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烹調材料的保存
- 飲食烹調小百科(家庭實用百科)
- 本書編委會編著
- 2654字
- 2021-05-30 21:02:31
1.材料變質的原因
烹調材料若保存不當,會引起材料變質,所以要了解各種材料的特性,采取對應的保存方法。引起材料變質的原因,可涉及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等各層面。
物理原因
高溫
例如碳化、分解等。
低溫
低溫(一般在4℃以下)比較適合貯藏食物,但對于某些材料的低溫貯藏,須做嚴格的溫度調節。例如在0℃時,水果與蔬菜類將凍結而趨向腐爛。
干燥
一般而言,干燥的環境易于保存烹調材料,但有些材料因經過干燥處理,大量的水分被蒸發,以致失去鮮度而枯萎。如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如豆腐干或百頁)等均是。
潮濕
空氣潮濕會使烹調材料生霉變質、發酵、凝固,影響烹調材料的保存。例如干燥蔬菜,遇濕便發霉,面粉遇濕則凝固而發酵。
光線
日光照射時間過久,會使烹調材料失去營養并變味。因為日光中有紫外線和紅外線紫外線促進材料的氧化,紅外線促進材料的脫水干燥。因此,一般油脂類烹調材料均須貯藏在陰涼的環境中,如火腿、臘肉等。如果儲存烹調材料的地方溫度較高,日光直射,那么某些谷類、蔬菜和水果等會發芽,品質降低。
污染
許多材料極容易染上外界的異臭與塵埃,使其香味及表面發生變化。例如在新制的漆器中存放烹調材料,這些材料立即染上涂漆的氣味;蔬菜與魚放置一塊,蔬菜很容易染有魚腥味。以上所述的污染不包括食物在生長、運輸及貯藏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化學物質或微生物的污染。
化學原因
自溶現象
在動物性及植物性的材料中,含有某種自溶酵素(酶),當動、植物活動時,這些酶受氧化酶(氧化酶須有氧才能活動)的抑制作用,而無法發揮其作用。
然而,動植物死亡后,氧的供應停止,氧化酶失去了活力,活動結束。這時受氧化酶抑制的自溶酶開始活動,將動、植物的組織變成柔軟多汁的形態,于是材料腐敗變質。
氧化
某些材料長期放置在自然狀態下,空氣中的氧會使材料因氧化作用而變質。例如,脂肪類因氧化而發生變味;水果、蔬菜類因天然色素的氧化而發生褪色或變色的變化。
生物學原因
霉
潮濕的環境會促進霉菌的發育與繁殖。因此,當材料受潮濕而增加含水量時,容易遭受霉菌的侵蝕,使材料生霉。材料一生霉,內外部便產生斑點、變色與臭氣。在霉菌分泌酶的作用下,烹調材料的成分會分解或變質。
細菌
自然界有許多細菌使食物材料變質。例如牛乳感染乳酸菌后,其所含的糖分即被分解而產生乳酸,使牛乳帶有酸味。肉類感染細菌后,會很快腐敗,產生臭氣。
酵母菌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某些酵母菌使含在水果中的糖分發酵、變味;某些酵母菌使泡菜變紅;有些酵母菌使啤酒變得混濁不能飲用。
蟲類
經蟲蛀蝕的烹調材料,腐敗不能食用。例如肉類生蛆,谷類生蟲,魚肉、蔬菜遭蒼蠅、蟑螂等蟲害后,即容易腐敗變質,不能食用。
2.材料保存的目的
保存材料的目的在于延長使用期限及提高材料的品質。
延長材料的使用期限及保存營養成分
生鮮食品類含有大量的營養成分,極易腐敗變質。例如,水易促進微生物的繁殖或使材料本身發生化學作用。蛋白質與糖分容易被細菌侵蝕。脂肪、芳香物質及各種色素氧化后,會變色變質,失去了原有的香氣。維生素亦容易被氧化及破壞。干物類材料,經脫水與曬干處理后,仍須注意防潮、防蟲蛀。
總之,材料的各個成分一起變化,必會影響其營養價值,甚至會因變質而無法食用。因此,在烹調前須妥為保存材料原有的營養成分,以延長其使用期限。
提高材料的品質
科學的貯藏方法會提高某些烹調材料的品質。例如豬肉在剛剛屠宰后進入僵硬期,肉質堅硬而干涸,既沒有肉香,亦難以烹煮,味道極差,且不易消化。然而放置一段時間后,進入后熟期(但未進入自溶期),肉的組織變得柔軟,經調理可生香,容易煮熟且易于消化。
又如蕃茄和蘋果,在剛摘下時均帶有一股澀味,經過一段時間后才逐漸變甜美。
3.保存方法
引起烹調材料變質與腐敗的原因極多。為防止這些烹調材料腐敗變質,使其保持原有的營養價值,須采取適當的貯藏措施。
保存方法如下:
防腐
食物防腐的方法很多,其主要原理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降低酶的活性。
家庭常用的防腐方法有如下幾種:
低溫冷凍防腐
降低環境溫度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降低酶的活性和烹調材料自身的化學反應速度。但是,低溫(無論冷卻到0℃左右,還是冷凍到-20℃以下)一般只能將微生物生長繁殖和酶的活動加以抑制,并不能殺死微生物,也不能將酶破壞。因此,低溫冷凍保存烹調材料的時間應有一定限制。
高溫滅菌防腐
食品經高溫處理,可以殺滅其中絕大部分微生物,并可破壞食品中的酶類。經高溫殺菌后的剩飯剩菜,可延長貯存時間。
脫水干燥防腐
用曬干、焙干、烘干等方法將食物干燥脫水,使微生物不能繁殖,如魚干、肉干、蘿卜干等。
提高滲透壓防腐
鹽腌法和糖漬法是比較常用的方法。糖和鹽溶液可以產生較高的滲透壓來奪取微生物細胞內的水分,使微生物脫水而死,起到抑制微生物生長的作用。如咸肉、咸魚和蜜餞等。
提高氫離子濃度防腐
常用的有醋腌法。如腌酸菜等。
化學劑防腐
在食物中添加少量的苯甲酸及鈉鹽、山梨酸鉀等化學防腐劑,可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但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用量。
調節溫度
低溫(4℃度以下),不僅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同時可以使材料內部組織的變化速度減慢或完全停止。因此,一般材料都在低溫條件下保存。
低溫貯藏通常采用冷卻及冷凍的方法。主要使用冰塊或冰箱,使溫度降至0℃左右,制止微生物繁殖的機會。這樣會延長材料的保鮮時間,不至于腐敗。
冷藏時的溫度因材料性質不同而有所差異。魚肉類保存于0℃以下;水果、蔬菜不適于過度低溫冷藏。此外,冷藏溫度要保持恒定。
調節濕度
干燥法是食物保存法之一,可以利用日光干燥法、空氣干燥法及火氣干燥法脫除材料中的水分,使之保持在一定的干燥狀態之下,可防止微生物的繁殖。
過度干燥易導致烹調材料萎縮與干涸,甚至于硬化,因此,放置各種烹調材料的環境要保持一定的濕度。
含水量較少的材料,必須相對的予以保持較低的濕度。一般而言,濕度不超過70%比較適宜。
含水量較多的材料,宜保持相對的適當濕度,一般以90%~95%最適宜。因此,各種材料保存環境的濕度狀況是極為重要的。
隔離密封
將材料在一定的容器中密封,隔絕日光與空氣,防止微生物污染或氧化的方法,可以達到長期保存食物的目的(如罐頭食品)。有些材料經一定時間的密封而更增風味(如陳年酒、腌漬醬菜等)。
烹調材料的性質不同,隔離密封的方法也有所差異。如醬油及豆瓣醬等,裝瓶后添加少量芝麻油則可防止酶菌的生長;火腿表面涂以白臘或油脂,海參干、蝦仁干、干貝等放在有蓋鐵罐內,均可保持長期的鮮美。
采用隔離密封方法前,先將材料煮熟或腌漬,可抑制細菌及酶的活動,然后再裝入一定的容器,隔離密封,將可獲得預期的貯藏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