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討愛的生命盒子

上個世紀末,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令人贊嘆,很多儀器的發明讓我們更能一窺生命的奧秘。例如,可以偵測腦部活動的核磁共振造影(MRI)技術的出現,使我們有機會探討大腦的奧秘,揭開認知思維的神秘面紗。我們將借由這些科學實驗,揭開生命關于討愛的奧秘。

兩種心態:“我值得被愛”和“我不值得被愛”

利伯曼(Lieberman)是一位社會神經科學家,他認為人類的群居與社交需求是天生的,是一種重要的生存機制。因為人一旦空閑下來,腦中思考社交的區域就會被激活得更頻繁,所以大部分時間里,人們不是在做與邏輯思維相關的任務,而是思考別人對“我”的看法,以及“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為此,他進行了一個一起玩“網絡球”的實驗。他設計了一個情境——看似有三個實驗參與者,實際上其中兩個是事先安排好的假參與者。起先,由他們三人互相傳球,后來故意安排兩個假參與者互相傳球,讓那位真正的實驗參與者明顯感覺到自己被排擠了。

此時利伯曼觀測到,這位真正的實驗參與者大腦的“背側前扣帶皮層”——讓人產生“痛苦感覺”的腦區域被激活。相對地,當我們接收到欣賞、認同、贊美時,即使來自陌生人,我們大腦中的“腹側紋狀體”——讓人產生“愉悅感覺”的腦區域也會被激活。他的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的進化機制很自然地讓我們害怕被排擠,不愿被討厭,喜歡與人親近,這樣才能確保在族群中受歡迎,從而增加自己生存與繁殖的幾率。

這個實驗說明了“討愛”對人類而言,是天生具備的生存能力。實驗所測得的大腦被激活的現象,也確實說明人在“討愛”中有著完全不同的反應:一個是因被排擠而產生痛苦的感覺,一個是被認同而產生愉悅的感覺。

因此,我們假想人的內在有著一個生命盒子,里面放著我們從小到大的各種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我們的“內在小孩”;盒子有各種夾層,區隔著不同的人生經歷。經過整理,我將這生命盒子依據心情分成兩大類:一個盒子裝著“我不值得被愛”的落寞難過的心情,一個裝著“我值得被愛”的歡喜安心的心情。

當我們回顧過去時,挫敗、倒霉、喪失價值感的經歷會被歸到前一個盒子;滿意的人情交流則被歸到后一個盒子。不論哪一個盒子,都可能在生命中不斷產生作用。而當我們往自己內在的生命盒子里掏出故事來時,那些溫暖和快樂的往日時光,幫助我們在勞累、受挫的時刻,喚起“我值得被愛”的記憶,從而有可能療愈我們“內在小孩”的心傷。

兩種結果:“討愛滿足”與“討愛凝滯”

只要我們存在,我們就會討愛。討愛的歷程中會發生怎樣的事,結果又會如何呢?我認為討愛的兩個生命盒子,即“我值得被愛”和“我不值得被愛”,會產生兩個狀況,就是滿足與凝滯。

反過來,這兩種狀況也說明生命盒子里的兩種心情在發生作用。這種關鍵作用深刻影響著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方式。有時候,明明相愛的雙方,例如夫妻、親子、姊妹,也會因為不同心情的影響弄到最后以不愛收場,甚至彼此怨恨。

我舉個很日常的例子來說明如何知道我們內在的生命盒子是滿足還是凝滯正在起作用。我相信相愛的兩個人,在進入真實的日常相處時,很容易遭遇彼此生命盒子里的不兼容。比如戀愛時,我先生喜歡聽我說話,因為我很擅長將一件平淡無奇的事說得精彩好笑,所以我一講,他就笑,他愛聽,我就說得更盡興。我真切感受到我在他心里是“很值得被愛的”,這時候我心中的內在小孩得到溫暖的愛的回應——我稱之為“討愛滿足”,于是我感到人生充滿活力。由于我們沉醉在愛里,剛結婚時彼此相處愉快,希望能一生一世相愛到白頭。

然而,這種狀況在婚后的日常里漸漸起了變化。婚后,因為居住的城市離老家較遠,我們買了一輛新車,方便回婆家或娘家。每一次出發不久,我還在跟先生說著話,他卻習慣性地要我先睡,說是要我多休息。這時我就會生悶氣,甚至變成發脾氣,因為我根本不想睡,也沒有在車上睡覺的習慣,我不明白他什么意思,是嫌棄我多話嗎?

心理學家說過,普通人的生活里,最少也會有2000至3000個大大小小不同的價值觀,例如我喜歡吃手打面,不喜歡電影里有打斗場面,看書時要絕對安靜。盡管只要有二三十個價值觀相同,人們就會覺得彼此契合,甚至互許終身,但相處后,那些不相同的價值觀會一一現形。所以如果發生了不愉快的相處,就要靜下心來想想,這些不相同的價值觀,到底是什么。

后來我慢慢了解到,我先生很謹慎,擔心開車分心,所以他想要專注,不想我在一旁一直說話。受家庭影響,他認為直接表達這種想法是一種不顧別人的表現,有可能得罪別人,讓人討厭,而這其實是他的生命盒子里“我不值得被愛”的觀念在作祟。他不敢直說,于是繞著彎要我睡覺休息,這樣看起來是為了我好。

而我也覺察到我會生氣,是因為我認為先生討厭聽我說話才叫我睡。我之所以會如此敏感,是由于我生命盒子里的“我不值得被愛”的想法也在作祟。我從小被媽媽教導“有耳無嘴”,常常被禁止講話或過問大人的談話。到了學校,我也看到上課說話的同學會被懲罰。于是,我從小就有一個“我不值得被愛”的內在生命盒子在發生作用——也就是,講話是不被允許的行為。我先生要我睡覺不要說話的行為,正好觸碰到我的“討愛凝滯點”,也就是刺激了我的生命盒子里“不值得被愛”的情緒記憶。

就這樣,明明兩個人在互相表達體貼與愛意,卻由于各自的“內在小孩”的成長經歷和不同的感情解讀方式,上演了一出“相愛容易相處難”的戲碼。

先生明明是表達體貼,我聽了卻生氣的現象——我稱之為“討愛凝滯點”,即個個都仿佛給自己貼上了“我不值得被愛”的標簽,雖然時間在繼續,但那份難堪的情緒卻好像凝結在某個沉重的時空中,停滯不前了。

“討愛滿足點”則表現為,得到關于愛的溫暖回應,感到滿足和愉快,覺得自己值得被愛。

對生命來說,我們不會只有一種討愛的方式,而是會有無數的討愛交流;也不只在兒時討愛,還會持續這種行為直到生命終止。討愛是人際關系里情感交流的方式。

探討愛的形式,就好比經營彼此的感情,如果我們能相知相惜,靜心體會彼此的內在小孩的感情,讓討愛滿足、不凝滯,我們就能在彼此的溫暖回應里相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屏县| 时尚| 新河县| 永济市| 佛教| 凌源市| 北流市| 贺兰县| 临安市| 安福县| 夏津县| 麻城市| 辽宁省| 伊春市| 利津县| 罗江县| 方正县| 栾城县| 顺昌县| 府谷县| 左权县| 黄浦区| 桑植县| 菏泽市| 云林县| 清原| 吉安市| 西和县| 广南县| 闵行区| 遵义市| 郑州市| 同心县| 武川县| 道孚县| 丰镇市| 政和县| 涟源市| 宁武县| 榕江县|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