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吾言甚易知 而天下莫能知——千古寂寞的老子和《道德經(jīng)》

如果畫一個軸心時代人物圖,老子最低調(diào)也應(yīng)該站C位!

說實話,軸心時代這個說法真的是有點神秘秘的。這些高智商人物為啥突然一群一群出現(xiàn),并且似乎提前還做好了分工?

有人理性地認(rèn)為,人類整體的發(fā)展史與人類個體的發(fā)育一樣,其成長過程是具有某種相似性的——比如說人小的時候剛開始接觸教育啟蒙,就會有一小部分人,他們的智慧之光便噌噌噌往外直躥(比如初唐就有四位這樣的神童)。以此類比,說白了,軸心時代的偉人其實就是人類啟蒙期的神童。

站C位的老子表示無所謂!你想怎么理解都成。

老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老子是個圣人,其實也是個千古寂寞的老人。

因為人人都敬慕他,卻很少有人懂他。他知道這個。所以他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說這句話的時候,老子的心該是多么的寂寞啊——唉,我寂寞寂寞就好,這時候誰都別來安慰擁抱。

奇怪的是,懂老子的人這么少,為什么《道德經(jīng)》的銷量卻如此之大?這可能因為他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試圖把內(nèi)含天地人的宇宙講清楚的人(孔子可能是第一個試圖把人這一輩子講清楚的人)。盡管對許多人而言,仍然不清不楚。——就像中國歷史上始皇帝能深刻地被人記住一樣,第一總是最耀眼的。

擔(dān)著“第一”這個名頭,老子到底說清了什么呢?

老子說的內(nèi)容其實完全是屬于哲學(xué)范疇的,但怎么說的卻是屬于文學(xué)范疇的。所以,我們還是通過列舉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一二段話,先搞清楚他說了什么,然后再思考他是怎么說的,繼而分析他這樣說的藝術(shù)性在哪里?

感覺要進(jìn)入一個神奇的世界!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老子·第四十章)

這句話直白解釋就是:天下的道理基本一樣,多數(shù)事物的內(nèi)部都有正反兩面,而事物總是向相反方向運動變化,這正是受道的規(guī)律的驅(qū)使。所以,老子說:“反者,道之動。”

同時,世上大多事物內(nèi)部,也并存著強硬與柔弱的兩面。然而,唯有柔弱能得持久,更符合道的品性,所以,老子又說“弱者,道之用”!

世上所有存在的獨立事物,都有其出處或來源。所以,老子總結(jié)說“天下萬物生于有”。

但是,這些“有”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其實,我們所說的“有”,只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覺到的存在,而人的感覺能力是有限的。凡感覺閾值之外的一切,我們都感覺不到。通常,我們把這些定義為“無”—— 而正是這些所謂的無,才是天下萬有的源頭。所以,老子最后判斷說“有生于無”!

然而,理解至此,便是讀懂了老子這一章的內(nèi)容了嗎?

非也。我們只理解了一半。

老子說的反者道之動是指物極必反是道運動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萬事萬物,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必然在正反兩極中的某點行趨。

小孩一天天長大,天真的成分越來越少,成熟的成分越來越多;人慢慢地衰老,距離生的起點越來越遠(yuǎn),距離死亡終點越來越近。但人的一生,都必然是在生與死連線上的某個點。

而“弱者,道之用”,其深意可能在于“用弱”——所謂用弱,可能是指順勢而為,是因地制宜,是因時制宜。用弱與用強相對應(yīng),用強是逆勢而為,是沒有看明白情勢在趨勢圖中的位置和走向,一意孤行。

再進(jìn)一步說,用弱可能還有“惜用”的意思,說白了就是省著點用——省著點用,必能用得更久。說到一國之政,如果國君處處考慮民意,愛惜體恤百姓,不隨便驅(qū)使,這個國家必能安穩(wěn)持久。

何謂“弱者,道之用”?或許,這就是!

接下來要深挖的是“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萬物生成的方式,其實有兩種:一是衍生;二是創(chuàng)造。所謂衍生,就是生于有,比如說爸爸和媽媽生了可愛的寶寶;小樹上開出了漂亮的花。這是我們常常經(jīng)歷、肉眼感知的。而創(chuàng)造的方式,正是“有生于無”的一種活動。——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無中生有。

創(chuàng)造,也就是“有生于無”這件事,往往是一種無先例可鑒的復(fù)雜活動。譬如,天地創(chuàng)造了萬物,形川谷以盈木獸,匯溪河以容蝦蟹,成海天以得鯨鵬。可是誰創(chuàng)造了天地?天地是本來就有的嗎?不,一定還有創(chuàng)造天地之物,那是什么呢?老子認(rèn)為,那可能是無極。

所以,或者可以這樣說:道于無極處,生了無極;無極又于無極處,生了眾無;眾無有后,名叫大無;大無又生了數(shù)不清的無,其中之一生了天地;天地又生了萬物,萬物便構(gòu)成了人所感覺到的有。

所以,“有生于無”。

……

好吧,一個例子講完了——有沒有感覺天生的智商值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還要不要再舉例?還敢不敢再挑戰(zhàn)?

好吧,雖然老子最偉大的貢獻(xiàn)在于哲學(xué),但是畢竟我們現(xiàn)在的主題是文學(xué),所以我們還是來認(rèn)認(rèn)真真梳理一下《道德經(jīng)》的藝術(shù)魅力。

其一,不走尋常路之混搭風(fēng)。

從上一段文字我們就可以看出,《道德經(jīng)》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上走的是將哲學(xué)與文學(xué)、詩歌與散文熔為一爐的混搭路線。解釋一下就是,老子是通過哲理化的意境、韻散化的句式,將玄之又玄的宇宙哲理用極度凝練的文學(xué)語言講出來。意思極深,文辭忒簡,所以真是難懂。——然而真的難懂嗎?老子不這么認(rèn)為,他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實老子的意思是,天下人思考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像他一樣,放下所有的名利、私利,將自身融于大天地之中,也就是說,進(jìn)入和老子同樣的思維通道,那么老子說的話就很容易懂了。可是放下名利欲望,天下有幾人能做到?所以老子才說:“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懂我的人太少了,以我的話為行為準(zhǔn)則的人,就更稀有啊!

其二,找尋尋常物中的意象美。

《道德經(jīng)》很多處提到“水”,在老子眼中,水是無為、柔弱、處下、不爭的天地間圣物,如“上善若水”“柔之勝剛”“靜之徐清”“善下之”等說法,他覺得水的品性同完美的人性是和諧統(tǒng)一的。老子筆下的“水”,不僅是人格化的水,而且是內(nèi)質(zhì)、外質(zhì)統(tǒng)一的完美形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看似柔弱卻一路流過包容萬物,看似無為卻能過山過林綿延萬里。——從尋常身邊物中尋找意象美,或許正是應(yīng)了莊子那句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知道,所以老子為之言。

其三,層層遞進(jìn)邏輯清楚,對偶工整氣勢不凡。

《道德經(jīng)》善用排比,用看似相同的句式一層層遞進(jìn)下去,一步步逼近真相。“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就是一個典型。再比如第十章,老子連用了六個設(shè)問句,前三個是以比、興作鋪墊,“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而最終落腳點是為點明后面的三個設(shè)問——“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dá),能無知乎?”

又比如:“……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能將思想性、哲學(xué)性、文學(xué)性和藝術(shù)性“四性”自然和諧、完美統(tǒng)一的,《道德經(jīng)》是榜樣、是標(biāo)桿!

唉,老子生前最是厭名惡利,沒想到,身后兩千多年,自己不僅成了中國的名古人,而且還活成了世界級的名古人。

這是好還是不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娄底市| 寻乌县| 衡水市| 铁岭市| 阜新| 泌阳县| 临江市| 元朗区| 凉城县| 永嘉县| 衢州市| 青川县| 闽侯县| 平利县| 方城县| 天峨县| 青冈县| 平舆县| 普兰店市| 安吉县| 洛川县| 定南县| 文山县| 高平市| 得荣县| 西吉县| 都昌县| 百色市| 汶川县| 渝北区| 南阳市| 通河县| 台东市| 永顺县| 车险| 万州区| 青田县| 周至县| 沁阳市| 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