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群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了,班主任安排他與一位女同學鄭怡心同桌學習,這位女同學人稱是一位校花,人長得漂亮,學習成績雖然比不上吳冠群,但在女同學中卻是冒尖的。人們常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吳冠群就是沒有這種興致,而且不敢正視鄭怡心一眼。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男孩在十八歲之前,體內會分泌出一種害羞的激素,以緩解性成熟的沖動,大自然就是這樣巧妙,考慮到這個階段的男孩心理素質還處于稚嫩階段,而身體機能卻在快速成熟,如果不設置這個開關,就會天下大亂。所以,凡是處于這個階段的男孩在女子面前都成了縮頭烏龜,甚至話都不敢說出口,如果必須進行簡單的交流,也會臉紅到耳根上。這種情況在吳冠群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
鄭怡心則比較主動,她一直在關注吳冠群的表情,有時故意用手肘碰一下他,而他卻不敢回應,鄭怡心猜測可能是吳冠群看不起她,不然,那有貓兒見魚不動心的。但轉念一想,從表情上看,吳冠群又是那么的和善,有時只不過是臉紅而害羞,她認為這是兩個人交流不夠造成的,只要以后多交流,這個樊籬是一定可以逾越過去。
學校的早晚是要上自習課的,天氣逐漸涼了,吳冠群穿得很單薄,鄭怡心主動問吳冠群冷不冷,吳冠群說不冷。幾天后,鄭怡心送了一雙用毛線編織的手套給他,這手套設計得很適用,手指都可以伸到外面,能為做作業時的手指提供方便,吳冠群問,哪里來的手套。鄭怡心說:“我織的吶,你看,我也有一雙彩色的,你是男生就織黑白相間花紋的。”
吳冠群接受了這份珍貴的禮品,之后便在學習時給鄭怡心進行一些作業輔導回報,其它方面一直不敢觸及。他的這種態度不僅表現在鄭怡心面前,就是回家在趙小青面前,也比過去收斂了許多,更談不上過去那同床共枕的游戲。
每次放學回家時,灣里的兄弟和嫂子們都喜歡拿他們倆開玩笑,他只有減少與小青單獨相處的機會,免得讓大家留下笑柄。在這個大灣落之中,各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幾乎都是公開的,由于門對門,窗連著窗,誰家有風吹草動,馬上全灣人都了如指掌。
趙小青已經成為了小隊的一名養蠶姑娘,近年來,上級政府把蠶桑業作為各大隊農業生產的主要項目,山南縣政府還創辦一個大型繅絲廠,這是中央指派王真將軍前來鳳城縣掛點新建的,目的是主抓多種經濟,把蠶桑項目列為重點項目。
養蠶定為夏秋兩季進行生產,但一年四季都要進行桑園管理,工作量很大,而且技術性強,不然蠶蟲就會發病,全功盡瘁,造成經濟損失,故此,各級領導都高度重視,每級政府都成立了蠶桑生產辦公室,班子成員中的主要領導都安排有副職作為專管人員。山南縣繅絲廠既是一家大型的國營企業,也是國家出口創匯的重點單位。
趙小青從小養成了愛勞動的習慣,加之心靈手巧,又聰明好學,很快成為了養蠶能手,當年就獲得了大隊授予的養蠶模范。這樣,家中的吳冠群上學讀書,趙小青養蠶,一文一武,都是優秀的少年。
劉相月對此高興極了,她逢人就說,自己終于熬出頭了,孩子們優秀是家庭興旺的先兆,她還要努力掙工分成為大余糧戶,積攢更多的余糧錢,為兒子以后舉行結婚大禮打好基礎。
只是吳冠群的弟弟家里還一直處于低潮,一個大家庭沒有一個家庭主婦,家庭主婦能起到支柱的作用,如果家中缺少支柱就沒有凝集力,每當兄弟們看到別的家庭母子相敘,團團圓圓的,總覺得是一大遺憾,他們都盼望父親能找到一個繼母到家里來,成為家中的精神支柱,以主持大局。
吳北斗這幾年,由于風里來雨里去,飽一餐,餓一頓,里里外外都是一人頂著,弄得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已經不能擔負大隊干部的工作了,為了不因為個人的原因而影響大集體的事務,他便向上級提出了辭職的申請。公社經過研究,作出同意他暫時離職養病,痊愈之后再重新安排工作的決定。
在養病期間,老中醫建議說,胃病需要提高營養,要改善飲食結構,適當增加肉食的比重。可是在這物資匱乏的年代,一無資金,二無資源的情況下,這個建議只能是望梅止渴。但身體又不得不養,家中那么多兒子以后還需要他作主啊,這時,與大兒子一起生活的叔父在放牛時,于野外捕到了一只山雞送給了他。
吳北斗吃了這只山雞之后,感覺身體略有好轉,于是,他眼前一亮,決定學習守獵技術,向野外免費索取營養。開始嘗試捕野兔,山雞等技藝。守獵也是一項有趣的運動,他自制工具捕獲獵物來,經常搞到一些野味,他設計了一種用竹子做成的弩箭,即把一種細小的竹子彎成一張弓,系上結實的繩子,然后用堅實的櫟木做成箭桿,箭頭用大鐵釘做成矛頭。工具做好之后,接著開始安裝,安裝的地方要選擇一個隱秘的去處,也是野生動物經常出沒的要害部位,首先用大石塊固定好彎弓,同時將弓箭上弦,再在上了弦的弓上備一根繩索做成開關的引線,固定于路口處,這樣只要是獵物經過此地,就會觸上引線,弩箭就會及時打開自動發射裝置的開關,只要那機關打開了,鐵弩就會對準獵物迅速射出,讓它躲閃不及。
吳北斗用這種方法,成功地射殺了很多只野兔和野山羊,這些野味變成了他改善營養的最佳補品,這對于身體康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吳北斗同時學會了采集中藥,熟識了一批中草藥,了解到了許多應急的偏方,古老的山鄉用土法子治病的情況是普遍現象,況且這大別山是中草藥的寶庫,真是山上山下都是藥,是草也能治大病。吳北斗知道胃潰瘍的病不能穿孔,穿了孔就會出血,出血就危險。因此田三七、猴頭三七,這些中藥是止血的特效藥。還有砂仁,熟地是養胃的良藥,并都能自己采集和配制。
由于一邊養病,一邊有比較輕便的工作作為精神寄托,吳北斗的病情有了較大的好轉,并從新近結交的朋友那里了解到飼養白稚鳳尾雞的項目是最有技術含量的門路,便經常邀請這些人到家中來指導。
白稚鳳尾雞既像鳳凰,又象孔雀,身上五光十色的,漂亮極了,它長有長長的尾巴,古代英雄和美女的頭上都戴著這種飾品,以顯示自己的高貴。
聰明的古代勞動人民專門研究出了一套活捉鳳尾雞的技術,總結出了一整套學問,吳北斗也想嘗試一下。
首先必須馴養一只雌雞,讓它做誘餌,勾引那些野生母雞前來交配,待它們相會之時,再捉住它們。
動物都有尋找配偶的天性,人們利用它的這種天性而設置圈套,其操作方法是將已經馴化過的公雞放在野外,通過訓練之后,馴化的公雞就會發出求偶的叫聲,當野生母雞接收到這種叫聲時,就會向馴養的公雞求愛,就在這相會之時,便鉆進了人們為它設置的圈套之中,這時它的雙腳就已經被許多繩索套住,成為人類的獵物。
要飼養鳳尾雞必須從孵化小雞開始。吳北斗說干就干,他先到野外尋找鳳尾雞鳴叫的地方。一天,他找到了雞窩的旁邊,做出響動欲趕走正孵化雞蛋的母雞,那只匐在窩里的野雞見到有人前來侵擾,驚得“啪啪啪”的飛走了。吳北斗便迅速上前來到窩邊,發現里有六只雞蛋,忙上前去取,深怕雞蛋降了溫。正在孵化中的雞蛋,一旦降溫閃了汗,就再也孵不出小雞了。
吳北斗小心翼翼地把山雞蛋拿到自己的液窩處暖著,他高興地拍起手來。從此,開始了一個科研項目的全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