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青少年社交心理學
- 榮文婷
- 3035字
- 2021-09-10 17:31:38
第二節 自我意識的覺醒:敲響社會性的前奏曲
當孩子懂得拒絕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高興,這是孩子社會性美妙的開始。
當孩子呱呱墜地,代表著一個生物的降臨。而當他1歲左右開始表達自我的時候,才是人類的誕生。
新生兒出生后,他們并沒有“我”“你”“他”的概念,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樣子。在這段自我意識并沒有形成的時期,他們通過不斷和外界環境交互,通過這些與人或物互動、碰撞的過程,他們的自我也逐漸形成了。
自我意識并非與生俱來
自我意識的發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段相對漫長的時光。這些可愛的孩子出生時,并不知道自己的樣子。在剛出生1個月里,他們通過模糊的視力,逐漸地發現了自己的手,他們通過吮吸、觸摸,不斷地認識自己的手,并讓它們逐漸變得靈活和有知覺。在后續的日子里,他們逐漸發現了自己還有腳、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他們開始發現鏡子里的自己,開始對著鏡子咯咯地笑,仔細端詳自己的五官,觀察自己的動作,甚至會沖著鏡子里的自己親上一口,這些看起來有些自戀的行為,都是孩子在逐漸認知自己的過程。有研究表明,孩子真的可以認出鏡中的自己需要等待1年以上,一般是18~24個月以后。有學者做過實驗,如果在孩子的臉上涂抹一點兒顏色,再將他們領到鏡子前,較小的孩子是沒有辦法認出自己的,只有18~24個月大的孩子,才能夠發現自己臉上的顏色,實際上在這時,他們才能真正地認出鏡子里的自己。
“不”是自我意識的表達
當孩子處于嬰兒期,還不會說話時,孩子用拒絕的行為、憤怒的表情在表達“不”的含義,用身體的拒絕與外部的環境不斷碰撞。孩子開始說“不”的時候,并非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在我看來,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得要比我們認為的更早一些。他們在不想吃奶時,會扭著頭,把媽媽的乳房或者伸過來的奶瓶拒之嘴外;他們在不想換衣服時,會憤怒地瞪著眼睛,用表情來表達他們的不滿意;他們在不想離開時,會用手不斷地推開媽媽的擁抱,用行為在表達他們還想待一會兒的愿望。
這些行為都是他們本能地在表達自己的過程,是自我意識的萌芽期。當孩子語言能力逐漸變強,“不”的出現,也代表著他們真正意義上的誕生,這通常發生在1~2歲。他們具有極強的好奇心,他們四肢變得越來越有力量和越來越靈活,他們渴望去探索更廣闊的天地,他們熱衷于探險。雖然他們口齒不清,但是他們已經迫切地想要通過與環境的碰撞來認知自己了。這種碰撞,有時我們也稱為幼兒期的反抗、“可怕的2歲”……然而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讓孩子逐漸地找到了自我。
自我意識與社交的關系
自我意識與社交相互交疊著、相互促進著發展。自我意識的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將伴隨著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幼兒期的叛逆僅僅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開始,是社會化的一個前奏。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需要不斷地建立自我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逐漸地形成一個立體化的、豐滿的自我。
在這個自我認知形成的過程中,也是孩子逐漸與人建立關系的過程。他們通過不斷地與人交往,通過對方的反應,逐漸了解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就如照鏡子般,在與人交往中,他們逐漸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想要怎樣。這不僅僅是外在形態上的,更是一種社會層面的意識,即孩子在他們所在的社會層面上,通過不斷地與同輩之間的交互,了解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作用,評估自己的能力、感受社會關系、形成個人體驗,再次促進自己的認知。
但是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后面章節也將詳細說明,孩子在青春期時,他們強烈地渴望成人的欲望,將會把他們之前對自己的認知全部推翻重建,這個過程是他們對自己再認知的過程,也是同一性建立的過程。
幼兒期的自我意識
對幼兒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正處于自我意識的初建期。在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之后,他們便開始考慮自己是誰,是怎樣的人,然后開始劃分出“你”“我”“他”的概念,逐漸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
在獲得這種自我認知之后,他們的社交技能和交際能力也快速地發展起來。他們開始懂得自己和同伴之間的區別,他們開始懂得合作、懂得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差異,他們開始在模仿同伴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樂趣。他們也開始比較,逐漸了解自己在他們社交范圍內的地位,這種地位會給予成就感,為他們后續自尊的形成構成了前期的鋪墊。
家長能做些什么
顯然,自我意識順利的發展對孩子的社交有著正向的幫助。那么作為家長,對待幼齡孩子的自我探索可以做些什么呢?
孩子早期的自我意識(0~9個月)。正如我們前面提到,嬰兒期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存在身體的,他們要3~4個月之后,才會發現自己竟然是有腳的。這個發現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驚喜。他們會不斷地用手去抓自己的腳、啃手,甚至揪自己的生殖器。這時,對家長來說,在保證孩子不會抓壞、啃壞自己身體部位的前提下,就讓孩子放開玩吧!此刻,他們的身體就是最好的玩具!
孩子晚期的自我意識(9~12個月)。這個時期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在對整個肢體的調動上。他們越來越靈活,越來越感受到自己身體可以爆發出來的能量。這個時期的代表動作就是扔東西。他們在反復扔東西的過程中,感受東西和自己的關系,逐漸將物品和自己區分開來。在扔的過程中,他們逐漸確定自己的能力——我可以扔它們!竟然還扔得這么遠!我太棒了!
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可能會用行為不斷挑戰家長的底線。除了扔東西,還有很多行為,如開關門、敲擊物件、開關柜、開關、水龍頭、捏爛食物……家長需要意識到,這些行為并不是孩子在故意調皮,這是他們在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逐漸感受自己的能量、不斷去證實自己動作和動作產生的結果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下一次再看到他們把東西狠狠地扔到地上時,就會心平氣和了吧!
幼兒早期的自我意識(1~1.5歲)。這段時期的孩子更加可愛了。他們開始咿咿呀呀地說話了!語言能力的到來也是他們自我意識飛速發展的時期。他們開始可以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了會清晰地說出“這個是孩子的”類似的話,這說明他們已經開始有了明確的自我存在感。
幼兒晚期的自我意識(1.5歲以后)。這是幼兒自我意識真正形成的時期。他們可以真正懂得“我”“你”“他”的含義,開始說“我要……”“我是……”,這是他們對自我存在感的一種需求的表達。這時,家長用“你……”這樣的語句來反饋孩子,是對他們自我需求的一種正向反饋,幫助孩子滿足他們的自我內在需求。
2歲以后,他們還開始用“不”來表達自己的意愿。這是著名的“2歲逆反期”,也叫“可怕的2歲”。在孩子說出“不”這個字時,他們感受到這個字帶給他們的能量——拒絕的能量和勇氣。這讓他們感覺非常好,他們非常喜歡這種獨立思考和獨立做主的感受。所以,當遇到家長的要求時,他們會用“不”來感受這種能量,他們甚至會沉迷于“不”帶來的能量中不可自拔——不斷地拒絕家長的要求。
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可謂是苦惱不已。但是這就跟孩子長個子、長牙齒、長體重一樣,叛逆是孩子心理上的一次成長,想到這里,爸爸媽媽會不會感覺更能接受一點呢?其實這個時期的叛逆,作為家長,越是強加限制,越容易激發孩子的叛逆和執拗,同時也是對孩子自我成長的一個打擊,不利于他們未來的自信、自尊的建立,不利于他們對不良情緒的疏導,不利于他們情緒的表達,而這些都是社交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面對叛逆的孩子,我們還是要“大人不跟小人兒一般見識”,給他們一點兒時間,讓他們自己消化一下情緒;給他們一點兒空間,他們自己會找到新的事情忙碌起來,很快就把這個執拗的點拋在腦后了。
總之,自我意識的出現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次飛躍,家長,你們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