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明白人,都愿意下笨功夫
如何實現個人成長的復利效應?
我們見證了微信從無到有,再到現在的無人不用;共享單車橫空出世,共享經濟讓很多人前仆后繼;甚至身邊一個普通的創業者,也突然曬出耀眼的資本紅利。于是,很多人開始焦慮,質問自己為什么不能快一點。
我現在有了自己的愿景目標,也懂得要做計劃、要去執行、要會反思,可是這個閉環系統能不能運轉得快一點?
慢就是快,少即是多
這個社會變化得越來越快,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我們本能地以為“快”才是根本。
有的人想要快點賺錢,所以就只盯著錢看,卻忘記了“要賺到錢,工夫在錢之外”。
有的人想要快點成長,所以就偏愛各種 “21天打造高效習慣”“10天學會寫作”之類的速效課程,卻從來不知道“成長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
有的人想要快速成名,所以就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那些旁門左道上,卻不記得“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其實,快只是一個結果。
想要快點賺錢、快點成長、快點成功,本質上都是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但是能力的提升,卻不見得能有多快。相反,越是想要快速提升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
《富蘭克林自傳》里有個“慢功夫”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富蘭克林在很小的時候就到印刷廠當學徒工,當他看到報紙印出來的時候,他希望未來自己的文字也能印刷在報紙上。
不過,他沒有立刻發表文章,而是從雜志報紙上選喜歡的好文章來讀。他讀的時候會把不同的段落抄在卡片上。等他讀完之后,把卡片收集起來,打散。幾天之后,他會把卡片里的話按順序排列,深入理解文章的結構,自己再根據這個結構把文章重寫一遍。這個過程并不容易,甚至有時候會寫不出來,效率可以說很低。
文章寫好之后,再拿來跟原文對比,他會發現自己的理解跟原文存在著差距。這時候,他會重新閱讀原文,然后重寫,再去跟原文對照。一篇文章,他需要反復重寫四五次才能逐漸接近原文。富蘭克林的方法看起來很笨,但似乎又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他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從印刷廠的學徒工成長為專欄作家。
其實,慢一點,也許更快些。所謂快,只是前面慢慢打磨出來的結果。快速地提升,往往都是曇花一現,而花費慢功夫打磨,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質,掌握底層的規律,以不變應萬變。
曾國藩自認為是一個天資愚鈍的人,科考落榜了三次,但是他在政治、軍事上取得了很多比他更有能力、有才華的人都難以企及的成就。對曾國藩來說,打仗有一套簡易實操的心法——“扎硬寨,打呆仗”。
扎硬寨
所謂扎硬寨,就是每次打仗,都要派人先去城池外勘察地形,選好扎營地,然后動員所有兵力挖戰壕,壕溝一般深一尺,用來防止步兵,挖壕溝的土也要搬到較遠的地方,避免敵人用挖出來的土回填壕溝。
把寨子扎穩了,進可攻,退可守。
打呆仗
所謂打呆仗,就是我不玩什么花招,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跟你打,不急著進攻,但是穩穩地守著,把敵方圍困至彈盡糧絕,乖乖投降。
曾國藩的戰術看起來很簡單,但是他卻用這種呆笨的方式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其實讀書也跟打仗一樣,不要追求快速讀完很多書,而是要學習曾國藩的“扎硬寨,打呆仗”的戰術。
不僅僅是讀書,在學習、興趣、感情方面,也都得慢工出細活。
個人成長的復利曲線
人生是一個價值積累的過程。
追求快,是人性。人性本貪,多多益善。而慢就是快,則意味著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要跟人性對抗才能獲得長期勝利。
很多人都聽過“要和時間做朋友”,如果把這句話作為人生原則,它背后的道理到底是什么呢?不是說時間會稀釋一切嗎?那么時間又怎么會成為價值的放大器呢?
先來聽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曾經有個國王,非常喜歡國際象棋,所以決定賞賜發明國際象棋的人。這個人對國王說:“陛下,我不要金銀珠寶,我只要小麥,請在象棋的第一個格子里放1粒小麥,第二個格子里放2粒,第三個格子放4粒,第四個格子放8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直到放滿64個格子。請你把擺滿棋盤上所有64格的麥粒都賞賜給您的仆人吧!”國王覺得最多一袋麥子就夠了,就答應了他。當人們把一袋袋的麥子搬進來開始計數的時候,國王才發現,實際上要放滿象棋的64個格子,需要非常非常多的麥粒,就算把全國的麥粒收集起來,也滿足不了那個人的要求。
這個故事背后反映的其實是復利效應。
什么是復利呢?
復利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是指在每經過一個計息期后,都要將這期間生成的利息加入進本金,以計算下期的利息。
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利滾利”“錢生錢”,你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反過來加強A,從而不斷循環,結果不斷擴大。

就像滾雪球,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很小的一團雪,但隨著附著的雪越來越多,它就會變得越來越大,而越來越大的雪球,在滾動的過程中,又能夠粘上越來越多的雪,如此一直滾下去,雪球就會不斷變大。
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復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跡。”之所以把復利稱之為奇跡,就是因為它確有神奇之處。
比如,世界人口的增長就是復利效應的體現。

再比如,巴菲特這一生的財富增長:

回到仆人向國王要麥粒的故事,讓我們來計算一下,看看復利效應到底有多厲害。
總的麥粒數 = 1 + 2 +4 + 8 + …… + 263 = 264–1 = 18446744073709551615
最后的麥粒總數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如果按每35粒1克估算,放滿棋盤所需的小麥共重5270億噸。當今全球小麥的年產量大約是7億噸,要生產出5270億噸小麥,需要近800年的時間。由此可見,復利這種非線性增長,會產出巨大的累積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增長就越來越快。
總結一下復利所展現出來的趨勢,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曲線:

當你在做一件具有復利效應的事情的時候,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可能幾乎看不出有什么進步。然而,忽然在某個時刻,你好像突破了瓶頸,到達了拐點,水平一下子就顯現出來了,然后增長得越來越快。
對每個人來說,很幸運也很公平的是,個人的成長、知識的學習、財富的累積、能力的提升等,大體上都符合復利曲線的增長模式。
從巴菲特的財富增長歷程中可以看出,他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在50歲之后獲得的,而在這之前,他和很多普通的中產階級一樣。之所以能夠成為首富,是因為他幾十年來保持著19.8%左右的財富復合增長率,從而獲得了長期極大的價值回報。
按照復利的指數型增長來計算,財富、知識都可以不斷積累,可為什么大部分人還是賺不到錢、沒有好的關系、提升不了技能呢?
歸根結底,復利真正的核心在于時間,而復利曲線的最大風險,就是中途退場。你可以在某一天像打了雞血一樣地努力奮斗,但你卻很難十年二十年如一日地拼搏;你可以在某一年獲得20%的資金收益率,但卻很難像巴菲特那樣幾十年保持這樣的高增長率。
復利效應的背后,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去積累、學習和進步,并且需要時間的長期加持。沒有這些,我們根本到達不了復利曲線的拐點,也看不到未來那個無限可能的自己。所以,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懂得跟時間做朋友,讓復利效應來放大你的價值。
查理·芒格曾說:“每天慢慢向前挪一點。到最后——如果你足夠長壽的話——像大多數人那樣,你將會得到你應得的東西。”而所謂的奇跡,也不過就是長時間的復利效應積累的結果。
真正厲害的人,凡事都不走捷徑
在復利曲線出現拐點之前,是一段看起來沒有太大起色的、近乎水平的線段,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
大部分人在漫長的積累期里,總會找到中途退場的借口,因為這個時代漸漸不再信奉用心和努力,認為那是撫慰人心的雞湯,相反,他們開始極力地吹捧“選擇大于努力”。
努力漸漸成了一個貶義詞,我們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放在繁多的選擇上,而不去行動和試錯,總不停地在尋找最好的方法、最快的路徑、最優的決策,卻從未覺察到,成功也需要時間的沉淀和積累。
選擇大于努力,這句話說得沒錯,但在面臨選擇之時,我們往往并不知道該怎么選。也許你身邊有人在十年前選擇把錢投進房市而不是股市,結果實現了財務自由。從現在看,他的選擇完全正確,可是在十年前,誰都不敢肯定。很多所謂正確的選擇,更多的只是一時的好運,而運氣卻不是我們能夠把控的。
選擇當然非常重要,可是只做選擇而不去努力,你選對的概率并不會提升。
一個好的人生選擇,背后支撐它的常常不是一時青睞過你的好運氣,而是你過往的學識、經驗、認知和能力,它們才是你做出正確選擇的重要籌碼。而學識、經驗、認知和能力的積累,需要的恰恰是用心的努力,而不是各種多快好省的捷徑。
有一次我去請教一位行業大牛職業發展的問題,她曾經供職于華為,后來離開職場做獨立咨詢。
在和她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對我來說很棘手的職場難題,于她而言完全不是問題。因為在她看來,大部分的問題經過抽絲剝繭之后,都來自我們思維上的懶惰和行動上的怠慢。
談到行業最近流行的人工智能時,她說自己正在深入了解和學習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她首先去看了人工智能的資料,發現其中涉及了很多統計學知識。這部分大學學過的知識她現在幾乎忘得差不多了,哪怕是要看懂別人的推導過程也非常吃力。所以她選擇停下腳步,把大學的統計學課本拿起來重新學習,等相關統計學知識撿起來之后,再回到人工智能的學習。在繼續學習的過程中,她又發現其中涉及很多微積分的知識,結果她又把大學的微積分課本拿了出來,重新補習微積分。
更讓我震驚的是,吃飯時她包里還帶著微積分的習題集,準備在下午閑暇之時練練手。
我們總以為厲害的人天生就聰明,拼的只是天賦和選擇,可如果你真的見識過厲害的人,你看到的往往是腳踏實地的努力,還有跟自己死磕的果敢。
反觀大部分平庸的人,他們不愛為難自己,總是選擇走那條最容易走的路。
而愛走捷徑的人,往往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喜歡追求干貨。干貨這個詞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越來越盛行,在很多人眼中就是那種可以直接拿來進行操作的東西,它追求的是簡單、高效和速成。相對于這種所謂的干貨,過去我們喜歡看的那些雞湯類文章慢慢被大家鄙視、嫌棄,被認為是一種摻雜了過多水分的毒藥,一無是處。唾棄雞湯、追求干貨,其背后的邏輯,說到底就是試圖用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風險,以最快的速度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正是這樣的邏輯,讓很多人熱衷于參加各種打著干貨旗號的課程和活動。
很多人會報名參加一些知識分享活動,在華麗的PPT演示、各種方法論和小技巧的幫助下,認真地做好課堂筆記,滿心鼓舞地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干貨,然后整個過程戛然而止,不再有后續的行動。追求干貨最大的陷阱,一個是讓我們直接放棄了獨立思考,奉行“拿來主義”的原則;另一個是它鼓吹一種凡事有捷徑的干貨思維,就像“3·15”打假常常看到的假冒偽劣產品的廣告,“藥到病除”“一用就靈”“10天精通寫作”“普通人如何月入十萬”等。
大部分不想腳踏實地用心努力的人,大腦里都潛藏著一種“好逸惡勞”的心智模式。他們只看到某些牛人光鮮亮麗信手拈來的自信和輕松,卻從不曾了解過他們獨自努力時的孤獨和艱難。
考慮職業發展時,你不是主動地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而是直接去問別人你適合做什么樣的工作。
面臨重大決策時,你不是去深思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是糾結于那些表面的利弊得失。
如果你真的凡事走捷徑,就會發現自己不但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還無法真正靜下心來去積累。這個世界上能夠快速獲得的東西,一般來說都是廉價的,真正有價值并且稀缺的東西,往往都需要我們去積累、去思考、去感悟。
如何正確地下笨功夫
你總是跟別人要書單,想要通過快速地閱讀很多書來完成人生逆襲。可是真正的洞見,不是說你把書讀完、把干貨記下來就可以得到的。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有思考、有反省、有記錄、有實踐,很多東西只有在持續地積累到足夠之后,才能產生一種深刻的見解,而這個過程是無法替代的。
很多人選擇了最容易走的路,而每條捷徑的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大坑在等著你。雖然生活沒有捷徑可走,但人生中總是有一些樸素的科學道理,越早知道越好,越早踐行越好。它們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卻可以讓我們不走捷徑也能收獲人生的復利。
方法一:以最快的方式開始,以最大的耐心行動
世上沒有快速成功,但技能卻可以快速入門。
什么叫快速入門?就是在涉足一個新領域、學習一項新技能時,掌握最少量的必要知識。
比如,你想學會制作PPT,那你就只需要記住兩點:
言簡意賅;
留白。
一個好的PPT,往往是非常簡潔的。所以你需要精簡要表達的東西,試著參照“奧卡姆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讓PPT上的每一句話、每一張圖都有存在的意義。另外,留白可以帶領用戶聚焦于你想讓他看到的內容,你完全可以參考黃金分割比例來架構一張PPT的空間,比如,將幻燈片的長寬比設置為16∶9,這是比4∶3更接近0.618的比例。
掌握了最少量的必要知識,你就可以快速入門,接下來就是耐心地去實踐和運用。現狀是過往積累的結果,所以要改變現狀,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現在為起點,一步一步地耐心積累。
方法二:刻意練習,打造底層能力
復利效應的積累,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需要我們刻意地練習,進而形成自己的能力圈。
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經歷一段枯燥而漫長的刻意練習。就像專業棋手不是一上來就對弈,而是要經歷很長時期的識譜打譜練習,不斷精進,拓展能力的邊界。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把刻意練習放在底層能力的打造上。
什么是“底層能力”呢?
底層能力,說白了,就是在哪里都能夠用得上的能力。
比如,邏輯分析能力不僅能讓你在網購時甄別真假,還能讓你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再比如,卓越的學習能力不僅能夠讓你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還能讓你把新知識和舊知識整合起來更新自己的知識框架。
底層能力還包括探索能力、審美能力、概率預測能力等,我們可以通過刻意培養這些能力來打造自己的底層能力圈。
有了強大的底層能力圈,你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就會比別人更高效,也更容易達成目標。
關于如何提升各方面的底層能力,以及如何進行刻意練習,本書后面會有專門的章節進行探討。
方法三:專注
在快速入門之后開始刻意練習,這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復利曲線的平淡期,而這期間我們會面對很多干擾:或者是手機游戲的誘惑,或者是他人對我們的打擊,或者是自己情緒的波動。
唯一能夠對抗外界干擾,讓我們盡快度過那個平淡期的,就是我們的專注力。
專注力,就是一種心無雜念地活在當下的能力。當你專注的時候,你會忘記自己、忘記時間,耐心地去做一件事情,待你回過神來,時間已經飛快地流逝,而你也獲得了能力的提升和價值的遞增。
現代的快捷生活,讓我們的大部分動作都能夠得到快速的反饋。你手指一觸及屏幕,手機就會立馬給你想要的消息;你只要在美團下個單,外賣就能很快送到你家;你只要點開視頻通話,對面就能夠出現你想要見到的人。
世界開始以一種急切的方式塑造我們對于時間的感知和體驗,可是,對于現實來說,這種時間感知卻并不真實。
只有當我們慢下來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沉浸其中,感受自己是怎樣一分一秒地聚焦其中,怎樣一步一步地把這件事情完成的。
這種持續可見的成就感,會驅除我們內心的焦躁不安,提升自我的認可度,形成一種積極的人生模式。所以,我們需要提升專注力,重塑自己對于時間的體驗,這樣才能有足夠的耐心,高效地把人生的一件件事情做好。
如何保持專注力呢?
1.保持覺察
專注力本身就是一種意志力資源,很容易被消耗。當我們無法集中精力做事的時候,就需要通過有意識的覺察,及時把渙散的注意力調整回來,重新專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上。
而經常練習冥想,不但能夠修身養性,還能夠提升你的覺察力,讓你有意識地專注于當下。(在第三章中,我們將會闡釋如何進行簡單的冥想。)
2.營造專注的氛圍
專注的能力現在越來越不好練,因為讓我們分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這時候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把所有能分心的東西都屏蔽掉,眼不見為凈。比如,把手機移出你的視野范圍。
3.調成單任務工作模式
一個人很難同時專注在兩件事情上,所以,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注力,就要全神貫注于一件事情。你可以把事情分配到每個小時,每次只做一件事情,并且為這件事情設定一個明確的關鍵結果。這樣不論是工作還是決策,或是跟朋友相處,你都能夠全心投入,最后真正地把這件事情做好。
4.勞逸結合
專注是極耗精力的,所以當你專注了一段時間之后,總是需要休息一下重新積蓄專注力。只有勞逸結合,專注才會發揮最大的效應,給你創造最大的價值。研究建議,把工作的時間分成一個個的區塊,每個區塊由50~90分鐘的高強度工作和7~20分鐘的休息組成。這樣的時間安排,既可以保證一段持續的高強度的專注,又能讓身體得到合理的休息。
另外,充足的睡眠,也是保證你日常專注力的一個必要條件。
方法四:靠近那些厲害的人
如果你沒有真正地接觸過厲害的人,那你根本就不會知道真實的他們到底是什么樣子,也無法了解他們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變得如此厲害。當你真正地了解過你佩服的人,看到過他們如何行動,感受過他們如何思考,聽到過他們如何表達,你才可能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得到提升,獲得自我成長的信心和動力,從而持續地積累,到達復利曲線的拐點。
這就像是原子中電子的躍遷,它需要去外界吸收能量,如此才能擺脫引力的束縛,跳出當前的軌道,到達一個能量更高的軌道。
這些極其樸素的道理或者行事原則,與走捷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們蘊含著“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積極心態,而不是“好逸惡勞”的心智模式。
如果你能夠持續地踐行這些道理、原則,你就能夠以最快的成長速度達成自己的愿景,突破人生復利曲線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