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愛的生命盒子:從討愛到情感治愈
- 趙梅如
- 2156字
- 2021-04-06 18:02:11
討愛的內在小孩
我們可能無法單憑記憶去找出自己兒時是如何探討愛的交流的。但是,我們卻可以回溯自身成長歷程,從生命的痕跡中重新發現它。那么,讓我們先從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內在小孩”開始,找出討愛的過往。“內在小孩”指涉個體的過往創傷、童年記憶、赤子之心或內在超越力量,這個概念可以幫助個人與其自我建立正向聯結。
一個人的人生里有很多關于“內在小孩”的故事,那是我們生命歷程里富含感情的故事。當我們回顧時,好像可以說那時的心情是落寞難過的,也可以說當時是歡喜安心的。那么,這樣不同的表述到底意味著什么?其實,哈洛實驗里發現的“愛的本質”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在人生歷程里,無非就是想知道自己的成長與努力有沒有得到父母溫暖的回應,在父母眼中我們是不是值得被愛的小孩。讓我們先通過一個故事,看看內在小孩對我們后來生活的影響。
腳踏車里的愛
我與父親,有一段關于腳踏車的共同回憶。在我即將讀初中時,因為學校在郊外,離家較遠,我需要一輛腳踏車代步。爸爸在我開學前一天才想起來這件事,由于來不及教我學騎車,他專程弄來了一輛有兩個輔助輪的矮腳踏車。那車子的椅墊、架構都是紅色,在一片深色腳踏車里很顯眼。因為途經的道路不寬,只夠一輛大車通過,我們上學的隊伍不得不一人接著一人通過這段路。因為并排和超車都很危險,所以每天都有訓育組長和幾位老師沿途巡視。我騎得慢,總是遠遠落后于隊伍,訓育組長就騎機車在一旁催我快些,我只好使勁地踩。這樣經過將近一個月的光景,我才終于騎著跟大家一樣的腳踏車上學。
我當時是埋怨爸爸的,覺得他怎能這么不上心,都到開學前一天了,才來處理我上學的交通工具,想來我在爸爸心中應該是不重要的,我沒那么值得被愛。尤其在眾人都看著的情況下被催促不要耽誤大家,我覺得很尷尬。
可是我也知道當時家里的狀況,心里也會有另一種想法:爸爸的確是忙,警察的工作有時不分晝夜;媽媽也忙,照顧家里,還要為人做衣裳——這些都是為了我們四個孩子!而且,爸爸一定很費神地跟腳踏車老板商量,這樣才能借一輛給我。雖然騎矮腳踏車讓我很難堪,還因此被訓育組長盯上,但是爸爸一定盡力了!這樣想之后,我就理解了爸爸。
于是在此后的人生路上,每當遇到挫折,我總是想起腳踏車里的愛。我后來說給我先生聽,也說給孩子聽。那裝有輔助輪、轉速太小的紅色腳踏車,使勁踩著踏板的瘦弱的我,以及引人側目被催促的狼狽光景——這些交織著理解、溫情、無奈與困窘的過去,都成為我長大后值得回味的人生風景和激勵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每每說起這個故事,我心中就升起滿滿的暖意,因為我知道在爸媽心中我是很棒的小孩。媽媽最近聽我說起這件事卻大笑起來,她知道是有過這臺腳踏車,卻不知道我有被追趕催促的事,她嗔怪我怎么沒有給她講,話語里滿是遲來的心疼??吹綃寢屝Φ瞄_懷,我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流,更加確定自己是一個被愛的孩子。想想媽媽會笑,或許是因為我將故事說得生動,并且已經能笑看人生了吧!
生命的奇妙在于,它似乎是神秘的,但也是很好懂的——我們總是想與人親密,期待得到溫暖的回應,找出生命里的愛,讓自己感覺內在的那個小孩是值得被愛的。那么,就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么是“內在小孩”。
單純有力也無助軟弱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大眾心理學或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榮格(Jung)提出的。他使用“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來形容每個人人格里某部分的自我,這一術語最先出現在1940年出版的《兒童原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一書中。而正式使用“內在小孩”(inner child)這個詞匯的則是米西迪(Missildine),該詞出現在他1963年出版的《探索你內心的往日幼童》(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中。后來,“內在小孩”得到了普遍的流傳和使用。
對于“內在小孩”到底具有怎樣的意涵,心理學家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是,如同“潛意識”一般,它是個中性詞,很容易被人們接受,因為小孩代表著天真、單純,但也含有無助、需要呵護的含義。所以,“內在小孩”講的不一定是每個人真實的童年,而是一個隱喻。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有符合社會要求、甚至被社會贊許的觀念與行為,這會讓我們順利、快樂地成長。然而,我們心里也有比較不被社會接受、不夠成熟的一面,如同躲在角落里難過的小孩。也就是說,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部分真實感受被埋藏了,這一部分和我們日常生活的表現不同,是我們對外界事物最直接的反應,通常指向在現實世界里受挫的感受。一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或被傷害的經驗,使人變得脆弱、易受傷、渴望被關心。
現在普遍提到的“內在小孩”,一般指“內在受傷的小孩”。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通常會很在意一些難過、低落的心情,而對于快樂、欣喜的心情,則不會太放在心里。
然而,心理學范疇的“內在小孩”有著多重含義。從榮格最初提出的“在里面的小孩”來看,每個人人格里的兒童原型,一方面在外在世界是非常無助的,一方面又擁有不受現實拘束的純潔力量。榮格甚至認為后者是治愈我們內在創傷的引領者,這種純潔力量一直都存在于我們內在的生命盒子里,只是都被我們忽略了。
所以,面對生命中的困頓時,如果我們愿意從內在的生命盒子里掏出故事,就像我講出關于腳踏車的回憶那樣,說著說著,我們或許就能將愛找出來。領略了溫暖的回應,了解了什么是愛的本質,重新發現值得被愛的力量,我們就有機會治愈那些過往現實里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