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終身成長的底層邏輯
不要用你的現在,去定義你的未來
如果你能夠耐心地積累,走過漫長而孤獨的積累期,最終跨過復利曲線的拐點,達成自己的目標,接下來你是不是就可以停下來,一勞永逸地享受既有的成長果實呢?
我有個朋友回老家過年時特別去看望了高中的班主任。
那位班主任是一位很有修養的知識分子,她的女兒在香港大學剛讀完了博士,正準備進入一家全球性科研機構做自己喜歡的課題研究。
朋友聽到這個好消息之后很感慨:自己畢業之后就沒有想過學習的事情了,而別人在二十來歲的年紀就已經讀完了博士,現在依然在持續地鉆研新的課題,充滿熱情。
其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從大學畢業之后,就沒有想過要繼續學習。
我們的父母從小就給我們種下了一個簡單而膚淺的目標——“考上大學”。
考上大學之后的目標呢?沒有了。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考上大學之后就松懈了,整個人像是脫了韁的野馬、逃出籠子的小鳥,撒了歡地放縱、享受,因為大部分人已經沒有了為之奮斗的目標和動力。而那位老師和其他父母很不一樣,她給女兒設定了一個長遠的目標——“終身成長”。
也就是說,努力、奮斗和持續積累,應該成為生活的一種常態、人生的一個習慣,而不是達到了一個目標之后就可以一勞永逸,停止不前。
這就是朋友老師的女兒能夠不斷地取得優異成績的秘訣。她不僅僅擁有“考上大學”這一個目標,而是實現了一個目標之后又會有一個新的目標——大學畢業之后去留學,留學之后去讀博,讀博之后去做研究——這些目標為她持續的努力奮斗賦予了意義和理由,最終讓她能夠跨越很多人畫地為牢的舒適區,實現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
給人生持續地設立新的愿景并不是太難,可我們很多人卻做不到。要么是太懶惰,不愿意思考自己的未來,要么是期待別人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就像當年父母督促我們考上大學一樣。
我們總容易陷入當前的舒適安逸中,在到達成長的一個里程碑之后,要么感覺自己已經足夠好了,滿足于當下的成功,要么不愿意去承受可能的失敗,止步不前,絲毫沒有察覺到自己的人生曲線沒過多久就開始回落,甚至可能跌落至曾經的起跑線之下。

“終身成長”背后的心智模式
“終身成長”的內核是一種成長型心智模式。擁有這種心智模式的人,相信自己可以通過投入熱情、教育、努力和堅持來發展自己的品質才能,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實踐和體驗得到改變和成長。他們不在乎自己是否看起來聰明,而只關注能不能從中學到東西,能力能不能變得更強,自己能不能繼續成長。
在成長型心智模式的驅動下,這類人更愿意嘗試新事物,擁抱新變化,認為錯誤和失敗在所難免。但是大多數人所秉持的并不是成長型心智模式,而是與之相反的僵固型心智模式。
持有僵固型心智模式的人,相信人的天分和才能是固定不變的,他們沒法通過行動來做出改變。
他們總想證明自己的天分和才能,認為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付出太多努力才能辦成,就說明自己不夠聰明能干。在這種心智模式的驅動下,他們無法接受失敗,總想掩飾缺陷,對犯錯和挫折做出防御性的反應。
成長型心智模式和僵固型心智模式,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 · 德韋克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出來的。這兩種基本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塑造了完全不同的心理世界,進而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要判斷自己擁有的是成長型心智模式還是僵固型心智模式,最簡單的就是問自己幾個基礎問題:
你覺得智力和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嗎?
你認為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嗎?
如果答案為否,你持有的就是僵固型心智模式,反之,則是成長型心智模式。在生物界的進化中,各物種通過不斷試錯、不斷復制變異來適應外界環境,同樣的道理,個人的能力也在不斷試錯、不斷糾正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擁有了成長型心智模式,我們就會敢于去嘗試和探索,以自身進步為標準,不斷成長和超越自己,從而變得優秀,不斷地去實現目標,而這正是“終身成長”的內涵。
反之,如果我們抱持僵固型心智模式,就會因為恐懼失敗而止步不前,錯過一些讓自己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最終自我設限。
比如,大部分人在大學畢業之后就不再去發展自身,認為一個人的性格、能力和三觀是恒定不變的,他們總是用自己的現在去定義未來,所以停止學習,停止成長。一旦碰壁或者失敗,他們就會遭受重創,習慣性地選擇逃避。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終身成長”,如果你真的成長了,證明自己的過程就自動完成了。
微軟的心智模式轉變
事實上,不僅僅個人要把自己的心智模式定位為成長型,由個體構成的公司組織也需要擁抱成長型心智模式才能不斷進化,以便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核心優勢。
微軟公司曾經因為Windows操作系統的盛行而享譽全球,但是在過去長達十年的時間里,它的市值原地不動,搜索引擎干不過谷歌,做手機拼不過蘋果,錯過了整個互聯網時代,甚至有過大量裁員的經歷,這一切似乎表明屬于這家公司的時代已經過去。過去的微軟,有非常多的聰明人,公司也流行聰明人文化,也就是說,你要時刻表現得比周圍人優秀,比周圍人聰明,否則你就可能被人質疑和批評。微軟人習慣維持自己永遠正確的地位。他們所展現的正是僵固型心智模式,而由這種模式引發的決策和行動讓整個微軟迷失了方向。
近幾年,你會發現微軟正在逐步發力,并且已經從低谷走出來了。在2019年初,它的市值超越了蘋果,再次奪回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在微軟迷失之際站出來的印度人薩蒂亞·納德拉,這個在微軟工作了20多年的員工,成了微軟的CEO,從2014年開始帶領著微軟走出迷茫,重新回到浪潮之巔。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上任第一天就發布了一份聲明,宣布微軟要“移動為先,云為先”。相反,他一次也沒有提到Windows。他非常清楚,要重回巔峰,就必須適應時代的潮流,跳出已有成就的束縛,擁抱變化,接受新挑戰。薩蒂亞關注的不是過去和現在的成績,而是未來成長的可能性。
蘋果超越微軟成為媒體新寵時,微軟輸給了蘋果的言論甚囂塵上,但是薩蒂亞卻說,微軟輸給了蘋果又怎樣,輸給蘋果難道就不能跟他們合作嗎?在2015年的一個公司活動上,薩蒂亞從口袋里掏出了一臺iPhone來做演示。他說這是一款十分特別的iPhone,因為它擁有微軟的word文檔,有微軟的excel表格,有微軟的PPT,有各種微軟的辦公和效率軟件,這就是微軟與蘋果合作的第一步。
微軟錯過了移動互聯網的很多機會,但是它依然可以通過自身的不斷成長進入每一部手機。在微軟這個龐大組織中植入了成長型心智模式,它才真正地意識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成長。過去怎么樣不重要,現在怎么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能夠不斷進步,不斷改變。
兩類心智模式的理解誤區
誤區一:一個人只能擁有一種心智模式
事實上,心智模式不是一個人身上恒定不變的特質,它完全可能隨著情境不同而變化。我們可能在一個領域表現為僵固型心智模式,而在另一個領域表現為成長型心智模型。 比如,有人在個人學習和技能的提升上,傾向于成長型心智模式,能夠積極努力,勇于實踐;但是在人際交往中卻表現為僵固型思維模式,認為自己不擅長交際,再怎么努力也很難與人溝通。
誤區二:成長型心智模式就是擁有靈活性和開放性
很多人認為,如果自己是一個思想開放、靈活性高的人,他們就擁有了成長型心智模式。 但事實上,成長型心智模式的關鍵在于,人們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靈活性和開放性,與專注于能力的拓展是兩件不同的事。因為有的人可以沉浸在自己杰出的靈活性和開放性上而不愿意繼續進步和拓展自己的能力,這顯然不是成長型心智模式,而是僵固型心智模式。
誤區三:成長型心智模式關注的只是努力
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算得上擁有了成長型心智模式。努力的過程不僅包含努力本身,還包括在采取的策略不奏效的時候,能夠積極地改用新的策略,而不是運用無效的策略一遍一遍做著沒有價值的努力。
就像學習一門很難的學科,有的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而另外一些學生嘗試各種辦法,利用各種資源去學習,比如調整學習策略、研究錯誤原因、積極向老師尋求幫助等。前一類學生的努力是基于僵固型心智模式,而后一類學生才是基于成長型心智模式。
誤區四:僵固型思維的人不可能成功
其實,僵固型思維的人,也會積極努力地去追求一個目標,并且也可能取得很大的成績,但是他們卻很容易給自己的成功設限,到達了一個里程碑之后,即使不退步,也很難會有新的突破。只有擁有成長型心智模式的人才能夠在達成了一定成就之后,依然積極地拓展自己的能力圈,觸達下一個新的目標。
誤區五:心智模式只存在于大腦的感覺上
心智模式不是簡單地由你在當下怎么想來確定的,它是通過你的行為來鑒別和表現的。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擁有成長型心智模式的人,但是在行動上卻常常害怕犯錯、害怕批評、回避挑戰,事實上你持有的就是僵固型心智模式。僵固型心智模式可能來自你沒有覺察到的潛意識,嘴上雖然這么說,行動卻很誠實。
如何重構終身成長的心智模式
從僵固型心智模式轉變為成長型心智模式,并不是一個瞬間的閃念就能大功告成。你不會在某個時刻突然獲得成長型心智模式,而是要像其他技能一樣,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加強,形成新的思維習慣,這是一個逐步接近成長型心智模式的過程。

深刻理解
要轉變心智模式,尤為關鍵的是要對不同的心智模式有深刻的理解。
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幅圖來了解這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的反應。

觀察和聆聽
你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回顧一下這一天的工作生活,觀察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會采用僵固型心智模式,然后聆聽它是如何“說服”你的。
當你遭遇挫折的時候,比如失戀,僵固型心智模式會說:“你不夠好,不夠優秀,你永遠也成為不了理想的戀人?!?/p>
當你面對一個新的挑戰的時候,僵固型心智模式會建議:“你可能沒有這么大能力,還是回避吧,要是失敗就丟臉了。”
在觀察和聆聽的過程中,你就能夠感覺到僵固型心智模式是如何影響到你的。
對 話
當你觀察到了自己的僵固型心智模式之后,就要嘗試去接受它、直面它,然后以成長型心智模式來與其對話。這時候,你就跳出了僵固型心智模式,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然后做好準備教育它。
比如,你遭遇了失敗,面對僵固型心智模式,你不需要壓制內心的恐懼,而是接受它,承認自己現在的負面感受,然后在自己內心稍微平靜下來的時候,告訴它:“我知道自己失敗了,我暫時還不太擅長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可以從失敗中理清思路,做一次新的嘗試?!?/p>
當你對別人的成功有了嫉妒心的時候,你就可以對這種僵固型心智模式說:“謝謝你的出現,如果我能從別人的成功中獲得經驗和教訓,我就能進步?!?/p>
用成長型心智模式的對話來打破僵固型心智模式的人格,我們就能夠轉換心智模式,進而得以持續成長。
行 動
成長型心智模式可以引導你采取對人生更有幫助的積極行動,讓自己真正地得到成長和進步。比如,受到批評的時候,成長型心智模式會引導你認真對待負面的反饋。接下來,你就需要找到自己被批評的原因。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問題,就及時糾正錯誤的行為,用一種更好的思考和行為方式來處理類似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建立正確的認知,主動識別和觀察內在的心智模式,愿意進行心智上的對話,然后通過積極的行動轉換心智模式,逐漸形成新的心智習慣。當我們在人生中建立了一種習慣性的成長型心智模式的時候,我們就走在了自我進化、終身成長的路上。
這時,你不再用當下狹隘的視角來定義未來,而是不斷重構自己,不斷積累智慧和實力,最終,你將走過生活里的一個個里程碑,實現富足而豐盈的人生。
重構瞬間
? 優秀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第一目標,而成功往往是優秀的副產品。
? 限制性的心智模式:沒有希望、無能為力、沒有價值。
? 自我定位閉環系統:愿景 → 原則 → 計劃 → 執行 → 反思。
? 慢即是快,少即是多,生活沒有任何捷徑,而聰明人總是愿意觸達底層,快速上手,專注實踐。
? 終身成長:成長型心智模式 VS 僵固型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