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傳:一種現代情感的歷史
最新章節
- 第16章 注釋
- 第15章 延伸閱讀
- 第14章 結語 在新自由主義時代重構孤獨
- 第13章 孤獨的流云與空蕩蕩的容器:如果孤獨是件禮物
- 第12章 喂養饑餓:物質與我們孤獨的身體
- 第11章 無家可歸與漂泊無根:沒有一個能叫“家”的地方
第1章
這是一本非常及時的譯作。孤獨是當下青年人普遍的生存感覺,它迷漫于物質繁榮的表層之下,給人自由,又讓人焦慮。這本書像深海燈塔的一道強光,將宗教時代衰落以來的社會生活形態演變與個人生命歷程相互輝映,照射出當代“孤獨”錯綜復雜的成因。如今的中國正經歷著世界歷史上最壯觀的文明變遷,漂流在碎片化、數字化、匿名化大潮中的當代人,讀這本書如同進入古希臘阿波羅神殿,赫然看到那永恒的箴言:“認識你自己。”被思考的人生才值得一過,被理解的孤獨方能迸發出非凡的創造力。面對孤獨,讀一讀這本文辭暢美的譯作,也許你會釋然一笑,既珍惜孤獨的必然,又打破孤立的局限,讓生命更加獨立自由,以雨后初晴的心境,融入偉大時代推陳出新的價值變革中。
——梁永安(復旦大學人文學者,文學創作專業碩士生導師)
正如《孤獨傳》中所說,孤獨,沒有反義詞。如果有,那必定是人類最需要的東西。如果你一定要找到反義詞,那么在你勉強羅列的詞語中,你首先感受到的竟然還是狐獨。本書通過具體的事例,如此深入地討論了我們的共同處境。人類,不是百年孤獨,是千年孤獨。現代社會中,它確實又逐步加深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我們該怎么辦?
——李洱(作家)
我們如此熟悉“孤獨”一詞,但不知道它的生命這么短暫。直到19世紀初,人們才開始經常需要表達“因為沒有陪伴而心情低落”這個意思,在此之前,我們可能只在漂流孤島長久沒有人說話的魯濱遜這里才能看到類似的情感。也就是說,19世紀以來的現代人都如同生活在孤島上一般岌岌可危。這本著作始于這個領悟,始于對當代孤獨流行病的描摹,追溯現代早期崇尚獨處的傳統如何逐漸被孤獨感受所取代。我們了解的許多作家和名人都出現在這部孤獨傳記中,讓我們在嚴謹而平易的學術散文中與一眾孤獨的靈魂對話,培育起一些抵抗孤獨的力量。
——金雯(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文學教授)
讀罷此書,我們發現孤獨不光是真實的匱乏,更是由世俗婚戀觀、性別刻板印象、階級年齡差和社交媒體共同豢養的巨大矛盾體。本書通過諸多案例具體而微地刻畫出這樣一只怪物的面貌,再試圖馴服它并與之共處——事實上,每個人都曾感知過那咻咻靠近的鼻息。
——文珍(作家)
本書橫跨觀念史、社會學、文學等領域,深入考察了關于“孤獨”的話語自近代以來的形成和嬗變,反思孤獨與性別、種族、年齡、環境、政治、經濟的關系,是一部詳實、生動、有溫度的文化史佳作。
——包慧怡(作家,復旦大學英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