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金、香料與殖民地
- (美)勞倫斯·貝爾格林
- 15417字
- 2021-05-11 11:02:34
航海家的豪賭
12歲這年,麥哲倫和他哥哥迪奧戈一起來到里斯本,成為皇家宮廷的見習騎士。麥哲倫充分享受了當時葡萄牙最先進的教育資源,不僅學習了諸如宗教、寫作、音樂、舞蹈、馬術和搏擊等多門學科,還學習了代數、幾何、天文學和航海學(這幾門學科得益于“航海家”亨利王子的大力推廣)。成年后,麥哲倫在宮廷聽說了很多關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探索東印度群島的事跡,也知曉了葡萄牙探索海洋的內情。他還參與過葡萄牙艦隊遠征印度的籌備工作,在此過程中對糧食給養、帆具和武器的籌備等環節了如指掌。
麥哲倫似乎注定要成為一名船長。1495年,若昂二世國王突然去世,他支持的派系沒有獲得王位繼承權。繼任者曼努埃爾一世并不信任年輕的麥哲倫,畢竟麥哲倫與他的政敵過從甚密,這使得原本迅速崛起的見習騎士麥哲倫仕途受阻。盡管他在宮廷中的地位沒有改變,但領導一支大規模探險隊為葡萄牙開疆拓土的愿望似乎要落空了。
麥哲倫和迪奧戈兩兄弟在宮廷隱忍服務了10年,終于在1505年接到任務:加入一支由22艘帆船組成的龐大艦隊,這支遠赴印度的艦隊由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Francisco de Almeida)指揮。接下來的8年時間里,麥哲倫奔波于各個貿易港口之間,參與了多次戰斗,為葡萄牙在印度建立永久根據地而賣命。他身上多處負傷,撇開其他不談,他至少學會了如何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
這是麥哲倫海外歷險事業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時期,麥哲倫展現出驚人的勇氣和韌性,事實證明這番冒險有得亦有失。他把絕大部分財產投資給一名商人做生意,可是這名商人不久之后就死了,生意陷入混亂,麥哲倫的資產也打了水漂。他請求曼努埃爾國王給予補償,但國王拒絕了這項請求。盡管此時的麥哲倫已經在海外為葡萄牙王室打拼多年,出生入死,負傷無數次,但與王室的關系跟他離開時相差無幾。
回到里斯本后,麥哲倫雄心勃勃地開始職業生涯的新階段。為了讓自己成為對王室有用之人,他參與了葡萄牙統治北非的戰事。1513年,麥哲倫似乎找到一個向王室表示忠誠和展現自身可利用價值的機會。這一年,摩洛哥城邦阿扎莫爾(Azamor)突然拒絕向葡萄牙提供歲貢。與此同時,摩洛哥總督穆雷·扎亞姆(Muley Zayam)派出一支裝備精良的強大軍隊保衛這座城市。面對摩洛哥人的挑釁,曼努埃爾國王派出葡萄牙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海軍遠征北非,這支海軍由500艘戰船組成,運載了1.5萬名士兵,相當于葡萄牙這個小國的全部兵力傾巢而出。
在這支被派去捍衛葡萄牙榮譽的軍隊中,有個人騎著一匹老態龍鐘的戰馬奔赴沙場,他就是麥哲倫。由于手頭拮據,他也只買得起這匹老戰馬。麥哲倫鼓起勇氣在戰場上沖殺,最終坐騎還是被阿拉伯人搶走。他從敵人的圍攻中僥幸逃生,剛開始的英勇壯舉以災難結尾。不過在整個戰局中,葡萄牙依然占據有利地位,他們最終奪回了阿扎莫爾。麥哲倫依舊憤憤不平,為了效忠祖國和國王,他連戰馬都丟了!而葡萄牙軍隊只給了他一點小小的補償,他覺得那點錢根本抵不上坐騎的真正價值。
麥哲倫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顯得很莽撞,不夠老練,這也是他整個職業生涯的痛點。他直接寫信給曼努埃爾國王,要求國王賠償自己的全部損失。朝中大臣們原本就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己的權威,而麥哲倫卻繞過他們越級上報。毫無疑問,這對那些大臣而言是一種侮辱。麥哲倫上次投資失敗,曼努埃爾沒有理會他的補償請求;這次丟了戰馬,國王也沒有表現得多大方,他對這類小事不屑一顧,很快就駁回了麥哲倫的請求。
麥哲倫的回應方式倒是反映出他的性格。他并沒有憤然退出戰場,而是堅守崗位,并且不知從哪兒又找到了一匹戰馬。當一群阿拉伯人從沙漠深處突然殺出,對葡萄牙士兵守衛的阿扎莫爾發起猛攻時,麥哲倫毅然投入戰斗。他用行動證明自己是一名無畏的戰士,每天都與敵人進行搏斗。在一次戰斗中,他被一名阿拉伯士兵的長矛刺成重傷,導致膝蓋碎裂,腿部終身殘疾,他的軍旅生涯也就此結束。在世人眼中,麥哲倫猶如現實版的堂吉訶德(Don Quixote),不僅因為他狂熱的理想主義和身上的累累傷疤,更因為他對于戰斗和糾正錯誤有著無法抑制的渴望。
麥哲倫的英勇和受傷終于為他贏得了些許認可——他晉升為軍需官。這個職位能讓他享受到一部分戰利品,也為他種下了禍根。在隨后的一次戰斗中,葡萄牙軍隊繳獲了阿拉伯人的一大群牲口,包括20多萬頭山羊、駱駝和馬匹。麥哲倫是負責分配戰利品的官員之一,他本應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分配這些牲口,結果卻用部分牲口賄賂部落盟友。事后麥哲倫與另一名官員被指控將400頭山羊賣給敵人,并將收益占為己有。
從表面上看,這些指控是荒唐的。作為軍需官,麥哲倫有權力處置他的戰利品,況且我們也無從得知他是否真的拿到了戰利品。麥哲倫沒有對指控做出回應,而是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離開摩洛哥,返回里斯本覲見曼努埃爾國王。見到國王后,麥哲倫沒有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道歉,反而要求國王增加他作為王室成員應得的津貼。他在國王面前長篇大論,稱自己出身名門望族,畢生為王室賣命,他身上的傷就是最好的證明。只有增加津貼,才是對他的地位、榮譽感和理想主義的最佳認可。這番話簡直是雪上加霜。嫉妒麥哲倫的政敵們在他背后閑言碎語,說他故意用自己的瘸腿博取同情。
曼努埃爾國王很快做出裁決:麥哲倫張狂無禮,所言荒謬可笑,勒令他立刻回到摩洛哥。他將面臨叛國罪、腐敗罪和擅自離開軍隊等多項罪名的指控,麥哲倫無奈之下只能照辦。在對所有證據進行調查之后,摩洛哥的法官撤銷了針對麥哲倫的所有指控,他拿著一封上級的推薦信回到里斯本。此刻的麥哲倫再次表現出超越常人的固執個性,他又來到國王面前,要求國王增加津貼,而且態度比以往更加激烈。
國王一如既往地駁回了他的請求。
麥哲倫已經人到中年,一條腿瘸了,名聲也不太好。他個子不高,膚色黝黑,掙扎在貧困邊緣,一點也不像他自認為的“貴族”。此時的他仍渴望為葡萄牙建功立業,渴望自己能出人頭地,揚名立萬,成為那個時代數一數二的人物。他想成為一名探險家,為葡萄牙在東印度群島打開一條新的貿易通道,借此發家致富。麥哲倫想請求曼努埃爾國王資助探險,這個想法似乎愚蠢至極,畢竟國王甚至都不同意給他增加津貼。但是麥哲倫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與常人不同。他認為自己向國王提供了一個將東印度群島的財富源源不斷輸送至葡萄牙王室的方案,盡管這個方案不夠明確且風險較大。
麥哲倫意識到,他需要有人來幫自己說服曼努埃爾國王,于是他找到一個重量級人物——魯伊·法雷羅(Ruy Faleiro)。魯伊既是數學家,也是天文學家和航海學家,他是那種典型的文藝復興時代的人物,也可以稱之為宇宙學家。那個時代的文獻都稱魯伊為“學者”,換句話說,就是大學里的研究者。魯伊出生在葡萄牙東部城鎮科維良,他才華橫溢,但情緒反復無常,他的壞脾氣給同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當時很多學者一樣,他很有可能是秘密猶太人。魯伊經常與哥哥弗朗西斯科(Francisco)合作。弗朗西斯科不僅是一名極具影響力的學者,而且他出版的航海著作廣受好評。法雷羅兩兄弟似乎都打算在探險隊中扮演重要角色。
盡管魯伊·法雷羅的加持給麥哲倫的探險計劃帶來不少說服力,但魯伊本人也與曼努埃爾國王有過不愉快。他曾請求國王封他為“天文法官”(Judiciary Astronomer),被國王拒絕了。雪上加霜的是,國王任命他的對手擔任科英布拉大學(15)(University of Coimbra)天文學院院長。當麥哲倫和魯伊帶著探險計劃面見國王時,國王早已心存偏見。在曼努埃爾眼里,麥哲倫食古不化且公然挑戰權威,魯伊則是個性格反復無常之人,他曾經多次拒絕過他們的請求,這次亦然。
這一年,51歲的曼努埃爾國王正經歷著一場個人危機。他認為自己的漫長統治即將結束。他深愛的妻子前不久死于難產,他決定讓位給兒子。然而兒子的忘恩負義讓曼努埃爾改變心意,決定繼續執政,同時娶了他兒子的未婚妻、西班牙查理國王的姐姐——年僅20歲的蕾奧諾爾(Leonor)。有傳言稱蕾奧諾爾一直以來都與若昂王子保持情人關系,流言蜚語四起,宮廷成為人們的笑柄。當麥哲倫帶著他的宏大計劃向曼努埃爾國王提出請求時,這位葡萄牙君王的內心是極為憂郁和矛盾的,他對所有人充滿猜忌,不希望其他人獲得名望和權力。
香料群島只是傳說中鮮為人知的島嶼群。為了前往東印度群島,找到一條通往香料群島的海上路線,麥哲倫先后三次向曼努埃爾提出請求,三次都被曼努埃爾拒絕了。其實20多年來,曼努埃爾一直都很討厭麥哲倫,也不信任他。
1517年9月,麥哲倫再次詢問曼努埃爾國王是否考慮為葡萄牙在海外開疆拓土。讓他驚訝的是,國王這次回答說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按照慣例,麥哲倫要下跪親吻國王的雙手,國王卻將雙手藏在披風后面,背對著麥哲倫。
事實證明,這種帶有侮辱色彩的拒絕方式恰恰成就了麥哲倫。
最后一次被曼努埃爾國王斷然拒絕之后,麥哲倫好像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在雄心壯志和歷史潮流的推動下,他迅速行動起來。
1517年10月20日,麥哲倫來到塞維利亞(16)。同年12月,魯伊·法雷羅加入他的隊伍,同時期到達的可能還有弗朗西斯科。三個志同道合的人組成一支葡萄牙外籍探險團隊,在一片充滿喧鬧和活力的新土地上開始尋找財富之旅。到達塞維利亞幾天后,麥哲倫簽署了正式協議,成為卡斯提爾王國和查理一世國王的臣民。在西班牙,他放棄了原來的葡萄牙名字麥哲倫,改稱“費爾南多·德·麥哲倫”(Fernando de Magallanes)。在麥哲倫之前已經有很多外國人移居西班牙,他童年時代的偶像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就是從熱那亞移居到西班牙。哥倫布希望西班牙王室能資助他發現一條通往東印度群島的海上通道。經過多年蹉跎和挫折,哥倫布終于獲得查理國王的祖父斐迪南國王和祖母伊莎貝拉王后的資助。麥哲倫堅信自己能夠實現哥倫布未完成的夢想,即一直向西航行,穿越大洋,到達神話般的東印度群島。
西班牙與葡萄牙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張,假如按照這條路線航行,很可能會引發一場國際爭端。葡萄牙一直深藏著自己的帝國夢,就像阿拉伯人對稱霸世界這件事諱莫如深一樣。曼努埃爾一世曾在1504年11月13日頒布了一項法令,宣布任何人不得泄露與葡萄牙探險任務相關的發現或計劃,違法者將被判處死刑。
1500~1550年,葡萄牙從未出版過任何一本關于地理大發現的書籍,至少在葡萄牙國內是這樣。在16世紀絕大部分時間里,葡萄牙規定私人不得擁有關于印度貿易和相關主題的資料。葡萄牙航海圖和地圖被視為保密信息,國家將其視為機密。假如麥哲倫代表葡萄牙遠航,那么他的環球之旅很可能會被湮沒于歷史長河。
幸運的是,西班牙人發明了一種截然不同的帝國擴張方式。西班牙史官喜歡事無巨細地記錄一切,包括法律、世系、金融等,因此麥哲倫航行的細節也被他們悉數寫進史書。西班牙人不同于葡萄牙人和阿拉伯人,他們會把本國的海外探險過程公之于眾,公開表明西班牙對世界各地都擁有主權。此外,地理大發現時代恰逢活字印刷術問世,他們印刷的書籍和小冊子傳遍歐洲,再輔以由職業抄書吏為貴族圖書館編制的手寫獻本,所有這些都有助于傳播探索新世界的成果和重新繪制世界地圖,還有助于重塑公眾對地球的認知。
麥哲倫前往西班牙時,從葡萄牙帶走了大量珍貴而敏感的機密。他不但掌握了諸多秘密探險活動的相關信息,而且對葡萄牙在東印度群島的活動了如指掌,熟悉葡萄牙在歐洲以外其他地方的航海信息。麥哲倫曾在“航海家”亨利王子締造的皇室傳統中受過熏陶,他在航海探險方面絕對是一個驚世之才。但是現在,他需要別人的資助。
18歲那年,查理一世國王繼承了卡斯提爾、阿拉貢、萊昂等王國的王位,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祖先令人敬畏。他只比麥哲倫早一年來到西班牙。和麥哲倫一樣,他也是這個國家的新來者,或者比麥哲倫更加不熟悉西班牙。查理一世是哈布斯堡家族(17)(Hapsburg)成員,在佛蘭德斯地區(Flanders)長大,說佛蘭德語,喜歡喝啤酒。現在,查理一世的當務之急是學會西班牙語,了解西班牙的風土人情。他具有典型的哈布斯堡人的體格:足以俯視絕大多數臣民的高大身材,皮膚白皙,下巴寬大。他正嘗試著留胡子,以掩蓋寬大的下巴;他還想成為一名出色的騎手,因此正在努力練習馬術。據說,為了展示自己的勇氣,他甚至參加過斗牛比賽。
剛到西班牙,查理一世對名譽和榮耀的渴望便立刻顯露無遺,而他身邊的諫臣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執政起,絕大多數諫臣就已經是身居高位的天主教會要員,他們把年輕的查理一世當作實現個人野心的完美工具。來西班牙不到一年,在家族成員的幕后牽線下,查理一世被教會選為羅馬國王,這一任命意味著他最終將會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為了獲得該封號,他必須花費大量金錢賄賂德國選民。因此,查理一世把東印度群島和新世界視為實現個人抱負的資金來源。對于一位追求榮耀和急需財富的年輕君主而言,像麥哲倫這樣的探險家是很有利用價值的。
麥哲倫來到西班牙的時機正好,但他的前途顯然不那么明朗。盡管他擁有專業知識,而且掌握了不少葡萄牙帝國的機密,可對于西班牙王室和大臣們而言,他還是一個未知數。他的西班牙語說得結結巴巴,要靠抄寫員用書面的西班牙語進行溝通。他已經宣布放棄效忠葡萄牙,但在西班牙,他仍然是一個局外人,處在待觀察和被懷疑的階段。在這種困難的局面下,如果想為探險計劃獲取資金支持,他不僅要付出非凡的努力和智慧,還需要大量的運氣。這個時期的西班牙仍是一個封建社會,被有權有勢、令人畏懼和貪污腐敗的神職人員統治。主教的私生子通常被稱為“侄子”或“外甥”,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麥哲倫發現,當下的西班牙社會秩序充滿了殘忍、虛偽和暴虐色彩,可是眼下他要靠迎合西班牙王室統治世界的欲望來壯大自己,他要讓自己逐漸融入西班牙的權力架構中。
到達塞維利亞后不久,麥哲倫便結識了另一名移居西班牙的葡萄牙人迪奧古·巴爾波查,后者14年前就來到了塞維利亞,當時正擔任圣地亞哥騎士團的騎士長,同時還擁有其他頭銜。迪奧古的侄子杜阿爾特曾為葡萄牙出海航行,他經常向麥哲倫描述自己的航行經歷,麥哲倫可能深受其影響。與此同時,麥哲倫開始追求迪奧古的女兒彼脫利茲。兩人的關系發展得很快,年底前便結婚了。突然之間,麥哲倫在塞維利亞有了一個重要的資助人,而且還多了一筆經濟收入,因為彼脫利茲帶來了60萬馬勒威迪的嫁妝。結婚的時候,她可能已經有孕在身。婚后第二年,他們的兒子羅德里戈便出生了。
在巴爾波查家族的指引下,麥哲倫準備說服有強大影響力的西班牙貿易局允許他進行冒險航行。該機構是由伊莎貝拉女王于1503年1月20日在塞維利亞成立的,其職責就是代表王室探索新世界,并以西班牙人特有的官僚主義熱情處理一些日常行政事務。剛成立時,西班牙貿易局位于塞維利亞造船廠附近的兵工廠里,但為了突顯該機構的地位,伊莎貝拉女王將它搬到了王宮所在地,也就是阿爾卡薩城堡。貿易局的角色迅速從征收賦稅和關稅擴展到管理各方面探險事務,包括登記貨物、為船只和船上的武器安裝制訂規則。成立幾年后,貿易局便開始向船長下發指令,懲治一直以來都存在的走私活動。很快,貿易局起到了海事法庭的作用,所有探索新世界過程中產生的合同糾紛和保險索賠要求都要由貿易局裁定。貿易局甚至管理宇宙學事務,負責維護和更新皇家航海圖。當時,所有離開西班牙出海遠航的船只都要配備一份航海圖,而皇家航海圖就是這些航海圖的母本。到了1508年,貿易局聘請了一位領航長,負責管理一所航海學校,培養那些希望深造的領航員和水手。這位領航長就是用自己名字命名美洲大陸的亞美利哥·韋斯普奇(18)(Amerigo Vespucci)。
貿易局由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既不是航海家,也不是探險家,而是布爾戈斯(19)主教胡安·羅德里格斯·德·豐塞卡(Juan Rodriguez de Fonseca),曾擔任伊莎貝拉女王的御用牧師。早在貿易局成立之前,他就成功資助過哥倫布的探險活動。豐塞卡是一個冷漠無情的官僚主義者,控制欲極強,總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己的權威。從西班牙出發、針對新世界的所有探險活動都要經過他這關:任何想獲得西班牙資助的人,必須先得到豐塞卡的許可。然而,眾多探險家將會證明,豐塞卡本人正是許多災難的禍根。
哥倫布和豐塞卡互相厭惡,經常明爭暗斗。豐塞卡總想讓斐迪南、伊莎貝拉和他們的繼任者不要理會哥倫布這種獨立探險家的要求,他想勸說王室完全控制西班牙派往新世界的所有探險隊。當然,這也意味著豐塞卡可以控制這些探險隊,并獲得貿易活動的所有收益。在爭議中,哥倫布對豐塞卡手下的一名會計發起人身攻擊,抨擊他是豐塞卡的代理人。盡管如此,豐塞卡還是逐漸將自己的意志施加在哥倫布身上。直至麥哲倫時代,關于貿易特權的爭奪才逐漸從哥倫布轉移至王室。麥哲倫和其他處境相同的探險家都不得不仰仗王室的鼻息,完全沒有權利建立屬于他們自己的海外貿易帝國。不過,王室賜予他們的財富也多得超乎想象。假如沒有豐塞卡和西班牙貿易局的支持,麥哲倫是不可能前往香料群島探險的。
麥哲倫找到貿易局代表,宣稱他堅信香料群島位于西班牙管轄的半球內。他的話正合貿易局代表們的心意,或者說,這是他們需要聽到的話。與貿易局高層來往密切的編年史官彼得·馬特爾(Peter Martyr)記錄了他們的沾沾自喜之情:“如果這次航行能夠取得預想的結果,我們就能從東方人和葡萄牙國王手里奪過香料和鉆石貿易的主動權。”
然而,《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中的條款為麥哲倫提議的探險活動設置了巨大障礙。貿易局成員一直不明白,麥哲倫如何才能在不侵犯葡萄牙利益的情況下向西航行并到達東方。麥哲倫早就預料到貿易局會以這個理由反對他的計劃,于是他請貿易局的高官們參閱《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的一則條款。該條款賦予西班牙或葡萄牙海上自由通航權,兩國船只均可到達對方所屬的土地。這樣的條款有多種解讀方式,如果麥哲倫想利用該條款的話,可能會與葡萄牙發生沖突。
麥哲倫的國籍也是一大難題。他是葡萄牙人,卻要率領一支西班牙探險隊穿越葡萄牙領海。一想到這點,貿易局的幾乎所有人都感到心神不寧,如果葡萄牙人發現了這支探險隊,兩國本就劍拔弩張的關系也許將瀕臨崩潰。然而,貿易局的新成員以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胡安·德·阿蘭達(Juan de Aranda)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商人,他把麥哲倫拉到一邊,說他可以代表探險隊游說貿易局,條件就是探險隊要給他20%的收益作為回報。麥哲倫私底下很厭惡阿蘭達干涉他的計劃,但阿蘭達是探險計劃得以實現的最大希望,所以麥哲倫同意跟他合作。
阿蘭達代表麥哲倫給貿易局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推薦信,結果遭到貿易局的訓斥。貿易局提醒他,他沒有權利獨自與麥哲倫協商探險條件。雪上加霜的是,麥哲倫的合作伙伴魯伊·法雷羅獲悉阿蘭達混進探險隊之后大為震怒,把麥哲倫狠狠地罵了一頓,麥哲倫只能打消原來的想法。法雷羅之所以發怒,除了憤怒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他的精神狀態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而發怒只是精神失常的一個癥狀而已。阿蘭達本人很想向法雷羅道歉,雖然各方存在意見分歧,阿蘭達還是設法安排麥哲倫前往西班牙中北部城市巴利亞多利德(20)覲見查理一世國王。巴利亞多利德是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喜結連理之地,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也是在這個城市逝世的,現在它是卡斯提爾大區的首府。
1518年1月20日,麥哲倫、魯伊·法雷羅及其兄長弗朗西斯科從塞維利亞出發,一道前往巴利亞多利德。
麥哲倫到達巴利亞多利德時,西班牙王室恰好處于動蕩時期。卡斯提爾攝政王、紅衣主教希梅內斯·德·西斯內羅斯(Cardinal Ximenes de Cisneiros)當時正要去輔助缺乏執政經驗的查理一世國王,結果他在路上突然去世。對此有人懷疑西斯內羅斯是被毒死的。國王初來乍到,紅衣主教是全西班牙最關心他安全的人,他安排了3.2萬名士兵維持秩序,現在他去世了,年輕的查理一世著實懷念西斯內羅斯這盞“指路明燈”。此后,查理一世轉而依賴一群佛蘭德大臣,每當要做決策時,他都要聽取他們的建議。謝弗爾男爵紀堯姆·德·克羅伊(Guillaume de Croy)也許是這群大臣中最有能力之人,他長期擔任查理國王的導師,教導查理一世如何行使權力,并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己在這位年輕國王面前的威信。查理一世的親信還包括希梅內斯的繼任者、大學校長兼烏得勒支紅衣主教阿德里安。后來,這位紅衣主教晉升為阿德里安六世教皇,盡管如此,他似乎并沒有贏得人們的贊賞。19世紀的一位歷史學家是這樣描寫阿德里安的:“他出身低微,性格懦弱,這樣一個人能夠當上教皇,簡直就是奇跡。”當時查理一世從國外初到西班牙,操著一口外語,又缺乏執政經驗,他只能依仗這些人決定國家大事。
在阿蘭達的爭取下,麥哲倫獲得了與國王諫臣會面的機會,他可以勸說他們考慮組建一支前往香料群島的探險隊。這也許是麥哲倫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會議,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會議一開始,他就向大臣們呈上幾封來自他朋友、葡萄牙探險家弗朗西斯科·塞朗(Francisco Serrao)的信件,信中描述了富饒的香料群島。
塞朗這趟充滿艱險的香料群島之旅始于1511年。葡萄牙任命的印度總督派出三艘帆船前往香料群島,塞朗是其中一艘船的船長。他們一路向東航行,既遭遇過船只失事,也被海盜洗劫過。最終,塞朗和幾名同伴于1512年到達香料群島中的特爾納特島(21)。他們極有可能是最早一批抵達這些傳奇島嶼的歐洲人。塞朗小心翼翼地與特爾納特島的統治階級建立友誼,尤其是在與島上的君主接觸的時候。他甚至還想推動特爾納特島與葡萄牙之間的貿易,但他所期望的欣欣向榮的跨洋貿易進展緩慢。塞朗沒有放棄,而是留在島上。在島上新婚妻子的殷勤服侍下,塞朗在干丁香的香氣繚繞中給麥哲倫寫了數封充滿誘惑力的信件,描述香料群島的絕世美景和富庶,并邀請麥哲倫親自來看一看。“我在這里發現了一個新世界,它比瓦斯科·達·伽馬發現的新陸地更加富饒和遼闊,”塞朗在信中寫道,“邀請你加入我的行列,或許你也能體驗到待在我身邊的快樂。”
麥哲倫一心想去天堂般的特爾納特島拜訪塞朗,他回信說:“如果情況允許的話,無論取道葡萄牙還是卡斯提爾,我都想早點跟你會合,這是我喜歡做的事。你要在那里等我,因為我們都知道,在事情朝有利于我們的方向發展之前,我們需要等待一段時間。”麥哲倫是一個言出必行的人,只要許下承諾,他會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實踐諾言。
值得注意的是,塞朗在信件里將香料群島的位置放在遠離其真實方位的東邊,該位置恰好位于《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所規定的西班牙轄區范圍內。這也許是塞朗有意為之,其目的就是讓局外人分辨不清香料群島的真實方位。但不管怎樣,他的這招地理學騙術緩解了西班牙人的焦慮,他們終于不用擔心麥哲倫的香料群島之旅會違反《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了。
為了說明這次探險任務的必要性,麥哲倫向大臣們介紹了長久以來跟隨他的奴隸恩里克(Enrique)。據說恩里克是來自香料群島的土著(雖然這種說法不太準確,不過恩里克在之后探險中扮演口譯的角色)。還有一種說法是麥哲倫從東印度群島帶回一名楚楚動人的女奴,她來自蘇門答臘島(22),會說多種語言。
介紹完奴隸后,麥哲倫興致勃勃地說道,他想沿著大陸(這塊大陸如今被稱為“南美大陸”)的東部沿海航行,直至陸地的盡頭,然后轉頭向西,朝香料群島進發。他提到自己為葡萄牙效力了七年,幫助國王治理帝國并推動了海上貿易興旺發展。為了增加說服力,麥哲倫還展示了一幅地圖或一只地球儀(原始文件中的措辭含糊,沒有明確說明到底是地圖還是地球儀),描述他打算走的路線。然而,地圖并沒有標示清楚一條重要線路,即貫穿南美、一直延伸到香料群島的水路。麥哲倫迫切希望說服大臣們支持這次探險活動,但他依舊擔心有人盜取他的地圖、剽竊他的策略,在他出發前捷足先登,所以故意抹掉了海峽的位置。
“麥哲倫有一只畫得很好看的地球儀,整個世界都被刻在地球儀上面,”參加過此次會議的歷史學家兼傳教士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Bartolome de las Casas)寫道,“他在地球儀上標出他建議走的路線。”與貿易路線相關的可靠信息都十分敏感和珍貴,所以歐洲各國政府極力保護關乎國家安全的地圖和航海圖。對麥哲倫而言,展示一幅有可能從葡萄牙剽竊而來的地圖,這種做法不啻在冷戰巔峰期倒賣核武器。
對于他打算探索的新世界,麥哲倫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與地理大發現時代的絕大多數探險家一樣,他對于地球的大小、大陸板塊的方位等知識都來自托勒密。假如麥哲倫知道太平洋有多大,了解它的洋流、暴風雨和礁脈等情況,可能他就不敢去探險了。但是,由于在計算路程時沒有把太平洋包含在內,結果,他所預計的旅程只有實際的一半。麥哲倫自信滿滿地預測說,最多只需兩年時間,他就可以到達香料群島,并讓所有船只載滿奇珍異寶返回西班牙。他要做的就是找到一條繞過或貫穿南美的水路,然后直抵東印度群島門戶。這跟哥倫布四次航行中重復犯下的錯誤如出一轍,在實際航行中,麥哲倫經歷了巨大磨難,許多船員也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此后,麥哲倫才把這個錯誤糾正過來。
向大臣介紹完探險計劃之后,麥哲倫受豐塞卡邀請,前往貿易局討論此次探險活動的具體細節。
“我問他打算走哪條路,”卡薩斯寫道,“他說,他想取道圣瑪麗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拉普拉塔河(23)(Rio de la Plata),然后從那里沿著海岸線航行,直至抵達入海口。”
麥哲倫堅信海峽的存在,但卡薩斯對此深表懷疑,他問麥哲倫:“可是,假如你找不到可以進入其他海域的入海口,那該怎么辦?”麥哲倫告訴他,如果他找不到入海口,他“會走葡萄牙人走過的路線”。從這番話可以聽得出來,麥哲倫已經做好了違反《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的準備。查理一世國王和他的親信們對這個計劃太過著迷,根本不想拒絕麥哲倫的提議。“盡管麥哲倫身材矮小、稱不上儀表非凡,”卡薩斯驚嘆道,“但他必定是個敢想敢做、堪擔大任之人,他很精明,又有勇氣,因此大家都認為他可以取得成功。”
對麥哲倫而言,外表并不重要。他的計劃足夠宏大,而且回報豐厚,足以說服查理一世國王和他的權臣支持他們。
巴利亞多利德會議結束后,這次探險活動的幾名牽頭人立即向王室遞交了一份條件清單。這份清單的措辭彬彬有禮,但還是提出了諸多條件。他們要求國王給予他們長達十年的香料群島獨家探險權,對“我們發現的所有類似島嶼”的租金和收益收取5%的金額,同時擁有自主貿易特權,前提是他們要向國王交稅。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條件:假如他們發現的島嶼數量超過六個,就可以擁有任何一座島嶼,并將新發現島嶼的所有權傳給“我們的后代和繼承人”。
在那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麥哲倫堅持要求得到10年香料群島獨家探險權的做法看似極不合情理,這背后隱藏著他的擔憂。麥哲倫擔心,一旦他離開大陸,西班牙就會派出數支同樣的探險隊。這個國家將把他提出的理論和他提供的機密信息交給這些隊伍。如此一來,假如他失敗了,他們還有可能成功找到香料群島。盡管麥哲倫沒有左右這件事的權利,但他堅持立場的做法是正確的。
1518年3月22日,查理一世國王端坐在巴利亞多利德王宮的寶座上,遞給麥哲倫和法雷羅一份“關于探索香料群島”的協議。這份協議相當于一張特許狀,授權麥哲倫和法雷羅代表西班牙探索新世界。“現有原籍葡萄牙王國的魯伊·法雷羅及麥哲倫兩位紳士希望為我國效力,茲責成此二位在隸屬我國國界線、島嶼、大陸范圍內的大洋區域中尋找各種香料,”協議開頭寫道,“朕令以下協議內容皆記錄在案。”
在協議的首則條款中,查理一世國王似乎同意了麥哲倫提出的十年獨家探險權要求:“倘若其他人與你們競爭,則有失公允;且考慮到你們二人為此項任務付出辛勞,朕愿意做出承諾,今后十年,朕不再授權他人在同一片區域中尋找香料。”然而,查理國王并沒有信守諾言,麥哲倫離開西班牙六年后,他又派出一支探險隊前往香料群島,這恰恰驗證了麥哲倫此前的擔憂。對查理國王來說,香料群島實在太重要了,他不會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名探險家的運氣和航海技術上。
查理一世國王責令麥哲倫和法雷羅尊重《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規定下的葡萄牙領土主權:“你們的探險之旅不得侵犯葡萄牙國王、朕摯愛的姨丈兼姐夫的國界線與邊境,也不得損害其利益,所有探險活動應在我國國界線內進行。”
查理一世提醒麥哲倫,為了爭奪海洋所有權和世界貿易主動權,西班牙與葡萄牙之間原本就勢不兩立,而微妙的外交和家族問題會讓這種關系更加復雜。葡萄牙君主曼努埃爾國王先后娶了查理的兩位姨母伊莎貝爾和瑪麗亞,現在他又打算在幾周之內迎娶查理的姐姐蕾奧諾爾。家族關系夾雜著諸多理不清的情感和禮數,西班牙和葡萄牙不可能爆發全面戰爭,但兩國之間的緊張對立狀態也不可能完全消失,這種對立要么轉入地下,要么體現在外交領域,其激烈程度并不亞于戰爭。
查理一世很想超越年邁的葡萄牙國王。無論這份協議表面上說得多么動聽,事實就是這位年少氣盛的君主堅稱香料群島位于西班牙管轄的半球,希望借此歪曲《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中的某些條款。就算他無法證明自己的說法是正確的,也沒人能夠提出反駁的依據。麥哲倫的探險活動只需要給西班牙一個合理的理由,證明香料群島是屬于西班牙的,那么他的航行就成功了。
從麥哲倫的立場看,這份協議非常重要,它幾乎給了麥哲倫想要的一切東西。例如,協議給予麥哲倫的土地比他預想的多得多:“朕愿將你們所發現土地與島嶼的5%賜予你們。此外,朕將賜予你們上述土地與島嶼行政長官及總督稱號,你們的子孫后代亦可永久保留此稱號,但土地與島嶼的最高所有權歸我國現任及后世君主所有。”麥哲倫將會發現,他的名字將出現在所有重新繪制的世界地圖上,比如“麥哲倫群島”和“麥哲倫陸地”。他不僅是這些土地的發現者,也是擁有者,而且這些領地永遠屬于麥哲倫和他的合法男性繼承人。這個世界,或者說絕大部分世界都有可能是他的。
在豐塞卡看來,這份協議談不上有利,因為它賦予麥哲倫太多權限。后來,豐塞卡花了好幾個月時間才報了這一箭之仇:他奪回了王室協議中沒有給予他的探險主導權。
查理國王還答應給麥哲倫五艘帆船:“兩艘排水量130噸,兩艘排水量90噸,還有一艘排水量60噸,配備船員、足以供上述船只航行兩年的食物、火炮及其他必要人員。”這支隊伍被稱為“摩鹿加艦隊”。“摩鹿加”在印尼語中就是“香料群島”的意思。
這些船大多數都是全黑的。除了風帆以外,船身、桅桿、索具以及船體幾乎每一個裸露面都被焦油覆蓋著,散發出一種不祥的氣息。它們的船尾離水面很高,超過海浪30英尺左右。站在船尾甲板往下看,讓人有一種支配大海的感覺。高聳的船體容易造成劇烈的晃動,即使是在相對平靜的海面,船員也像玩偶一樣被晃來晃去。
這些帆船堪稱當時最精密的機器之一,是文藝復興時代的科技產物,更是熟練工匠們用專業技術打磨數千小時的杰作。出于實際需要,船的體型被設計得相對較小。塞維利亞港有很多缺點,其中一個缺點就是瓜達爾基維爾河太淺,船只必須非常小、非常輕,才能通過大西洋狹窄的航道。因此,麥哲倫的旗艦“特立尼達號”重100噸,負責糧草供應的“圣安東尼奧號”重120噸,“康塞普西翁號”重90噸,“維多利亞號”重85噸,而承擔偵察任務的“圣地亞哥號”只有75噸。
除了“圣地亞哥號”屬于輕快型帆船之外,其他四艘帆船都被簡單歸類為“船”。這種船的示意圖沒有流傳下來,我們很難確定它們的配置是怎樣的,但是麥哲倫時代留存下來的資料提到它們有高聳的船樓和多層甲板,還有大量點綴軍官宿舍的“枯木頭”。每艘船都有三根桅桿,每根桅桿上斜掛著一面三角帆。
根據協議,查理一世國王應該承擔麥哲倫船隊的費用,然而西班牙王室早已負債累累。為了支付探險費用,貿易局向金融界的一位熟人克里斯托瓦爾·德·阿羅求助。阿羅是德國奧格斯堡(Augsburg)頗有勢力的富格爾家族(24)(House of Fuger)派駐西班牙的代表,他的姓氏源自西班牙中北部的阿羅市。阿羅市是西班牙的葡萄酒釀造中心,大量猶太金匠和銀行家曾聚居于此。14世紀,西班牙爆發內戰,猶太人被驅逐出家園。許多受迫害的猶太人改名換姓,采用一些聽上去像是基督教的名字,成為秘密猶太人。克里斯托瓦爾·德·阿羅的祖先就在其中。
多年來,阿羅一直都是富格爾家族駐里斯本的代表,負責香料貿易、借錢資助葡萄牙的秘密探險活動,并強化富格爾家族與那個時代許多偉大探險家之間的友情,包括巴爾托洛梅烏·迪亞斯。阿羅熟知葡萄牙的秘密探險活動,也了解到一些與探險發現相關的誘人傳言。他聽說有一條海峽貫穿美洲大陸,直達東印度群島——也正是這一傳聞,激發了麥哲倫探索東方世界的強烈欲望。后來,阿羅與曼努埃爾國王發生了激烈爭執,他隨即離開里斯本前往塞維利亞,并在那里結識了麥哲倫,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去尋找這條海峽。
對于一位需要資金支持的探險家而言,克里斯托瓦爾·德·阿羅是理想的朋友。他所效力的富格爾家族資金充裕,足以資助十次探險活動,甚至再多也沒問題。實際上,這個家族的富裕程度遠非查理一世國王可比。阿羅加入探險計劃后,國王和他的諫臣們就要放棄大量收益。香料貿易危機四伏,漫長的海上航行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只有一樣東西能夠誘使阿羅這樣的金融家拿自己的錢冒險,那就是豐厚的利潤。假如一支艦隊能夠順利地從東印度群島探險歸來,或只有部分船只歸來,它也能獲得4倍收益。阿羅比較務實,他預計麥哲倫的探險活動能夠產生2.5倍收益,而他預付資金的利息只有14%。
根據官方計算結果,此次遠航的總支出為8 751 125馬勒威迪,包括購買5艘艦船、糧食供給、預付工資以及船只裝備等。麥哲倫的報酬為5萬馬勒威迪,另外每個月有8 000馬勒威迪補貼。按王室規定,麥哲倫每月的薪資會直接交給他的妻子彼脫利茲。
在探險總費用中,國王要支出6 454 209馬勒威迪,其中大部分都是阿羅以高息借給國王的。盡管王室資料稱阿羅為這次偉大航行所投入的資金只有1 616 781馬勒威迪,但這個數字具有欺騙性,因為他的東家富格爾家族還資助了葡萄牙的探險活動,他們可能隱瞞了出資金額,偷偷貸款給查理一世國王。
最后,查理一世國王同時任命麥哲倫和法雷羅為艦隊總指揮。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由于航海探險存在巨大風險,所以艦隊一般都有兩名總指揮,這種情況不在少數。然而,這一次的雙指揮官制無意間為日后兩人的激烈爭執埋下了禍根。在協議中,國王賦予麥哲倫和法雷羅無可爭議的絕對權力:“朕命令摩鹿加艦隊的所有船長、水手長、領航員、水手、雜工、隨從及其他人員與官員,以及新發現陸地與島嶼的居民皆將你們二人視為艦隊總指揮。因此,他們應聽從你們的指令,若有違反,你們應以朕之名義實施懲戒。”這段話的意思很清楚,麥哲倫和法雷羅在海上航行過程中擁有絕對權威。“朕將艦隊人員與貨物的裁判權授予你們二人,若航行途中艦隊產生任何爭端與沖突,則無論在海上或陸地上,你們皆可迅速以合法手段進行判斷和公平解決。”
麥哲倫沒料到他的香料群島探險計劃會這么快成形。查理國王為此次探險搭上了西班牙的權威和名聲,銀行家們賭上了自己的資本。但麥哲倫付出的最多,因為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險。
(1)瓦倫西亞(Valencia),最初是一個由古希臘人所建的小村落。公元前138年被羅馬人占領,更名為“瓦倫西亞”城,并一直沿用至今。
(2)加里斯都三世,歷史上第一位西班牙籍教皇,出身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博爾吉亞家族。在位時間為1455~1458年,任內曾為圣女貞德平反。
(3)新的分界線即教皇子午線。1494年,在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線。
(4)伊斯帕尼奧拉島(Hispaniola),又名海地島,是加勒比海的第二大島,僅次于古巴。
(5)克羅狄斯·托勒密,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著名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占星學家和光學家。“地心說”的集大成者,著有《天文學大成》《地理學》《天文集》《光學》。
(6)麥加,沙特阿拉伯城市,是伊斯蘭教的圣地。
(7)現稱伊斯坦布爾。公元前658年始建于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岬上,名為拜占庭;公元330年改建為東羅馬帝國首都,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
(8)葡萄牙阿維什王朝的建立者,被稱為“若昂大帝”。他在位時期,葡萄牙確立了向海上發展的國策,并為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吹響了前奏的號角。
(9)亨利王子,全名唐·阿方索·恩里克,維塞烏公爵(O Infante Dom Henrique Duque de Viseu),是葡萄牙親王、航海家,因設立航海學校、獎勵航海事業而被稱為“航海者”。在他的支持下,葡萄牙船隊在非洲西海岸至幾內亞一帶,掠取黃金和象牙,抓捕黑奴,并先后占領馬德拉群島等。
(10)博哈多爾角(Cape Bojador),非洲西海岸延入大西洋的海角,現也為西撒哈拉一城鎮的名字。
(11)伊比利亞半島,位于歐洲西南角,東部、東南部臨地中海,西邊是大西洋,北臨比斯開灣,是歐洲第二大半島,南歐三大半島之一(與意大利等國所在的亞平寧半島、希臘等國所在的巴爾干半島并稱為南歐三大半島)。
(12)若昂二世(1455~1495),葡萄牙阿維什王朝君主,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者,非洲的阿方索五世之子。在位期間,他大力支持開辟通向印度的新航路。
(13)巴爾托洛梅烏·迪亞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于1488年春天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灣,為后來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4)秘密猶太人,指在西班牙宗教法庭的壓力下公開宣布放棄猶太教、接受基督教的猶太人。
(15)科英布拉大學創建于1290年,是葡萄牙最古老的大學。
(16)塞維利亞,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和塞維利亞省的首府,是西班牙第四大城市。
(17)哈布斯堡家族,歐洲歷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統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奧地利,也稱奧地利家族。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祖先來自法國,最早居住在法國阿爾薩斯,后來向東遷移至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并逐漸擴張到整個德意志地區。
(18)亞美利哥·韋斯普奇(1454年3月9日~1512年2月22日),意大利商人、銀行家、航海家、探險家和旅行家,美洲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布爾戈斯是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城市、布爾戈斯省省會。建于9世紀,10世紀成為教區,11世紀成為卡斯蒂利亞王國首都。1574年升為大主教區。西班牙內戰時期為佛朗哥的根據地。
(20)巴利亞多利德,位于西班牙中部皮蘇埃加河畔的工業城市,也是卡斯蒂利亞-萊昂自治區政府駐地與巴利亞多利德的首府。
(21)特爾納特島,印度尼西亞一南北走向列島的最北島嶼。位于哈馬黑拉(Halmahera)島以西23公里,由特爾納特火山構成圓形島嶼,半徑約5公里,屬馬魯古(Maluku)省北馬魯古縣。島上過去是丁香種植中心,現在貿易以肉豆蔻和椰干為主。
(22)蘇門答臘島是世界第六大島嶼,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中國海,東南與爪哇島遙望。
(23)拉普拉塔河位于南美洲東南部阿根廷和烏拉圭之間,河長約290公里,其寬度從西端兩河匯集處的48公里逐漸擴大至東部與大西洋相交處的220公里,最寬處約達290公里,是世界上最寬的河口。西北段因受大量河水注入,為淡水;東南段因受海洋影響,為咸水。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位于拉普拉塔河西南岸,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則位于東北岸處。
(24)富格爾家族,15世紀到16世紀德意志著名的工商業和銀行業家族。早期主要經營紡織品,后因向中歐國家的君主和諸侯出借巨額貸款而獲得了許多礦山的開采權和貨幣鑄造權,16世紀初家族產業達到頂峰。富格爾家族還從事對美洲的貿易,在秘魯建立殖民區,開采美洲的貴金屬資源;此外還貸款給帝王諸侯,賺取巨額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