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在盧浮宮博物館
- 感悟:世界最佳哲理美文精華(第四卷)
- 馬良主編
- 979字
- 2021-05-28 15:56:30
——[法國]羅丹
在中世紀的建筑中,用雕像作支柱的形式很普通,而用雕像的側影卻很特殊,不是由縮進的胸部,而是由向前高舉的臂肘支撐形成的。
為人類贖罪的圣母坐著,俯首看著她的兒子,是支柱形;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雙腿彎著,俯視這些人,是支柱形;苦痛的圣母,彎身在兒子的尸首上,也是支柱形。
米開朗基羅,我再說一次,無非是最后和最偉大的哥特式藝術的雕塑家。
內心的反思,苦痛,厭惡人生,反抗物質的鎖鏈——這些就是他的靈感的因素。
這些奴隸是由似乎極易斷的細繩捆綁的,但是雕塑家要指出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束縛,因為這些形象是用象征手法來表現的被教皇朱理二世壓迫的人,他所塑的每個囚徒,都表現了人類的靈魂,想沖破自己的軀殼,以期獲得無限的自由。
您瞧右邊的那個奴隸,相貌像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早已猜到了最沉痛的、偉大的音樂家的容貌。
然而,沉郁、悲痛卻折磨著米開朗基羅的一生。
“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生活和歡樂呢?人間的歡樂愈是誘惑你們,愈是對我們有害。”這是他的一首美好的十四行詩里的一句。
在另一首詩中,米開朗基羅又說:“一生下來便死去,是最幸福的人。”
他所作的雕像,都是被這種焦痛束縛著,似乎要扭斷自己的身體。然而內心的無奈、壓力那樣大,似乎只好屈服。米開朗基羅到了老年,真想毀掉那些雕像——藝術再也不能滿足他了;他需要“無限”。
他寫道:“繪畫、雕塑再也不會迷惑我,使我不轉向在十字架上張著兩臂迎接我們的神圣的基督。”
《耶穌基督的仿效》這本書的偉大的神秘的作家說得好:
“最高的智慧是:拋棄塵世,趨向天國。拋棄俗念,再不依戀易逝的事物和阻礙人類走向無限之路的歡樂。”
記得在佛羅倫薩的圓頂教堂欣賞米開朗基羅的《圣母哀悼基督》的雕刻時,我被深深地打動了。這個杰作,平常是在黑暗中,此刻為銀白的火光照耀著——一個唱詩班的孩子,長得很好看,走近和他身材一樣高的火把,拿到嘴邊,吹滅了,于是,這座神奇的雕像再也看不見了。而這個孩子,就像是熄滅生命的死亡之神。在我的心里珍貴地留著這個強烈的印象。……米開朗基羅最珍愛的主題,如人類靈魂的深奧,努力和苦痛的神圣,的確是莊嚴偉大。
但是,他蔑視人生的想法我不贊同。
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
為了在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熱愛人生吧!
至于我,我要不斷訓練自己觀察自然時要冷靜。我們應該走向寧靜。基督教的神秘的焦痛,相當程度地還在我們身上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