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孕營養食譜(視頻版)
- 戴永梅主編
- 7061字
- 2021-03-12 21:19:04
孕期營養誤區19例
有些“過來人”會給孕媽媽大談特談她們以往的經驗,殊不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觀念已經改變,如果還按照那些過時的方法度過孕期,可能會給孕媽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以下的19個營養誤區,孕媽媽一定要注意避免。
誤區1 吃桂圓可以保胎
桂圓中含葡萄糖、維生素、蔗糖等物質,營養很豐富。中醫認為,桂圓有補心安神、養血益脾之功效,常有老人建議孕媽媽吃些桂圓,以達到保胎養胎的目的。但門診曾出現不少這樣的例子,有些孕媽媽為了保胎,每天吃不少桂圓干,反而出現流血、腹痛等先兆流產癥狀。這是因為在懷孕后,孕媽媽陰血偏虛、內熱較重,而桂圓性溫大熱,孕媽媽食用后,火上加火,不僅不能保胎,反而容易出現見紅、腹痛等先兆流產癥狀。所以,孕媽媽不宜吃桂圓保胎。
誤區2 比肚子大小
在產科門診,常看到孕媽媽互相比較肚子大小。肚子小的孕媽媽會問,怎么同樣的月份,我的肚子就比別人的小,是不是胎寶寶偏小?實際上,每個孕媽媽的身高體形都不一樣,一般子宮位于前端的肚子看起來較大,身材矮胖的肚子較明顯,而個子高挑的則不太明顯。所以,通過定期產檢,只要胎寶寶發育正常就不必擔心,更不必因為自己的肚子比別人的小而過分焦慮,比較腹部的大小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誤區3 水果吃越多越好
很多人認為,孕媽媽多吃水果可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可以使孩子出生后皮膚白嫩,而且水果熱量低,不會引起肥胖。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一天吃3~5個大蘋果、2~3千克葡萄的孕媽媽不在少數。那么,孕媽媽吃水果真的多多益善嗎?事實并非如此,水果中主要含水分,約占90%;其次含有大量的果糖、葡萄糖、蔗糖等,這些糖類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引起血糖升高,如果消耗不掉,極易轉化成脂肪,引起體重迅速增加。對于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媽媽來說,如果一次大量進食甜水果,還可能誘發妊娠期糖尿病。
TIPS
1個中等大小的蘋果能產生約500千焦的熱量,相當于小半碗米飯所產生的熱量,所以孕媽媽每天吃水果應適量,一天最好不要超過400克。
水果最好在兩頓飯之間吃,既補充營養,又不會影響食欲。
誤區4 過度進補燕窩
很多孕媽媽在懷孕后都有專人照料,每天高蛋白高營養食品輪番進補。曾有不少孕媽媽因進補不當而住院保胎。有的因貪吃桂圓等熱性水果而引起先兆流產癥狀,有的每天吃一碗人參雞湯最終被折騰進醫院。更有甚者,每月吃昂貴的燕窩進行滋補。其實孕媽媽在妊娠期適當食用燕窩,可能有一定的保養皮膚、滋陰潤肺的作用,但體質較寒的孕媽媽吃燕窩就不合適了。另外,大家不要過分倚重燕窩的功效,說到孕期補充營養,還是調節日常飲食更重要。人們能從燕窩中找到的任何營養成分,都可以通過其他普通食物獲得,根本不需要額外進行補充了。孕育一個新的生命,對于父母來說,無疑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要保持理性為胎寶寶的誕生做“真正有用”的事情。
誤區5 孕期不能吃螃蟹
秋高氣爽,正是吃螃蟹的好季節。可是每到這個時候,很多孕媽媽的家人要開始緊張了:“聽說懷孕不能吃螃蟹的,吃了容易導致流產,你可不能吃呀……”
其實這種說法并沒有科學依據,吃螃蟹并不會影響胎寶寶,也并沒有任何一個權威的產科指南給出意見提示孕期吃螃蟹對胎寶寶有不利影響。
有人說螃蟹性寒,吃多了傷脾胃,而且容易引起先兆流產。中醫里將食物分為寒、涼、溫、熱四種性質,如果寒涼和溫熱的食物都不能吃,那孕媽媽基本上什么食物都不能吃了。具有寒涼、溫熱偏性的食物,只要不大量吃,不會對孕媽媽造成傷害,比如每次只吃1只螃蟹。但對于本身體質就偏寒的孕媽媽來說,吃寒涼的食物一定要減量,以免加重體寒。網上流傳的孕媽媽吃了某種食物導致流產,可能與個人體質有關,比如對異種蛋白過敏,繼而引起全身過敏癥狀,如腹瀉,而腹瀉會使腸蠕動加快,甚至出現腸痙攣,進而刺激子宮收縮導致流產。因此,對身體健康的孕媽媽來說,正常飲食導致流產的概率是特別小的。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去咨詢醫生,弄清自己的體質后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
所以如果孕媽媽對螃蟹不過敏,只要保證螃蟹新鮮、熟透,同時又能控制每次進食的量,就沒有必要拒絕這樣的營養和美味。

誤區6 孕期濫用保健品
懷孕之后,“一人吃,兩人補”的想法多少會影響孕媽媽,尤其是孕期還堅持工作的孕媽媽,因為擔心每天飲食中的營養跟不上胎寶寶的發育,老琢磨著要不要吃點保健品。對此,孕媽媽有必要了解以下幾點。
了解孕媽媽的需要
該不該服用補充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保健品,要在做完營養素檢查后才能確定。一般在醫院營養門診,營養醫生會根據孕媽媽的飲食及運動水準,給出合理的指導。如果孕媽媽的膳食結構很好,生活規律,能夠堅持鍛煉身體,有良好的生活方式,營養素監測正常就不必刻意服用保健品。保健品應該在營養師或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服用,不可以當作普通食品。
如何選擇合適的保健品
看產品說明:購買時,要著重查看成分和含量。想側重補鈣,就應該查看鈣的含量是否足夠。要考慮到自己每天從飲食中攝入的相關營養素的含量,不要濫補也不可補充不足。
不要盲目消費:原裝進口的保健品和國內產品的價格相差巨大,但維生素類產品吸收利用率的差異卻不大。對于某些含藻油、卵磷脂和優質蛋白的保健品,則可以考慮購買正規品牌的進口產品。
并非多多益善:保健品主要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但營養素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協同、相互拮抗的作用。過多攝入鋅,會抑制鐵的吸收利用;而過多攝入鐵,反過來又影響鋅的吸收利用。
服用原則
如果營養不足,應采取“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盡量從食物中獲取所需要的營養。當食物的營養不能滿足身體需求時,在選擇和服用保健品前,必須充分了解保健品的適用范圍、不良反應、有效成分和劑量,避免誤服或過量服食。
一些孕媽媽在每天喝2杯牛奶的同時,還大量補充鈣劑,結果補鈣過多,引起胃腸道不適,還會對胎寶寶產生不利影響。鐵攝入過量,則會誘發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而碘的補充也要慎之又慎,碘攝入過量,可誘發孕婦甲狀腺功能異常,影響胎寶寶體格及智力發育。

誤區7 懷孕了不能吃火鍋
火鍋底料不衛生!容易感染寄生蟲!底料太過辛辣刺激!這些危害讓愛吃火鍋的孕媽媽望而卻步。那懷孕了到底能不能吃火鍋?
其實孕媽媽是可以吃火鍋的,但需注意幾點:首先要注意衛生,最好是涮個人小火鍋,把生食熟食分開放置,食材要新鮮衛生,掌握好火鍋的火候和食物的涮燙時間,不能吃涮燙時間過短和沒煮熟的食物,以免引起寄生蟲病感染、消化道疾病。其次注意吃火鍋的頻率,建議選擇清淡營養的清湯鍋底。因為火鍋底料中含有八角、茴香、花椒、桂皮等熱性香料,所以經常吃容易消耗腸道水分,引起上火,加重孕期便秘。最后注意食材的搭配,不要光涮肉,多吃蔬菜和菌菇類,既能解饞,又可補充維生素。
誤區8 喝骨頭湯補鈣
一提補鈣,不少孕媽媽及家人總認為喝骨頭湯最好,以往也有一種說法,叫“吃骨頭,補骨頭”。但經有關試驗證實,骨頭湯中含鈣量并不高,主要含膠質和脂肪。營養專家計算過,如果一個人一天需要1000毫克鈣,那么需要10千克骨頭熬制的湯才夠。在多年營養門診中,我們也發現,經常喝骨頭湯的孕媽媽體重增加往往過快,這與骨頭湯的高脂肪、高熱量關系密切。從營養角度講,補鈣應首選牛奶,100毫升牛奶中約有100毫克鈣,每天如能飲用500毫升牛奶,即可滿足孕媽媽每天所需鈣量的一半,還很容易吸收。含鈣較豐富的食物還有魚、蝦、蝦皮、黑芝麻、豆制品等。
誤區9 喝牛奶會“上火”
有不少人認為牛奶是“上火”之物,因此不敢多吃,還有些孕媽媽喜歡在牛奶中放入蜂蜜以達到去火的目的。其實,從中醫角度來講,牛奶并不是上火的物質,它味甘、性平,有益胃潤燥、滋養補虛的功效,還被中醫用于改善大便燥結、虛損疲弱等癥狀。至于有些孕媽媽在喝過牛奶后出現鼻出血、大便燥結的情況,是由于加熱牛奶的方式不對造成的。現在人們所喝的消毒牛奶在出廠前都是經過低溫巴氏消毒,只需在火上或微波爐中溫熱即可。燒開的牛奶不僅營養素損失不少,其性質也會發生變化,反而容易讓人出現“上火”癥狀。
TIPS
對于一些體重超重、肥胖以及高血脂的孕媽媽來說,補鈣不應首選骨頭湯,而應首選低脂牛奶。

誤區10 胎寶寶越大越好
以前常有這樣的說法,“孩子生出來大一點,將來好帶”,加上近年來生活水平提高,營養供應充分,巨大兒出生的比例越來越高。近年來巨大兒(即出生體重≥4千克)的出生率一直在8%左右,徘徊不下,與以往的錯誤觀念不無關系。
從醫學角度講,胎寶寶在2.5千克以上即為正常,一般在2.5~3.5千克較好。如果胎寶寶過大,首先會增加孕婦自身的負擔,易出現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等;其次,產婦在分娩時會陰產道可發生嚴重撕裂,嚴重時會發生子宮破裂;最后因分娩困難造成第二產程延長,可導致產婦產后大出血。對于胎寶寶來說,由于難產,可造成胎寶寶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巨大兒常需手術助產,而且生產巨大兒的女性及嬰兒均屬糖尿病高危人群,將來患糖尿病概率往往高于一般人群。此外,胎寶寶越重,其自身含有的脂肪越多,發展為成年肥胖的概率也越高。
誤區11 孕媽媽吃魚油,孩子就聰明
魚油中含有大量的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二十碳五烯酸(EPA),其中DHA是我們俗稱的“腦黃金”,對胎兒的腦發育有好處。因此,有些孕媽媽認為,孕期多吃些魚油,會使孩子變得更聰明。但是,經研究證實,魚油中有一種前列腺素樣的物質可能會誘發子宮收縮,引起早產。此外,魚油中的EPA成分有抑制血小板凝聚、促進血管擴張的作用,會造成產后出血量大,這對產婦分娩極為不利。所以,從安全角度講,孕媽媽不宜服用含EPA為主的魚油,特別要注意標簽,如EPA>50%就不宜吃。特別在孕晚期更不宜吃,以免發生危險。

TIPS
防止巨大兒出生的關鍵在于科學合理調整孕期飲食,做到營養均衡不過量,孕媽媽體重增長過快時(如孕晚期每周超過 500克),即應在營養醫生指導下,適當控制脂肪的攝入量,以防熱量過剩。
誤區12 孕媽媽增重越多,胎寶寶營養越好
孕媽媽體重增長超過合理范圍,說明攝入了超量的熱量,如過多的脂肪和糖分等,如果孕媽媽胎盤轉運體的功能較好,胎寶寶確實可得到更多的營養供應,但營養素供應越多并不代表胎寶寶營養越好。
從營養學角度講,如果胎寶寶得到的各種產熱營養素過多,如糖分、脂肪超量,會導致其體內脂肪細胞增多,大量脂肪堆積,出生體重達到或超過4千克,這類嬰兒被稱為巨大兒,屬于病理性體重,也是營養不良的表現之一。這類巨大兒出生后容易出現低血糖、低血鈣等多種并發癥,成年后繼發肥胖、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險性也會明顯增加。
還有一種情況,孕媽媽體重增長越多,其妊娠期并發癥發生率越高,如并發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妊娠期高脂血癥等。這些病癥發展到一定程度,都可能造成胎盤微小血管的病變,毛細血管收縮、痙攣,使孕媽媽胎盤對胎寶寶氧氣、養料的供應大幅度下降,胎寶寶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反而易出現胎寶寶宮內發育遲緩、早產、足月低體重兒(懷孕滿37周后出生體重<2.5千克)。所以,并不能說孕媽媽體重增長得越多,胎寶寶營養越好。
誤區13 孕期體重連續不增加,胎兒發育會遲緩
在孕中晚期,如果孕媽媽體重連續1~2周不增加,意味著胎寶寶有宮內發育遲緩的可能。一般認為,只要不是因為生病引起的體重不增加,胎寶寶仍可很好地發育。
研究證明,孕媽媽在營養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會通過調節營養在體內的分布,優先供給胎兒營養。同樣,胎兒在營養相對不足時,會通過調節體內血液分布,優先供應主要器官,如腦、腎等臟器。
另外,體重只是衡量胎兒營養的一個方面,通過定期的產前檢查,即可發現胎兒發育異常,如宮高、腹圍均在正常范圍,即使孕婦體重增長不多或短期不增長,胎寶寶仍然會發育很好,孕媽媽不必過于擔心。
TIPS
孕媽媽的體重不是判定胎寶寶發育情況的唯一標準,要定期進行產前檢查,以此監測胎寶寶發育情況。
誤區14 孕期只要吃好,不能多運動
多年來,“懷孕要補,孕媽媽要養”的觀念深入人心,老一輩父母對于孕媽媽告誡得最多的就是吃好、休息好、少動才能保胎養胎,這是不對的。
懷孕了需要適當運動
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對孕媽媽來說,她掌握著兩條生命,所以運動的意義便格外重要。醫學專家利用連續記錄運動中孕媽媽子宮收縮和胎寶寶心跳數據的裝置,發現孕媽媽在運動時心跳顯著加快,而胎寶寶的心率卻不上升,從而說明孕媽媽進行適當適量的運動對胎寶寶沒有不良影響。
研究者追蹤了52個懷孕時堅持運動的孕媽媽所生的孩子,發現他們在出生時的體重較輕,體脂的比例也較少,但在1歲后的發育及成長,都與正常孩子無異。另一項研究甚至顯示持續運動的孕媽媽,她們的孩子在5歲后的智力表現和手眼協調性都比較好。
至于早產的可能性則仍存在著許多爭議。運動會引起子宮收縮增加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醫學專家的研究卻顯示這對胎兒并沒有不良的影響,也不至于改變懷孕結果。這些研究告訴我們,一位健康的孕媽媽可以適當運動。
適當運動對媽媽寶寶都有利
懷孕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分娩對女性來說是獨特的、非常私人化的一種人生經歷。懷孕期間進行適當的、合理的運動能促進孕媽媽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給肚子里的胎寶寶提供充足的營養。
適當運動既可以促進孕媽媽血液循環,提高血液中氧的含量,消除身體的疲勞和不適,還能刺激胎寶寶大腦、感覺器官、平衡器官以及呼吸系統的發育。
所以,孕期進行適當的運動,不僅非常有助于胎寶寶生長發育,還可以讓孕媽媽有充足的體力順利分娩。再者,懷孕期間堅持適當運動還有利于產后體形恢復。

誤區15 在月子里吃得越多營養越好
營養是每個人都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吃得越多營養越好。醫學實踐證明,有些營養素攝入過多,超過身體的需要量,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蛋白質攝入過多:蛋白質尤其是動物蛋白攝入過多,可能會導致食欲不振,大便干燥。而且人體必須將過多的蛋白質進行脫氨分解,氨則由尿排出體外,這一過程需要大量水分,從而加重肝腎代謝負擔,嚴重者還會造成腎功能衰竭和尿毒癥的發生。
脂肪攝入過多:會造成消化不良、腹瀉、食欲不振、肥胖,甚至加重高脂血癥和動脈硬化的癥狀。
糖攝入過多:會使胰島素分泌過多,加重胰島的負擔;使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紊亂,引起人體內環境失調,進而增大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癥等多種慢性疾病發生的概率。過多的糖分還會使人體血液趨向酸性,導致人體酸性體質,并減弱免疫系統的防御功能。
維生素A攝入過多:易造成頭暈、頭痛、嘔吐、脫發。
鐵攝入過多:會造成嘔吐、腹瀉、大便異常、肝硬化、皮膚色素沉著等。
所以,吃得多并不代表營養攝入合理,更不能保證營養好,營養過剩反而過猶不及。

誤區16 坐月子一定要大補,才能恢復好
若在幾十年前,這種觀念可能是合理的,因為當時國家經濟狀況較差,食物也較為短缺,育齡女性沒有足夠的營養儲備,產后確實需要盡量多補充些營養。
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食物非常豐富。在孕期有些孕媽媽體重猛增,已經儲備了足夠的營養素,甚至蓄積了過多的脂肪。如果月子期間補得過多,不僅容易造成生育性肥胖,給產后體形恢復帶來困難,還容易引起機體代謝功能的紊亂,給將來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膽石癥等埋下病根。
因此,孕媽媽在產后月子期間也要合理搭配營養,注重平衡膳食,不宜大補。
誤區17 產后哺乳不利于保持體形
有些產婦害怕給孩子哺乳,認為哺乳不利于保持體形,因而放棄珍貴的母乳,選用替代品來喂養孩子。這樣的做法不僅不明智,而且得不償失。
孕婦在孕中晚期,體內要額外貯存大量的脂肪,為3~4千克,它們分布在腰腹部及大腿部,這些脂肪的蓄積,主要是為了產后哺乳而做準備的。腰腹部及腿部的脂肪不太容易消耗掉,而哺乳可能會動用它們,通過乳汁排出一些脂肪。
所以說,哺乳既能幫助消耗體內多余的脂肪,又使寶寶獲得充分的營養,還能預防乳腺癌、卵巢癌的發生,何樂而不為呢?

誤區18 坐月子不能吃蔬菜
蔬菜是人體每天必需的食物,但有很多人卻認為蔬菜生冷寒涼,產婦吃了對大人孩子都不好,還認為蔬菜沒什么營養,可吃可不吃。結果產婦在月子期間進食大量雞鴨魚肉等葷食,導致營養素攝入不均衡,引起營養缺乏病,如缺乏維生素C導致牙齦出血、口腔炎癥等。還會影響乳汁中的營養成分,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
分娩后,產婦腹部肌肉松弛,加上坐月子期間運動量減少,容易導致腸蠕動減慢,且產后代謝功能旺盛,每天分泌乳汁和大量產褥汗又會帶走機體水分,更容易出現腸燥便秘的現象。而蔬菜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可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能夠增進食欲、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便秘的情況。
誤區19 坐月子不能吃涼性食物
很多人認為青菜、海帶、黃瓜是寒涼食物,產婦不宜吃;而木瓜、生姜、桂圓是溫性食品,產婦應該多吃,這些說法并不完全正確。因為產婦身體素質差異很大,而且在食物的選擇上各有偏好,所以沒有必要千篇一律地要求產婦只吃溫熱食物,而拒絕寒涼食物。
中醫把食物分為寒、涼、溫、熱等屬性,現代營養學沒有這種寒熱的區分,而強調食物多樣化和相互搭配。不同種類的蔬果其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區別很大,比如深色蔬菜中含有更多的胡蘿卜素,酸性水果中含有更多的維生素C。
有些寒性蔬菜如蓮藕,含有大量淀粉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豐富,清淡爽口;海帶含鈣、鐵、碘較多,對產婦和寶寶都有益處。但如果有些蔬菜,產婦吃了感覺不舒服,可以減少食用,也可停用,更換為營養價值相近的蔬菜。
TIPS
坐月子期間也要注意均衡膳食,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幫助新媽媽盡快康復,還能給予寶寶充足的乳汁。

從準備懷孕這一刻起,了解不同時期需要補充的各種營養素,為胎寶寶也為自己建立起健康保護屏障。合理補充不過量,為胎寶寶的成長打下堅實基礎,也能有效控制體重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