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假想伙伴:孩子幼年的陪伴者

早上醒來,5歲的雪菜發現媽媽在吃螃蟹。

“媽媽,你可不可以不要吃螃蟹了。”雪菜說。

“為什么?螃蟹很好吃的!”媽媽說。

“因為它們是我朋友的朋友。”

“你朋友的朋友?”

“是的,我最好的朋友柴龍,它是太平洋上的一只最美的巨型章魚,它跟我說,螃蟹是它的好朋友,讓我保護它們。媽媽你可不可以不要吃我朋友的朋友?”

媽媽放下了手中的螃蟹,看著走了的雪菜,媽媽的心里卻在盤算,這孩子是不是病了?那如果下次我吃魚的話,會不會也說魚是他朋友的朋友?我的天哪!


小朋友雪菜是生病了嗎?當然不是。他只是有一個想象中的章魚好朋友而已!

假想伙伴是怎么回事

為什么小朋友會有一個假想的朋友?簡單地說,就是因為有趣啊!

“孩子天生具有想象力,假想伙伴的存在對孩子的想象力和情感的成長、心理健康都有好處!”《快樂孩子與平和的父母》的作者勞拉·馬克漢姆博士說,“有假想伙伴的孩子很享受假想伙伴帶給他們的快樂,所以,當孩子感覺無聊或者孤獨時,他們總會有個陪伴他們的朋友。我的女兒在三四歲時總是說,我要去跟貝蒂(她的假想伙伴,一頭大象)去玩了。然后她可以在自己的臥室里待上半個小時。”

正如上面描述,孩子想象出來的朋友,就叫作假想伙伴。這個假想伙伴有的是真實存在的,如家里的小飛象毛絨玩具,孩子會把它想象成自己的朋友,然后跟它對話;有的是完全想象出來的,如前文提到的巨型章魚。這些假想的朋友長期存在于孩子的頭腦里,有的甚至會持續到10歲以上。它們是孩子的朋友,孩子跟它們一起玩、一起說話、一起睡覺,是孩子的陪伴者,是區別于孩子獨立存在的客體。一些研究指出,有46%~65%的孩子擁有假想伙伴,高峰年齡是3~5歲,在9歲左右消失。

有假想伙伴的小朋友是病了嗎

很多家長會提出這樣的疑問,認為孩子跟想象的事物說話、玩,甚至有時候,在家長詢問時,孩子描述得有聲有色。

“媽媽,你等一下,我要先跟粉紅羅賓說一下才能出門,她還在等我。”

“我不吃了,我剛才跟羅斯一起在院子里吃過了。”(羅斯是一只灰色的玩具兔。)

是不是孩子出現了精神問題?或者他們沒朋友,太孤獨了?或者是他們的社交能力有問題,不敢跟真正的孩子在一起玩?或者是出現了社交恐懼,只能窩在家里跟一個腦子里想出來的東西一起玩?

讓我們看看一些研究成果。

假想伙伴的研究始于現代。最初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假想伙伴并不是一種好的現象,這樣的孩子很奇怪,他們也許很聰明,但是在社交上會遇到問題。的確,在一些調研結果中可以證實有假想伙伴的小朋友,他們在社交能力的評分上所有的項目分數都偏低。所以,早期大多數心理學家和研究者認為,孩子是為了緩解寂寞、緩解不良的人際關系而創造了假想伙伴,這是孩子社會性發展遲滯的表現。

但近年來,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觀點,并且同樣得到了證實。他們認為,有假想伙伴的小朋友更富有想象力。例如,針對4~5歲有假想伙伴的孩子進行研究得出,有假想伙伴的孩子擁有更強的符號表征能力和更不同尋常的想象資源。對童年期有假想伙伴和沒有假想伙伴的大學生進行對比發現,有假想伙伴的大學生更善于使用想象,特別是女生,在想象力上存在著更明顯的差異。

假想伙伴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這些有假想伙伴的孩子在互動過程中,逐漸將他人和自我分開,逐漸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針對148名5歲的孩子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有假想伙伴的孩子的內部言語更加抽象化和概括化,這表明,假想伙伴可能與真實的伙伴一樣,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起到幫助的作用。

假想伙伴促進孩子的同理心發展。假想伙伴的存在讓孩子可以在與假想伙伴溝通的過程中,逐漸了解對方的需求,并鍛煉孩子學會滿足他人需求和愿望的能力。例如,有假想伙伴的孩子在與成人互動時,會體現出更多的合作性,更愿意配合成人的互動。他們在游戲過程中具有較少的侵略性,更愿意去滿足同伴的期待,更傾向于適應同伴。

假想伙伴與注意力也有著一定的關系。研究認為,有假想伙伴的小朋友善于利用想象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在耐心等待的能力上表現突出。他們更有耐心去等待,因為他們可能在等待的過程中不斷地利用想象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有假想伙伴的孩子更具有創造力。1990年,有研究者提出,有假想伙伴的孩子實際上在探索一種具有高創造力的游戲形式。2005年,《創造力研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明確證實,有假想伙伴的孩子更具有創造力。康涅狄格大學創造力研究者喬納森·普魯克,他致力于研究人特別是學生的創造力。他說:“無論他們是藝術家、創業者還是工程師,如果我們對他們的創造力進行挖掘,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在童年時期有一個假想伙伴。”

通過對周圍孩子的觀察,我們認為有假想伙伴的孩子在與假想伙伴對話的過程中,經常扮演不同的角色,設計不同的場景,發生不同的對話和故事內容。有時,他們會將剛剛發生的現實場景,融入與假想伙伴的溝通中,通過與假想伙伴的溝通,來解決他們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這些觀察和調研,我認為這是孩子在不斷地模擬和鍛煉社交場景和社交技能,與他們在獨立走路之前,不斷地訓練自己蹲下、起立、彎腰、轉身等動作類似,這是他們在出現真正友誼之前,或者在真正進入社交環境之前,有目的地練習社交技能。并且,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孩子是可以區分出假想伙伴和真實伙伴的,他們知道假想伙伴是虛構出來的。

那么下一次,當孩子跑過來跟你說,她的紅毛怪喜歡吃巧克力,需要媽媽給準備一下時,我們該怎樣應對呢?

接受孩子的假想伙伴。“孩子喜歡分享他的假想伙伴。”假想伙伴研究專家馬喬里·泰勒說,“當孩子跟我們介紹、分享他的假想伙伴時,我們應該感到高興和欣然接受,這是孩子在分享他的快樂。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繼續分享,跟孩子和他的假想伙伴一起玩,同意在餐桌上和汽車里為他的假想伙伴留出位置與零食。”

不過多干涉孩子的假想伙伴。我們不該過多地干涉孩子和假想伙伴之間的活動與對話,就好像我們不該去過多地干涉孩子跟他們的朋友那樣。我們也不能去替代孩子跟他們的假想伙伴交流、活動。我們也不該去喝止或者用其他途徑,渴望終止孩子和假想伙伴的關系,這有時會給孩子帶來終身影響。這對孩子的影響程度,不亞于驅趕孩子的摯友并且終身禁止他們見面。

跟孩子的假想伙伴做朋友。如果可能的話,我們可以跟孩子的假想伙伴做朋友。從我個人經驗中,我認為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需要循序漸進地跟孩子和他們的朋友建立起關系,才能得到他們的信任,與他們的假想伙伴成為朋友。有時,可能無論我們怎樣努力也不會成功。可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可以多一個幫手,來影響孩子和引導孩子,向他們傳授同理心和友誼。有時我們甚至可以獲取便利。例如,當孩子不配合家務時,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伙伴,來一起引導孩子加入家庭勞動中。但我們還要記得,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和他們的假想伙伴的關系,要保護好他們的友誼。

什么時候我們要警惕

當孩子不斷地將他的不當行為歸咎于他的假想伙伴時。這時我們需要負責任地告訴孩子,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假想伙伴,都需要對他或者他們的行為負責。

當孩子開始逃避真實的社交而沉浸于假想伙伴時。比起現實中的友誼,他更喜歡假想伙伴時,這可能預示著他出現了一些其他的問題,如社交焦慮、社交逃避或者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難題,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了問題。這時我們需要坐下來,跟孩子好好地溝通,了解孩子真實的內心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化县| 商河县| 滨海县| 兴城市| 西昌市| 四川省| 行唐县| 霍山县| 天台县| 芦溪县| 得荣县| 金堂县| 五指山市| 合阳县| 福海县| 石景山区| 土默特左旗| 中山市| 四会市| 呈贡县| 义乌市| 曲阜市| 安顺市| 揭阳市| 井冈山市| 太保市| 枣阳市| 木兰县| 勐海县| 北安市| 眉山市| 龙井市| 万宁市| 邯郸市| 黔西县| 贺州市| 大名县| 芜湖市| 韶山市| 阿克|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