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青少年成長心理學
- 鞠然
- 1460字
- 2021-09-10 17:24:05
第四節 成長:每個階段都是人生“必修課”
從古至今各種文化都對人生命成長的階段充滿關注,中國的教育家孔子認為人生分為6個階段:十五立志向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
希臘人通過對人的內心變化分析,將人生劃分為10個階段,每個階段7年:0~7歲,幻想階段;8~14歲,想象階段;15~21歲,青春期;22~28歲,人生基礎;29~35歲,證實并強化人生基礎;36~42歲,第二青春期,跟隨內心,重新調整人生方向;43~49歲,狂躁抑郁期;50~56歲,與衰老抗爭;57~63歲,思想成熟;64~70歲,第二童年期,有意識地改變,將把人帶向更高起點。
人從出生起,直到成年以后,再到老年,每個成長階段,都與后面的發展相關聯。每一個成長階段,也都有其獨特的矛盾,能夠成功突破它還是帶著那些未解的沖突一直走向下一個階段都不重要,總之那是我們自己無論如何都要面對的。
埃里克森提出了人生心理社會性發展的8個階段。
0~1.5歲階段,要解決的是信任與依賴的危機,在有充分安全可依賴的照料下,建立基本的信任感;相反,若嬰兒經歷的是不一致的回應,或缺乏陪伴、身體接觸、溫暖的照料與互動,嬰兒會在底層發展出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與焦慮。
1.5~3歲階段,要解決的是對自我的肯定與懷疑,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行走、認知以及進行簡單自我探索,在這個階段給予兒童關注、充分的肯定與自由,有助于兒童建立自我價值感。相反,若在這個階段過于嚴厲的要求訓練孩子,急于比較、批評或糾正,會導致兒童缺乏自我價值感,感到無力控制事情,而不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或做某事。
3~6歲階段,要解決的是能否自主發起行動的能力,這個階段的兒童主動發起行動、智性活動和人際交往的互動,家長給予的正面反饋將決定他們對自己的主動行為的看法是否有價值,否則兒童會對自己的主動行為產生內疚的情感,缺少自我價值感。
6歲~青春期階段,要解決的是勤奮努力和自卑的危機,一些經歷了前面階段的兒童,會努力地投入課業、體能、興趣的訓練中,更多地參與社交團體活動,開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充分得到鍛煉的兒童可以獲得更好的社交技能與認知能力,而有些兒童,無法很好地投入這樣的訓練中,不僅錯失參與成長的機會,還會形成內在的自卑感,缺乏自信,感到挫敗。
青少年階段,要解決的是自我角色認知危機,這個階段的少年正在經歷了從孩子到成年世界的過渡,他們面對不同的人,扮演著不同的身份,若能作為一個人感受到做自己的舒適感,無論面對何種境地,都知道自己是誰,他便具備了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完整性,若無法跨越這個挑戰,他的自我是碎片化的、不確定的和模糊的。
成年的早期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個人做出清晰的選擇,并有能力承擔責任地進入親密關系中,在親密關系中學會合作,保持獨立性又放棄一部分獨立性。如果無法完成這個挑戰,可能會陷入孤獨與隔絕。
成年的中期階段,在30~40歲期間,個人在這個階段主要解決的是繁衍的危機,關注對家庭、社會和后代的奉獻;沒有妥善解決這個挑戰的個體,仍然沉迷于個人的自我放縱,會對未來和過去都感到迷惑。
成年的后期階段,成功解決了前面幾個階段危機的個人,已經可以感受到一種人生的圓滿感,讓他對自己感到滿意,如果有一些挑戰還沒有被解決,會產生挫敗感、焦慮、自卑,甚至絕望無力。
在人的一生中,不斷度過危機,發現自我,創造自己的生活,許多因素共同構成成長的途徑,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學習因素、父母因素、發展因素、意識因素,還有潛意識因素。人的一生,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我們始終在成長著,認知自己,發展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