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常見急癥的救治

(一)猝死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發病6小時內死亡者為猝死。猝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心臟疾病引起的,其中又以冠心病最為常見。本病的顯著特點是“健康人”或是病情已處于穩定狀態的人,出人意料地驟然發病而來不及救治。多數病人猝死前無明顯征兆,且常在工作中、旅途中或睡眠中突然死去。

救治措施:

(1)一旦病人發生心臟性猝死,應立即用拳頭猛擊其心前區(以不至打斷肋骨為度),反復3~5次,有些常被救活。

(2)立即實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在做這些搶救時,要先解開病人領扣、腰帶,拉出病人舌頭,撐開病人牙關(最好在上下牙間墊以橡膠、塑料、手帕等軟物,防止咬破舌頭)。同時打開門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3)一旦發生猝死,應一面立即搶救,一面迅速與急救中心聯系。

(二)驚厥

驚厥就是抽風。驚厥在發作前有時有先兆,如突然發熱、煩躁不安、發抖、發驚睡不穩,接著就可能有全身或局部肌肉抽動。當出現先兆或已經抽風時,都應立即處理。

救治措施:

(1)讓病人側臥,防止異物吸入,再將用布包好的筷子或壓舌板塞入上下牙之間,防止咬傷舌及口唇。

(2)抽風時用拇指掐病人人中、合谷穴,能暫時止抽。

(3)給病人解開衣領,保證呼吸道通暢。

(4)室內要安靜,光線不宜太強,以免驚動病人加重抽風。

(5)抽時不要灌水,以免誤入氣管引起窒息肺炎。

(6)記錄抽風時間及抽風的表現,立即送醫院診治。

(三)腹痛

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凡腹內的臟器功能性失調或器質性病變都可引起腹痛,甚至神經、呼吸、循環、泌尿生殖等系統有病也可產生腹痛。如果出現腹痛,又伴有以下各種癥狀時,應馬上送醫院進行治療。

(1)劇烈的腹痛,倒地亂滾,伴出冷汗,或者抱膝蹲著難以起立。

(2)由于劇烈的疼痛而引起意識模糊、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變慢或身體發冷、抽搐。

(3)腹部發硬或者由于腹肌的緊張而使腹壁變成有如一塊硬板。

(4)反復嘔吐以及不能排便者。

以上所述的各種腹痛現象稱為急性腹痛,用一般的急救處理難以醫治好,應及時到醫院治療。如果不立即進行急救而耽擱24小時以上的話,可能會出現生命危險。

除了上面所述的急性腹痛外,其他腹痛大都是由于飲食過量、腹部氣體積聚、腸道寄生蟲、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引起,這些腹痛一般不會出現嚴重的大事故,可按以下的步驟進行處理。

(1)解松衣服,將膝部屈曲成舒適的位置,安靜地躺著休息,切記不要熱敷腹部。

(2)如果出現惡心時,可把冰袋放在胃部,但不一定要制止嘔吐現象,如有嘔吐,還應將嘔吐物留下一部分以供醫生檢查。

(3)不要馬上進食或口服藥劑,要詳細觀察是否有發高熱,檢查脈搏情況以及呼吸狀態。

(4)在認為可以服用鎮痛劑止痛時,也應注意劑量,不要過量服用。

如果腹痛雖不太劇烈,但卻反復發作或持續時間較長,就一定要及時送醫院救治。

(四)發熱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感冒、肺炎、腸炎等,原則上應請醫生診治,對癥治療。但是出現高燒就應該采取措施,首先將體溫降下來,因為持續高燒會產生許多不良后果,特別是在不方便送往醫院的情況下。

救治措施:

退熱措施有下面幾種:

(1)多喝白開水或吃些多汁的水果如西瓜、梨等。

(2)不要穿太厚的衣服,以利于散熱。

(3)溫度過高(39℃以上)可用30%酒精或白酒擦浴全身,重點是頸部、腋窩腹股溝處。

(4)可口服一些退燒藥,如復方阿司匹林(APC)、撲熱息痛,一般感冒引起的發熱還可口服速效傷風膠囊等。

(5)出現高熱時可口服紫雪散、安宮牛黃丸,或針刺十宣(十指末端)放血。

注意事項:

超過3天的發熱,退后又燒者及高熱不退者,應迅速去醫院檢查治療。

(五)鼻出血

鼻粘膜的血管豐富,位置表淺,外傷或有局部炎癥時,容易引起出血。鼻出血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可在碰撞,洗臉時發生,也可在無碰撞時發生,有時癥狀會很嚴重。鼻出血可能是鼻子本身毛病,如鼻炎,腫瘤,鼻中隔偏曲等鼻部疾病。也可是某些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病等)的一個癥狀。鼻出血多發生于一側鼻孔,出血量少的,僅鼻涕中帶有血絲;量多的,由一側前鼻孔涌出或兩側鼻孔同時流出,甚至還從口中吐出。

小血管出血,無全身癥狀。

大量出血或反復出血者可有休克及貧血癥狀。

其他疾病繼發鼻出血者,有原發疾病的癥狀。

救治措施:

(1)讓病人取坐位或半臥位,保持鎮靜,避免過分緊張。

(2)用拇指及食指緊捏兩側鼻翼,5~10分鐘可止血。

如果出血較多,血止不住時,可用下列辦法:

(1)用干凈棉簽蘸少量止血粉如云南白藥,放入鼻前庭部稍稍深入的地方。

(2)用浸以1%麻黃素或1‰鼻眼凈棉球塞于鼻腔內,再用指壓法,一般約5~10分鐘就可以止血。此法高血壓病人不能用。

(3)用腎上腺素注射液在干凈棉球上點幾滴,然后將棉球塞入出血鼻孔。腎上腺素有收縮血管的作用,使出血的血管收縮而止血。此法不能時間太久,高血壓患者禁用。如果還不能生效,則應立刻去醫院。

(4)大量出血和面積較大的滲血,取凡士林紗條,用鑷子或筷子緩緩送入鼻孔道內壓迫止血,一般24~48小時取出或重新更換。

(5)可口服止血藥、維生素K3、三七粉、云南白藥等。

(6)可針刺上星、合谷、迎香、風池、大椎。

(7)對高血壓、血液病患者鼻出血或大量失血的病人,送醫院治療。

在進行以上處理的同時,還可在其額部、鼻部、頸部敷以冷水毛巾或冰袋,并反復更換,以促使血管收縮,減少流血。

如果24~72小時后仍出血不止,應速送醫院治療。

注意事項:

血止后不要在短時間內再捏擦鼻腔,以免再度流血,口腔內的血液要盡快吐出來,不要把血液吞下。

預防措施:

經常鼻出血的患者平時可服些維生素C或多吃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多吃水果、蔬菜、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煙酒。去醫院做全面檢查,以正確治療。

(六)咯血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氣管、支氣管或肺實質出血,經口腔咯出。一次咯血量超出200毫升,或24小時內咯血量超出400毫升為大咯血,需排除口腔、鼻咽部出血和嘔血。肺及氣管病變可致咯血,如肺結核、肺炎、支氣管擴張、肺腫瘤等,心臟病、膠原病、白血病等,可累及呼吸系統而導致咯血。胸外傷累及肺與支氣管也可造成咯血。

咯血前常感喉部發癢,血多鮮紅,常混有泡沫痰液,咯血后常有痰中帶血。咯血量多時,容易將血吸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肺不張。如患者咯血后出現高熱、咳嗽加重、痰多、呼吸困難等,應考慮肺炎可能。

急性大咯血一般指短時間內急劇地從口鼻噴射出大量鮮血,出血量常有200毫升以上,可因血塊阻塞氣道引起窒息。

救治措施:

(1)首先要鎮靜,不要緊張,安靜休息,以免因活動加大肺活量而不利于止血。

(2)及早明確診斷,進行病因治療。

(3)在一般情況下可取半臥位,如果病人體質虛弱或神志不清,因為咳嗽減弱,而不易把血及時、全部咯出時,為了避免發生肺不張或窒息,應采取平臥或頭低腳高的體位,并使頭偏向一側,以利于呼吸道的通暢。

(4)不要讓病人看到咯出的血,安慰病人,解除患者的恐怖心理。對過于緊張者可肌肉注射安定10毫克。

(5)大咯血時,絕對臥床休息,不要將血屏住不咯出來,以免發生窒息。可稍稍輕咯,排出氣道內和口鼻內積血,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咳嗽劇烈,可用鎮咳藥,止血藥,病情穩定后送醫院治療。

(6)窒息是咯血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發生窒息時,必須爭分奪秒進行搶救。方法是一人立即抱起病人的下半身,使其身體倒置與床面成45。~60。角,保持充分引流體位,另一人輕托病人頸部使頭向背部屈曲,拍擊背部以倒出肺內的血液,同時撬開牙齒,清除口咽部積存的血塊。

(7)應該特別提醒的是,不要將血吞進去,這是十分錯誤的,真正因為大口咯血而致死者并不多,而因為不能通暢地咯血引起窒息和死亡的卻不少見。

(8)一旦發生窒息的緊急情況時,應毫不猶豫地用嘴對著病人的嘴,口對口地吸出血塊和痰液。

(9)大咯血時,不要急于搬動病人,可以適當使用一些鎮靜藥物;咳嗽劇烈者,有條件時也可使用鎮咳藥。預防措施:積極治療原發病,已有咯血者應減少活動,避免情緒激動,禁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劇咳或用力排便,以免透發再次咯血。

(七)急性嘔吐

嘔吐病因很多,中樞性嘔吐常見腦外傷、腦膜炎或腦膿腫、腦腫瘤、急性腦血管意外、癲癇以及青光眼、偏頭痛、迷路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引起的嘔吐見于食管、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膽、胰腺的炎癥,梗阻或腫瘤;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嘔吐多因內分泌、代謝性疾患、電解質紊亂及感染、高熱、休克、充血性心衰等所致;中毒性疾病與藥物引起的嘔吐多見動、植物或藥物中毒;婦產科疾病引起的嘔吐常見妊娠劇吐、異位妊娠、卵巢囊腫扭轉等。

中樞性嘔吐多呈噴射狀;消化系統疾病的嘔吐多與進食有關,吐出后則舒服;妊娠嘔吐多在清晨空腹時發生;膽道疾病者嘔吐物呈黃綠色膽汁樣;糖尿病酸中毒者嘔吐物有爛蘋果味。

可伴有發熱、惡心、頭痛、頭暈等全身癥狀。嘔吐重者可出現脫水、休克、甚至昏迷。

救治措施:

(1)盡早明確診斷,進行病因治療。

(2)嘔吐重者,酌情靜脈補液,維持營養、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3)可酌情使用滅吐靈、阿托品、谷維素、維生素B6、安定等藥物。

(4)重者及時送醫院治療。

注意事項:

(1)發生嘔吐時,患者宜取半坐位或側臥位,切不可仰臥,以免嘔吐物被吸入氣管,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吐后要及時用溫水漱口,以免嘔吐物留在口腔內產生異味。

(2)患者嘔吐時,可用手拍打其背部,防止嘔吐物誤入其氣管。

(3)嘔吐發作時暫不要吃東西,待1~2小時后如不再吐,可喝點果汁、豆漿或牛奶等,以后逐漸給予半流質飲食,如稀飯、面條等清淡食物。

(4)劇烈惡心嘔吐時,在沒有弄清原因之前,應暫禁飲食,以免貽誤治療。

(八)嘔血

食管、胃及十二指腸出血從口腔嘔吐出來,稱為嘔血,又稱上消化道出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出血是嘔血最常見的原因,其次是肝硬化所致的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胃炎、胃癌及某些血液病也可引起嘔血。過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飲酒過量、暴怒等都可誘發嘔血。嘔血是常見的急癥,首先要與咯血相區別。

嘔血前常有上腹部不適、惡心、心悸。少量出血可為咖啡色,多量出血為暗紅色。開始出血時可伴有食物殘渣,大便為柏油樣黑便。

潰瘍病出血,嘔血與黑便常同時存在,平時有燒心、吐酸,上腹部節律性疼痛等癥狀。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嘔血量多,涌吐而出,色鮮紅,平時有肝病史。

嘔血病人出血量少時,可有頭暈、心悸,出血量大時可出現全身軟弱無力,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四肢發涼,血壓下降,休克。

救治措施:

(1)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安靜,頭偏向一側,以防窒息。

(2)有休克表現者,要抬高雙腳,做好保溫。

(3)可用冰袋在胃部冷敷,起止血作用。可服三七粉、云南白藥、大黃粉或肌注立止血等。

(4)要安慰病人,消除恐懼、緊張心理,及時處理嘔吐物及污染物,幫助病人用淡鹽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血止住后,可給些流食或半流質食物。

(5)出血期間應停食或只喝糖水、米湯、豆漿等,出血停止后再逐漸恢復飲食。

(6)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應速送醫院治療。

(九)便血

便血指大便帶血,全血便,或黑便,可由肛門及直腸疾病、結腸疾病、小腸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病、中毒和代謝與營養紊亂等所致。

肛門直腸疾病血便為糞便正常,其外附以鮮血,或便后滴出鮮血。直腸癌時,血便中混有壞死糜爛組織。肛門局部有瘙癢、疼痛或便秘、腹瀉等。

結腸疾病血便為鮮血,量少,伴有大量粘液或膿液,病人有腹瀉,可伴有發熱,腹痛里急后重。結腸癌病人糞便有壞死、糜爛組織,出現梗阻及腹部痞塊。

小腸疾病血便一般量多,色暗紅,呈赤豆湯或番茄汁樣,有腥臭味。腸結核、局限性腸炎等出血量不多。

急性感染性疾病和血液病等引起的血便,量多少不一,亦可表現為黑糞。有原發疾病相應的表現。

救治措施:

(1)明確診斷,病因治療。

(2)注意休息,飲食以流食或半流食為宜,觀察病情變化。

(3)口服云南白藥、安絡血等止血藥,如出血量大,立即送醫院治療。

(十)急性腹瀉

急性腹瀉是以突發的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帶膿血樣為特征的癥候群。可由多種疾病引起,常見于急性腸道感染,如病毒性腸炎、急性細菌性痢疾、霍亂等;腸道非特異性炎癥,如急性局限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等;急性中毒,如細菌性食物中毒、動物和植物類毒物中毒、化學品中毒等;藥物反應,如瀉劑、擬膽堿藥等;變態反應性胃腸病以及消化不良等。

發病突然,開始時可感到腹部不適,腹痛,糞便稀薄不成形,甚至如水樣便、膿血樣便、米泔水樣便,每日數次至數十次。

可伴有發熱,惡寒,頭痛頭暈,全身乏力。嚴重腹瀉病人,可出現皮膚彈性減低,眼窩下陷,精神委靡,面色蒼白,四肢發冷,體溫下降,甚至休克,昏迷。

救治措施:

(1)及早明確診斷,進行病因治療。

(2)病人應臥床休息,注意保暖,必要時禁食。在最初24小時內多飲水,可給糖鹽水熱服,可吃一些流質飲食,不要吃水果、蔬菜及脂肪多的食物。對傳染病人嚴格進行腸道病隔離,對病人的嘔吐物及糞便要進行消毒處理。

(3)針刺中脘、天樞、內關、足三里,神志昏迷者加刺人中、委中,有休克癥狀者加灸神闕、關元。

(4)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可給予簡單對癥治療,止瀉可用痢特靈0.1克,每日3~4次;腹痛腹脹時,可用熱水袋熱敷患者腹部,腹痛明顯時可口服普魯本辛;發熱時,可用冰袋等物理降溫法降溫。

(5)如果患者腹瀉后出現皮膚干燥、無彈性、眼窩凹陷、口唇發干、尿少等癥狀時,為脫水現象,應在及時大量飲水以補充水分的同時,送患者去醫院診治。

注意事項:

(1)多飲水,最好飲用淡鹽水、加糖的淡鹽水、果汁等,以及時補充體內丟失的水和鹽分。

(2)注意觀察糞便的性狀及其他伴隨的全身癥狀,腹瀉較重時還要觀察患者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的變化,以便為醫生診治提供依據。

(3)由于大便次數增多會刺激肛門粘膜,導致疼痛,應在便后用溫的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十一)頭痛

根據病史頭痛分4類:

1.反復發作性頭痛如偏頭痛、叢集性頭痛;

2.繼發性頭痛如外傷后頭痛、腰穿后頭痛、感染中毒性頭痛,眼、耳、鼻、口腔病變,頸椎骨關節炎,顱骨病變及顳動脈炎等;

3.急性頭痛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高血壓腦病、腦膜炎;

4.慢性頭痛如顱內占位性病變、高血壓頭痛、肌肉收縮性頭痛及精神原性頭痛。

反復發作性頭痛中偏頭痛病人,病史常自青少年起即有頻率不定的周期性頭痛發作。發作前可有視覺先兆,發作持續數小時至數日,頭痛為搏動性,可能恒定或移動,也可在前額或整個頭部,每個人的發作過程常是定型的。叢集性頭痛多在中年發生,呈短促頭痛發作,在一側眼眶內或顳颥部,為劇烈脹痛或搏動痛,常伴有同側瞼垂、瞳孔縮小、球結膜充血、淚涕分泌增加、鼻塞、出汗等。每日疼痛發作時間往往固定。

繼發性頭痛有原發病史。

急性頭痛起病急驟,可伴有嘔吐、腦膜刺激征、肢體癱瘓、抽搐或意識障礙。

慢性頭痛常間歇發生,在用力、疲勞等因素下加重。救治措施:

(1)積極治療原發病和病因。

(2)對反復發作性(血管性)頭痛,可暫給麥角胺咖啡因以收縮顱外血管。

(3)止痛藥可選用去痛片、顱痛定等。

(4)針灸可取穴合谷、外關、風池、太陽、印堂、昆侖、后溪、足三里等。

(十二)眩暈

眩暈是病人所感到的自體或外物發生運動的幻覺,大多為旋轉性運動。

耳源性眩暈多見于外耳道耵聹,急慢性中耳炎,鼓膜內陷,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前庭卒中,外傷,內耳藥物中毒,暈動病等;神經原性眩暈多見于聽神經瘤,前庭神經元炎,腦干腫瘤,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小腦腫瘤,顳葉腫瘤,腦血管病等;非前庭系統性眩暈,可見于屈光不正,酒精中毒,低血糖,甲狀腺機能減退,貧血,高血壓病,神經官能癥等。

病人感到自體或外物發生運動的幻覺。站立不穩,眼球震顫。可伴有惡心,嘔吐,心率減慢,血壓降低,甚至昏迷。

救治措施:

(1)讓患者靜臥,取其最樂意的位置。

(2)保持情緒穩定,不必過多的打擾,避免睜眼和頭位變化。

(3)查明病因,進行病因治療,包括五官科手術。

(4)嘔吐重者酌情靜脈補液,維持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

(5)酌情給予氯丙嗪、苯海拉明、暈海寧、安定、東莨菪堿、煙酸、維生素、滅吐靈等對癥治療。

預防措施:

(1)保持情緒穩定,樂觀向上,不要過分壓抑自己。

(2)勞逸適度,避免過度勞累。

(3)保證充足的睡眠,枕頭高低適中。

(4)40歲以上者頭位變化不宜過猛或角度過大。

(十三)暈厥

暈厥也稱昏厥,是因一時性腦缺血所引起的短暫性意識喪失。昏厥與昏迷、眩暈不同,昏迷的意識障礙通常持續時間較長且恢復困難;眩暈主要是發作時感到自身或周圍景物旋轉,一般無意識障礙。暈厥的病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血管抑制性暈厥、體位性低血壓、排尿性暈厥、腦源性暈厥及低血糖暈厥等。

患者表現為頭暈、血壓下降、脈搏不規則、出汗、惡心、眼花、意識障礙。

血管抑制性暈厥多見于年輕體弱的女性,因疼痛、悲痛、恐懼、針刺、見血等誘發;體位性低血壓多由于從臥位突然轉變為立位時或下蹲過久突然站立,或較長時間站于固定位置時發生;排尿性暈厥多見于男性成人,常在排尿結束時暈倒;頸動脈竇綜合征多發于中老年伴動脈硬化者,常因衣領過緊,突然轉動頸部壓迫頸動脈竇而發生;心源性暈厥最為嚴重,患者伴有器質性心臟病;腦源性暈厥可見于腦動脈硬化、短暫腦缺血發作或主動脈弓綜合征等。

救治措施:

(1)立即讓病人躺下,取頭低位,抬高下肢,解開衣領,置于空氣流通處。

(2)嘔吐時將頭側向一邊,防止嘔吐物誤吸。

(3)指掐人中、合谷穴,或針刺百會、人中、合谷、十宣穴。

(4)病人神志意識轉清后,飲用熱茶、姜糖水或糖開水一杯。

(5)如有抽搐,可用張口器、壓舌板或筷子,將口撐開,以免咬傷舌頭。

(6)進行病因治療。

預防措施:

(1)體弱或早孕婦女,保證足夠睡眠時間。

(2)長期臥床或體弱者,起床時要慢,先坐片刻再下地行走。

(3)不要憋尿太久,排尿時不要用力過猛,必要時臥位小便。

(十四)心動過速

陣發性心動過速的人突然出現面色蒼白或青紫,惡心,嘔吐,煩躁不安,脈搏顯著增快,往往可達到每分鐘200次,如不及時治療,可招致死亡。

救治措施:

(1)立即停止活動,臥床休息。

(2)出現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時,可深吸氣后屏住,然后用力做呼氣運動;或用筷子、壓舌板刺激他的咽喉部,以引起嘔吐。

(3)壓迫頸動脈竇法:用手指在頸部甲狀軟骨上緣同水平的右側,摸到明顯的頸動脈搏動后,以手指向著頸椎方向壓迫,手法是以按摩為主,一次時間不超過5秒鐘,間隔數秒鐘后再重復按摩。壓迫的同時可摸著病人的脈搏,當脈搏變慢即應停止。壓迫方法是先右側再左側,一般是右側壓迫效果較好,不可兩側同時進行。

(4)經過上述處理,如果心律仍然得不到控制,就要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預防措施:

(1)避免過勞和情緒激動。

(2)少吸煙,少飲酒和濃茶。

(3)異搏定40毫克,每日3次口服。

(十五)哭鬧時出現呼吸困難

有的兒童在哭鬧時,哭著哭著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口唇青紫,甚則四肢抽筋,輕者半分鐘,重者2~3分鐘,少則4~5天1次,多則日發4~5次,這是小兒神經官能癥的一種表現。偶然發生2~3次,不會影響發育。但如果發作次數較多,使大腦經常處于缺氧狀態,就會影響智力發育和營養狀況。

救治措施:

一旦發生以上情況,要迅速將病人身體平放,頭部稍低,輕輕拍打其背部或足心,指掐人中穴,使其意識迅速恢復;或用塑料袋罩在病人口鼻(不要密閉),使呼出的二氧化碳部分吸入體內,補充體內二氧化碳的不足。

(十六)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當小兒患有呼吸道感染如鼻炎、鼻竇炎、咽喉炎、氣管炎、肺炎時,以及中毒、昏迷等疾病時,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患者咳嗽無力、痰咯不出,吞咽和咳嗽反射較遲鈍,加之小兒的咽喉、氣管相對狹窄,以致各種分泌物及嘔吐物等潴留在呼吸道中,形成自發性堵塞現象,引起嚴重的呼吸困難或窒息。此時,必須立即進行搶救,將其分泌物吸出或排出,否則會危及患者生命。

救治措施:

(1)立即將患者置于低頭臉向下位,以利于分泌物自口腔、鼻腔自動流出。同時拍打其背部,促使分泌物自氣管咯出。

(2)分泌物特別粘稠,粘附于口腔的咽部,或嘔吐物堵滿口腔和咽部時,也使患者低頭,臉向下,如仍排不出,可用紗布或手絹裹在手指上,伸入口腔或咽部,輕輕摳出。注意勿傷口腔和咽部正常組織。

(3)如還不能解決問題,可用塑料管、橡皮管或竹管之類插入口腔和咽部,用口吸出分泌物。如呼吸停止,要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搶救。

(4)經上述處理患者呼吸道阻塞有所減輕后,立即護送到就近醫院進行治療。

(十七)踝扭傷

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或下樓梯時不慎踩空,或是跳躍、跑步、滑冰時,很容易引起踝關節突然內翻,當內翻超過踝關節正常活動范圍時,就會發生韌帶扭傷、撕脫、斷裂,嚴重的還可發生骨折。扭傷的當時會感到疼痛難忍,腳不敢著地,嚴重者局部腫脹,有時皮下滲血出現黑紫淤斑。

救治措施:

1.輕度扭傷待劇痛過后,可以腳尖作支點,分別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轉動,如此稍加活動后還可行走,但局部疼痛可能還會持續數日,可用傷濕止痛膏等貼敷。

2.重度扭傷應立即停止行走或勞動,并采取以下措施:

(1)制動:可用枕頭或被褥將傷腳墊高,用冷水或冰塊進行局部冷敷,以減輕疼痛和皮下滲血,傷后24小時內不要按摩傷處,也不要用熱水袋或洗熱水澡。

(2)固定:用幾條膠布從踝關節上20厘米左右處,踝關節虛空處用軟布或棉花墊好,膠布呈疊瓦狀排列。同時保持稍微向患側翻轉的位置,再用幾條膠布由踝關節向上橫向固定,注意膠布兩頭勿重疊,防止血液回流障礙。

(3)內服七厘散或跌打丸。

(4)扭傷24小時后可用按摩、熱敷治療,或用正骨水、解痙鎮痛酊等涂擦,促進血液循環和滲出液吸收。

(5)如果傷腳疼痛腫脹嚴重,出現明顯皮下淤血或內翻畸形,要考慮是否有骨折,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十八)跌打傷

跌打傷是很常見的,有的受傷部位表皮有些破損,更常見的是皮膚無破損,皮下淤血青紫,又腫又痛。

救治措施:

(1)傷后24小時內,只要不破皮,一般不應搽跌打藥水,最簡單的方法是用冷水毛巾濕敷傷處,也可直接將傷處浸在冷水中20~30分鐘,可使局部血管收縮,減輕組織水腫,起到止血消腫止痛的作用。

(2)受傷24小時以后,可適當應用熱敷,搽跌打藥水、紅花油等,以促使腫脹消退。

(3)對于未破皮的淤血腫痛部位,可用鮮韭菜3份,面粉1份,共搗成糊狀,敷于患處,每日2次。

(十九)頭皮血腫

頭部被石塊、木棒或鐵器等打傷,外傷處表皮無破損,而很快起個大包,這就是頭皮血腫。觸摸時軟,有明顯波動感,骨膜下血腫位于骨膜下,但腫邊緣較硬,中間軟,有時也可能誤診為顱骨凹陷性骨折。

救治措施:

(1)發生頭皮血腫的當時,可在局部用紗布繃帶加壓包扎,或用冰塊、冰水外敷,以促進血管收縮,阻止繼續出血,切忌用跌打藥酒涂擦血腫局部或按揉推拿,以免出血更厲害。

(2)24小時后可涂跌打藥酒、紅花酒,以及用熱敷促進血腫吸收,較小的血腫可在幾天內吸收。

(3)較大的血腫不易吸收,可剃去頭發,局部消毒后用注射針反復穿刺抽出積血,但一定要由醫生進行處理。

(4)巨大血腫,用上述方法治療無效時,應送醫院手術切開止血。

(5)發生頭皮血腫,還應警惕有無顱內血腫、腦震蕩或腦挫傷,要讓病人安靜休息,24小時內認真觀察病情變化,如發現有越來越明顯的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瞳孔不等大或耳、鼻出血等癥狀,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二十)頭皮撕脫傷

頭皮由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帽狀腱膜下層和顱骨外骨膜五層組織,前三層緊密相連,帽狀腱膜下層疏松,能分離、移動,頭皮血液比其他任何部位都豐富,因此,一旦發生損傷出血較多,在頭皮損傷過程中,以頭皮撕脫最為嚴重。頭皮常在帽狀腱膜下層與顱骨分開,因此層比較疏松,有時連同骨膜一起撕脫,嚴重者包括眼眉、上瞼及耳廓等。由于撕脫面積較大,病人有劇烈的疼痛,大量出血,可以引起失血性休克。頭皮撕脫后,裸露的顱骨可因缺血感染而發生壞死。

救治措施:

頭皮撕脫傷分兩步急救:

一是止血止痛:現場應立即拉下電閘,使機器停止轉動,迅速用無菌紗布覆蓋并加壓包扎傷口,可止住出血,同時給病人口服止痛片或注射止痛劑。對于撕下的頭皮應妥善包好,以免受污染,以便隨同病人一起送醫院。

二是抗休克:如果有條件應進行輸血、輸液,抗休克,并且應用大量抗生素預防感染。在沒有休克情況下,送附近醫院進一步處理。

(二十一)腦震蕩

腦震蕩是腦組織損傷中最輕的一種,當暴力作用于頭部時,病人立即出現暫時意識喪失,一般不超過30分鐘,在此期間病人面色蒼白,全身出冷汗,雙側瞳孔散大或縮小,病人四肢松軟,淺反射與腱反射消失,清醒后病人對受傷時情況甚至受傷前后事情不能回憶。不僅如此,病人感覺頭暈頭痛,在受傷后1周比較明顯,以后逐漸減輕,可因情緒緊張或在活動頭部,變換體位時加重。出現惡心嘔吐,多半較輕,1~2天消失,少數可長達數周。還可表現為情緒不穩,易激動,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耳鳴,心悸,多汗失眠或作惡夢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

救治措施:

要臥床休息,少做腦力和體力勞動,一般休息7~10天。同時口服鎮靜止痛藥,如阿司匹林O.5克,每日2~3次;氯丙嗪25毫克,每日2~3次。注意觀察病人表現,如病人意識逐漸恍惚,躁動不安,劇烈頭痛,嘔吐頻繁,瞳孔不等大或肢體有癱瘓,應考慮為顱內血腫,須立即送醫院檢查治療。

(二十二)頸部外傷

頸部外傷可引起出血、呼吸困難以及循環障礙。頸部外傷分為閉合性損傷與開放性損傷,前者多見于拳擊、勒縊時,可引起血腫,皮下氣腫,往往可導致意識喪失,脈搏緩慢,血壓下降,同時也可出現聲門痙攣;后者如刀砍傷、剪傷刺傷、槍彈傷,主要危險是大血管損傷引起大出血,多數發生失血性休克而死亡,或因血液進入氣管造成窒息。靜脈損傷,空氣進入血液循環造成肺、腦的空氣栓塞,頸部皮下氣腫可侵入縱隔,發生縱隔氣腫,繼發感染時可引起嚴重的化膿性縱隔炎。如刺傷神經,可引起肩、上臂肌肉癱瘓。如損傷頸部交感神經鏈還可出現同側眼球下陷,瞳孔縮小,上眼瞼下垂,同側面部無汗癥。

救治措施:

頸部損傷多數較嚴重,對于頸部大血管出血者,在急救時,只能用無菌紗布填塞止血,然后將健側的上肢上舉達頭作為支架,施行單側加壓包扎法。對頸部傷不宜在頸部做環形加壓包扎,以免壓迫氣管引起呼吸困難,或壓在靜脈影響回流而發生腦水腫。此外,應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有血塊堵塞呼吸道,應想方設法消除,對于頸部割傷、刺傷等開放性損傷,應迅速送醫院進行救治。

(二十三)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的類型是前脫位,多發生于跌倒時上肢處在外展外旋或后伸時,當手掌或肘部著地時,外力向上傳導使肱骨頭沖破關節囊的下方,造成肱骨頭向前脫位。

肩關節脫位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關節活動受限,在脫位早期可無明顯腫脹。肩部輕度外展,有彈力性固定,形成典型的“方形肩”,關節盂空虛,在腋窩摸到移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患肢手掌搭在對側肩部時,患側肘部不能貼于胸臂。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脫位往往并發骨折。

救治措施:

肩關節脫位有兩種救治方法,一是牽引推拿法,病人坐位,一助手雙手抱住患側腋下,另一助手握住病人手腕部,將患肢外展30~40。,兩助手作對位牽引,并緩緩外旋患肢,術者雙手握住肩部,并將肱骨頭向關節盂推即復位。

二是肢用法,病人順臥于矮床邊,救護者站在病人患側,雙手握住患肢前臂,用腳跟(右側脫位用右腳,左側脫位用左腳)蹬在脫位的腋窩內,救護者手腳同時用力,一邊用腳蹬,一邊牽引患肢,并慢慢向外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后,用三角巾托起前臂,并以繃帶將上臂固定在胸壁上,固定3周。

如用以上方法復位不成功,應送醫院診治。

(二十四)胸鎖關節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多有明顯的外傷史,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前脫位則鎖骨近端向前蹺起而高突畸形,并向內移位,明顯壓痛,肩關節功能障礙如不能上舉上臂等。后脫位時,鎖骨內端向后塌陷,壓迫其后氣管、食管,病人可出現呼吸困難和吞咽困難。

胸鎖關節脫位必須在醫院救治,整復方法是:局部麻醉后,患者坐位,挺胸,使雙肩向后張,術者于患者前方,如是前脫位,用拇指或手掌根部按壓前突出的鎖骨近端,如果是后脫位,用手指扣住鎖骨近端向前拔提,當局部平整后即復位成功,復位后,胸鎖關節外放棉紗墊后用繃帶繞胸肩固定,4周后解除。在此期間,應做肩部功能鍛煉。

(二十五)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脫位分為后脫位、前脫位、側方脫位及脫位合并骨折,其中以后脫位較常見。肘關節后脫位常發生在病人仰面跌倒時,上肢外展,肘關節向后伸直,手或腕部撐地,向上傳導的暴力使關節過度后伸,尺骨鷹嘴半月切跡自肱骨下端滑車部脫出,肱前肌及關節囊、前臂被撕破,尺、橈骨上端向肱骨后上方移位。

肘關節脫位時,肘部腫脹變形,并有疼痛和壓痛,肘關節維持在半伸直位,功能受到嚴重障礙,既不能伸直,又不能屈,即所謂的彈性固定,即使肘關節僅有輕微活動,亦可以引起疼痛。此外,尚可在肘部見到青紫色淤血斑。肘關節后脫時,使患側前臂明顯變短,這是診斷肘關節后脫位的有力證據。

救治措施:

這種關節脫位需要做臂叢麻醉,在醫生指導下復位,復位一般并不困難,關鍵是復位后常需打石膏固定,將肘關節屈曲90。固定。3~4周后去除固定,然后逐漸練習關節自動活動,以恢復關節的正常功能。在功能鍛煉的過程中,要防止被動牽拉引起骨化性肌炎。

(二十六)下頜關節脫位

下頜關節位置很不穩定,大笑、打呵欠、嘔吐以及用力嚼大塊的硬東西時,因張口過大,關節突繼續向前滑動,就可造成脫位,俗稱“掉下巴”。

下頜關節脫位后,病人的嘴呈半開狀態,再不能張大,更不能閉合,下頜伸向前方,流口水,說話、吃飯、咽東西都很困難,十分痛苦。

救治措施:

最常用的有兩種方法,一是口內復位法,操作者用毛巾或多層紗布包裹兩手拇指,將拇指伸入病人的口中,分別壓在兩側下方最后一個牙齒上,拇指逐漸向下向后壓,其余各指向上向前托下頜,復位成功時,能感到滑動,并能聽到滑動聲,這時口即閉合。操作時注意防止咬手指。

二是點穴復位法,病人坐在凳子上,頭后靠墻,操作者站在病人對面,兩手拇指放在關節突前,其余四指配合向前向上托下頜,即可復位。復位后需用繃帶包扎,托住下頜于閉合位置,一般需2~3周。如果活動過早張口過大,易使關節松弛,每當張口過大時容易復發,發展成為習慣性脫位,那時就要到醫院手術治療。

(二十七)手指出血

手的損傷多見壓砸、擠壓、割傷、撕脫傷,比較少見的動物咬傷等。輕者可引起手指皮下淤血或甲下血腫,表現為皮下或甲下呈黑紫色,血腫壓力不大時,能觸及波動或漂浮感,但血腫壓力較大,則波動感不明顯。如果是切割傷,損傷動脈或靜脈引起出血,動脈出血呈現噴射狀,血色鮮紅,出血速度較快。如果靜脈出血,色暗紅,血從傷口涌出,出血速度比較慢。如是擦皮傷,傷口滲血。

救治措施:

多個手指出血并且出血比較猛,一般救護者用雙手捏住患側手掌手背即可達到暫時止血的目的,捏住患側尺、橈側動脈亦可止血。單個手指出血,捏住手指兩側即可止血。不能僅捏住手指背側和腹側,這樣達不到止血的目的。也可用干凈的布料覆蓋加壓包扎。但是,必須指出,手指出血不要輕易用止血帶,使用不當可引起組織壞死。對于皮下或甲下血腫,傷后3天內應采用冷敷,以減輕疼痛和出血。3天后改用熱敷,以促進血腫的吸收。早期疼痛比較劇烈,可使用止痛劑,血腫壓力較大時出現跳痛,可到就近醫院進行穿刺或切開放出積血,以減低壓力。同時,可應用抗感染藥物,防止發生化膿。

(二十八)騎跨傷

騎跨傷是尿道損傷中最為常見,建筑工人特別是腳手架工人,因為不慎從腳手架上掉下,恰好騎跨于木棒上即可發生騎跨傷。此時,前尿道球部被擠壓在恥骨之間發生前尿道球部的部分斷裂或完全斷裂。

發生騎跨傷時,首先發生損傷部位劇烈疼痛,排尿時更為明顯,疼痛可牽涉會陰部、陰莖、下腹部,有時向尿道外口放散,尿道出血,前尿道損傷可由尿道外口滴血,受傷部皮下淤血,青紫或腫脹。由于尿道粘膜水腫或血腫壓迫尿道完全斷裂,可發生尿潴留和尿外滲。尿外滲可發生在會陰部、陰囊、陰莖部位、下腹壁。滲尿可引起蜂窩組織炎等全身感染癥狀。

救治措施:

輕度騎跨傷多能自行排尿,應讓病人臥床休息并且多飲水,能起到機械性沖洗尿道的作用,還可讓病人口服抗生素預防泌尿系感染,常用氧氟沙星0.2克,每日3次。

如果尿線變細,損傷后10~14天時可以擴張尿道1次,損傷輕重或尿道有部分斷裂時出現排尿困難,但導尿管仍能插入的,須留置尿管10~14天,并且定期做尿道擴張。嚴重損傷,多伴有尿道完全斷裂,導尿管不能插入并且發生尿潴留或尿外滲者,應送醫院救治。

(二十九)腹壁損傷

腹壁損傷多見于踢傷、拳擊傷、撞傷、槍傷或刺傷,可分為閉合性損傷和開放性損傷。閉合性損傷多在原有腹壁病變的基礎上如遇咳嗽、嘔吐、舉重、推拉等動作,由于肌肉的突然收縮,可引起腹部肌肉的撕傷和斷裂,小血管隨之斷裂可形成腹壁的血腫。病人表現為劇烈的疼痛,以后變為一種持續的鈍痛,腹部可見腫塊。在腹壁損傷中,較為常見的是皮膚的擦傷、挫傷。有時嚴重的挫傷因影響皮膚血液循環,可引起腹壁大面積的皮膚或皮下組織的壞死。

腹壁開放性損傷不僅腹壁有傷口,往往伴有腹腔臟器傷如胃腸、肝脾損傷,一般癥狀比較嚴重,不僅腹壁傷口出血,還可能從傷口流出胃、腸內容物,這提示有胃腸損傷。如大量血液從傷口流出,多表示肝脾等臟器破裂,必須爭分奪秒進行急救。

救治措施:

腹壁傷的急救,最重要的是止血,對腹壁傷血腫早期應冷敷或用繃帶包扎,防止血腫擴大和腫脹。后期可熱敷,促進血液吸收。如血腫仍不見小,可進行腹壁血腫穿刺抽血,然后加壓包扎。對于開放性損傷,傷口覆蓋無菌敷料加壓包扎后送醫院縫合。如懷疑有腹內臟器損傷,特別是肝脾和胃腸損傷,應盡快送醫院診治。

(三十)陰囊損傷

陰囊損傷常見于運動員或重體力勞動者,陰囊挫傷時常伴有睪丸損傷、感染和陰囊內膿腫形成。陰囊裂傷多見于工礦施工,多為部分破裂或為廣泛的撕脫,有時要延及陰莖皮膚。

救治措施:

陰囊挫傷時,應讓病人臥床休息,抬高陰囊。早期可用冷敷,如果需促進血腫吸收,則可用熱敷,同時給病人口服止痛藥如止痛片0.5克,每日3次。還要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可口服四環素O.5克,每日4次。

如果陰囊破裂并伴有睪丸等組織損傷,用大塊無菌紗布或干凈布覆蓋,然后加壓包扎止血,并迅速送醫院檢查治療。

(三十一)擠壓傷與擠壓綜合征

擠壓傷與擠壓綜合征常在建筑物倒塌、地震、坑道施工等情況下發生,是由于身體肌肉豐富的部位如大腿、臀部或腰背部受到長時間嚴重擠壓所引起的,不僅受壓肢體可出現廣泛破壞與壞死,還可以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

擠壓傷與擠壓綜合征表現為在傷部壓力解除后,在外觀上可能暫時正常或因長時擠壓而出現麻木和癱瘓,但解壓后不久傷部邊緣出現紅斑,鄰近的健康皮膚出現水泡,隨后傷部迅速極度腫脹,結果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傷部組織缺血缺氧,進一步促使組織廣泛破壞與壞死,加重肌細胞破壞,細胞破壞后釋放出大量有毒物質,進入血液循環后引起全身變化,主要引起休克和腎中毒。急性腎小管阻塞,變性壞死,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表現為受傷后少尿或無尿等癥狀。

救治措施:

擠壓傷發生后,應迅速進入現場,抓緊一切時間積極搶救傷員,力爭早期解除壓力,以便減少發生擠壓綜合征的機會,并且立即用夾板把傷肢固定,然后搬動傷員,嚴禁使傷肢做不必要的活動。傷肢不應抬高,不能按摩或熱敷。凡重壓1小時以上的傷員,雖從外表上看傷勢不重,但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如有急性腎功能衰竭與休克,應速送醫院治療。

(三十二)腓腸肌痙攣

在游泳、夜間受涼、劇烈運動或過度疲勞等情況下,小腿后側的腓腸肌會突然疼痛、痙攣、僵硬,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小腿肚抽筋。

救治措施:

(1)在小腿肚抽筋時,緊緊抓住抽筋大拇指,使勁向上扳折,同時用力伸直膝關節,即可緩解。

(2)在運動中尤其是游泳時,一旦發生小腿肚抽筋,切不可驚慌失措,否則會因處理不當抽筋更厲害,甚至造成溺水事故。此時,應立即收起抽筋的腿,另一只腿和兩只手臂劃水,游上岸休息。如會浮水,可平浮于水上,彎曲抽筋的腿,稍事休息,待抽筋停止,立即上岸,也可吸氣沉入水中,用手抓住抽筋一側的腳大拇指,使勁往上扳折,同時用力伸直膝關節,在憋不住氣時浮出水面呼吸,然后再沉入水中,重復上述動作,反復幾次后抽筋可緩解,然后急速上岸休息。在游向岸時切忌抽筋一側的腿用力過度,以免再次抽筋。

(3)在其他運動中發生小腿抽筋,應立即原地休息。

(4)抽筋緩解后,可按摩患處,喝些牛奶、橙汁等飲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靖县| 通州区| 北辰区| 新沂市| 阜平县| 长岛县| 南澳县| 清原| 和田县| 全椒县| 太谷县| 和平县| 彩票| 连山| 高淳县| 瑞金市| 泰来县| 吴江市| 开鲁县| 旬邑县| 湘阴县| 邵武市| 如皋市| 武胜县| 开封市| 西盟| 涟源市| 阿巴嘎旗| 安远县| 奎屯市| 宁都县| 湟源县| 穆棱市| 岗巴县| 洞头县| 建昌县| 扶风县| 家居| 兴国县| 报价| 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