胸悶、氣短、胸痛等癥時,應考慮是否發生氣胸,要及時檢查,及時處理。
3.急癥配穴
頭痛:太陽、頭維、風池、百會、印堂、合谷、列缺、內庭。
牙痛:合谷、頰車、下關、牙痛穴。
嘔吐:內關、中脘、天突、足三里、公孫。
高熱:曲池、大椎、風池、少商(放血)。
中暑:合谷、內關、委中(放血)、大椎、曲池、氣海、十宣(放血)。
休克:人中、內關、足三里、百會。昏迷:關元、中極、三陰交、腎俞。腹痛、腹瀉:足三里、中脘、天樞、內關、神闕。心絞痛:內關、間使、合谷、隱白、足三里、郄門。尿潴留:關元、中極、三陰交、水道、腎俞。
(十九)重病病人送醫院前的處理方法
當家中出現重病人時,首先要確保呼吸道不被舌頭、分泌物或其他異物堵塞;要立即查明病人是否有呼吸,如果呼吸停止,應迅速進行人工呼吸;要檢查病人脈搏,如果脈搏停止跳動,也需立即進行心臟按壓。對嚴重出血或中毒病人應爭分奪秒迅速搶救;頸部或背部嚴重受損者,不可隨意搬動,除非為了把病人從更加危險的地方搶救出來;頸部無骨折的病人嘔吐時,為防止窒息,應將其頭部轉向一側。在急救病人的同時,要迅速讓其他人通知醫院,說明病人情況,并詢問在救護車到來之前應如何處理。檢查傷情時動作要輕柔,必要時可剪開衣服,以免過度地翻動病人,增加其痛苦。燒傷病人一般不要脫去衣服,除非火勢還在身上蔓延。昏迷或半昏迷的病人禁止飲水,因為液體可能誤入氣管引起窒息,也不要通過拍擊或搖晃喚醒昏迷的病人。
(二十)護送方法
1.注意事項
(1)除火災、地震等特殊情況外,對其他場合下受傷者,應先行急救措施后再行護送。
(2)護送方法應視受傷程度、癥狀、種類及距醫院的遠近而定。
(3)用毛毯等包裹病人身體以保持其體溫。
(4)骨折、關節挫傷時,要就地取材固定患部,以免錯位。
(5)頭部和脊椎外傷千萬不可大意,對這類受傷者要格外小心。
(6)不可輕率移動受重擊部位。
(7)頭、頸、胸部受傷者,要由數人一起輕輕地護送,稍微抬高病人上身,不可搖動;重擊傷時,如果沒有上述部位傷,要使其稍微足高頭低;失去知覺及頭的后部有傷的病人,要使其采用俯臥位或半俯伏位。
2.擔架護送法
(1)沒有擔架時,可用毛毯、門板、繩索等自制擔架。
(2)把病人抬上擔架后,一邊保持一般注意事項中所述的體位,一邊輕輕護送。
(3)為避免行進中搖晃,可用寬布把病人的肩、腰、腳等固定在擔架上。
(4)頭后部、頸部、背部有傷時,按側臥位躺好,用疊好的毛毯、枕頭等墊其背部以支撐其身體。
(5)胸部有傷或呼吸困難時,可把枕頭、毛毯等折好墊于病人背后,稍微抬高其上半身。
(6)腹部有傷時,按仰臥位躺好,雙膝屈起,或采用右側臥位,雙膝屈向腹部,使腹部放松。
(7)護送時應使病人雙足朝向行進方向,但上坡、登樓梯時則要頭在前足在后,以免頭下垂。
(8)盡量多些人一起護送,前面的人先出左腳,后面的人先出右腳,大家步調一致地行進,另外,后邊的人要掌握好擔架的水平狀態。
3.不用擔架護送法
(1)急于移動時:并攏病人雙足,雙手插入病人兩腋,抬起其腰部,輕輕地拖。
(2)一人抱送法:抱著右手由病人左肩繞過其頸后,托住其右肩,同時,左手托住病人的雙腿。
(3)一人背送法:背送病人時,讓病人雙手交叉于背者胸前,背者要緊緊地抓住病人的雙手。
(4)兩人用椅法:讓病人坐在椅子上,連人帶椅一起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