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恐懼:如何走出自我排斥的陷阱
- (英)克萊爾·伊斯特漢姆
- 4236字
- 2021-04-21 16:03:05
PREFACE 引言 “我必須馬上離開這里”
面試開始前幾分鐘,我落跑了。那是一份我十分想要的工作。我的恐慌(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這種狀況叫做恐慌)發作了,那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次恐慌。
我用“落跑”來形容自己的離開,是因為我真的幾近崩潰。面對十分不解的人力資源部的女士,我大聲嚷道:“我感染了諾如病毒,需要立即離開!”這是我瀕臨崩潰的大腦所能想出的最妥帖的理由了。而且,我覺得自己平時不太使用“立即”這種副詞,似乎在危急情況下,我的談吐會自動進入失控狀態!
這次的臨陣脫逃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早就知道,在我走進面試的房間之前,事情一定會出岔子。早上起床的時候,乘車前往面試地點的時候,喝咖啡的時候,我都能清晰地感覺到那份不安,但我始終心存僥幸,不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或者說,我不愿意相信。
接下來的兩個星期里,我的情緒很混亂,我沉浸在歇斯底里、情感爆發和持續的恐慌中,沒法理性地思考。我到底怎么了?
﹏﹏﹏
我14歲時認識了“社交恐懼”這個詞,但我認為我在很小時就已經具有這種焦慮。小時候,我害怕參加大型家庭聚會。我最喜歡做的就是和奶奶在廚房里待著。她喝著紅酒,一邊一根接一根地抽著煙,一邊給我講故事。老實說,直到現在,家庭聚會的時候我還是和奶奶待在廚房,唯一不同的是我也能喝幾口了。
中學時代,我度過了一段十分艱難的日子。每當有人和我說話時,我都會滿臉通紅。我不僅要盡量避免和周圍的同學互動,還得擔心在課堂上被問到問題。那時的我就像一個煙霧報警器,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被觸發。
英語課上,全班要一起朗讀《麥克白》[1],每個人都必須大聲朗讀一段。如果你認為這種課堂活動能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那么你就錯了。對我而言,這是一種折磨。我知道什么時候會輪到我,因為大家按照姓名的字母順序依次朗讀,這使得我整個上半節課什么都聽不進去,我太害怕了。當輪到我站起來朗讀時,盡管書上的每個字我都認識,我卻只能磕磕絆絆地勉強讀出聲響。當我用最快的速度,蹩腳地念出一個個單詞時,我感到教室里一片沉默,這種沉默甚至壓迫著我的耳鼓。我很痛苦,我確信大家都在嘲笑我。于是,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麥克白》的內容到底是什么。
在法語班上和老師一起練習對話是另一個“美好的”回憶。老師會隨機選擇一名學生到教室前展示其法語對話的水平。為什么老師總是認為這類活動很有趣呢?其實很沒意思!大多數青少年都覺得此類活動很尷尬(最好的情況),而少部分則感到痛苦(最糟的情況)。對我而言,這個活動最痛苦的部分莫過于不知道自己是否會被選中。當老師掃視房間選人時,我會屏住呼吸,身體緊繃,腦子里不斷涌現“如果她選擇我,我會死”之類的想法。有次我被選中,我幾乎說不出自己的名字,我嚇壞了,我意識到所有同學都注視著我,我的聲音在顫抖。為什么我就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輕松地完成這些任務呢?
大概就是在這個階段,我明白自己在情緒方面有些問題,于是我做了一件每個“理智的”少年都會做的事情——選擇忽略這些問題(至少忽略問題是我能夠做到的事兒,難道不是嗎?)。我認為,處理焦慮問題的最佳方法就是盡可能別讓它控制我的生活。盡管這很艱難,但我還是盡量克服它的阻礙,努力地交朋友,考試,上大學,取得學位,找到工作。但在整個過程中,我一直在默默地忍受著折磨(大學時期,我認為酒精給了我很多幫助,在之后的日子里,酒精也在繼續起作用)。
當我開始工作時,我很快意識到擁有一家拐角書店并不像小時候和哥哥一起玩游戲那么有趣。我熱愛書,這種熱愛吸引我投身出版業,我也會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工作。坦率地說,一個非倫敦籍的工人階級女孩很難在出版業或相關的媒體找到工作。在這一行業,工作經驗很重要,但是當你住在距離倫敦300英里之外的郊區,你根本找不到實習單位。因此,我繼續深造,成了出版學碩士,并且獲得了一家著名出版社為期一個月的實習機會。離開家這么長時間有些令我忐忑,但是我十分珍惜這份工作。在實習期間,我住在一個小旅館里,每天都會碰上嗑藥的背包客和奔放的(不穿衣服的)德國女孩。小旅館是一個寒冷而又骯臟的地方,可我支付不起酒店的費用。總之,那幾個星期我哭了好幾場。不過,那次實習很成功,之前的苦熬沒有白費。我很喜歡這份充滿激情的工作,我認定了出版業是我想從事的行業。
幾個月后,當我獲知自己被這家出版社錄取為正式職工時,內心既歡喜又忐忑。三月的一個晴天,我從家鄉博爾頓搬到倫敦。我在倫敦有朋友嗎?沒有。我之前在倫敦長住過嗎?沒有。我愿意離開安全巢穴、和兩個陌生人合租一套房子,還要每個月付680英鎊嗎?完全不愿意。我在這里就不吐槽倫敦的房租和物價了。說真的,“背井離鄉”這個詞都不足以形容我當時的心情。
當時,大家都在贊揚我的勇敢和無懼,但我真不覺得自己具有那些品格。為什么?很簡單:我對自己所做的這一大堆事抱有一種否定態度。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思考了,所以我干脆什么都不想,就像一條毫無思想的魚,拼命在大海里游泳。
剛開始一切都還好。室友們很好相處,我(最終)弄清楚了如何乘坐地鐵,我每天上班都路過一家星巴克,就像生活在電影中。對于一個小鎮女孩來說,這種生活已經足夠酷了。甚至在六周之后,我還給自己找了個男朋友,一個對我的過去一無所知的人——我也沒有讓他了解我過去的打算。
我仿佛生活在夢中,所有不開心的事情都已經被我遠遠地拋在過去,我現在已經煥然一新了吧?
在倫敦生活了六個月之后,我發現自己也有了一些變化。五個工作日中有四天我會易怒、不開心、昏昏欲睡。我所在的部門有好幾位搶眼且控制欲強的人物,這使我緊張、不安。想要獲得注意,就要具備外向型的性格,而我是個內向的人(和害羞又不一樣)。我必須參加很多宣傳活動,它們就像家庭聚會那樣令我望而卻步,而且也沒有奶奶可以救我,相反,我還要獨自一人面對閃光燈和陌生的面孔。
慢慢地,我開始沉迷于了解別人對我的看法以及表現自己。我不想在意這些,但是我停不下來。我甚至仔細研究了我應該怎樣在走廊走路,這些在意已經成了一種恐懼。我應該朝別人微笑嗎?我應該看著地板嗎?什么?怎么會這樣?當別人真的和我擦肩而過時,我怎么面部痙攣了!坐電梯是另一個難題:我簡直無法忍受在電梯里與同事生硬地搭話。所以我寧可選擇每天爬七層樓梯。這真是很棒的鍛煉方式,每次我都大汗淋漓。員工的茶歇處也是一個雷區——你永遠都不知道會在那里碰上誰,如果你和他無話可說怎么辦?所以,再一次地,我選擇了避開。于是,我在生活中需要避開的地方越來越多!
我的身體也漸漸出現了癥狀:臉紅,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失眠。有時,入睡幾小時后,我會突然驚醒,渾身是汗,喘不上氣。最糟糕的癥狀是顫抖,我的雙手會時不時地顫抖一陣子,這種顫抖十分頻繁,我十分害怕遞文件的時候會被同事看出來。
終于,我崩潰哭泣,我問自己是否開心?為什么不能像剛開始那樣專注地工作?我到底怎么了?為什么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哪怕只有一次?
這個時候我有和任何人溝通過自己的痛苦嗎?當然沒有!因為我是實現了夢想的女孩,如果我承認自己正在苦苦掙扎,我會為自己感到羞恥。最好還是繼續假裝順風順水。
回顧過去,所有這些“微不足道”的想法將我一步步推向了最后的恐慌。由于長期與焦慮斗爭,我身心俱疲。十年之后,我終于把自己折磨崩潰了。
﹏﹏﹏
在這次“面試事件”中,我第一次經歷了“精神崩潰”(后來我才從別人那里知道這個術語),我停職了一個月。因為之前我一直沒有告訴別人我的狀況,所以一開始停職時我很痛苦。但我漸漸地認識到休假是件好事,我確實需要時間來治愈自己。
多年來我一直都在努力地解決和隱藏我的問題,但是現在,這個問題被最簡單的英語單詞,清楚地寫在我的醫生的記錄里——“急性社交恐懼癥”(又名“社交焦慮障礙”)。在某種程度上,我卸下了心頭的大石,因為困擾我多年的問題終于有了一個官方的“名字”;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很害怕,因為不知道接下來應該做什么。我甚至都不知道從哪里開始著手。我覺得自己肯定會失去一直以來努力獲得的一切了,更糟糕的是,我將會失去我的男友丹。
接下來發生了什么?好吧,我會說實話:有一陣子真的很糟糕。你確實沒法在短期內解決長達十年的問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這個問題也是日積月累形成的。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后來確實康復了,那個之前只要與人交談就顫抖和臉紅的女孩現在可以在數百人面前演講了。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仍然不會覺得在眾人面前演講是一種享受,但起碼我可以自信地去面對了。這很不可思議吧?有時候我自己也覺得難以相信。但我可以向你保證,這都是真的,這不是什么邪教的宣傳方式。
我努力解決自身問題,辛勤工作,對自己的人生堅持不懈。這一切是我輕而易舉做到的嗎?并不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是不是總想放棄呢?的確是。但是,我成功了。
我的第一條忠告非常重要:你需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心理問題。如果你不接受這一點,你就不可能康復,這是唯一的方法,接受吧!
在這條通往康復的崎嶇小路上,我學到了許多有用的技巧和訣竅,我認為它們真正幫助了我。我希望在本書中與你分享這些技巧和訣竅,講述我的個人經歷(在這里,我需要為稍后贅述我的經歷道歉,你可以略過這些經歷去看更有用的信息)。
我推薦的方法非常簡單,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我不太推崇100英鎊一節的課程或者必須要你出聲朗讀的活動(我嘗試過一次,感覺自己像個白癡)。
我從2014年開始寫博客,博客的名字是“在這里,我們都是瘋子”。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我一直比較喜歡《愛麗絲夢游仙境》中的一句話:
這里我想說明,我既不是醫生,也不是心理學家。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但我有著豐富的與焦慮和恐懼相處的經驗。我希望以一種真實、直接的方式分享我所學到的東西。我會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解釋每個相關的醫學術語。
社交恐懼癥是絕對可以治愈的——你無須感到羞愧,更不要覺得孤獨。我會一直在你身邊。
我希望當你合上這本書時,你已經準備好接受自己的問題,并相信自己的狀況會且一定會變得更好。
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好吧,我的寫作風格不是很“學者范兒”,而且我會十分頻繁地使用“我發誓……”這類表達,希望你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