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愛的生命盒子:從討愛到情感治愈
- 趙梅如
- 3990字
- 2021-04-06 18:02:11
討愛的本質是溫暖回應
前面舉了意樂家的例子。她先生每天重復的行為,雖然讓家人難受,但也是一種討愛的表現。那么,討愛究竟是什么?
在中文里,“討”是個動詞,大致上有三個含義。一個是討伐,例如聲討、征討;一個是研究、推理,例如討論、商討、探討、研討;還有一個是索取、討要,例如討債、討好、乞討。這三個意思恰好反映了三種心理位置。第一個意思描述的心理位置是高高在上,第三種則是卑微低下,只有在第二個意思中,人的心理位置才體現為一種平等、尊重的關系。
我個人認為,第二個意思最接近真正的生命交流形式,因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探討”人與人交流所產生的最美好的愛。
我們初生時都是嬰兒,當我們漸漸有了一些能力,便開始慢慢探索;當我們需要愛的時候,就會發出很多信號,包括哭、笑、動手、依偎等。孩子會慢慢探討,歸納出最有用的討愛方式。他漸漸成熟了,透過探討與聯結,知道什么時候哭、什么時候笑、什么時候做什么動作最能得到回應。然后他會從父母親的回應里,為自己建構一種獲取父母的愛的方式,并逐漸形成他往后人生關于愛的交流與互動的基本樣式——這就是人類最初的生命溝通形式。
接下來,讓我們從一些相關的心理學實驗分析,以及生活里真實情感互動的案例,具體地了解討愛背后的原理與機制。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動物心理學教授哈洛(Harlow)曾經主導過一個有名的實驗。雖然他的這項研究實驗因為將恒河猴母子分離,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而為人詬病,但他的發現卻有著超越時代的深刻意義,喚醒我們重新檢視對于“愛”的認知與體悟。
人類已進入21世紀,科技帶來的方便非前人所能想象。然而,也有一些弊病因此生成。例如,人類最需要擔心的、名列首位的病癥竟然是跟自己攻擊自己有關的抑郁癥——這表示人類在“愛自己”這件事情上生病了。另外,世界各地也頻繁地發生恐怖攻擊、兇殺事件,這表示人類在“愛別人”這件事情上也生病了。由此可見,人內心的恐懼已經超越過往世紀里人類所能想象的程度。
這些心靈受傷的事件,將人類帶進了一個深度探索心靈的認知旅程,我們都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科技進步、物質富裕的時代人類的愛卻可能不安恐懼?我想試著把哈洛的研究發現與現實進行對照,探討人類在這個時代里,能安心自在地愛自己、愛家人和愛世人的方法。
我們的一生與一個稱之為家的地方有著不解之緣。家庭本應該提供溫飽與愛,從物種的本能而言,這是一個生命所必需的養分。但是人們真能事事如愿嗎?我們暫且將這兩種生存要件稱為“溫飽”與“溫暖”,那么到底哪一項比較重要呢?或許你想都不想就回答,溫飽絕對是生存的第一要件。我們也相信一句話,叫“有奶便是娘”。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人能得到溫飽,卻沒有溫暖的愛,可以生存下去嗎?很多心理學家都很想知道一個答案——到底什么是愛的本質呢?
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心理學界傾向于相信生理需求是人類行為的動機,并且所有的心理需求都建立在生理需求滿足的基礎之上。因此,當時學界普遍認為:嬰兒是因為饑餓、口渴等生理需求,才需要依賴母親。但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被卷入戰爭的國家產生了許多破碎的家庭和收容孤兒的機構,研究者們尤其是心理學家最想研究的就是,這些被社會剝奪了愛的權利的孩子,他們的生存現狀。
當時,許多國家社會正待重建,物質資源貧乏,因而那時候的機構大部分都很窮,往往是一個人照顧八至十二個孩子,照顧者跟孩子之間也無法有太多互動。一般來說,6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可以進行許多肢體活動,開始能與人交流;但這些孤兒院的棄嬰卻很少哭,很少發出喃喃的聲音,有人抱時,身體的姿勢僵硬,對周圍的人也沒有太大興趣。而且,在孤兒院住得越久的孩子,越容易有情感創傷和不安全的情感聯結,因為他們的討愛是備受挫折的,對此他們已經有了絕對的絕望心理。二戰后孤兒院中兒童的生存狀況,使心理學家深刻地意識到,互動與交流對生命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不可忽視的事情。
到了20世紀50年代,哈洛就小孩對母親的依戀問題提出假設,他認為一個孩子的生存,需要的不僅僅是母親的喂養。因此,在1957年到1963年間,哈洛承接40年代的思想,他以約 300只的恒河猴為實驗對象,做了一系列實驗。選擇恒河猴作為實驗對象,是因為恒河猴作為靈長類比老鼠或者鴿子與人類更接近。哈洛將恒河猴分成多組進行研究,試圖了解生物需求與生存原則的真實狀況。
哈洛“愛的本質”的實驗
溫暖的懷抱比吃飽更重要
在哈洛的許多實驗研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這一實驗:將一群剛出生一天的恒河猴從媽媽身邊帶走,此后的165天中放在有兩只人造母猴的空間里生活。他對這兩只人造母猴做了一些巧妙的安排,一只是用鐵絲網做的“媽媽”,胸部綁著奶瓶,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保證溫飽;另一只則是身上覆蓋絨布的“媽媽”,體內有一個電燈泡用來提供溫暖,但身上沒有奶瓶。
通過這個對比裝置,他想觀察小猴子和哪個媽媽接觸的時間更長。如果生理需求這一生存原則高過一切,那么小猴子應該會比較喜歡和“鐵絲網媽媽”在一起。
然而,實驗結果顯示,在一天24小時中有將近18小時,小恒河猴都在“絨布媽媽”懷里;只有其中3小時里,小恒河猴餓了才趴在提供奶水的鐵絲網媽媽懷里吸奶,其他時間則在兩邊跑來跑去。
這個結果讓哈洛很欣喜,因為這與他的假設是一致的:生命的生存,除了吃飽喝足的需求,溫暖與撫慰更重要。
即使面臨危險,溫暖的懷抱還是最重要
后來,哈洛想知道面臨生存危機時,生命會有不同的選擇嗎?于是他將小恒河猴再分出一組,讓它們只能在鐵絲網媽媽那個籠子里生活,并且故意制造危急情境,例如突然丟一些木制東西進籠里,或者放一個巨大的敲著鼓的玩具熊進去。
每當這些狀況發生時,只要有選擇機會,小恒河猴一定會緊緊趴在絨布媽媽身上,慢慢安靜下來,因為絨布媽媽能夠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而那些無法選擇絨布媽媽的小恒河猴,卻癱倒在地,不斷地大聲尖叫或撞擊自己。這讓哈洛更相信,小恒河猴會對母親依賴,并不僅僅因為能從母親那里得到食物,更重要的是母親的溫暖。
此前的實驗發現,面臨危機時,小猴子全都會奔向絨布媽媽。那如果這個危險來自絨布媽媽本身,小恒河猴會有什么反應呢?哈洛進一步在絨布媽媽身上安置機關,比如,“她”的身上會突然噴出強勁的氣流或射出冰冷的水柱,甚至會伸出鐵釘刺傷小恒河猴。然而,只要狀況停止,被嚇開的小恒河猴們依然會投入絨布媽媽的懷抱,因為它們一直都有關于絨布媽媽的溫暖記憶。
毫無疑問,這種對媽媽的愛的依戀,是生物生存的最重要需求。
回應交流比溫暖懷抱重要
165天過后,哈洛讓成長的恒河猴回到猴子群中。結果它們成長得極不順利,看起來很孤僻,不但不能正常融入猴群的生活,甚至無法正常交配,有些還伴有攻擊同伴或自殘的行為。當強制它們繁殖下一代時,大部分無法成為稱職的母親,有些對后代置之不理,嚴重的還會傷害幼猴。這使得哈洛更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讓這些小恒河猴這樣反常?所以他做了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他在絨布媽媽身上加裝了一個按鈕,當啟動按鈕時,絨布媽媽會有搖擺的動作,就像活物一樣對外界刺激有所反應。而且,他每天讓小猴跟真正的猴群玩耍半小時,然后再送它們返回籠子里。結果,這些猴子在長大以后,和真的媽媽帶大的小恒河猴沒有什么明顯的差別。
于是,哈洛得出結論:溫暖觸摸、搖動回應和互動玩耍這三種行為組成了愛的交流,可以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成長的全部需要。而這三種行為,都包含著一項特質,就是——當有一方討愛時,另一方能同步給出回應。
回應愛的需求最關鍵
實驗過程中,小恒河猴真正的媽媽在孤立的籠子里生活,但是每天有機會和其他成年猴以及小猴子進行互動,所以它們都是正常的。在正常成長的猴子里,會有一些特別積極,它們不斷去接觸那些孤獨絕望、有心理疾病的猴子,給予它們各種心理的支持和關懷。經過幾個月的不離不棄,那些病猴居然能夠慢慢地從創傷的陰影中走出來,恢復正常的社交。這樣的結果,再次證實了——回應交流才是生命對于愛最關鍵的需求。
哈洛的實驗成果給心理學界帶來很大的震撼,心理學家們沒想到愛的交流的力量如此強大,對生物的生存不可或缺。這樣的交流,這樣的討愛,似乎是從生命在胚胎時就啟動的,并將持續到生命終止的那一刻。
愛會一直重生
在以往的心理學理論(尤其是精神分析學派)中,學者們特別主張小時候的心理經歷是難以改變的。而在科學尚不發達、一些精細測量腦部活動的儀器還未出現之前,認知神經學家在超過一百年的時間里,也一直主張腦細胞是一出生就固定不變的。
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起,認知神經科學新的研究結果推翻了這種說法。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人類的腦細胞不停在代謝,甚至每天都有大約15%~20%的新細胞重新形成,尤其是跟同理心相關的杏仁核腦區還在不停生長。只要給予大腦足夠多的互動與交流的刺激,人類的同理心與愛的情感就能被激活,給生命帶來無限生機。只要我們能再次給生命以回應與愛的交流,生命就能重新擁有滿滿的討愛的力量。
然而,長久以來,我們總是誤把“討愛”理解成“索討“或者“乞討”,卻忘了其實討愛也可以是正向的情感交流。討愛里的“探索”,就跟我們常說的“情感需要‘經營’”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向嬰兒期的自己學習,經由探討,得出一個令自己“可愛”的情感交流方式。
討愛,無非想獲得一個愛的回應!然而,并不是每一次討愛都能那么順遂。在我們人生的歷程里,一定有些討愛得到了滿足,而有些卻沒有得到預期的回應。這些或甜蜜、滿足、歡欣,或挫折、難堪、憤恨的人生經驗都會被一一裝進我們內在的生命盒子里,跟隨我們一輩子。
而這些經驗是如何存在,又是如何發生作用的呢?在人生路上,我們可能會感覺到,很多事尤其是感情的事,總是在重復上演,好像一直循環而走不出來似的,很多人無奈地將之歸因于命運的操弄。即便如此,只要回看過去,明白自己討愛受挫的原因,并克服它,我們也一定可以找到一條走出來的路。
就讓討愛在一次次的回應中,激蕩起人生旅程里最美好的情愛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