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青少年習慣心理學
- 李進林
- 2705字
- 2021-09-10 17:28:53
第三節 臟亂:會整理的孩子效率更高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理查德·瑞德曾說:“今天的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卻正在拋棄一件已被證明能夠預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讓孩子從小開始做家務。”
整理房間是基本的家務,很多家長都在頭疼,不知道該在孩子幾歲時要求他們整理房間。有的家長則通過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如疊一次被子給孩子2元錢,倒一次垃圾給孩子5元錢。但是又有專家提出,這種物質獎勵會降低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哪天家長不給錢,孩子就不愿意勞動了。
那么,要想孩子的房間擺脫亂糟糟的狀態,培養整理房間的好習慣,要從哪幾個心理方面著手呢?其實,各個年齡階段孩子的整理意識及習慣都有自己的心理特點。
嬰兒期的整理習慣及心理分析
丹丹今年一歲半了,她的房間里擺滿了小豬佩奇等各種毛絨玩具,還有積木玩具、汽車玩具也都堆在毛絨玩具下面。本來并不算小的臥室,看起來簡直像垃圾堆一樣。奶奶每次剛給她收拾好,將玩具分類放在收納盒里,一轉眼她又把盒子里的玩具翻出來了。不穿的衣服也扔得到處都是,從床上拖到地上。
嬰兒期嬰兒的動作發展水平還處在較低的階段,因此還不具備自己整理房間的能力,但是他們具有非常強的模仿能力。家長可以制訂一個清晰的整理方案,將房間的物品進行分類整理,并多次演示給嬰兒看,鼓勵嬰兒參與其中的一小部分。通過模仿學習,一兩歲的嬰兒也能參與整理房間的家務,這有助于發展他們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并逐漸形成整體的思維觀。然而,因為嬰兒的前額葉皮質尚未發展完全,這一區域負責管理所謂“執行功能”的指令,如注意力、決策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這就需要家長逐漸鼓勵嬰兒參與合作。而當嬰兒參與合作時,他們的大腦也因此得到激發。
幼兒期的整理習慣及心理分析
4歲的小圓每天都喜歡把自己所有的玩具從臥室搬到客廳來玩,玩過之后,從來不會將玩具送回臥室,大量的玩具就堆在客廳的茶幾上、沙發上和地板的各個角落里。媽媽去陽臺晾衣服時,一不小心踩到一輛金屬的小汽車,疼了很長時間,而小圓也曾因為沙發縫隙里卡著的積木而弄疼自己。
隨著家庭經濟水平的提高,玩具不再是重要日子的專利,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以及親朋好友,都非常慷慨地給孩子買玩具、書籍。而孩子在玩耍時,注意力不集中,總是摸摸這個,又看看那個,不會真正享受和探索玩具的奧秘,也很少起到益智的作用。
盡管孩子自己不知道收拾玩具,但是當大人來幫忙收拾時,孩子還會哭鬧,會說:“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許碰,不許收!”似乎,讓玩具布滿家里的所有角落就是他們的夢想。3~6歲是兒童自主意識發展的一個高峰期,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認為玩具就應該圍繞他們旋轉,如果不及時引導,他們的屋子只會越來越亂。
一項為期25年的研究發現,年輕人是否在三四歲時參與家務勞動是預測他們能否在20多歲成功的最佳方式之一。這種早期的責任分擔逐漸發展成了他們對于生活其他方面的責任感。在家里幫忙越多的孩子會感受到對父母更大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幫助他們挨過生活中“壓力山大”的時刻。換句話說,當孩子發現他們能為家庭做出有意義的貢獻時,他們會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深層次的幸福快樂。即使孩子的幫忙微不足道,也能讓父母感到開心。
青少年期的整理習慣及心理分析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口號,早已被“你好好學習就行,其他的事情我來做”所代替。繁忙的學習任務似乎給了青少年一個絕佳的借口,盡管這時,家長是很樂意幫助孩子整理房間的——只要他們一心一意學習就行了。但是,在學校里,班級內務水平、宿舍內務水平也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部分。因此,家中有保姆式服務的青少年,在面對需要自己獨立整理的房間時,總是會一臉茫然,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于是他們就開始各種塞和藏。
敏浩是一名高中生,他似乎對整潔的房間感到煩躁,他向往亂糟糟的房間,越亂越心安。所以,如果家長代勞,幫助他收拾好了房間,他一進門就會感到不舒適。為了緩解這種不舒適,他會把書架上的書隨手抽出來,把書桌上的擺件弄歪一點兒,這樣他才感覺到這是自己的屋子。因為他在潛意識里,希望能看到,即使自己搞得很亂,也有一個人能接納自己。這種挑釁的想法與自己的矛盾心態、內心沖突的狀態融為一體。
在學校里,老師來檢查時,敏浩為了應付檢查,只好把桌面上的臟衣服卷成一團,塞進儲物柜里。將桌上的隨身聽、電池和卡片之類的東西也都一股腦兒地藏進被窩里,再將被子壓平。有時,老師查房后,他也不記得將儲物柜里的臟衣服拿出來,直到某天發現衣服早已發霉。
毫無疑問,養成良好的整理和收納習慣,讓自己生活在舒適的環境里,是提高生活品質的必要條件。
要想養成好的整理習慣,我們該怎么做
第一,巧用情景。將物品收納盒貼上鮮明的標簽,將物品與收納盒之間建立聯系,如小豬佩奇的家,玩過之后要送佩奇回家找媽媽。這種假裝游戲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會受到他們的歡迎,在游戲中養成好習慣。情景設計其實就是為了調動起幼兒的想象力和游戲的參與感,然后完成一些你想讓他們完成的事情。
第二,早立規則。將物品整理規則清楚地寫出來,貼在家里顯眼的地方。幼兒的自律水平較低,需要使用他律來規范他們的習慣。
第三,循序漸進。要根據孩子動作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給孩子布置清晰簡單的任務,如用引導的語氣說:“你能把這臺小汽車開進車庫嗎?你會停車吧!”而不是籠統地要求:“你快把所有玩具汽車都收拾好!”不符合孩子能力水平的任務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讓收拾房間變成一種不愉快的體驗。適量的任務,有助于孩子樂觀地接受,從而養成愛整理的好習慣。
第四,正面支持。不要在孩子收拾后,自己又重新收拾,這意味著對孩子整理能力的否定!在孩子整理房間之后,可以給孩子和整理后的房間拍個合影,以此肯定孩子正在培養的好習慣。
第五,改變思維方式是建立新習慣的開始。習慣成自然,敏浩在家里隨手亂扔東西,也不具備整理房間的能力,因此,他在面對檢查時只能消極應對,而不是主動解決問題。要將被動應付變成主動解決問題,則需要敏浩改變思維方式,將整理房間的任務當作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外在強加的任務。
第六,給孩子任務時,先說清楚原因。家長因為工作忙碌,家務繁忙,很容易隨口對孩子吼出:“你必須馬上給我收拾好!”卻很少有耐心跟孩子解釋原因。如果將“不許、不可以、不能做”改為“如果做了這件事,我們就能……”的積極句式,讓孩子對美好的結果有所向往,便不會讓孩子執拗于“你憑什么讓我干這個”的叛逆心理中。
第七,適時地共情。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肯定,他們對家務活動有新的認知和想法,我們首先應該要傾聽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尊重孩子的見解。善于表明對孩子的支持和欣賞的家長,往往會得到孩子積極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