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青少年習慣心理學
- 李進林
- 3279字
- 2021-09-10 17:28:52
第二節 挑食:零食里藏著說不出的快樂
吃是兒童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吃得好是長得好、學得好的前提。然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總是會有很多壞習慣讓人頭疼,如挑食、追著喂飯、吃飯磨蹭、暴飲暴食、偏愛甜食和高熱量食物、節食等。那么,這些吃飯的壞習慣是如何形成的?背后又存在什么樣的心理原因呢?其實,養育者的喂養習慣、孩子自身的性格特點都是壞習慣的源頭。
怎么吃才能讓家長和孩子都滿意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兒童青少年在各個年齡階段吃飯時存在的典型問題,再逐個擊破難題,科學地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嬰兒期的飲食習慣及心理分析
從嬰兒開始攝入輔食起,家長就很頭疼——不知道該給嬰兒吃什么,怎樣吃才能長出好身體。有些年輕的家長迷信海淘,不遠萬里從國外購買諸如泡芙、手指餅干之類的零食或輔食。嬰兒在剛開始接觸零食時,總是特別敏感的。逐漸地,他們會發現有的零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而有些零食則會讓自己厭惡。他們會在看到自己喜歡的零食時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情緒。
有些嬰兒在面對新食物時,會因為一次的“受挫”,而不肯再嘗試。以至于當嬰兒再次見到這類食物時,會表現出排斥心理,家長再怎么“誘騙”,他們都堅決把嘴巴閉得緊緊的。
對自己喜歡的食物,嬰兒會一直吃、一直吃,直到實在吃不動為止。這時,很多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還會感到很高興,因為在他們看來,吃得多才能長得高,吃得多才能有營養。其實不然,在嬰兒早期,嬰兒并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吃飽,看到喜歡吃的東西,會產生自然的進食沖動。家長如果不對嬰兒的飯量進行必要的控制,可能會使嬰兒攝入太多,對身體造成負擔,最終影響嬰兒身體發育。
嬰兒還處在認知發展的初期,沒有能力平衡饑餓與進食之間的關系,所以基本上處于一個被動接受飲食的階段。因此,父母或直接照料者要幫助嬰兒建立進食沖動與饑餓感之間的平衡。一個接受母乳喂養的嬰兒,如果條件允許,他會一直享受母乳到1歲、2歲,甚至3歲。大多數情況下,家長會在嬰兒6個月大時,主動給嬰兒添加輔食。最初從原味米粉開始,等嬰兒逐漸適應了新食物后,再添加果汁、蔬菜,然后加入魚、蛋和肉。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幫助嬰兒嘗試新食物,并讓他學會正確表達飽腹感與饑餓感。
幼兒期的飲食習慣及心理分析
3歲的小欣在進入幼兒園前,吃飯很費勁,總是吃幾口就離開了板凳。無奈之下,奶奶只好去追著喂。她一邊玩玩具,一邊張口接過奶奶遞來的飯菜。奶奶明知追著喂飯是個壞習慣,但是心里想著,追著喂,總比讓孩子餓肚子強啊,反正孩子早晚能學會自己吃飯的。
其實追著喂飯有很多危害,家長只有正確認識這些危害,才能有意識地改變習慣。首先,追著喂飯會破壞孩子對飽餓的判斷,因為他們被迫接受食物,沒有時間判斷自己是否吃飽了。因此,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適當的饑餓,這樣他們才會調節進食沖動與饑餓感之間的平衡。其次,追著喂飯會導致孩子不分時間、地點吃飯,從而養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最后,孩子會養成事事依靠他人的習慣,缺少責任感,比如,玩具不自己收,書包不自己背,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不做,就自然有人幫著做。
如果你問一個愛吃零食的孩子:“你為什么喜歡吃零食呀?”她可能會天真地回答:“因為零食里藏著快樂呀。我吃零食就感到很快樂!”你看見了嗎?孩子將自己與零食之間建立了情感聯系,零食等于快樂。而吃飯又等于什么呢?吃飯可能意味著受挫,因為孩子還沒有熟練地使用筷子、勺子,吃一頓飯可能會多次挨家長的批評和嘮叨。對幼兒來說,所有的食物都可能成為他們的玩具,他們會用手捏一捏面條,用嘴巴舔一舔蛋殼。這個時候,如果他們被家長喝止住,就可能會對吃飯這件事產生消極的心理印象。
在幼兒期,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自己與食物之間的聯系,比如,讓孩子坐在自己的餐桌旁,用自己的餐具,用手抓著吃也沒有關系。隨著孩子的長大,逐漸用適合他們的餐具就餐,孩子能自信地使用餐具,能享受食物帶來的快樂,便會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青少年期的飲食習慣及心理分析
10歲的小原每天晚上回家吃飯都提不起精神,隨便敷衍幾口就放下了碗筷。媽媽通過觀察發現,小原每天放學后在學校門口的小賣部里買烤腸和奶茶,難怪他一到晚飯時間,就已經沒有食欲了。似乎只有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和甜食才能引起小原的興趣,而長期吃這些高糖、高熱量食物的壞習慣,已經讓他的牙齒開始損壞,脾氣也變得越來越暴躁。
糖分能給人帶來愉悅感,除了糖分,還有心理上的連接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因此,要幫助孩子戒糖,第一步就是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我們要接納孩子的全部,從他的健康出發,給他設定規則,增加約束,并獎勵他的進步。
16歲的小美自從進入高中之后,就開始了節食計劃。她說身邊的同學都在減肥,必須少吃,甚至不吃。她已經一個月沒有吃晚飯了,瘦了20斤。她對吃飯漸漸產生了厭惡的心理,小美的媽媽很擔心本來就很消瘦的孩子會把身體餓壞了,小美則自信地認為餓習慣就好了。小美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得了神經性厭食癥。
神經性厭食癥是指有些人長期不愿進食或只攝取少量的食物。這些人對食物的興趣并沒有完全喪失,一般只是由于變瘦的愿望達到病理性的程度而引起的。神經性厭食癥的部分原因與心理因素和過分節食有關。少男少女在校園里,面對周圍人對體胖者的負面評價,內心渴望減輕體重,渴望成為受人矚目的焦點,于是他們過分地節食,久而久之,導致生理功能紊亂,造成神經性厭食癥。
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的審美,病態的瘦不是真正的美,健康活潑才是少男少女該有的風采。合理進食、多吃蔬菜水果、加強運動也能起到瘦身健美的效果。
而小宇則在吃的路上停不下來,暴飲暴食的他體重一路飆升,現在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肥胖癥。小宇的媽媽也同樣感到焦慮,似乎小宇怎么吃也吃不飽。
暴飲暴食的孩子體內的物質能量平衡已經遭到破壞。因此,家長需要培養青少年對飽腹感和饑餓感的正確認知,并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這樣他們才能真正享受食物帶來的愉悅與滿足。同時,青少年要通過自我調節,加強對暴飲暴食的情緒認知。有時你想吃,不是因為你餓了,而是你感到焦慮。那么這時,集中精力去對付焦慮,從而將意識從進食沖動轉移到別處。
要想養成好的飲食習慣,我們該怎么做
第一,心理學研究指出,嬰兒開始嘗試新食物,可能需要8~10次的品嘗才會接受。因此,在給嬰兒提供新食物時,家長要有耐心,要允許嬰兒在感到不適時將食物吐出來。對嬰兒的支持,就是給他提供的安全感,在信任家長的前提下,他才敢嘗試家長提供的新食物。
第二,嬰兒總是對自己熟悉的食物有好感。因此,將新食物與嬰兒已經熟悉的東西結合起來,會讓嬰兒更容易接受。如將雞蛋餅做成嬰兒喜歡的小鴨子形狀,嬰兒因為喜歡小鴨子,而不會從心理上排斥新食物雞蛋餅。
第三,嬰兒的飯量是逐漸增長的,但是會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量作為參考指標。照料者可以觀察記錄嬰兒的喝奶量、輔食量,根據數據總結的經驗來調整嬰兒的飲食量。當家長規范了飲食的時間點與數量之后,也會促進嬰兒對飲食的時間點與數量的認知。
第四,巧用行為的強化作用。有些家長為了哄孩子吃飯,主動打開動畫片給孩子看,經過多次實踐,孩子習得了這種不好的行為習慣。要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同樣需要通過樹立良好的榜樣,來強化對孩子的教育。家長自己吃飯時,不能玩手機,要認真對待就餐時間,用心享受食物帶來的滿足。
第五,家長要克服溺愛、偏愛和護短的心理,正視孩子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糾正問題。不要在吃飯問題上妥協和退讓。如果家長過度遷就孩子,只要能吃進去飯,孩子做什么都可以,那么孩子自主吃飯的好習慣就將難以養成。
第六,灌輸規則意識。對孩子進行餐桌禮儀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進餐習慣,吃飯時不可以離開座位,家庭成員共同遵守餐桌禮儀,交流感情。禁止在吃飯時把玩具給孩子,讓孩子感受用餐時光的快樂。
第七,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在孩子吃飽后,就不要再塞給他東西吃了,因為孩子的食欲和飯量也是有差別的。運動消耗少、開餐不固定、生長發育的需要等原因都可能會導致孩子有時看起來不太有胃口。家長要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感受去調節,不要糾結別人家孩子是不是胃口更好,要尊重差異性,幫助孩子建立適合自己的飲食習慣。好的飲食習慣,可以決定孩子一生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