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話中國文學(青春版)
- 魏雁 馬群濤
- 3876字
- 2021-12-31 14:00:09
第三節 你想不想像莊子一樣活成一棵樹?——莊子文中的哲學思辨
要理解莊子這個大家眼中的奇人,首先要了解莊子所處的那個時代。
莊子信仰中的老師老子比孔子早出生20年,老子因為看不慣熙熙攘攘的現實,騎青牛出關,再也未見蹤影;孔子一生奔波辛苦,對各種禮樂崩壞深感遺憾、老年懼而作《春秋》。——然而春秋時代還存有一點西周的余續,還沒有那么赤裸裸。
出生在200年后的莊子,恰逢各國戰斗值爆表,好一片打打殺殺、你爭我搶……被戰爭裹挾的大時代之中,莊子能做什么?
一、歡樂偶爾有,痛苦肯定是持續而濃烈的——這是莊子精神世界的第一個臺階
莊子有一位好友叫惠子,他的歡樂和痛苦很多都跟他有關。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多么愉快的畫面啊!文學藝術專業畢業的莊子和社會科學專業畢業的惠子手拉手走在那鄉間的小路上,開心的莊子覺得水里的魚兒也開心。可是惠子卻不解風情,懟莊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開心的?
莊子也來勁了,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
心靈至交惠子繼續較真,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感受;可是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的感受啊。
莊子循循善誘,你剛才說“你怎么知道魚很歡樂”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歡樂,所以才來問我啊。而且我現在告訴你,我是從橋上看到知道的。
一個是力辯一個是巧辯,一個在求真一個在尚美,一個是理科生一個是文科生……
可是不管怎么說,這種高智商的辯論真是有趣,這種級別的朋友真是難得啊!
這大概是莊子從滿是戰爭的現實生活中體會到的少有的歡樂吧。但更多的是痛苦。除了戰爭、白骨,還有……往下看: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本來呢,莊子的好友惠子做了國相,莊子也替他高興啊,就跑去找他愉快地玩耍。沒想到惠子聽了小人的話,以為莊子要來搶他的位子,就各種防范甚至在全城展開地毯式搜捕。
莊子覺得好好笑啊,就自己上門去跟惠子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南方有一種鳳凰。這種鳥從南海出發,一路向北,乘風扶搖,累了只在梧桐樹上休息;餓了只吃干凈的食物;渴了呢,只飲用甜美的山泉。路途中有只貓頭鷹抓了一只腐爛的死老鼠,正停在樹杈上準備大吃一頓,看見鳳凰飛過就很擔心人家來搶啊,于是拼命喊叫拉響警笛。
總結一句:所以惠子好哥們,你是怕我這只鳳凰來搶魏國國相這只死老鼠嗎?——莊子表面上是在諷刺好友,而且完勝。其實他的內心該有多凄涼啊?連唯一的好朋友以后也不能手拉手看夕陽、肩并肩數魚兒了!!
唉,一首《涼涼》拉給自己,另一首《涼涼》拉給惠子。
二、從外部世界的痛苦中抽身,退回到自己內心的城堡之中——這是莊子精神世界的第二個臺階
外面的世界太混亂、太不堪、太令人痛苦了,所以莊子的靈魂往前走了一步:在這個臺階上,莊子希望忘記肉身的快樂和痛苦,僅憑一顆心去遨游天際,感受萬物,了然宇宙。正如《逍遙游》中的那只大鵬一樣,“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人間天上四海八荒,頃刻即到,任意體會。——這不是逃避,是不肯與亂世和解的認真。
這樣活著是不是很完美?
完美是完美,但沒那么容易。因為肉身感受到的痛苦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他,這仍然是人世間,是戰國時代!
三、活成一棵樹,不求生不求死,一切順其自然——莊子精神世界的第三個臺階
心靈的感受很美很重要,但肉身總難忘記現實生活的痛苦(比如饑餓、病痛)。那么可以拋棄肉身嗎?
不行。
因為心靈傳回來的信息是要靠肉身來接收的,肉身就像基站,沒有基站,再好再美的信號誰來接收?誰來體會?更不要說精神遨游一圈,最終還是要回來的。
所以生命是很寶貴的。——如果沒有肉身而能感受到心靈傳遞的信號那就最完美了,可惜做不到。
那到底怎么辦呢?
那就連自我意識都徹底消解掉,將自己完全徹底地融于宇宙自然之中。好比活成一棵樹,不求福不避禍,不求生不避死,不思考不感受,一切只求順其自然。
據說孔子的弟子顏回也曾悟出“坐忘”的意境,老師問他何謂坐忘?他回答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這樣決絕的“坐忘”其實就是莊子《齊物論》中所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人與世界的對抗和解了,一切內在和外在的束縛瞬間解除了,逍遙游實現了!
——以上三個臺階是莊子追求自我解脫的辛苦旅程,也是《逍遙游》這篇文章的精神內核。
《逍遙游》(節選)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 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備注:莊子的精神脫離肉體,名為鵬,四海八荒自由遨游。)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 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備注:鵬鳥看到的,就是莊子的心看到的。當距離足夠遠,人看到的景色是完全不同的。)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 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備注:要想實現精神的絕對自由,就要飛得足夠高,精神脫離肉體足夠遠,因為足夠高的地方才有足夠的風力,任你御風而行。)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備注:站在50米高的人怎么能理解飛到九萬里層云之上的人的感受?他們本來沒見過,你說也沒用,自己開心體會就行啦。)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 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備注:長壽比短壽好,生命是可貴的,留下生命才能接受精神發回的自由信號。但無論長壽短壽,悲哀大可不必,物各有性,人各有命,不可更改。一切聽之任之為妙。)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備注:列子·湯問里面也曾說過鵬鳥南飛的故事。)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備注:灌木叢的小鳥以為這樣撲騰幾下就已經夠意思了,它們哪知道高處的美妙?)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備注:灌木林的那只雀使我聯想起社會上某些人:這些人,論到才智,他們可以辦好一件公務;論到聲譽,他們可以叫響一個地區;論到品德,他們可以侍候一位君主;論到手腕,他們可以受聘于一個邦國。這些人確實有點小能耐,自我感覺也相當良好,算是活得夠意思的了。但是,宋國的榮先生仍然要笑他們的淺薄。榮先生是厲害人,為人處世全憑自己的意志見解,不受外界影響。哪怕全世界都來贊美他,他也不會倍感欣慰;哪怕全世界都指責他,他也不感到傷心。在他眼里,我是我,你是你;我心是我心,外物是外物,內外有別,界限分明。然而榮先生也還是有缺點,比如他為啥要笑那些人呢?其實說到底,每一個人都只是過著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生活而已啊,人各有性,人各有命,如此而已。)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備注:列子能夠做到乘風而行,動不動就駕著風兒外出玩耍個十來天。夠爽吧!可是他仍然要等待風。所以怎么樣才能完全不用依賴外力就實現徹底的精神自由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備注:若有人能洞察宇宙萬物的本質,摸清了大自然的規律,掌握了天地間的陰氣、陽氣、風氣、雨氣、晦氣、明氣這六氣的變化,并利用六氣獲得無窮的生命力,那么他還需要等待什么呢?這樣的人,就本體而言,他就已經是至人,是遺忘了自身肉體的至人。就功用而言,他就是神人,不需要功名的神人。就聲名而言,他是圣人,消亡了稱號的圣人。)
……
遺忘自己的肉體,遺忘當世功名,遺忘后世聲名,完全與自然合一,天人合一,不求福不避禍,不求生不懼死,把自己活成一棵樹。這可能就是莊子眼中的解脫之道。——其實,《逍遙游》就是莊子版的《離騷》,一樣的求索心靈皈依的旅程。
如果說孔子是研究人這一生的,老子是研究天地人之間關系的,那么莊子就是延續老子的思維體系,研究人如何與天地合二為一的。
莊子的文章寫得洋洋灑灑,有人總結為“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絕對的浪漫主義的鼻祖。把如此深奧的哲學和浪漫主義的文學結合得這么美妙,我們真誠地來給莊子他老人家點個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