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心智突圍
  • Windy Liu
  • 12042字
  • 2021-04-14 15:33:15

03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數 
打造自我定位的閉環(huán)系統(tǒng)

18歲的時候,不知道該選什么專業(yè),考什么大學,去什么城市;

20歲的時候,不知道是該考研、工作,還是出國,不知道未來在哪里;

25歲的時候,不知道工作適不適合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

30歲的時候,不知道工作怎么突破瓶頸,不知道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

35歲的時候,不知道事業(yè)怎樣繼續(xù)往上發(fā)展,不知道會不會被社會淘汰;

…………

----迷茫,是人生的一種周期性常態(tài)。每過一段時間,它就會悄悄涌上心頭,讓我們焦慮、恐慌、懷疑自己。

我們眼下處于什么樣的狀況?生活的方向又是什么?我們有什么樣的人生愿景,又該如何去實現它?

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但是大多數人并沒有一個明晰的答案。

如果要回答好這些問題,則需要我們去設想人生愿景,為人生進行定位,從而構建出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

也許你在了解自我設限的心智模式之后,已經通過自我探索找到了一些目標。不過,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愿景目標只是人生定位的一小部分,如果背后沒有一套強大的系統(tǒng)支撐著你去實現愿景,那就只是一場白日夢。

其實,做好自我定位,就是一個明晰自己的價值觀、做出人生選擇的過程。它不僅可以為你的人生確定一個方向,還能夠引導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下定決心,制定原則,做好自我管理,養(yǎng)成良好習慣,并且勇于實踐,不斷重構自己。

這里我們將通過打造一個“自我定位閉環(huán)系統(tǒng)”來探討如何進行自我定位,而這個系統(tǒng)由五個部分組成:

愿景

原則

計劃

執(zhí)行

反思

這五個部分緊密相連,相輔相成。

自我定位閉環(huán)系統(tǒng)是一個自我迭代的閉環(huán)架構,它讓你通過持續(xù)的行動計劃和反思來踐行個人的原則,讓原則發(fā)揮自然堅實的內驅力,促使我們進入人生的正循環(huán),實現目標愿景。

愿 景

關于愿景,說得直白點,就是我們期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上什么樣的生活。

有了一個清晰的愿景,我們就能找到為之努力的方向,我們就會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去做那些與愿景一致的事情,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

確定愿景,需要我們去探索內心的真正需求,找到生活的重心。人生的幸福,基本上是所有人的終極追求。《社會動物》的作者戴維·布魯克斯認為,真正的幸福往往來自兩點:

在生活中找到某個使命,實現自我的價值;

與自己、他人以及外在環(huán)境構建和諧的關系。

通過上一章節(jié)的閱讀,你應該已經可以在由內而外的自我探索中,從幸福的兩個層面確立愿景。

實現自我價值層面

越深入地了解自己,你就越清楚自己的優(yōu)勢是什么,也就越能夠圍繞自己的優(yōu)勢,結合他人的需求來構建自己的愿景目標。

這樣的愿景目標建構在自我價值實現層面,它契合了幸福的第一個要素——找到使命、實現自身的價值,比如你的職業(yè)規(guī)劃目標、個人成長目標、投資理財目標等。

關系層面

結合幸福的第二個要素,從關系層面尋找自己的價值存在感,然后定義愿景,比如,你在家庭生活中期望成為一個好爸爸或好媽媽,你在人際交往中期望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在愿景這個環(huán)節(jié),除了運用上一章節(jié)提及的方法,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用升維思考的方式來進一步確認自己的愿景目標。

最簡單的升維思考之一,就是把人生的時間線拉長到五年、十年后來思考。

股神巴菲特以價值投資聞名于世,他在選擇一家公司進行投資的時候,要看這家公司至少五年的財務報表。而那些剛上市的新貴,不管多么地受市場追捧,他都不屑一顧,而在他買進一家公司之后,持有時間往往也是在五年以上。

所以在確定愿景藍圖的時候,你可以站在未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五年后、十年后,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面對這個問題,你也許一臉茫然,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但這并不要緊,重要的是你已經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并且積極地開始思考。

多個人生維度上的角色定位

一個人在生活中是多維度的呈現,所以在不同的維度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個圓滿的大圈,那它的維度可能也會因人而異,但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幸福的兩個要素出發(fā),給自己的人生定義多個維度,你可以參考下圖:

針對每一個維度,你都需要去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我們期望在人生的這個維度上設置一個什么樣的長期愿景?

在這個愿景上,我要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通過參考上一節(jié)中有關“重新定義你的角色身份”的內容,你可以主動地在人生的不同維度上設置不一樣的角色,進而繪制你的人生愿景。

用5Why分析法明確愿景

利用想象力繪制出了人生不同維度上的愿景目標之后,你可以采用5Why分析法,不斷地追問自己——“為什么我要設定這個愿景?”

5Why分析法發(fā)源于日本豐田汽車,豐田公司很明確地要求在面對問題時,至少要問5個Why,從而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

通過不斷地追問自己為什么,我們可以發(fā)掘出定義愿景目標的深層次緣由,給這個愿景賦予足夠的意義。

在尋找愿景背后的深層根源的時候,我們不要卡死在5這個數字上,可以是3個Why,也可以是6個、8個或者更多,關鍵是你要不斷追問自己,直到你找到這個愿景背后真正值得你去為之努力的意義為止。

比如,在“家庭生活”這個人生維度,你設定的目標是“成為善解人意的媽媽”,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Why 1: 為什么我想成為一個善解人意的媽媽? 因為我希望孩子能夠感受到我的關愛。

Why 2: 為什么我希望孩子能夠感受到我的關愛?

因為孩子感受到我的關愛,就會和我構建更好的親子關系。

Why 3: 為什么我想要構建更好的親子關系?

因為當我們擁有一份和諧的親子關系的時候,孩子會更快樂地成長,我也會更幸福,同時也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

當你問到第3個why的時候,也許你已經找到了對你來說有意義的理由,這時候你就明確了這個愿景的價值和重要性。

再比如,也許有人在“職業(yè)規(guī)劃”這個維度上設定的愿景是“成為研發(fā)經理”。如果他不斷追問自己為什么,他可能會看到如下答案:

Why 1: 為什么我想成為研發(fā)經理?

因為成為研發(fā)經理,就可以成為領導,實現職場的躍遷;

Why 2: 為什么我想成為領導?

因為能夠領導別人,是一個人職場能力的證明;

Why 3: 為什么我認為領導別人就是一個人職場能力的證明?

因為如果一直沒有機會走管理路線,就容易被淘汰;

Why 4: 為什么不走管理路線,就容易被淘汰?

因為……因為我聽到大多數人都是這么說的,我自己其實并沒有好好思考過這個問題。

問到這里,他可能會發(fā)現,成為研發(fā)經理這個愿景,只是自己沒有深入思考、盲目從眾得到的愿景,并不是自己的主動選擇。

所以這個目標并不靠譜,因為你沒有想過它是否適合自己,是否結合了自己的優(yōu)勢。

采用5Why分析法追問下來,你就會明確這個愿景目標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在哪里,最終完成愿景藍圖的繪制。

對愿景的定義和分析,是站在更高的格局上的思考,讓你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清晰的規(guī)劃。

所以,在自我定位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來明確自己真正的愿景目標:

從價值層面和關系層面,結合自身優(yōu)勢以及他人需求,明確自己的目標和角色;

站在更長的時間線上來思考自己愿景的真實性和意義感。

原 則

有了愿景,我們就有了明確的目標,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自我定位系統(tǒng)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要實現愿景,需要依賴什么樣的原則呢?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原則,為什么實現愿景需要明確原則。

原則,是指我們思考行動所依據的準則。說白了,就是自己在做事時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做。原則能夠指導你在生活中做出取舍,在追求愿景時選擇正確的方向。

有人說,“是我們做出的大小選擇,決定了我們今生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生活”。小到晚上是選擇讀書還是刷劇玩游戲,大到要找什么樣的工作、跟誰結婚、跳不跳槽。

選擇之所以難,就是因為我們在當下看不到一個確定性的答案。擺在我們面前的選項往往都各有千秋,著實讓人難以抉擇。讓我們先來看看這道選擇題:

一列火車正在前行,司機突然發(fā)現前方軌道上有九個小孩正在玩耍,剎車已經來不及了。

前面還有一個廢棄的岔道,只有一個小孩在這條廢棄的鐵軌上玩耍。如果這時候扳道工扳道岔,改變火車前進的方向,這個小孩就會被撞死;如果不扳道岔,那九個小孩就沒命了。

如果你是火車司機,你會怎么選擇?

很明顯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認為存活的人數比較重要,你更可能選擇扳道岔;如果你認為在廢棄鐵軌上玩的小孩遵守規(guī)則,生命價值更高,那么你更可能選擇不扳道岔。

選擇的不同,是因為每個人內心的處事原則不同。你的原則反映了你的價值取舍,或者說利弊衡量標準。構筑原則的,是我們內心的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我們內心的一套信念拼圖:你認為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它決定了我們看重什么、相信什么、堅持什么、放棄什么。選擇,就是基于我們的價值觀,對人生中可能的選項進行優(yōu)先級排序。在做出選擇的那一刻,我們就確定了行動的方向。

一個朋友在職業(yè)選擇上最開始毫無頭緒,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該怎么走。雖然遇到過很多機遇,但她還是很焦慮、很迷茫。

但在隨后幾年的歷練中,她為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設置了幾個核心原則:

自主權:有權選擇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成長性:能夠在工作中鍛煉自身能力;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能夠在工作之余發(fā)展自己的興趣。

有了這樣的工作原則,她就可以毫不猶豫地拒絕薪資優(yōu)厚卻非常忙碌的工作,從而選擇能夠兼顧自己生活興趣的事業(yè)。

制定明確的原則,其實就是把我們內心的價值觀清晰化,構建一套更能適應現實世界的心智模式,讓我們做出更優(yōu)選擇,達成愿景目標。

創(chuàng)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的瑞·達利歐,管理的資金規(guī)模高達1600億美元,個人資產達到168億美元,他出版的書籍《原則》也在全球大受歡迎。

《原則》這本書展示了瑞·達利歐在工作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工作原則和人生原則,并揭示了他是如何通過這些原則獲得了如今的成就。

瑞·達利歐說:“我一生中學到的重要的東西,是過一種以原則為基礎的生活,而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依據原則來行動的。”

那怎樣過上瑞·達利歐所說的“以原則為基礎的生活”呢?答案就像達利歐在《原則》中帶給我們的啟示:

每個人都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原則;

把你的原則寫下來,不斷地迭代更新;

當我們做選擇時,對照自己寫下來的原則。

比如,我總結過自己的一些人生原則:

積極主動;

給予是收獲的前提;

杜絕比較,看到別人的好;

待人真誠,善意先行,不卑不亢;

摒棄防衛(wèi)性習慣,塑造成長型思維。

那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原則呢?

方法一:尋找榜樣

我們可以參考那些偉人和榜樣,看看他們是按照什么樣的原則來思考、選擇和行動。

比如,你會看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看他的思考原則,你會看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理解他的投資原則。

很多大師和偉人的處世原則對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交際、學習等都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并且也是我們在自我定位閉環(huán)系統(tǒng)的“反思”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所必須思考的重點。

方法二:追根溯源

基于設定的愿景藍圖,你可以通過反復思考以下問題來找到更有利于目標實現的人生原則:

這個原則和我的愿景有什么聯系?

如果不去遵守這個原則,對我的愿景有什么影響?

如果遵守這個原則,又會收獲什么?是否更有利于實現我的目標呢?

如果我堅守這個原則的話,有什么事情是我絕對不能做的?有什么事情是我必須做的?

在我堅守這個原則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是什么?我該如何克服這些阻力?

比如,當你的愿景是“成為一個對他人有影響的人”,那么你在生活中期望扮演的角色可能是“良師益友”——有能力幫助別人,并且能夠影響別人。

而基于這個愿景,你需要仰賴的一個原則就是“待人真誠,愿意給予”,愿景和原則就這樣聯系起來了。然后請繼續(xù)思考,如果你不遵守這個原則會怎么樣呢?

假設你總是欺騙別人,別人也不會相信你,你在別人心里的分量肯定是很輕的,更不要說有影響力了;但是如果你按照這個原則做事,往往就可以得到別人的信任,當別人遇到一些問題或者機會的時候,總會首先想到你,而這就是影響力在發(fā)揮作用。

其實,當你在給越來越多的人提供價值時,你就在不斷地積累自己的影響力,因為別人會因為你能夠為他們提供價值而擁護你。

有了一套相契合的人生原則,我們的愿景才真正有了堅實的內核,我們后續(xù)的思維和行動才有了反映客觀現實的參照地圖,它幫助我們在追求愿景時,總是走在正確的路上。

計 劃

完成了自我定位系統(tǒng)的前面兩個階段——確定“愿景”和“原則”,我們就可以進入“計劃”階段。

每到新年伊始,大家都喜歡給自己立flag:“我要讀書”“我要減肥”,但是這樣的口號并不是計劃,它們只是一個個愿望,還有一些人會在本子里給自己列出各種周計劃、日計劃,但這些只是任務列表,是計劃的一部分。

真正的計劃,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制定的路徑規(guī)劃。

比如,你想要在年底完成一場馬拉松,但是你從來沒有跑馬拉松的經歷,因此你計劃在未來半年里每天跑步10公里,并進行一些體能的訓練,同時安排健康的飲食。

跑馬拉松是目標,跑步、體能訓練、健康飲食是你為了達成目標而規(guī)劃的行動,而只有目標和規(guī)劃的結合,才能稱之為計劃。

大部分人的所謂計劃,要么是只有目標沒有規(guī)劃具體行動的愿望,要么是只有一個個塞滿待辦任務的清單。

這里我們分四步來完成可行計劃的制訂。

第一步:設定合理目標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有三組人,分別計劃步行十公里到達一個村莊。

第一組人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跟著向導走。

剛走了兩公里就有人喊累,走了一半的時候,很多人都抱怨為什么要走這么遠,何時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愿走,越往后走,他們情緒越低落。

第二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段,但路邊沒有里程碑,他們只能憑經驗,估計行程的時間和距離。

走了一半就有人想知道他們已經走了多遠,當走到全程的五分之四的時候,大家苦不堪言,垂頭喪氣。

第三組人不僅知道村莊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都有一塊里程碑。

人們邊走邊看里程碑,每到達一個里程碑大家都會發(fā)出歡呼,他們的情緒一直很高漲,越接近目標就越有成就感,所以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為什么這三組人要去的地方一樣,行程相同,但最后的表現和效果相差很大呢?這是因為第一組目標不清晰具體,第二組的目標不可量化,結果他們看不到完成目標的希望,以致怨聲載道。只有第三組做好了目標管理,所以這一組的人情緒狀態(tài)最好,即便徒步勞累,也能順利完成目標。

德魯克的目標管理里面有一個SMART原則,它要求目標明確具體、可以量化、可以分解、有截止日期,這樣才能客觀評估這個目標是好是壞。所以在計劃階段,首先我們要通過SMART原則把主動設定的愿景塑造成清晰、具體、可實現的目標。

什么是SMART原則呢?

S:Specific,明確具體的

比如,你的愿景是工作業(yè)績提升、薪資上調,如果直接把它作為一個目標就很不明確,到底你想要業(yè)績提升多少?你希望薪資增加多少呢?

如果要把這個愿景塑造成一個明確具體的目標,應該這樣表述:工作業(yè)績比去年增長20%,薪資比去年上漲30%。

為了更好地為愿景設置明確的目標,你可以自我提問6個W:

Why:為什么要實現這樣的目標?

Who:目標必須包含什么樣的人?

What:究竟想要完成什么任務?

When:要在什么時候實現目標?

Where:要在什么地方實現目標?

Which:目標有哪些條件和限制?

M:Measurable,可衡量的

所謂衡量,就是要有明確的數據,作為衡量目標是否達成的依據。如果沒有衡量標準,就無法判斷目標是否達成,也無法判斷距離目標還有多遠。

比如,一家店鋪是否是優(yōu)秀店鋪,就要看它的好評率是否達到了90%。

A:Achievable,可實現的

所謂可實現的,就是于你而言,努力一下就夠得著的目標。

如果你定下了一個很難實現的目標,它就會在你行動的過程中給你帶來很大的挫敗感;如果目標太簡單,你又會因為缺乏挑戰(zhàn)而提不起興趣,動力不足。

比如,你原本不會畫畫,但卻決定在一年內成為一個有名的畫家,這個目標對你來說就是不可實現的。

這時候,你可以先給自己定一個可實現的目標,比如先參加一個繪畫培訓班,并通過畢業(yè)考試。等這個目標達成了,你可以再設置一個更遠一點的目標,比如,每周畫一幅作品,發(fā)布到微博,獲得10個粉絲。

目標的可實現性,跟目標的難易程度、復雜程度、個人的能力水平都有關,所以最好通過以往的經驗來確定,或者根據小步的嘗試來明確目標的可實現性。

R:Relevant,相關的

所謂相關,就是目標和愿景的關聯情況。如果實現了這個目標,但和你的愿景相關性很低,那么即使達成了這個目標,意義也不大。

比如,你的愿景是成為一名歌手,但是你卻把編程作為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和你的愿景不相關,而你更應該把目標設定為學習識譜和練嗓。

T:Time-bound,有時限的

有時限,就是指目標要設置截止時間。沒有時限的目標,相當于沒有目標。

比如,你要讀完一本書,準備多久達成呢?一天,一周,還是一個月?

基于愿景和SMART原則來制定的目標,往往就是清晰而具體的,這更有利于你最終實現自己的愿景。

另外一個要注意的是,你設定的目標應該和你自己相關,而不要依賴外界環(huán)境。

比如,你的愿景是打造個人品牌。為了實現這個愿景,你可以參照SMART原則,給自己設定這樣一個目標:

我要在明年年底之前出版一本成長勵志類的插畫繪本,繪本要在業(yè)內獲得很好的口碑,爭取一年內累計銷量達到一萬本,為我打造個人品牌樹立第一個里程碑。

這就是一個合理的、跳一跳就可以夠得上的目標。

第二步:拆解長遠目標

我們的愿景往往是長遠的,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后的目標,如果不把它拆解成一個個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的小目標,我們就可能邁不開步子,無法享受過程。

如何進行目標拆解呢?

用“公式思維”來拆解目標

對于可量化的目標,我們可以使用“公式思維”來拆解。

讓我們先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你的目標是想在一年內賺100萬,你就可以從年收入由什么構成這個問題入手思考。站在時間線上思考,你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公式:

年收入 = 月收入 × 12

于是,你的目標“一年賺100萬”就被拆解成了12個小目標,每個小目標是“每個月賺(100/12)萬”。

你也可以站在收入來源的角度思考:

年收入 = 工作收入 + 理財收益 + 書籍版稅 + 兼職插畫師收入

這樣,你就可以把100萬這個目標拆分到每個收入分類里,看看各個收入分類需要如何設定目標。用“公式思維”拆解目標,就是把目標看成一個整體,然后思考它是由哪些部分組成,通過理解整體和局部的關系來得出公式。而公式一旦成型,小目標也就一目了然了。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目標,你可以問問自己,這個目標背后的公式是什么。其實,把一個目標公式化就是拆解它的最好方式。

從“資源能力層”拆解目標

對于比較難以量化的目標,我們可以從“資源能力層”入手將一個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關鍵要掌握兩點:

小目標的達成有助于實現那個大目標,并且小目標之間要有先后順序,這是一個持續(xù)遞進的過程;

列出實現小目標所需要的資源和能力。

互聯網運營專家張亮曾舉過一個拆解目標的例子。

----如果你的長遠目標是在45歲之前做CEO,那么如果以3年或5年為單位的話,你就可以將它拆分成下面這些小目標:

第一階段,22歲入行,25歲做到項目經理。這需要你有很強的個人能力,你需要學習項目流程,能夠完整搞定項目的合作談判、落地執(zhí)行和交付結果。

第二階段,28歲進入大公司做小主管,或者在小公司做到經理。這需要你能夠調動和協調更多的資源,學習如何向上理解領導的需求,向下安排下屬的工作。

第三階段,35歲之前要在大公司成為部門經理或副總監(jiān),40歲要能夠成為大公司總監(jiān)級的員工,45歲自己開公司成為CEO。這些都需要你有很強的管理能力,能夠帶動團隊,培養(yǎng)新人。

明確了一個個小目標以及實現小目標所需要的資源和能力,我們就完成了對定位的另一個維度的定義——對當下狀況的審度。

就像我們用GPS定位一樣,想要到達目的地,就要先明確自己當前的位置,然后才能找到合適的到達路徑。

第三步:明確關鍵結果

確定了與愿景目標相切合的一個個小目標之后,我們就了解了自己的真正需求,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價值取舍標準,知道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需要學習什么知識、積累什么能力。

谷歌公司有一個目標管理工具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和衡量目標是否達成的關鍵結果。而要實現目標,我們就要去做那些對達成目標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從而獲得關鍵結果。根據“二八法則”,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20%,所以我們要把80%的精力放在這20%的重要事情上,從而獲得80%的關鍵結果。因此,為了達成目標,我們就要明確和目標相關的關鍵結果,也就是確定我們必須要做的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如何確定一個目標的關鍵結果呢?評估要做的事情,做戰(zhàn)略性取舍。

面對一個目標,我們總是可以羅列出很多要做的事情,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事情都必須做,因為不是每件事情都會得到關鍵結果。秉承“要事第一”的原則,我們就得問自己下面的問題:

如果不做這件事情,對目標會有什么影響?

如果沒有影響,我是否可以選擇不做這件事情?

這樣的提問,就是一個逆向思考的過程。你的目標不再是盡可能多地完成任務,而是找到最重要的事情,獲得性價比最高的關鍵結果。

比如,1979年底,英特爾公司陷入困境,它開發(fā)的微處理器8086正在被速度更快、更容易二次開發(fā)的摩托羅拉68000所取代。 面對這種狀況,英特爾公司根據自身優(yōu)勢設定了一個目標——使8086成為性能最好的16位微處理器系列。

英特爾使用OKR進行目標管理,按照“要事第一”的思路,列出了獲得關鍵結果的幾件重要事項:

開發(fā)并發(fā)布5個基準,顯示8086的強大性能

重新包裝整個8086系列產品

將8MHz部件投入生產

當我們明確了關鍵結果,就同時找到了達成目標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事情,這其實就是在做選擇、做取舍,讓我們找到生活的重心,從而集中精力,把重要的事情做到極致。

第四步:制訂任務計劃

當你確定了對獲得關鍵結果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那你就可以把一件事情拆解成一個任務列表,然后通過完成一個個任務來獲得關鍵結果。

比如,你在上海,要去北京旅游,北京就是你的目的地,你會怎么去呢?首先你得買一張高鐵票,然后從家里坐地鐵到達上海虹橋火車站,然后在火車站坐高鐵,到達北京。買火車票、坐地鐵、坐高鐵,這些就是你為了到達北京所要完成的一個個任務。

把一件事情分解成可執(zhí)行的多個任務,你可以使用以下兩種方法:

1.正向分解

就是考量事情的先后順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比如,你要臨摹一幅水彩畫,你的任務列表可能就是:

(1)找一幅喜歡的畫;

(2)準備紙、筆、水彩顏料;

(3)用鉛筆臨摹出線稿;

(4)給線稿上色。

正向分解的關鍵,在于你自己很清楚做一件事情的先后步驟,或者你能夠參考別人已有的方法和步驟來完成這件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直接把步驟變成你的待辦任務,然后一個一個去完成。

2.逆向倒推

如果面對一個目標,你無法通過時間先后順序正向分解,不知道從何開始,那就采用逆向倒推這個方法。所謂逆向倒推,就是從終點出發(fā),試著一步步往前倒推,看看要達成這個狀態(tài),前一步該怎么走。

我們可以先來做一道數學題:

一個小孩有一堆糖果,第一天他吃了1/4,第二天吃了剩下的1/3,第三天又吃了剩下的1/3,這時他還有4塊糖果,請問最開始他有多少塊糖果?

這個問題就可以用“倒推法”來解決,從他最后有4塊糖果可以推出第三天在吃糖果前他有6塊,然后可以推出第二天吃之前有9塊,所以,第一天他就應該有12塊。

對于關鍵結果也一樣,比如你有一件很重要的任務——銷售100份重疾險。應該怎么完成呢?每個月的計劃如何安排?明天要開始做些什么?你可能一時間很茫然,不知道該怎么辦。

這時候你就可以從結果出發(fā),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倒推出要銷售100份重疾險需要和多少人接觸、打多少個電話、拜訪多少個老客戶、找到多少個新客戶、要跟哪些重要的人合作,把這些關鍵點都考慮清楚了,你就知道每天具體的工作任務是什么了。當你拆解好任務之后,就要把任務安排進你的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中。

如果一件事情比較簡單,不需要拆分成更細的任務,你就可以直接把它安排進周計劃、日計劃中。

通過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對應關系,月計劃之后會有周計劃,周計劃之后會有日計劃,這就會形成有效的價值鏈。每一類計劃都會有自己的任務清單,而你以后要做的,就是某個任務完成了,就在對應的條目上打一個勾。

當你完成一件件任務,發(fā)現清單被打滿了勾時,你一定會有滿滿的成就感。計劃制訂好之后,我們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執(zhí)行”。

執(zhí) 行

在“執(zhí)行”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按照自己在“計劃”階段制訂的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來行動。

行動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安排好的固定時間專注地去做這件事情的相關任務,以達成關鍵結果。

而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入PDCA循環(huán),讓執(zhí)行階段能夠順利進行,并且在行動的過程中獲得反饋,不斷調整計劃,甚至修改目標。

PDCA非常簡單,只有4個步驟:

計劃(Plan)→ 執(zhí)行(Do) → 檢查(Check) → 調整(Act)

PDCA看起來是一個閉環(huán),但在實際的過程中,它的運用應該是永無止境的,每個計劃、每個任務都可以引入PDCA循環(huán),層層嵌套,形成“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結構。

讓我們來明確一下在PDCA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們都要做些什么。

“計劃”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在上一個階段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里不再贅述。在執(zhí)行階段,我們主要使用PDCA的后面三個環(huán)節(jié)來讓計劃能夠更好地進行下去。

一、執(zhí)行(Do)

我們要執(zhí)行的就是計劃清單里的任務列表,其中明確了“什么時候做什么”。但為了更清晰化我們的任務,我們可以采用6W2H的思維方式,讓任務更好地執(zhí)行。

What:工作的內容和達成的目標

Why:做這項任務的原因

Who:參加這項任務的具體人員,以及負責人

Whom:執(zhí)行的對象是什么

When:在什么時間、什么時間段執(zhí)行任務

Where:任務發(fā)生的地點 

How:用什么方法進行

How much:需要多少成本,完成到什么程度

明確這些問題之后,你就可以很快地開展任務了。

二、檢查(Check)

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地按照當下的想法去實施,往往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以我們要懂得在執(zhí)行過程中定期反復對它們進行驗證。

在檢查這個環(huán)節(jié),你要關注兩類問題:

1.關鍵結果的達成率

比如,這一周你要收集故事素材,那你收集的情況怎么樣?是否達到了原定的收集數量?

2.查明失敗的原因

如果沒有完成任務,那就需要查明失敗的原因,找到解決方案,讓計劃能夠繼續(xù)執(zhí)行下去。

執(zhí)行過程中的問題可能有下面這些原因:

未能采取具體的行動;

意外遇到了新的問題;

計劃好的任務與目標存在偏離。

三、調整(Act)

在檢查環(huán)節(jié)發(fā)現了問題,就需要我們在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上,調整行動、計劃,甚至是目標,從而為下一個PDCA循環(huán)做好準備。

在執(zhí)行階段,你還需要時常審視你的日計劃清單、周計劃清單和月計劃清單。因為當你看到這些任務安排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得到一些暗示,提醒你還有哪些事情沒有完成,給你施加一些緊迫感。

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我也將從“清單”和“執(zhí)行力”這兩個層面來進一步闡述“執(zhí)行”這個環(huán)節(jié),讓我們更自律地行動。

反 思

自我定位系統(tǒng)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反思。

其實,“反思”就是一個“調整—試驗—觀察—分析—總結—修正”的過程。

自我定位閉環(huán)系統(tǒng)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用到反思,比如反思我們的愿景是否合理、是否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反思我們的原則是否反映了客觀的真實世界,反思我們的計劃是否可執(zhí)行、是否可以得到關鍵結果,反思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PDCA循環(huán)中的檢查(Check)和調整(Act)其實就是在反思。

所以,在“繪制愿景”“確立原則”“制訂計劃”“執(zhí)行計劃”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好好利用反思這個工具,通過“反思”這個階段的思考,來發(fā)現愿景、原則、計劃、行動中的問題,然后針對問題來進行調整,從而不斷完善自我、重構認知,真正實現個人的成長,達成自己的愿景目標。

本書第二章第5節(jié)會詳細闡述如何反思,你也可以直接去閱讀反思這一節(jié)。

愿景—原則—計劃—執(zhí)行—反思,這五個環(huán)節(jié)構成了自我定位的閉環(huán)系統(tǒng)。

所謂閉環(huán),就是有始有終。它讓我們能夠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自我定位的閉環(huán)一直滾動下去,就可以在生活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這種心智模式,會讓你的能力價值不斷螺旋式上升。

自我定位的兩個維度

自我定位閉環(huán)系統(tǒng)兼具了兩個維度:

一個是對當下狀況的審時度勢,也就是計劃、執(zhí)行和反思;

另一個是對未來愿景的篤定堅持,也就是我們的愿景和原則。

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這本書中,有一個小故事非常有趣。

一個商人派他的兒子去向世上最有智慧的人討教幸福的秘密,而這位少年在沙漠里走了很久之后,來到了一座美麗的城堡,那里住著他要尋找的智者。城堡宏偉的大廳里人來人往,大家都在歡快地交談,喝酒,享用美食。智者正在接待那些前來拜訪的商人,因為人太多,少年也必須排隊等待。

終于輪到他了,但智者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幸福的秘密,而是讓他手里拿著一個滴了兩滴油的湯勺在宮殿里轉上一圈,之后再回來找他。同時,智者叮囑他,走路的時候要拿好湯勺,不要讓油灑出來。少年謹記智者的吩咐,眼睛始終盯著湯勺。待他轉了一圈回來,智者問他:“你看見我餐廳里的波斯地毯了嗎?你看到我墻上掛著的名畫了嗎?你注意到我圖書館里的那些羊皮卷了嗎?”

少年很羞愧,承認自己只顧著不讓油灑出來而什么都沒有看見。智者說:“你現在只好再回去轉一圈,好好看看我這個地方的奇珍異寶。”少年這次拿著湯勺重新回到宮殿,這次他仔細看了看金碧輝煌的大廳,也看到了墻壁上的各種藝術品,這些都讓他嘆為觀止。

看完回來,智者問他:“你湯勺里的兩滴油在哪里?”這個少年趕緊看了看湯勺,發(fā)現里面的油早就不知道什么時候灑光了。這時候,智者對他說:“這就是我要給你的忠告——幸福的秘密在于欣賞這個世界上的奇觀異景,同時,永遠不要忘記湯勺里的兩滴油。”

在這個智者看來,幸福的秘訣就是既要盯著眼前已有的東西,同時也要看著遠處的風景。

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要么只盯著遠方的海市蜃樓,成為胸懷大志卻最終一無所獲的幻想家,要么只盯著湯勺里的兩滴油,只關注目光所及之處,結果就是錯失機會甚至走錯方向。

而在進行定位的時候,我們既要考慮當下的能力和所處的環(huán)境,也要關注人生中更遠大的夢想和目標。自我定位不是一個瞬間的動作,它是一個逐步推進、逐漸明晰的過程。也許當下你并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對于未來也頗感迷茫和焦慮,但是,你現在唯一要做的依然是啟動有關自我定位的思考,拿起筆在白紙上畫出一些模糊的輪廓,給自己一個基本的定位意識。

隨著你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思考的方式越來越正確,價值觀體系越來越明確,你的自我定位也會越來越清晰。你先前畫好的模糊輪廓,隨著自我的不斷探索和成長,也會被不斷更新——添加一些新的顏色,抹去一些不和諧的線條,甚至是換一張白紙重新繪制,這些都可能發(fā)生。

但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亚市| 阿勒泰市| 张北县| 昌乐县| 宁河县| 拜泉县| 亳州市| 丹东市| 临武县| 德令哈市| 濮阳市| 祥云县| 甘孜| 砀山县| 康马县| 容城县| 乐亭县| 高雄县| 大化| 赤峰市| 肃北| 综艺| 晴隆县| 湘乡市| 金华市| 板桥市| 泊头市| 银川市| 全南县| 城市| 峡江县| 竹北市| 揭西县| 沈阳市| 绥阳县| 池州市| 八宿县| 河东区| 洪江市| 民丰县| 大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