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
- 愛到極致是放手(全新修訂版)
- 張德芬
- 2123字
- 2021-04-08 15:04:25
《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要改版全新上市了。出版商決定改用臺灣地區使用的書名《愛到極致是放手》,也好。畢竟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這個觀念,對大部分的讀者來說,是相當新奇的。其實,這個觀念后面真正想要表達的,是舍得讓自己受苦。對于所愛之人的不舍,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舍。自己內在那一塊柔軟的傷處,總是會被我們愛的人牽扯到。
如果舍不得讓自己受苦,最明顯的結果就是,我們的心智永遠無法成熟長大,永遠努力在消弭外境所帶來的痛苦煩惱,為的就是不想承受任何痛苦。這樣一來,我們生命中的麻煩反而是層出不窮,也因此,我們無法活出真實的自己和喜悅的人生。對于痛苦的承受能力太差,是會造成日后無窮的麻煩和痛苦的。
這次換書名,其實也符合我人生的遭遇:我真的是愛到極致放手了——和相戀六年多的靈魂伴侶分開,對我來說真是一大考驗,勝過以往任何的人生功課。現在回頭去看,我和他的關系走到了一個死胡同,在惡性循環里面越陷越深,無法抽離。我最擅長的就是一走了之、徹底切斷,但是我感覺自己就像活生生地被剝了一層皮似的,好長好長時間都無法振作。
在最痛苦的時候,有朋友介紹我看看自己的這本書(哈哈!),多多少少有點安慰作用,不過,也顯示了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常常會面臨“知道卻無法做到”的窘境。為什么會這樣呢?對我來說,親密關系一向是我刷存在感的地方,也是最大功課之所在。每個人其實都帶著一定的傷口和黑洞來到這個世界,而我們也都會尋找不同的方式來填補它們。當我的這個大黑洞因為愛人的離開而裸露出來的時候,我才驚覺,多年來我一直用親密關系來逃避面對它。即使知道了很多道理,我也一直把自己的這個傷口隱藏得非常深、非常好,不去碰它。但現在,在這個年紀,面臨空巢期(兩個孩子都去美國讀書了),老天強迫我一個人去看自己這個與生俱來的大黑洞,真是有點殘忍的考驗。
我不能說自己已經完全走出來了,至少我學會了和這個痛在一起,不再逃避(雖然我承認有時還是想逃)。而在遇到我的上師薩古魯之后,我對自己的問題有了更明確的知曉和理解。薩古魯的理論當然是和其他大師一樣深邃而具有累世的智慧,但是他最棒的就是他有實際的方法,用瑜伽、呼吸、靜坐等實操的技法,讓我們在身體、頭腦、能量上都能夠獲得轉化,并且和它們拉開距離,不再誤認為我的身體和頭腦就是我們自己。這是一個從“知道”到“做到”的重要的步驟和關鍵,所以我現在每天花一個多小時勤練他的功法,感覺身心更有力量了。
想要從“知道”到“做到”,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你必須承認自己哪里出了問題,哪里需要改進,并且帶著強烈的愿心去改變。我看過太多的修行人(當然包括我自己),修行成就和人格、行為是兩回事。當我們不覺得自己的人格或是行為有什么不對的時候,我們可能在靈性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獲得了很高的啟示,但是行為、言語可能還是不自覺地顯露出傲慢、自私、匱乏、恐懼、嫉妒等負面特質。直到你自己去看見、體會,知道這種狀態不是該有的,是需要我們去修、去對治的,否則我們也許可以打坐幾個小時不動,或是體悟到了萬物合一的境界,同時可以舌燦蓮花地說些大道理,但是在別人眼中,可能還是小我很大,對金錢恐懼,喜歡控制,夸張浮躁,吝于付出,自私自利,甚至不能算得上是一個“好人”。
所以,想要擁有一個美好的地球體驗,我們需要成長,而不是一再向外抓取。但是,成長不只是靈性的一個軌道,成長包括對自身各個層面的認識、承認、接納、修正、融合,尤其是和其他人交往、相處時,我們“給出去”的究竟是什么,對方收到的又是什么,你有覺察和知曉嗎?
舉例來說,我最近和兩個靈修圈的女性朋友分別見面吃飯。兩頓飯中,我開口的機會不到10%,這10%還是我努力去掙來的(趁她們喘氣或是好不容易出現個逗號時)。她們兩個人都是坐下來就說個不停,兀自描述自己最近的經歷、瑣事等,完全不在意和我有沒有關,或是我有沒有興趣聽。也完全沒有要我參與談話的意思,她們自己說得爽就好。像這樣的行為,如果沒有自省、自覺的能力,你修行再好,你自夸你現在覺知有多強,都只能讓我哈哈一笑。
修行、成長真的就是一條自我認識的道路。這個自我認識不是單行道,而是多面地、360度地認識自己。因此,這本《愛到極致是放手》,就可以讓你去映照一下自己和父母、子女、愛人,以及和自己的關系,自行對號入座,看到自己多個角度的不同層面,對其他人的感受能夠有個不同維度的體察和認識。除此之外,如果你這幾個層面(和各個重要關系戶)的關系出了問題,那么我很確信,你可以在這本書里面找到一個可以讓你映照反思自己行為或思考模式的地方。
三年多了,很多朋友寫信給我說,他們非常喜歡這本書,幫助了他們很多。如果《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啟蒙書的話,這本《愛到極致是放手》就是深化、務實、入世的實操手冊。最近一個在臺灣靈修圈挺有名的大姐拉著我的手說,她經歷情傷,這本書是陪伴她走過來的床頭伴侶。而很多成年的孩子們,還是糾葛在與父母的恩恩怨怨以及控制之中,我也建議他們看這本書。至于一直不肯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的父母,我也建議他們看這本書,誠實地去面對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把問題都放在孩子、父母和愛人的身上。
我承擔我生命中所有問題的責任。
我改變了,這些外境就會隨之改變。
這是我走過的路,我邀請你一起同行。
帶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