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社交中的心理應對(一)——社交障礙的自我調節(1)
- 社交要讀心理學大全集(超值金版)
- 牧之
- 4606字
- 2014-06-25 15:35:42
人們往往對自身存在的社交障礙缺乏清醒地認識,因而在社交中難以做到左右逢源。本章將從心理角度來分析常見的社交障礙,以及自我調節和克服的方法。
如何克服靦腆
在人際交往中,拘謹羞澀,眉低臉紅,說話聲小,表情緊張等特點都可以看作是靦腆的表現。靦腆的人在與人初次交往時,對談什么話,怎樣保持目光接觸,都感到為難、不自在。他們不善于言表,尤其在人多的場合,咕噥半天也表達不出自己的意思,讓人著急甚至引起誤解,成為社交的一大心理障礙。
產生靦腆的原因很多:有的人天生膽小內向,性格原因使然;有的人認識有誤,怕在人前出丑,有損自己的面子;有的人受過幾回挫折就喪失了勇氣,變得謹小慎微起來;有的人持有傳統保守思想“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等。這些原因束縛著人們的言行,造成一些現代人在人前感覺靦腆,無法行動自如的情形。
靦腆的人傾向于認為,社交往來就是他們自己在不時地被別人評價。對社交持這樣一種態度,必然會使他們對如何出現在人們面前,既渴望又有防衛之心。
帶有靦腆傾向的人,總是在設想著會發生什么意想不到的壞事情。他們在社交中不懂得把握與人共享親密的良機,也不會有多大的愉快享受。
臉紅也是靦腆的常見表現,在各種場合都可以發現愛臉紅的人。遭受他人羞辱時,在公共場合出丑時,或受到批評時,靦腆的人煩躁不安、心情沮喪、羞愧難當而變得臉紅;在受到表揚時,需要當眾發言時或與異性初次見面時,靦腆的人會因為內心的羞愧而變得臉紅。
作為年輕人,靦腆容易使你喪失進取的機會,失去許多本可以交得很好的朋友,錯過上司或老師賞識你的可能性,漏掉施展才華、發揮才能的時機等等。
如何克服靦腆呢?
首先,要“解放思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拋棄那些封建教條和呆板的古訓,要做超脫的一代,成為一個灑脫的人。
其次,在人前鼓起勇氣,自我鼓勵。只要多給自己壯膽,多給自己鼓勁,隨時注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靦腆就會被制服。“壯膽”不是憑著傻大膽,鼓勁也不是亂鼓一氣,而是要在拓展胸襟,開拓視野的堅實基礎上,有理有力地去做。
再次,與人交談時訓練自己看對方的眼睛,讓人感覺到你是一個坦誠而有自信的人,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最后,克服靦腆心理的另一竅門就是改變自己與人交談的方式。常常,靦腆者感覺與人交談十分困難。研究人員已發現,為了使談話不至于中止,他們會用“是的,我同意”或“多有趣啊”來敷衍。其實,當人際交流受阻時,可以問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你是怎么形成這種愛好的?”等。輕松隨意的話題能夠表達你的友好,也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總之,只要你有信心、肯努力,就沒有跨不過去的障礙,何況僅僅是靦腆的心理呢?如果你是一個在人前感覺靦腆的人,并認為靦腆的確阻礙了你與他人更好的進行交往,成為了你社交的障礙,那么試試上面的良策吧!你會發現克服自己的靦腆心理將變得輕而易舉起來。
如何克服嫉妒
嫉妒集中表現為心理上的惡性循環。在一定的環境中,如果某些人在才學、收入、穿戴、成就、人緣關系等方面高于自己時,便會產生一種由羨慕轉為惱怒甚至忌恨的情緒,并試圖以種種方式中傷、詆毀他人,以維持心理平衡。在攻擊方式上,依據個人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程度而定,多以暗中較量、曲折迂回的不公開方式出現。
嫉妒使人們對同事在工作中的成績和貢獻采取貶低、冷落,甚至惡意中傷的態度;對兄弟姐妹受到長輩的寵愛感到不滿和憤恨;若是自己容貌欠佳,身材不理想則會對天生麗質者產生無名的嫉妒之火。嫉妒還使人們對戀人或配偶以前的生活經歷特別敏感,刨根究底,并對她們的行為及社交圈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這是一種在極端占有欲的情感支配下的行為方式。有嫉妒心理的人總是企圖壓倒別人、操縱別人甚至占有他人的感情。然而往往由于自己勇氣不足,優柔寡斷,能力低下,手段惡劣而事與愿違。于是嫉妒者不得不經常掙扎在不良心境的痛苦漩渦之中。
防治嫉妒心理,首先要認識嫉妒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心胸要開闊,以誠摯友善、豁達大度的態度與他人相處。其次要知己知彼、正確評價,明了雙方長短,學會駕馭感情的激流。還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一般來說,虛榮心強、好出風頭的人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狹隘自私,敏感多疑的人也易產生嫉妒心理;軟弱、依賴、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弱點,同樣是誘發嫉妒心理的溫床。最后要善于化嫉妒為積極進取的動力,奮起直追、不斷充實自己,使潛能和特長得到充分發揮。
至于被嫉妒者也不能持與嫉妒者對著干的心理,以牙還牙。對于來自嫉妒者的刺激,應處以冷靜態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受干擾,堅持走自己的路,勇往直前。比如,有一位業余作者,文字能力很強,別人三天的工作,他一天就干完了。因此常利用業余時間寫稿,一年稿費收入達萬元。一些嫉妒之人議論紛紛,甚至向領導進讒言。而他抱定自己利用業余時間創造出精神財富是高尚之舉,依然故我。于是嫉妒者不僅誹謗,還在他辦公室貼了小字報“××,不務正業,給報屁股寫文章,一年成為萬元戶……”這位作者看后用紅筆批示:“已閱。一年成為萬元戶是去年的價,今年已成倍地增長了。”這招真靈,非議之言隨即銷聲匿跡了。
嫉妒心理人人有之。積極型的嫉妒是事業成功的動力,而消極型的嫉妒則是滋生邪惡的因素。這已被無數事實所驗證。這兩種效應若處理得好,會使自己事業有成,得到社會的承認;處理得不好,會使自己遭人唾棄。所以說,如何正確對待嫉妒,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嫉妒很容易使人心理上失去平衡,實際上,與其嫉妒別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爭取。
如何克服猜疑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后,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于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伙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系,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么,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導致猜疑的原因主要與個人的一些特點有關:
1. 有些人在某方面自認為不如別人,但自尊心過強,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算計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認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無力自拔。
2. 還有些人以往比較輕信別人,總是把他人視之為知己,容易很輕易地說出自己的秘密,但卻常遭到他人的欺騙,從而蒙受巨大的挫折和失敗,結果導致很強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懷疑再三。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遠離朋友。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郁郁寡歡;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較狹隘,因而不能更好地與周圍的人交流,其結果可能是無法結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對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變。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如下:
1. 理性思考,不無端猜疑。當發現自己生疑時,不要朝著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應問自己:為什么我要這樣想?理由何在?如果懷疑是錯誤的,還有哪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在做出決定前,多問幾個為什么是有利于冷靜思索的。
2. 發現自己的優點,增強自信心。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點而灰心喪氣,更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優勢,培養自信心和自愛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會給他人一個良好印象的。
3. 增強對自我的調節能力。一個人在人生旅程中,難免遭到別人的議論和流言。如果猜疑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要善于調節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議論,該怎樣做還是怎樣做,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產生的懷疑也煙消云散了。
4. 加強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來源于相互的誤解,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就應該通過適當的方式,兩人坐下來交流。通過談心,不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被對方了解,消除誤會,而且還避免了因誤解而產生的沖突。總之,我們必須做到實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從猜疑枷鎖中解脫出來。
如何克服偏見
我國古代有一則寓言,說的是有一位農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開始懷疑是隔壁人家的兒子偷的,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他覺得那人走路的樣子,說話的聲調,臉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樣,很像偷了東西的人,后來,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于是再留心觀察隔壁人家的兒子,覺得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臉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個偷斧子的人了。
偏見是由于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缺乏事實根據的、偏執于某一極端的、不符合事實的認識而產生的結果。偏見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來源為基礎,因而對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風捉影的,道聽途說的,人云亦云的。有偏見的人,看人處事容易走極端,往往“抓住一點,不計其余”,如果說某個人好,就是什么都好,如果說某人不好,就是一無是處。偏見使人囿于自己的一孔之見,使人用有色眼鏡看問題,使人懶于思索問題、拒絕接受新的東西,使人難于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使人越來越無知和愚昧……總之為偏見纏身的人們,是很不容易理解他人的,不管對方是不是具有美好的愿望和善良的動機。
那么,怎樣克服偏見呢?
1. 避免先入為主。前面提到的那位農夫,先入為主地懷疑別人偷了他的斧子,于是“真的發現”在他身上有許多疑點。其實這些疑點只不過是農夫自己主觀想象的結果,而并非是真的事實。如果有些人平時在人際關系中總是喜歡道聽途說,靠印象做出判斷,就難免要陷入“先入為主”的泥潭,對他人形成偏見。
2. 避免“循環證實”。有些人對他人的偏見十分強烈,而且這種偏見一旦形成后,久久不能消除,還自認有許多“理由”,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環證實”的影響。所謂“循環證實”,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互動”效應,即你對某人抱有反感,久而久之,對方也會對你產生敵意,于是,你就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斷是正確的。反感對反感,敵意對敵意,兩人的偏見和隔閡越來越深。遇到這種情況,自己應首先主動理智地改變偏執的態度和行為,切斷偏見的“惡性循環”。
3. 增加直接接觸。許多偏見往往是由于彼此間缺乏開誠布公的交談接觸而形成和產生的。要克服偏見,就必須跨越敵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礙,加強直接接觸,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4. 提高知識修養水平。可以說,偏見是無知和愚昧的產物。一個人知識修養水平越高,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越強,偏見越少。反之,則容易受流言蜚語、道聽途說的愚弄,而對人形成偏見。
如何改變消極思維
希臘哲學家伊皮克特德說:“使人不安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通過這事物做出的結論。”消極思想和情感對人的影響比人意料的還要大。它使思考停滯,對自身產生懷疑,使人不能安眠、人際關系變得復雜。
在人際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有消極思想的人常常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反正也干不好,不干就算了!”
總是傾向于將事物的前景預料得很糟。有消極思想的人注意力習慣于集中在冒險幾率上而非機遇,這似乎也可以說明人們為什么不會對成功念念不忘,而總是對失敗耿耿于懷。
(二)“如果我能……就好了!”
不僅僅為未來無端的憂慮,還總是讓過去的失敗和失意的陰影所籠罩,固執地獨自沉浸其中,所以總是難于忘卻傷痛。
(三)“我還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