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消化腺

第一節 肝

肝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人體新陳代謝最活躍的器官,參與糖、蛋白質、脂類和維生素等物質的代謝。肝內有著豐富的血竇,該血竇不但接受來自肝動脈的血,而且還接受來自肝門靜脈的血;由胃腸道吸收來的各種物質除脂質外,都經肝門靜脈入肝,在肝細胞內進行多種物質的合成、分解、轉化、貯存和解毒等工作。肝細胞還能生成膽汁沿膽道排入腸道參與消化活動;此外,肝內的巨噬細胞等,還參與吞噬、防御、產生抗體的活動;在胚胎時期,肝還具有造血的功能。

一、肝的外形

肝呈不規則的楔形,表面大部分光滑為漿膜性的腹膜臟層緊密包裹而成,色紅褐,質軟脆,受暴力打擊時易破裂出血;可分膈面、臟面和前、后、左、右四緣。

膈面向上膨隆,與膈相接觸。該面與膈之間有相互移行的腹膜,該處腹膜皆為雙層結構,略呈“Y”形,呈冠狀位的稱冠狀韌帶,該韌帶的兩側向左、右延伸形成左、右三角韌帶;呈矢狀位的稱鐮狀韌帶,此韌帶將肝分成為左、右兩葉,肝左葉薄而小,肝右葉厚而大。在左、右冠狀韌帶前、后層之間的肝區無光滑的腹膜被覆,僅有少量的疏松結締組織與膈相連,較粗糙,故將此區稱為肝裸區(圖1-2-1)。

圖1-2-1 肝(膈面)

肝臟面朝向下后方,鄰接許多臟器,凹凸不平。此面可見“H”形的左、右兩條縱溝和一條橫溝。左縱溝窄而深,其前部是肝圓韌帶,為胎兒時期臍靜脈閉鎖后的遺跡;后部是靜脈韌帶,為胎兒時期靜脈導管的遺跡。右縱溝寬而淺,其前部是膽囊窩,容納膽囊;后部是腔靜脈溝,該溝向后上伸至膈面,有下腔靜脈通過。橫溝位于中間部,長約5cm,有肝門靜脈左、右支、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左、右管以及神經、淋巴管等在此出入,稱為肝門或第一肝門。這些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形成條索狀的結構,稱肝蒂。肝的臟面借“H”形的溝分為四葉(圖1-2-2)。右縱溝的右側為右葉;左縱溝的左側為左葉;橫溝前方的部分為方葉;橫溝后方的部分為尾狀葉。其中臟面的左葉與膈面的左葉一致,而臟面的右葉、方葉和尾狀葉同膈面的右葉相當。

圖1-2-2肝(臟面)

肝下緣為肝的臟面和膈面的分界線,可分為前、后、左、右四緣。左緣和前緣較薄銳;前緣左部有肝圓韌帶切跡,是肝圓韌帶和鐮狀韌帶移行相連的部位;前緣右部有膽囊切跡,膽囊底常于此露出肝前緣。右緣與后緣皆較鈍圓和厚實;在后緣上有腔靜脈溝,容納上行的下腔靜脈,此溝的上端有第二肝門,為肝內三條較大的肝靜脈(肝左、中、右靜脈)出肝匯入下腔靜脈的開口處;此溝的下端還有第三肝門為肝內其他一些肝靜脈的小靜脈(副肝右靜脈,尾狀葉小靜脈),出肝匯入下腔靜脈的部位。

二、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肝大部分被胸廓所掩蓋,僅一小部分位于左、右肋弓之間的腹上區,直接與腹前壁相接觸。肝下界即肝前緣,在右側,肝前緣與右肋弓大體一致,故體檢時,在右肋弓下不能觸到肝。在腹上區左、右肋弓間,肝前緣在劍突下約3cm,3歲以下的健康幼兒,由于腹腔的容積較小,而肝體積相對較大,肝下緣常低于右肋弓下1.5~2.0cm,到7歲以后,在右肋弓下不能觸到。肝借鐮狀韌帶和冠狀韌帶連于膈下面和腹前壁,因此在呼吸時,肝可隨膈上下移動。平靜呼吸時,肝的上下移動范圍為2~3cm。

三、肝外膽道

膽汁由肝細胞產生,經肝內各級膽管收集,出肝門后,再經肝外膽道輸送到十二指腸。肝外膽道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總管、膽囊與膽總管(圖1-2-3)。

圖1-2-3膽囊及輸膽管道

(一)肝總管

肝左管、肝右管分別由左、右半肝內的毛細膽管逐漸匯合而成,出肝后匯合成為肝總管。肝總管位于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其下端與膽囊管匯合成膽總管。

(二)膽囊

膽囊為貯存和濃縮膽汁的囊狀器官,呈“長梨”形,長8~12cm,寬3~5cm,容量40~60ml,位于肝的膽囊窩內,借疏松結締組織與肝相連。

膽囊分底、體、頸、管4部,膽囊底是膽囊的盲端,圓鈍而略膨大。膽囊底突向前下方,多露出于肝下緣,并與腹前壁的內面相接觸。膽囊底的體表投影相當于右腹直肌外側緣與右側肋弓相交處。膽囊體位于膽囊底與膽囊頸之間,三者間無明顯分界線,其伸縮性較大。膽囊頸是膽囊體向后的延續部分,細而彎曲,與膽囊管相續。膽囊管長3~4cm,直徑0.2~0.3cm,近膽囊頸的一段,其黏膜形成螺旋狀的皺襞,稱螺旋襞,膽結石常嵌頓于此處。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膽囊三角(Calot三角),膽囊動脈一般在此三角內經過,因此該三角是膽囊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志。

(三)膽總管

膽總管由肝總管與膽囊管匯合而成,長4~8cm,管徑3~6mm,向下與胰管相會合。膽總管起始段位于十二指腸上部上方的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然后經十二指腸上部后方,向下居胰頭與十二指腸降部之間或經胰頭后方,最后斜穿十二指腸降部后內側壁,在十二指腸壁內,與胰管匯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壺腹(或Vater壺腹),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在肝胰壺腹周圍有肝胰壺腹括約肌(或Oddi括約肌)包繞。此外,在膽總管與胰管的末段也有少量平滑肌包繞,分別稱膽總管括約肌和胰管括約肌。肝胰壺腹括約肌平時保持收縮狀態,由肝分泌的膽汁,經肝左、右管、肝總管、膽囊管進入膽囊貯存;進食后,尤其進高脂肪食物,膽囊收縮,肝胰壺腹括約肌舒張,膽囊內的膽汁經膽囊管、膽總管、肝胰壺腹、十二指腸大乳頭,排入十二指腸。

第二節 胰

胰由外分泌和內分泌兩部分組成。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內含有多種消化酶,有分解消化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作用;內分泌部即胰島,散在于胰實質內,主要分泌胰島素,參與調節糖代謝。

胰是一個狹長形的腺體,全長14~20cm,質地柔軟,色澤灰紅,重量為80.84~116.58g,橫臥于腹后壁,約平第1~2腰椎,分頭、頸、體、尾4部,各部無明顯界線。胰頭為胰右端膨大部分,其上、下方和右側被十二指腸包繞,膽總管經胰頭后面的溝內或在胰頭與十二指腸降部之間,因此胰頭癌腫塊可壓迫膽總管而出現阻塞性黃疸。在胰頭的下部有一向左后上方的突起,稱鉤突。腸系膜上動、靜脈夾持于胰頭與鉤突之間。胰頭癌腫塊可壓迫肝門靜脈起始段,影響其血液回流,患者可出現腹水、脾腫大等癥狀。胰體位于胰頭與胰尾之間,略呈三角形,較長,占胰的大部分。胰體的前面膈網膜囊與胃相鄰,故胃后壁的癌腫或潰瘍穿孔常與胰粘連。胰頸為介于胰頭與胰體之間的狹窄部分,長為2~2.5cm,胃幽門位于其前上方,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在其后方匯合成肝門靜脈。胰尾較細,向左上方抵達脾門。

胰管位于胰實質內,靠近胰的背側,與胰的長軸一致,從胰尾經胰體走向胰頭,沿途接受許多小葉間導管,最后于十二指腸降部的壁內與膽總管匯合成肝胰壺腹,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在胰頭上部常有一小管,位于胰管上方,稱副胰管,開口于十二指腸小乳頭(圖1-2-4)。

圖1-2-4膽道、十二指腸和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晋江市| 梅州市| 罗源县| 阳西县| 咸丰县| 成安县| 玉山县| 衡东县| 内江市| 洛浦县| 浦东新区| 始兴县| 柳州市| 阿克苏市| 罗甸县| 望江县| 定安县| 炎陵县| 集安市| 酉阳| 高尔夫| 江都市| 高阳县| 文昌市| 澄江县| 永年县| 海城市| 全椒县| 山西省| 岢岚县| 长宁区| 平顺县| 湖南省| 白城市| 靖宇县| 洛隆县| 尤溪县| 舟山市| 西平县|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