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消化與營養
  • 楊建軍
  • 8256字
  • 2021-12-30 20:12:53

第三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營養物質來自食物。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水和無機鹽。除了水、無機鹽和大多數維生素可以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結構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必須先在消化道內分解成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透過消化道黏膜進入血液循環。食物在消化道內被分解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稱為消化(digestion)。食物的消化方式有兩種:一是機械性消化,即通過消化道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將食物磨碎,并使之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時把食物不斷向消化道的遠端推送;二是化學性消化,即通過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由消化液中的酶分別把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大分子物質分解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上述兩種消化方式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為機體的新陳代謝源源不斷地提供養料和能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質以及水、無機鹽和維生素透過消化道黏膜進入血液或淋巴液的過程稱為吸收(absorption)。未被吸收的食物殘渣則以糞便的形式被排出體外。消化和吸收是兩個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過程。

第一節 食物的消化

一、口腔內消化

消化過程從口腔開始。食物在口腔內停留的時間約15~20s,口腔內的消化主要是機械性消化,使食物由大塊變成小塊,由于變稀與唾液混合后形成食團,而食物的化學變化卻很小,僅有小部分糖類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麥芽糖。

(一)咀嚼和吞咽

口腔內的機械性消化是通過咀嚼和吞咽實現的。咀嚼的主要作用是對食物進行機械性加工,通過上、下牙以相當大的壓力相互接觸,將食物切割或磨碎。切碎的食物與唾液混合形成食團以便吞咽。咀嚼可使唾液淀粉酶與食物充分接觸而產生化學性消化,還能加強食物對口腔內各種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和膽囊的活動加強,為下一步消化和吸收做好準備。吞咽是將口腔內的食團通過咽部和食管推送到胃的過程。正常情況下,完成吞咽過程所需的時間,與食物的性狀及人體的體位有關。液體食物需時短,而固體食物需時較長,但一般不應超過15s。在昏迷、深度麻醉和患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時,可引起吞咽障礙,口腔、上呼吸道分泌物或食物容易誤入氣管。

(二)唾液

口腔內的化學消化是在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作用下實現的。人的口腔附近有三對大的唾液腺,分別是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此外,口腔黏膜中還有許多小的唾液腺,它們均有導管開口于口腔黏膜,這些腺體的分泌物總稱為唾液。唾液是無色、無味、近中性(pH為6.6~7.1)的低滲或等滲液體。其中水約占99%,還有少量的有機物和無機物。有機物主要包括黏蛋白、球蛋白、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無機物主要有Na+、K+、HCO3-和Cl-等。正常人每日分泌的唾液量為1.0~1.5L。

唾液的生理作用包括:①濕潤和溶解食物,使之便于吞咽,并有助于引起味覺;②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為麥芽糖;該酶的最適pH為中性,pH低于4.5時將完全失活,因此隨食物入胃后不久便失去作用;③清除口腔內食物殘渣,稀釋與中和有毒物質,其中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具有殺菌和殺病毒作用,因而具有保護和清潔口腔的作用;④某些進入體內的重金屬(如鉛、汞)、氰化物和狂犬病毒可通過唾液分泌而被排泄。

二、胃內消化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成人的胃一般可容納l~2L食物。胃的主要功能是暫時儲存食物,并進行初步的消化。通過機械性消化將食物進一步磨碎,并與胃液混合,成為食糜;通過化學性消化,將食物中蛋白質初步分解。此后,胃內容物將逐步、分批地排入十二指腸。

(一)胃的運動和胃排空

食物在胃內的機械性消化是通過胃的運動實現的。胃的運動形式有三種,分別是緊張性收縮、容受性舒張、蠕動。胃運動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功能:①容納進食時攝入的大量食物;②對食物進行機械性消化;③以適當的速率向十二指腸排出食糜。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稱為胃排空。食物入胃后,5min左右就開始胃排空。胃排空的動力是胃的運動(主要是蠕動)以及由此形成的胃與十二指腸之間的壓力差。胃排空的速度與食物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有關。一般來說,稀的、液體的食物比稠的、固體的食物排空快;顆粒小的食物比大塊的排空快。在三種營養物質中,排空速度的快慢依次為糖類、蛋白質、脂肪。對于混合食物,完全從胃排入十二指腸一般需要4~6h。

(二)胃液

純凈的胃液是pH為0.9~1.5的無色液體。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為1.5~2.5L。胃液中除水外,主要成分有鹽酸、胃蛋白酶原、內因子和黏液。

1.鹽酸

又稱胃酸,是由泌酸腺中的壁細胞分泌的。胃內的鹽酸具有多種生理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為胃蛋白酶提供適宜的酸性環境;

(2)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性,有利于蛋白質的水解;

(3)殺滅隨食物進入胃內的細菌,對維持胃及小腸內的無菌狀態具有重要意義;

(4)鹽酸隨食糜進入小腸后,可促進促胰液素和縮膽囊素的分泌,進而引起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分泌;

(5)鹽酸造成的酸性環境有利于小腸對鐵和鈣的吸收。由于鹽酸屬于強酸,對胃和十二指腸黏膜具有侵蝕作用,如果鹽酸分泌過多,將損傷胃和十二指腸黏膜,誘發或加重潰瘍病。若胃酸分泌過少,則可引起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泌酸腺中的主細胞合成和分泌的,在鹽酸的作用下轉變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又可反過來對胃蛋白酶原起激活作用,形成局部正反饋。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質中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肽鏈,主要水解產物是胨示、胨以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環境中才能發揮作用,其最適pH為1.8~3.5。當pH值超過5.0時,胃蛋白酶便完全失活。

3.黏液和碳酸氫鹽

胃的黏液是由胃腺中的黏液細胞、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細胞、黏液頸細胞、賁門腺和幽門腺共同分泌的。黏液中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胃黏液具有較強的黏滯性和形成凝膠的特性,它形成厚約500μm的凝膠狀薄層覆蓋在胃黏膜表面。胃黏液具有潤滑作用,減少堅硬食物對胃黏膜的機械損傷。胃黏液形成的凝膠層可大大限制胃液中的H+向胃黏膜擴散的速度。而且,黏液中還有由胃黏膜上皮細胞分泌的HCO3-,可以中和向黏膜下層逆向擴散的H+,這樣就在胃黏液層形成一個pH梯度。在靠近胃腔面的一側,pH約為2,呈強酸性;而在靠近黏膜上皮細胞的一側,pH為7左右,呈中性或偏堿性。這不但避免了H+對胃黏膜的直接侵蝕,而且使胃蛋白酶原在該處不能激活,從而有效地防止了胃液對胃黏膜本身的消化作用。這種由黏液和碳酸氫鹽共同形成的抗損傷屏障,稱為黏液-碳酸氫鹽屏障。酒精、膽鹽、阿司匹林等可破壞此屏障作用,是造成胃潰瘍的常見原因。

4.內因子

內因子是一種糖蛋白,由泌酸腺中的壁細胞分泌。內因子的作用是:保護維生素B12免受小腸內蛋白水解酶的破壞并促進維生素B12的吸收。內因子發揮上述作用是通過兩個活性部位實現的,其中一個活性部位與維生素B12結合,形成內因子-維生素B12復合物,從而保護了維生素B12;另一個活性部位則與回腸黏膜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促進維生素B12的吸收。壁細胞受損或減少時,內因子分泌減少,維生素B12的吸收減少,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三、小腸內消化

小腸內消化是整個消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腸,口腔內消化和胃內消化都是為小腸內消化打基礎的。食糜在小腸內一般停留3~8h,將受到進入小腸內多種消化液(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和小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使營養物質徹底分解,成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未消化的食物殘渣被推送到大腸,形成糞便排出體外。

(一)小腸的運動

小腸的運動形式有緊張性收縮,分節運動和蠕動。小腸的運動功能是繼續研磨食糜,使食糜與小腸內消化液混合,并與腸黏膜廣泛接觸,以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同時推進食糜從小腸上段向下段移動。食糜在小腸內被推進的速度大約只有1cm/min,從幽門部到回盲瓣需要3~5h。

(二)小腸內的消化液

1.胰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是無色無嗅的堿性液體,pH為7.8~8.4,滲透壓與血漿大致相等。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為l~2L。胰液中除含有大量水分外,還含有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主要是碳酸氫鹽,它們主要由胰腺小導管上皮細胞分泌。有機物主要是各種消化酶,由胰腺腺泡細胞分泌。

(1)胰淀粉酶:胰淀粉酶是一種α-淀粉酶,對生的和熟的淀粉水解效率都很高,消化產物為糊精、麥芽糖。胰淀粉酶作用的最適pH為6.7~7.0。

(2)胰脂肪酶:可將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一酯、甘油和脂肪酸。胰脂肪酶發揮作用的最適pH為7.5~8.5。如果胰脂肪酶缺乏,將引起脂肪消化不良。目前認為,胰脂肪酶只有在胰腺分泌的一種稱為輔脂酶的幫助下才能發揮作用。胰液中還含有一定量的膽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它們分別水解膽固醇和卵磷脂。

(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這兩種酶均以無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腸液中的腸激酶是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特異性酶,可使胰蛋白酶原變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已被激活的胰蛋白酶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而形成正反饋,加速其活化。此外,酸、組織液等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糜蛋白酶原主要在胰蛋白酶作用下轉化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作用極為相似,都能分解蛋白質為胨示和胨,當兩者一同作用于蛋白質時,則可將蛋白質消化為小分子多肽和游離氨基酸;糜蛋白酶還有較強的凝乳作用。

胰液由于含有水解糖、脂肪和蛋白質三類營養物質的消化酶,因而是最重要的消化液。臨床和實驗均證明,當胰液分泌障礙時,即使其他消化液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質仍不能完全消化和吸收,常可引起脂肪瀉;由于脂肪的吸收障礙,又可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產生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癥,但糖的消化和吸收一般不受影響。

2.膽汁的分泌

肝細胞能持續分泌膽汁。在非消化期,肝臟分泌的膽汁主要儲存于膽囊內。進食后,食物及消化液可刺激膽囊收縮,將儲存于膽囊內的膽汁排入十二指腸。直接從肝細胞分泌的膽汁稱為肝膽汁,儲存在膽囊內并由膽囊排出的膽汁稱為膽囊膽汁。

(1)膽汁的性質和成分:膽汁是一種有色、味苦、較稠的液體。肝膽汁呈金黃色,透明清亮,呈弱堿性(pH 7.4)。膽囊膽汁因被濃縮而顏色加深,為深棕色,因HCO3-在膽囊中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 6.8)。成年人每日分泌膽汁0.8~1.0L。膽汁中除水分外,含有膽鹽、卵磷脂、膽固醇和膽色素等有機物及Na+、K+、Ca2+、HCO3-等無機物。膽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膽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膽鹽,其主要作用是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膽色素是血紅素的分解產物,是決定膽汁顏色的主要成分;膽固醇是肝臟脂肪代謝的產物。膽鹽與卵磷脂都是雙嗜性分子,因而可聚合成微膠粒,膽固醇可溶入微膠粒中。卵磷脂是膽固醇的有效溶劑,膽固醇的溶解量取決于膽汁中它與卵磷脂的適當比例。當膽固醇含量過多或卵磷脂含量過少時,膽固醇便從膽汁中析出而形成膽固醇結石。

(2)膽汁的作用:膽汁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①促進脂肪的消化:膽汁中的膽鹽、卵磷脂和膽固醇等均可作為乳化劑,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水性的腸液中,因而可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促進脂肪的分解消化。②促進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在小腸絨毛表面覆蓋有一層不流動水層,即靜水層,脂肪分解產物不易穿過靜水層到達腸黏膜表面而被上皮細胞吸收。腸腔中的脂肪分解產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摻入由膽鹽聚合成的微膠粒中,形成水溶性的混合微膠粒。混合微膠粒則很容易穿過靜水層而到達腸黏膜表面,從而促進脂肪分解產物的吸收。膽汁的這一作用,也有助于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③中和胃酸及促進膽汁自身分泌: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后,可中和一部分胃酸;進入小腸的膽鹽絕大部分由回腸黏膜吸收入血,通過門靜脈回到肝臟再形成膽汁,這一過程稱為膽鹽的腸-肝循環。返回到肝臟的膽鹽有刺激肝膽汁分泌的作用,稱為膽鹽的利膽作用。

消化道內的食物是引起膽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引起膽汁流出排放量最多,高脂肪或混合食物次之,糖類作用最小。膽汁中的膽鹽或膽汁酸進入十二指腸后,90%以上被回腸黏膜吸收入血,通過門靜脈回到肝,再組成膽汁分泌入小腸,這一過程稱為膽鹽的腸-肝循環。每次進餐后可進行2~3次腸肝循環,膽鹽每循環一次僅損失5%左右。返回肝的膽鹽有刺激肝膽汁分泌的作用。

(三)小腸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小腸液是由十二指腸腺和小腸腺分泌的。十二指腸腺分布在十二指腸的黏膜下層中,主要分泌黏稠的堿性液體;小腸腺分布于全部小腸的黏膜層內,其分泌液構成了小腸液的主要部分。小腸液呈弱堿性,pH約為7.6,滲透壓與血漿相近。成人每日分泌量為1~3L。小腸液中除水和無機鹽外,還有腸致活酶和黏蛋白等。

小腸液中除腸致活酶外,并不含其他消化酶,但在小腸上皮細胞的刷狀緣和細胞內存在多種消化酶,如多肽酶、二肽酶、三肽酶、麥芽糖酶和蔗糖酶等。當營養物質被吸收入小腸上皮細胞后,這些酶能對消化不完全的產物再繼續進行消化,從而阻止沒有完全分解的消化產物吸收入血。這些酶可隨脫落的腸上皮細胞進入腸腔內,但它們對腸腔內消化并不起作用。

小腸液的主要作用有:①保護十二指腸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蝕;②大量的小腸液可稀釋消化產物,降低腸內容物滲透壓,從而有利于小腸內的水分及營養物質的吸收;③小腸液中的腸致活酶可使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激活,從而促進蛋白質的消化。

四、大腸內消化

大腸內沒有重要的消化活動。其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電解質,參與機體對水、電解質平衡的調節;完成對食物殘渣的加工,形成并暫時貯存糞便;吸收由結腸內微生物產生的維生素B和K。

(一)大腸的運動與排便

大腸的運動形式有袋狀往返運動,分節或多袋推進運動,蠕動。大腸運動少而緩慢,對刺激發生反應也較遲鈍。這些特點都是與大腸的功能相適應的。傳播遠的蠕動稱為集團蠕動。它常發生于進食后,一般開始于橫結腸,可將一部分腸內容物迅速推送至降結腸或乙狀結腸。集團蠕動多發生在進食后,當胃內食糜進入十二指腸時,刺激腸黏膜通過壁內神經叢反射引起,稱為十二指腸-結腸反射。

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停留一般在十余個小時以上,這一過程中,部分水分、無機鹽和維生素被吸收,同時,經過細菌發酵和腐敗作用形成的產物,加上脫落的腸黏膜上皮細胞和大量的細菌共同構成糞便。糞便主要儲存于結腸下部,平時直腸內并無糞便,糞便一旦進入直腸,可引起排便反射。其過程如下:糞便刺激直腸壁內的感受器,沖動經盆神經和腹下神經傳到脊髓腰骶段的初級排便中樞,同時上傳到大腦皮層,引起便意。大腦皮層可以控制排便活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腦皮層對脊髓初級排便中樞的抑制解除;這時,通過盆神經的傳出沖動使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內括約肌舒張,同時陰部神經傳出沖動減少,肛門外括約肌舒張,使糞便排出體外。另外,排便時,腹肌和膈肌收縮,使腹內壓增加,以促進排便過程。如果條件不允許,大腦皮層發出傳出沖動,抑制脊髓排便中樞的活動,使排便受到抑制。

正常人的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閾值,當達到此閾值時,會引起便意而排便。如果經常有意地抑制排便,就使得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變得不敏感,閾值升高,使糞便在結腸內停留時間延長,水分吸收過多而變得干硬,可導致便秘。經常便秘又可引起痔瘡、肛裂等疾病。因此,應該養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適當增加纖維素的攝取有預防便秘和結腸疾病發生的作用。

(二)大腸內細菌的活動

大腸內有大量的細菌,是隨食物和空氣進入消化道的。大腸內的環境極適合細菌的生長、繁殖。據估計,糞便中的細菌占糞便固體總量的20%~30%。大腸內的細菌能對腸內容物中一些成分進行分解。糖類發酵的產物有乳酸、醋酸、CO2、沼氣等。脂肪的發酵產物有脂肪酸、甘油、膽堿等。蛋白質的腐敗產物有氨、硫化氫、組胺和吲哚等。在一般情況下,其中一些有毒物質吸收甚少,經肝解毒后,對人體無明顯不良影響。大腸內的細菌能利用腸內較簡單的物質合成維生素B族及維生素K,它們可被人體吸收利用,若長期使用腸道抗菌藥物,腸內細菌被抑制,可引起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缺乏。

(三)大腸液的分泌

大腸液是由大腸腺和大腸黏膜杯狀細胞分泌的,pH為8.3~8.4。大腸液的主要成分為黏液和碳酸氫鹽,還含有少量的二肽酶和淀粉酶,但它們的消化作用不大。大腸液的主要作用是潤滑糞便,保護腸黏膜免受機械損傷。大腸液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殘渣對腸壁的機械性刺激所引起的。刺激副交感神經可使分泌增加,而交感神經興奮則使正在進行著的分泌減少。

第二節 食物的吸收

消化道內的吸收是指食物的消化產物、水分、無機鹽和維生素透過消化道黏膜的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營養物質的吸收是在食物被消化的基礎上進行的。正常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水都是經消化道吸收進入人體的,因此,吸收功能對于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一、吸收部位

由于消化道各部分組織結構不同,加之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各段內被消化的程度和停留的時間各異,因此,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和吸收速度也不相同。營養物質在口腔和食管內幾乎不被吸收,在胃內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營養物質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腸。一般認為,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消化產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腸和空腸被吸收,膽鹽和維生素B12在回腸被吸收。食物經過小腸后,吸收過程已基本完成,結腸可吸收進入結腸內的80%的水和90%的氯化鈉。

小腸是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場所,這是因為:①小腸有巨大的吸收面積。人的小腸長約4m,小腸黏膜形成許多環形皺褶,皺褶上有大量絨毛,絨毛表面的柱狀上皮細胞還有許多微絨毛,這就使小腸的吸收面積比同樣長度的圓筒面積增加約600倍,達到200m2左右;②食物在小腸內已被充分消化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質;③食糜在小腸內停留時間長,為3~8h,使營養物質有充分的時間被消化吸收;④小腸黏膜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有利于吸收。

二、小腸內主要營養物質的吸收

營養物質(糖、蛋白質、脂肪)必須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小腸吸收絕大部分的營養物質、水和電解質。只有少量的水和離子在大腸被進一步吸收。在結構和功能上,小腸具有吸收的各種有利條件。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產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腸和空腸被吸收,膽鹽、維生素B12的吸收部位在回腸,水和無機鹽類在小腸全段都有吸收。嚴重嘔吐、腹瀉可使人體丟失大量水分和電解質,從而導致人體脫水和電解質紊亂。①糖類必須分解成單糖才能被吸收,以葡萄糖-Na+-載體復合物的形式被運入細胞內,然后易化擴散進入血液。②蛋白質分解為二肽、三肽后,和Na+相偶聯由小腸上皮細胞主動吸收。③脂肪的吸收有血液和淋巴兩種途徑,因膳食中的動、植物油含長鏈脂肪酸較多,分解為甘油、游離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膽固醇后被吸收。所以,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徑為主。膽鹽在脂肪吸收中起了重要作用。④Na+的吸收是通過鈉泵主動轉運完成的。⑤鈣在小腸上段被吸收,主要是通過主動轉運完成,脂類物質、胃酸、1,25-二羥維生素D3對鈣的吸收具有促進作用。兒童、孕婦和乳母因對鈣的需要量增加而使其吸收量也增加。⑥鐵的吸收與人體對鐵的需要量有關。急性失血患者、孕婦、兒童對鐵的需要量增加,鐵的吸收也增加。鐵的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胃酸、維生素C可促進鐵的吸收。胃大部切除或胃酸分泌減少的患者,由于影響鐵的吸收可導致缺鐵性貧血。⑦水溶性維生素主要以易化擴散的方式在小腸上段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的機制與脂肪的吸收相似。

第三節 社會、心理因素對消化功能的影響

社會競爭、工作壓力、緊張的生活節奏等都可能引起消化系統的功能紊亂。不良的心理刺激不僅影響胃腸運動功能,還影響消化腺的分泌。例如,有的人在憤怒時,可使唾液分泌減少而出現口干,這時如果進食有可能影響食團吞咽。另外,有人觀察到,咽喉部的異物阻塞感與憤怒和焦慮情緒有關。實驗研究發現:在憤怒和焦慮時,胃腸黏膜出現充血變紅,胃腸蠕動加快,胃酸分泌大大增加,可誘發或加重胃腸潰瘍,有時還發生胃腸痙攣,引起腹痛。人如果過分悲傷、失望和恐懼時,消化液分泌抑制,可出現厭食、惡心、甚至嘔吐。精神性嘔吐就是心理因素對胃腸功能影響的結果。另外,憂慮、沮喪的情緒可使十二指腸-結腸反射受到抑制,因而缺少腸道蠕動,引起便秘的發生。

不良的心理因素不僅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甚至可導致某些消化器官疾病的發生,并影響其過程。臨床上常見到一些消化系統疾病發生和發展往往在心理情緒變化之后,有些病人的病情已經好轉或痊愈,但由于不良的心理刺激又可使病情惡化;相反,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可使消化器官活動旺盛,從而促進食欲,有益健康。近代心身醫學的研究認為,社會、心理因素對消化功能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作用實現的。

【參考文獻】

[1] 王庭槐.生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2] 朱大年.生理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 孫慶偉.醫學生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水县| 石台县| 贺州市| 崇礼县| 临武县| 牙克石市| 珲春市| 阿拉尔市| 丹凤县| 锦屏县| 遂昌县| 台州市| 金乡县| 岗巴县| 新宾| 读书| 潮州市| 岑溪市| 庄浪县| 年辖:市辖区| 徐州市| 新泰市| 阳春市| 万山特区| 如皋市| 民权县| 玉屏| 麻阳| 凤庆县| 吉林市| 峨边| 安图县| 文化| 宁强县| 临湘市| 新田县| 遂平县| 马公市| 建瓯市| 张北县|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