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黃金、香料與殖民地作者名: (美)勞倫斯·貝爾格林本章字數: 4481字更新時間: 2021-05-11 11:02:34
香料傳奇
有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壯膽,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后開始想方設法地開拓教皇分給西班牙的那部分領土,但結果不盡如人意。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數次遠航前往新大陸,試圖找到一條通往東印度群島的水路,均以失敗告終。哥倫布之后,查理一世國王再度謀求創建一個全球化的西班牙帝國。他和顧問們意識到,東印度群島可以為西班牙提供無價的商品,其中最珍貴的莫過于各類香料。自古以來,香料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經濟作用,其重要性不亞于如今的石油。歐洲對香料的需求驅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并影響全球政治,而且香料與探險、征服和帝國主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就像現在的石油一樣。當然,香料本就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氣質,比如一提起白胡椒、黑胡椒、沒藥、乳香、肉豆蔻、肉桂、桂皮、肉豆蔻干皮和丁香,人們會聯想到神秘的東方和那里的各種奇觀。阿拉伯商人經由橫跨亞歐大陸的陸路販賣香料,他們隱瞞肉桂、胡椒、丁香和肉豆蔻的原產地,坐地起價,攫取大量財富。這些商人堅稱香料來自非洲,從而穩固自己在該行業的壟斷地位。事實上,他們販賣的香料產自印度和中國,尤其是東南亞國家。漸漸地,歐洲人開始相信香料來自非洲,其實那里只是阿拉伯商人做轉手貿易的地方。為了維護壟斷地位,阿拉伯香料商人還炮制了其他稀奇古怪的說法來掩蓋平淡無奇的香料采收過程,讓人覺得香料得來不易且充滿危險。
香料貿易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Mu?ammad)的祖先就以販賣香料為生,在麥加(6)(Mecca)從事藥品、乳香及其他香料的貿易。阿拉伯人發明了很多先進的、用香料提取精油的方法,這種精油可以用來制藥和治療疾病。他們還用香料煉制丹藥和糖漿,包括藥草飲料,美國人常喝的冰鎮薄荷酒就是由此演變而來。中世紀,關于香料的知識從阿拉伯傳遍整個西歐,歐洲的藥劑師用丁香、胡椒、肉豆蔻和肉豆蔻干皮制作藥物配料,大肆發展藥品貿易。雖然當時的歐洲對黃金如饑似渴(大多數黃金在阿拉伯人手里),但在大部分歐洲人眼中,香料比黃金更重要,它一躍成為歐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料對歐洲經濟至關重要,由于歐洲氣候不適宜種植這些異國香料,所以歐洲人仍然要靠阿拉伯商人供應香料。
16世紀的伊比利亞半島尚處于“小冰河時期”(Little Ice Age),氣溫遠低于現在,而且十分干燥,根本不適合種植肉桂、丁香和胡椒等作物。據說曾經有位商人想在歐洲種植香料,印度尼西亞的一名統治者告訴他:“你可以帶走我們的植物,卻帶不走我們的雨水。”在傳統貿易體制下,香料、錦緞、鉆石、鴉片、珍珠以及來自亞洲的其他貨物要很長時間才能運到歐洲且運費高昂,需要輾轉陸路和海路,橫跨整個中國,途經印度洋、中東和波斯灣,最后抵達歐洲。通常歐洲商人會在意大利或法國南部接收貨物,然后走陸路抵達目的地。一路上,香料要轉手12次,每次轉手都會使其價格飆升。不可否認,香料是當時最賺錢的經濟作物。
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7),切斷了亞歐之間歷史悠久的陸路香料貿易通道,全球香料貿易也隨之發生劇變。歐洲國家只能通過海上通道開展香料貿易,這為那些掌握制海權的歐洲國家創造了發展經濟的機會。對于那些愿意承擔風險的國家而言,進行海上香料貿易以及掌控全球經濟命脈帶來的效益令人難以抗拒。香料的魅力驅使向來冷靜和謹慎的金融家資助船隊去探索未知世界,雖然探險活動風險極高,但許多年輕人依然愿意投身其中。
在西班牙,人們冒險出海的普遍理由就是希望找到香料群島,發家致富,這可能也是他們敢于冒險的唯一理由。假如一名水手耗費人生數年光陰前往香料群島,然后以合法或非法手段帶回一小袋類似丁香和肉豆蔻的香料,那么賣香料的錢不僅足夠他買一幢小房子,還可以讓他安穩度過余生。在地理大發現時代,船長得到的財富遠遠超過普通水手所得。船長名利雙收,還能獲得世襲爵位和海外領地。
葡萄牙是第一個進行海上香料貿易的國家,它也因此成為一個全球性帝國。早在1419年,葡萄牙就開始了對香料的探索。若昂一世(8)的第三子亨利王子(9)(Prince Henry)和王妃菲莉帕(Philippa)在位于葡萄牙西南角的薩格里什建造了一座皇宮,那里本是荒無人煙的巖石地帶。有“航海家”之稱的亨利王子很少親自出海,他總是激勵其他人去征服大海。當時葡萄牙船隊面臨巨大障礙,這些障礙隱藏在無知和迷信之下,只有非常自信、技術極其高超的水手才敢冒險進入被稱為“大洋”的大西洋。亨利王子參過軍,抗擊過阿拉伯人。他視阿拉伯人為死敵,立志要將其趕出伊比利亞半島和北非。與此同時,他從死敵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阿拉伯商隊的貿易路線、科學知識和地圖制作技術,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航海技術。亨利王子初到薩格里什的時候,歐洲人對位于北緯27度的西非博哈多爾角(10)以外的海洋知之甚少。他們認為博哈多爾角以南的海域暗藏很多危險:海水中的海怪,難以預測的狂風暴雨,還有海面上無處不在的濃霧,這些危險讓船只難以航行。對此,亨利王子給出一個大膽的答案:“越危險的地方,回報越大。”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亨利王子招募了大批航海家、造船工、天文學家、領航員、宇宙學家和制圖員來到薩格里什的航海學校。他們當中既有基督教徒,也有猶太教徒。在亨利王子的領導下,這些人本著探索世界的精神密切合作。他們設計出一種新型快船,船身小,易操控,以斜掛的大三角帆而著稱(這種帆也被稱為“拉丁帆”),其設計靈感來自阿拉伯帆船。在此之前,歐洲的帆船(比如槳帆船)以槳手或固定帆為動力。而亨利團隊發明的輕型快船吃水淺,船帆可靈活調整,既可以根據風向設定路線,又可以搶風調向,即根據風向的變化改變航向,以“Z”字形路線逆風朝目標前進。鑒于船帆的機動性和船只本身的適航性,輕型快船很快成為海上探險的首選船舶。即便如此,海洋還是充滿了危險。亨利王子在12年時間里至少派出14支探險隊前往博哈多爾角,均以失敗告終。他鼓動一位名叫吉爾·埃阿尼什(Gil Eannes)的葡萄牙探險家再嘗試一次。
1434年,埃阿尼什終于完成了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駕著帆船順利駛過博哈多爾角。次年,埃阿尼什與阿方索·貢薩爾維斯·巴爾達亞(Alfonso Goncalves Baldaya)重返博哈多爾角。駛過博哈多爾角50里格后,他們發現了一處大海灣,遇到一支由商人和駱駝組成的商隊。巴爾達亞繼續向南航行,途中收集了數千張海豹皮,這是葡萄牙商船從非洲運回歐洲的首批商品。在后續航行中,他們還帶回了黃金、獸皮、象牙和奴隸。亨利王子命令他所資助的船長記錄潮汐、洋流和風向等信息并繪制精確的航海圖,將沿途海岸線在地圖中標注出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航行,這些航海圖加深了葡萄牙人對海洋和伊比利亞半島(11)以外的世界的了解。
葡萄牙因帶領歐洲走進地理大發現時代而聲名遠揚,但葡萄牙的歷代君王卻時常讓他們英勇的水手們失望。1488年,若昂二世(12)統治期間,巴爾托洛梅烏·迪亞斯(13)(Bartolomeu Dias)到達非洲最南端,繞過如今的“好望角”,這次航行為葡萄牙的貿易和征服世界創造了新機遇。返回葡萄牙后,迪亞斯想邀功請賞,結果一無所獲。
十年后,即1498年,國王曼努埃爾一世(King Manuel I)繼位,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重走迪亞斯的線路。他繞過非洲最南端,來到東南沿海的莫桑比克,先在那里補充給養,然后繼續向東航行,開辟了一條通往印度的遠洋航線。后來,伽馬被葡萄牙王室任命為印度總督,曼努埃爾國王則自封為“幾內亞領主,埃塞俄比亞、阿拉伯半島、波斯和印度航海與商業貿易之主”,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伽馬。歐洲其他國家的君主將曼努埃爾蔑稱為“雜貨店國王”,伽馬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在這個國家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不久之后,伽馬和其他探險家一樣開始疏遠這位自負的國王。對于那些為了推動葡萄牙帝國事業而甘愿冒生命危險的人,曼努埃爾國王總是表現得漠不關心,因為他一直擔心葡萄牙內部會出現競爭對手。
從1495年登基起,來自東印度群島的財富便源源不斷地流入葡萄牙王室的金庫,曼努埃爾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一切本應歸功于伽馬和其他探險家的英勇壯舉,曼努埃爾卻將這些功勞據為己有。曼努埃爾國王不是探險家,除了商業利益,他并沒有意識到手下探險家為葡萄牙帝國做出了怎樣的貢獻。曼努埃爾國王從未親自出海冒險,他一直留在王宮,一邊忠實于自己的妻子和教會,一邊專心處理葡萄牙的國內事務。曼努埃爾制定了針對猶太裔葡萄牙人的嚴苛政策。這些猶太人中有科學家、工匠、商人,也有學者、醫生和宇宙學家。
1496年,曼努埃爾國王想娶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女兒為妻。斐迪南夫婦告訴他,只有像四年前的西班牙那樣驅逐猶太人,“凈化”葡萄牙,他才能得償所愿。然而,曼努埃爾并沒有放棄在國家建設中擔任重要角色的猶太族群,而是鼓勵猶太教與基督教對話。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對話都是強制性的。作為“新基督教徒”(這個稱呼簡直是自欺欺人),猶太裔葡萄牙人繼續在政府擔任高級職務并享受王室給予的貿易優惠政策,尤其是在巴西。盡管葡萄牙人與猶太人相處得還算融洽,但葡萄牙國內的反猶太主義暗流涌動,最終引發了1506年的里斯本猶太人大屠殺事件。曼努埃爾處置了此事件的罪魁禍首,但敵對情緒依舊陰魂不散,許多猶太人因此離開葡萄牙,移居荷蘭。
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葡萄牙依舊野心勃勃地想與阿拉伯人爭奪香料貿易的控制權并繼續探索香料群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勇敢而魯莽的航海家們主動向曼努埃爾國王請纓,請求國王出資支持他們去探索充滿異域風情卻又危機四伏的新世界。絕大多數航海家碰壁而歸,因為葡萄牙宮廷是一個充滿爾虞我詐、鉤心斗角的是非之地。
最后只剩下個別航海家堅持不懈地請求曼努埃爾國王支持他們。其中有一位沒落貴族尤為突出,他就是麥哲倫。麥哲倫長期在葡萄牙帝國的非洲殖民地工作,命運多舛。
根據歷史記載,麥哲倫出生于1480年,老家在薩布羅薩的偏遠山區,家里有農莊豪宅。他的童年是在葡萄牙西北地區度過的,那里可以看到大西洋的洶涌波濤。他的父親羅德里戈·德·麥哲倫(Rodrigo de Magalhaes)將家族的血緣關系追溯到11世紀一名法國的十字軍戰士德·麥哲倫(De Magalhais)身上。德·麥哲倫戰功顯赫,從勃艮第公爵那里分封得了一大片土地。到了羅德里戈這輩,麥哲倫家族逐漸沒落。移居葡萄牙后,羅德里戈在阿威羅港口謀得一份治安官的工作。
人們對麥哲倫的母親阿爾達·德·梅斯基塔(Alda de Mesquita)知之甚少,坊間流傳著很多有趣的猜測。“梅斯基塔”在葡萄牙語中的含義是“清真寺”,該姓氏在葡萄牙秘密猶太人(14)中極為常見,他們用這個姓氏來掩蓋猶太人身份。阿爾達的祖先有可能是猶太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根據猶太人法律,麥哲倫也是猶太人。然而麥哲倫家族認為他們是基督教徒,麥哲倫一直自詡虔誠的基督教徒,從未有過其他想法。
關于麥哲倫的家世,只有上述基本信息可以追溯。即便如此,麥哲倫的血統依舊成疑。
1567年,他的后嗣開始為了爭奪遺產而鬧得不可開交,有人質疑麥哲倫在家譜中究竟屬于哪個分支。追溯麥哲倫家世的難點來自葡萄牙家譜學的特點。比如18世紀之前,葡萄牙的男性通常會繼承父親的姓氏,女性既可能采用父親的姓氏,也可能采用母親或圣人的姓氏。有些小孩還會繼承外祖父或母親的姓氏或其他家族的姓氏,例如:麥哲倫的哥哥迪奧戈(Diogo)就是繼承了他祖母的姓氏“德·索薩”(de Sousa)。這種無規律的取名方式讓我們很難確定麥哲倫究竟屬于麥哲倫家族的哪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