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想到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讀《西游記》這本經典名著,又是如何從自我成長與修行的角度去解讀取經的過程的?即使是主觀地從心理學需求的角度出發,也是有客觀成分的,因為我從多個維度去解讀同一部經典,這樣一來就相對客觀了。我解讀《西游記》有兩個維度。如果說《向〈西游記〉取育兒經》是從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去解讀,那么《向〈西游記〉取心理成長經》,就是以咨詢心理學、心理養生、心理成長、人格心理學的角度來做詮釋了。
《西游記》里唐僧師徒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有人認為八十一難有點多了,因為有很多都重復了,比如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小妖怪,打它沒有太大的意義。為什么要設置這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關卡?并且《西游記》里有一些讓人讀起來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的話,這又是為什么?人們之所以認為《西游記》中有很多多余的內容,是由于他們沒有進行分類。走向靈山取得真經的過程,象征著一個人走進自己心靈世界的靈山的過程,我們心里也有一座靈山,這座靈山在我們的方寸之間。取經的過程就是通過歷練成為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過程。那么《西游記》里面的八十一難分為幾類呢?
第一類就屬于自我斗爭,是降服心魔的過程。心魔是什么?第一個心魔就是孫悟空自己,因為孫悟空總是心猿意馬,無法安定。民間有一句俗語: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嘴上無毛是什么意思?不沉穩,還沒有成為一個大人,還是一個小孩子。孫悟空心驕氣躁,難成大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心猿”,都有一個跳躍不定的自我。按照人格心理學的理論,這個自我是子人格。
既然我們說心猿意馬,那么第二個心魔就是“意馬”。白龍馬象征著人心中的奔放和野性。這兩個部分,管住了就能增強人的自我,管不住就變成心魔。這就跟王陽明先生說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是一個道理。賊就是心魔,賊是從常人的角度說的,魔是從宗教的角度說的。
第三個心魔是人的本能,就像豬八戒,他在高老莊,見色起意,所以他也象征一種心魔。要是放在現代他已經違法被逮捕了,談何修行和成長?人要控制自己的本能,但是控制并不意味著要完全否定本能,這是我們今天很多人做心靈成長失敗的原因。人們總想要消除自己的需要,可是連如來佛祖都沒有消除豬八戒,而是讓唐僧收他為徒,叫他當二師兄,就說明八戒的地位很重要,不能簡單地否定他。唐僧收他為徒,抵達西天之后豬八戒還被封為凈壇使者,為什么要封他為凈壇使者呢?是為了讓他有東西吃。信徒上供的食物都給他吃,因此他也對這個身份相當滿意。
八戒被唐僧收為徒弟,最終成為凈壇使者,這個過程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要試圖去消除人的本能。今天很多心理學人在做完全相反的事,不允許自己有私心,不允許自己有私情,不允許自己有委屈、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結果太強烈的壓抑讓自己的問題越發嚴重,這時就很容易病急亂投醫。我們可以參考唐僧的方式,他接納了這個心魔,給它一定的自由,不完全壓抑它。本能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人不要與自己為敵。
第四個心魔是沙僧。沙僧代表的是一個人的障,什么障?業障。業障是佛學的概念,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人癡迷,看不清,有點癡、笨。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實際上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這種狀態。就像沙僧總是任勞任怨,沒有主見,僅有的臺詞也不過是“二師兄、大師兄,師父被抓走了”。這就好比很多人局限在自我當中,內心有一個阻礙靈光閃現的障礙,阻止我們變好的一個自我,你叫它做什么,它就去做,沒有任何主見,對一切全盤接受。
以這四個徒弟為主題來進行分類,那么這就是八十一難中的第一類——降心魔,也就是人和自己斗爭的過程。
第二類是和大自然斗爭。樹精、蜘蛛精、老鼠精、黃風怪等。我到新疆研究并重走了唐僧取經的路線,從哈密、吐魯番那一段路坐火車,結果被告知因為刮大風,這趟列車要暫停行駛。能讓火車停運的風有多大?這讓我想到黃風怪。巧的是外邊真的黃沙漫天,等了五六個小時,火車才重新開動。到了鄯善以后,我找了十幾個地方都找不到賓館,所有的賓館都客滿了,因為所有經過這里的人都住到這個縣城里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住處,我一打開電視就看到新聞正在報道這場大風。
在火車上的時候,我就產生了這樣的念頭:當初玄奘法師去西天取經,經過這里遇到了黃沙漫天行不了路,這就成了小說中黃風怪。那個時候他無法對付黃風怪,只有靠心中的力量,誰?孫悟空。因為人是難以跟自然抗衡的,只能從心里堅定自己的意志,在這里耐心地等。
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現在我們科技這么發達了,甚至還有人定勝天的口號,可是人類最終戰勝自然了嗎?火車為什么還是要停運?這說明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還是要臣服的。而蜘蛛精代表的是危險的自然環境,實際上是在比喻取經的路上外部的自然環境,這個自然環境也是一種考驗。但是這場考驗不是要人去和自然對抗,而是要讓人去鍛煉自己的定力。國外有一位很出名的野外探險家叫貝爾,在野外生存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淡定,不要慌,只要永遠不放棄希望你就能活下去。這個是不變的規律,信念是最重要的。
第三類是社會、名利。唐僧到達高昌古國,高昌王鞠文泰很歡迎他,希望他留下來,因為高昌全國信佛,只要他留下來就給他許多好處。這并不完全是虛構的,這是玄奘法師真實經歷過的。根據他寫的《大唐西域記》,國王讓他在那里當國師,跟國王結拜兄弟,把整個王國分他一半,不讓他向前走。于是他以絕食抗爭,絕不向后而生。由于高昌國王也信佛,最后只能放他走,還附贈了豐厚的財物,一路上護送,讓沿途國家關照。這是真實的歷史。國王向玄奘提了一個要求,要他取經回來后在他的國家給他講三年經,他答應了。原本玄奘回來的時候,有一條更為便捷的路可以選,但玄奘為了履行約定,決定沿著原來的路線走。走到一半,才聽說高昌國被滅國了。因為高昌國夾在唐朝和匈奴之間,成了兩國斗爭的犧牲品,于是玄奘只能折返從南線回來。
有一位虛云法師,他為了報答父母的恩情,從浙江的普陀山開始,三步一叩頭走了三年零一個月,一直走到五臺山。在路上很多人跟著他,無論風霜寒暑,很多人跟他一起磕,磕著磕著,就有一些官員或者當地的善人希望他們留下來。最后所有人都在中途退出了,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抵擋住了誘惑,到了五臺山。所以說在現實社會中,要成為更好的自己,要面對的第三個挑戰就是名利關。
我們已經講了心魔關、自然關、名利關,過了這三關,還有一個情欲關。一個人總會有七情六欲。當唐僧在女兒國的時候,他難道沒有一點心動嗎?這四個關卡都關系到人性,對自然的恐懼,對金錢、名利的向往,這不都是人性嗎?人不就是被這些東西所控制嗎?
唐僧西行取經的過程即是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過程,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就要過四關,這四關展開了就是九九八十一難。為什么安排九九八十一難?因為九九歸一嘛。但是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唐僧過了四關,成了佛?為什么寫得這么復雜呢?因為經典名著都有一個集體心理的具體體現。在說這個話題之前,我們繼續討論從主觀到客觀,以及從客觀到主觀的問題。
之前我通過解讀《西游記》,從中取育兒經、取成長經,而這一本書則是解讀《水滸傳》。要從什么角度著手解讀《水滸傳》呢?從人格心理學來解讀。把《水滸傳》與人格心理學結合,也就是把人格心理學與傳統經典融合,而《西游記》是發展心理學和育兒經的結合。假如解讀的是《三國演義》,因為它跟軍事戰略團隊合作有關,從我的視角來看,《三國演義》就要跟管理心理學結合。
如果說要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解讀《三國演義》,那么解讀《紅樓夢》就要從婚姻家庭、情感、愛情、情緒出發,和情緒心理學、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心理上的互動結合。當初我通過《西游記》解讀育兒經的時候,也沒想到能解讀心靈成長經。也許等到《向〈西游記〉取心理成長經》這本書出版之后,我會再去走玄奘取經路,過人生的四大關卡,體驗火焰山、黃風怪。我們還可以向《西游記》取旅游經,可以結合《大唐西域記》,介紹沿途的地點。一本經典里有取不完的經。
經典中有很豐富的內容,但要做到古為今用。如果沒有現代的視角和科學心理學的主線,解讀就只是文學層面的解讀,所以這本《向〈西游記〉取育兒經》既被歸類為心理學,又被歸類為文藝評論。如果缺乏科學心理學的視角,這本書就是文藝評論,有了科學心理學的內容,就會被歸類為心理學。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結合,是一個發掘,是一個創新。
這本書對《西游記》的解讀是主觀的,它就是主觀的內容。這個主觀里的主,指的是心理學。而客觀的是《西游記》原本的內容,來源于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中真實的歷史,這就是客觀的部分。主觀是根據心理學的視角,而不是我作為作者的主觀。如果是一個旅行家去解讀,旅行的知識就是他的主觀;如果是一個數學家去解讀,他就要算一路走了多少距離,這是他的主觀。大家“各為其主”,我為的“主”是心理學的主。也就是說,我是想解讀人格心理學,而不是《水滸傳》。我原本是想解讀金庸先生的小說,把小說中的人物列舉出來分析他們的性格,看不同的性格如何影響他們的人生命運。性格決定命運,這是我在四五年前想寫的主題。但現在我不僅僅是要寫一本書,而是要進一步地詮釋如何向經典學習,如何去解讀、發掘和整理經典。即使不整理和發掘,至少也要知道理論家在干什么,理論是從何而來的,最后再轉化為可以實際應用的技術。
任何一本經典的誕生,都有一個傳奇的過程。一本經典不只是一個人的智慧,而是一群人、一個時代的人、一個空間背景下的人集體的心理體現。《西游記》被寫出來之前,中國民間流傳著很多傳說,說書先生講孫悟空、豬八戒的故事,講各種妖魔鬼怪,最后才由吳承恩把這些傳說整理撰寫為《西游記》。《水滸傳》也是如此,早期的時候,民間已經流傳著這些故事的單行本,比如武松打虎、神行太保等。里面的人物其實早就有自己的故事了,有些故事甚至已經算是某個角色的人物傳記了。
一本經典其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集體人物意識。所以這章內容我們主要講解讀經典的方法,如何解讀經典,我們為什么解讀經典,對我們的現實意義是什么,作為心理學工作者如何主觀、如何客觀,我們應該持有怎樣的態度,應該用怎樣的視角、堅持什么樣的原則。以后心理學人再去讀傳統經典的時候,和其他人的思路是不一樣的。一旦思路打開,你將看到更大的世界,這個價值是很大的。我們自己在讀這些經典的時候,應該從哪些角度來讀,我們要怎么樣深入理解,這是我們作為心理學人應該要去思考的。
在學習一些經典的時候,從字面上讀到的東西,第一感受是主觀的感受。當我們深入讀經典的時候,看到作者想表達的意思的時候,心理學人要從中提煉出一些心理學的內容,無論是跟發展有關還是跟情感、人格有關,要從經典中學到能夠為我所用的東西。在對經典的解讀中,應該要秉承一種創新和開放的思路。
還有一種思路是,在讀經典的時候,不能光順著主人公的思維投入,還要學會跳出來,看一下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這樣說,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一下,可能會感受更多一些。
文藝評論是評論文學作品中的句子、作者的心理,有時候一個字、一個句子就能給這篇文章畫龍點睛。同樣,我們心理學人在看這些東西的時候,更看重在現代的背景下去解讀人們的心理反應,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人們都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古是傳統,今是我們今天的需要。洋為中用,洋是現代心理科學,它起源于西方,而我們今天談的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各種著名的心理學實驗都是源于西方的。我們要沿著二元的路線前進:一條是傳統的路線,一條是科學的路線;一條是過去的路線,一條是現代的路線;一條是我們過去的故事路線,一條是現在的經典案例路線。
我們把現代心理科學、西方心理科學與傳統文化結合,這不是為了誰陪襯誰。有人認為,我們是為了拿人家的科學研究來證明我們文化更優越,這是不對的。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夠滿足當下社會的需要,社會中的人遇到的問題能得到解決。我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運用古人的智慧,為人們當下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借鑒經典。
有了目標以后,這項工作就不再是個人的愛好,也不是為了嘩眾取寵,更不是為了成為科學的附庸、強調自己的科學性。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們做很多的事情不是為了我們自身的名聲利益,而是為了我們所做的事情本身。一旦人的覺悟上升到這個高度,再去解讀經典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體驗。當然,前提是自己愛好、自己鉆研、自己享受其中,才能實現自己解讀經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