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3~6歲學齡前兒童的情緒發展特點

從生理性情緒開始,人的情緒主觀體驗逐漸向社會性情緒主觀體驗過渡。3歲之后,兒童體驗到更多的復合情緒。這個階段的兒童情緒狀態反映了兒童社會化的發展情況,兒童的情緒更多地在交往過程中發生,并逐漸運用社會文化、社會規范、成人的規則來判斷自己的行為。通常情況下,成人養育者給予了兒童安全和關愛,兒童便會體驗到愉悅的情緒。但是由于發展并不完善,3~6歲的兒童情緒控制力弱,情緒易被激化,且變化迅速,常常從一種狀態跳到另一種狀態,波動較大。而且情緒的外在表現十分明顯,肢體動作和表情都很豐富,手舞足蹈、瞪眼跺腳、高喊和大笑,都體現在這個階段的兒童身上,這樣的特點也常常讓父母在公共場所陷入尷尬的情緒。此外,3~6歲的兒童情緒具有情景性,如果和同齡人在一起,他們彼此之間的情緒常常相互感染。如果離開當前情景,兒童的情緒也會很快轉變。

這個階段的兒童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和更多的同齡人、陌生人交往,在認知能力、語言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逐漸發展,情緒的發展也展現在更多的層面:情緒理解、情緒表達規則和情緒調節能力。情緒理解是指兒童識別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理解情緒的原因和結果,并運用這些信息產生合適的情緒反應。情緒理解具體包括兒童識別表情、情緒情景、理解情緒和愿望、情緒和認知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解真實情緒和隱藏情緒,理解多重情緒的能力。情緒表達規則可以讓兒童根據具體的情景要求,調節情緒表現,表達出符合社會期望的情緒。情緒表達規則具體包括兒童對規則的理解,以及做出相應的情緒調節。情緒調節能力是兒童管理情緒的能力,兒童主動根據情景調節情緒的發生時間、表現形式。情緒與兒童一起長大,在3歲之前,兒童已經開始逐漸理解成人的情緒,學習情緒表達規則的知識,并從無意識的生理調節開始進行主動的、有目的的情緒調節,在學齡前期,隨著兒童自主意識的發展,兒童情緒發展進入新的關鍵期。

兒童通過表情和身體動作識別他人的情緒,5歲左右可以識別大部分的情緒,識別順序先是高興和愉快,然后是悲傷和憤怒,最后是驚奇和恐懼。但是還不能準確識別微妙的情緒。情緒理解能力是隨著兒童大腦發育成熟而發展的,因而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順序不受文化和環境的影響,可以說所有兒童的情緒理解的順序是相同的。從情緒發生時才能覺察和識別,到根據情景推測情緒的發生,在3歲時已經開始,并且此時的兒童還可以根據他人的愿望、信念、記憶和對情景的評價來識別,預估他人的情緒。如果讓一個3歲兒童觀察其他小朋友的投球游戲,他會告訴你當投球者的球被他期待的隊友接到,投球者是開心的,當投球者的球被他不期待的隊友接到,投球者是不開心的。如果詢問一個兒童,把小白兔喜歡喝的胡蘿卜汁換成了橙汁后小白兔的感受,5~6歲的兒童都可以給出恰當的答案。第一個案例表明了兒童對基于愿望的情緒的理解,第二個案例表明了兒童可以理解更復雜的情緒:基于信念和認知的情緒。兒童對基于愿望和信念與認知的情緒的理解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提高。并且基于愿望的情緒理解,先于基于信念和認知的情緒理解。根據這個發展特點,父母可以通過引導3~6歲兒童理解他人情緒的方式,使兒童領悟什么樣的行為是合適的、什么樣的規則是合理的。情感認同比道理認同更能夠讓低年齡的兒童領悟。但是要區分此時的情緒與愿望(想要)、信念(喜歡)的關系,以判斷兒童是否可以理解。超過兒童的理解能力的引導不能達到教養效果。此外,還有研究發現,孤獨癥兒童和智力殘疾兒童也可以理解與愿望有關的情緒,但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與信念和認知有關的情緒。

父母在面對學齡前兒童的時候常常以其開心與否判斷與孩子的交往狀態,但是這時的兒童是可以根據情景選擇情緒的。當一個孩子的愿望是擁有一只寵物小狗,而媽媽送給了他一只小兔子時,這個兒童其實是不高興的。但是如果事情發生在一個4~6歲的孩子身上,他還是會表現出開心,而把失落隱藏起來。因為4歲的兒童可以區分真實情緒和表面情緒,外部表達出的表面情緒和主觀感受到的真實情緒之間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6歲時甚至可以做到掩飾和隱藏表面情緒,使自己適應社會環境。為了不讓媽媽傷心,即使收到不喜歡的禮物也會表現出高興的樣子。這不同于說謊,而是一種共情,從他人的角度理解對方感受的能力。但是3~6歲兒童的這種理解還很初級,他們不能完全理解同一情景引發的多種情緒,兒童收到了小兔子生日禮物,有失落,也有不知道如何飼養的擔憂,雖然不喜歡但還要表現得高興。通常,父母和成人養育者很容易識別兒童此時的復雜情緒表現,但是當兒童進入小學階段,真實情緒隱藏更熟練,父母的識別難度就會進一步增加。

6歲的兒童掩飾真實感受表明此時的兒童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情緒表達規則。學齡前的兒童處于心理發展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還沒有完全分化,只根據自己的感受判斷和理解周圍的事物。他們正在學習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在情緒表達方面,兒童逐漸掌握社會規則并顧及他人的感受而調節自己的情緒。在幼兒園里,兒童學習壓抑自己想玩娃娃的欲望,按照順序等待別的同伴先開始。把暫時不能滿足的不開心隱藏,換取遵守規則被夸獎能夠玩玩具的開心。但是兒童此時對這些規則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關于情緒表達規則的意義、適用范圍和判斷特定社會情景都不夠熟練。有研究人員發現兒童的情緒表達規則的學習和運用與家庭的情緒氛圍有關。如果父母大部分時間營造出積極的情緒氛圍,兒童使用規則的目標往往是親社會的、助人的。如果父母長時間營造生氣的情緒氛圍,兒童使用的情緒表達規則往往是為了保護自尊避免傷害。情緒表達知識并不是固定的知識內容,兒童耳濡目染,自主轉化。

共情也是一種兒童使用情緒表達規則的能力。兒童在6個月左右,就可以感受到母親的情緒,1歲前也會受到其他嬰兒情緒的感染從而引發類似的情緒,3歲之后,這種被他人情緒的感染具有了理解的特點,兒童開始理解同樣的情景下,別人會和自己有不同的情緒感受,并會做出安慰的行為。父母是期待看到兒童的共情表現的,他們期待兒童看到悲傷的伙伴、難過的弟弟妹妹后能夠幫助他們。但是兒童的共情中還有認知的部分,兒童會被其他伙伴的情緒影響,但是不能全部理解其中的原因。父母和成人養育者需要耐心等待兒童的認知成熟。

情緒調節策略與情緒表達規則的掌握有很大關聯,學齡前兒童的情緒調節是社會化的、有目的的、安全的、積極的教養氛圍鼓勵兒童以友善助人、為他人著想的目標調節情緒;反之兒童的調節目標多是回避的、指向自己的。依據情緒表達規則,兒童可以采用3種主要的表達策略:夸大情緒體驗、弱化情緒感受、掩飾真實感受而表達完全不同的情緒感受。當把兒童送到幼兒園,兒童不想與父母分開,焦慮難過,有的兒童會大喊大叫,會和父母說一些夸張的臺詞:你不再愛我了嗎?也有的兒童壓抑難過,不吵鬧,表現得好像沒有那么傷心。還有的兒童故意表現得不在乎,反而催促父母快點離開。但是離開父母的難過不會馬上消失,他們留在幼兒園里還需要一些方法調節難過的情緒。3歲的兒童多采用宣泄和情緒釋放的方法,他們會一直大哭或陷入悲傷的情緒中;4歲的兒童可以通過替代性的活動或者自我安慰的方式緩解情緒,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被幼兒園內其他的事物吸引來轉移注意力,或者告訴自己,媽媽很快就會來接我的;5歲的兒童還會采取回避的方式,他們不去看父母離開的身影,不去聽其他孩子討論媽媽的事情等。但是學齡期的兒童情緒調節還需要依賴成人的協助,所以,上述調節方法通常會由幼兒園的教師協助兒童完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句容市| 安化县| 北安市| 鄂尔多斯市| 曲沃县| 依安县| 固始县| 咸阳市| 石河子市| 巴彦县| 定襄县| 吕梁市| 麦盖提县| 三原县| 文昌市| 民勤县| 台湾省| 兰坪| 闽侯县| 抚远县| 建德市| 登封市| 昭平县| 长顺县| 峨边| 自治县| 南宁市| 金门县| 阿鲁科尔沁旗| 门源| 平安县| 黔西县| 都兰县| 休宁县| 霍山县| 汕头市| 屯留县| 色达县| 荣成市| 柳林县|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