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命子遷

司馬談

導讀

司馬談認為,自孔子死后,至今已經有近四百年,這期間“諸侯兼并,史記斷絕”。現如今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的事跡荒棄無人記載,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記述歷史的職責,內心十分惶懼不安,所以他熱切地希望兒子司馬遷能完成這項自己未竟的事業。元封元年(前110),司馬談在隨武帝封禪泰山途中染病,隨即病倒在洛陽,這時兒子司馬遷趕來探望,病榻之前,他囑托兒子,希望在他死后,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一部史書。“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他以為一個人事親、事君的最終目的在于揚名后世,以顯父母,這是最大的孝道。司馬遷不負父親之遺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而名垂青史。有人說,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讀過此文便知道一點不為過。

作者簡介

司馬談(約前165—前110),西漢的史學家、思想家。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著名史學家司馬遷之父。為漢初五大夫,曾擔任過太史令、太史公。司馬談博學多識,曾跟隨唐都學習過天文歷法知識,從楊何學習過《易經》,并對黃老之學進行過深入鉆研。司馬談早年在擔任太史令時,曾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文獻資料,所以曾立志撰寫一部通史。由于他臨終前的這種勉勵,司馬遷最終完成了《史記》的撰寫。

余先周室之太史[1]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2],典天官事[3]。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4],封泰山[5],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6]文武之德,宣周召[7]之風,達太王、王季[8]之思慮,爰及[9]公劉[10],以尊后稷[11]也。幽厲[12]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13]。自獲麟[14]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15]。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16]!

注釋

[1]太史:官名,西周、春秋時期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秦漢之后設太史令,職位較之前漸低。

[2]虞夏:虞舜時期和禹夏王朝。

[3]典天官事:主管天官的日常事務。天官,周代時以冢宰為天官,是百官之長。

[4]千歲之統:承繼千年的傳統。西周時成王曾封禪泰山,到漢武帝時,已歷九百多年。

[5]封泰山: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壇祭天,報天之功,稱為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開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為禪。

[6]論歌:論述歌頌。

[7]周召:周公和召公。成王時,周公與召公分陜而治。

[8]太王、王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武王時追尊為太王。王季,古公亶父末子季歷,武王時追尊為王季。

[9]爰及:至于。

[10]公劉:周王朝始祖后稷的曾孫。

[11]后稷:周王朝的始祖,名棄,為舜的農官,號后稷。

[12]幽厲:周幽王和周厲王。厲王因暴虐奢侈,被國人驅逐,死于彘(今山西霍邑);幽王是西周最后一個王,寵幸褒姒,任用佞臣,又以烽火戲諸侯,被申侯、犬戎聯合殺敗。

[13]則之:效法(它)。

[14]獲麟:魯哀公十四年(前481)春,哀公在西部大野打獵,叔孫氏的御者獲一怪獸,孔子看后說是麒麟。

[15]放絕:廢棄。

[16]汝其念哉:你要記著這件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谋县| 得荣县| 全南县| 巴马| 牙克石市| 博兴县| 隆德县| 永宁县| 济南市| 陵水| 宜城市| 冀州市| 八宿县| 涞源县| 定西市| 临洮县| 全南县| 澄城县| 胶南市| 施秉县| 航空| 通州市| 山东省| 天峨县| 临汾市| 罗定市| 台北县| 英吉沙县| 和硕县| 诸暨市| 依兰县| 和政县| 贡嘎县| 麻城市| 昌平区| 祁连县| 巴彦县| 贵州省| 丰原市| 响水县|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