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沖突無處不在。無論是工作場合、家還是各類團體,都免不了出現沖突。問題在于,太多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沖突。例如,2013年斯坦福大學出版的《高管培訓調查》(Executive Coaching Survey)顯示,和其他類型的技巧比起來,許多公司CEO都認為提高處理沖突的技巧更為緊要。要是對父母們展開一次調查,結果也會相差不遠。
既然需求如此巨大,為什么這個問題還是這么令人困惑呢?原因就在于,沖突和魔術一樣,真正的行動都發生在無人注視的時刻。比如說,我們總是假設處于沖突中的人們都渴望解決沖突,但事實并不完全如此。如果孩子叛逆,父母確實會想終結這種叛逆;為暴君老板工作的人也想要終結暴政,處于弱勢的臣民則希望得到尊重。但也要注意,此時沖突中的各方卻都在等待同一個解決方法:他們都在等著對方做出改變。那么,在沖突持續存在而得不到解決時,我們還用得著大驚小怪嗎?
實際上,比起解決辦法,處于沖突中的人們更看重其他東西。《化解我們內心的沖突》一書便說出了這些東西究竟是什么,也展示了家庭、工作場合和世界上的各種沖突是如何從同樣的根源滋生起來的。此外,本書還展示了我們如何系統地誤解沖突,以及我們如何在不經意間令我們自認為正試著去解決的問題陷入僵局。
本書的第一版發行于2006年。從那時起,本書被翻譯為近20種語言,并在沖突解決領域長期暢銷。而這一版是本書的第二版,其中增加了新的附錄,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應用其中的概念。
《化解我們內心的沖突》有助于組織打破谷倉效應,改變執法機關的行事方式和結果,彌合勞資關系,捥救婚姻和其他各種關系。商業和政府領導、父母、教授和沖突領域的專業人士都將此書作為指導,尋求他們面前最為棘手的問題的解決方法。
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展開。阿拉伯人尤瑟夫·阿爾法拉和猶太人阿維·羅森,二人的父親都死在了對方同胞的手上。《化解我們內心的沖突》講述的正是他們如何走到一起,又是如何幫助其他人走到一起,而我們又該如何走出那些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斗爭。
雖然本書中的一些故事來自真實發生的事件,但其中呈現的角色和組織都不代表任何真實的人或組織。從很多方面看,這些角色也正反映了我們自己。他們和我們一樣,有長處也有弱點,有志向也有絕望。他們也在努力解決那些壓在我們身上的問題。他們就是我們,而我們就是他們。所以,他們的教訓也幫助了我們。
希望存在嗎?當然。因為我們的問題也和他們的一樣,并不僅僅存在于表面。這既是我們面對的挑戰,也是我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