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羞恥感:培養心理彈性,重塑自信
- (美)約瑟夫·布爾戈
- 4404字
- 2021-02-22 15:44:20
第3章 愛的缺失與冷落
羞恥感是一個悖論。一方面,羞恥感會讓我們與他人失去聯結——例如,如果我們在公開場合名譽掃地,那么我們就會想要消失,或回避與他人的接觸。另一方面,羞恥感又是與人失去聯結、感到自己無關緊要或遭受冷落的后果。羞恥感會讓人產生想要消失的愿望,而一旦我們感到自己被忽視,或不重要,羞恥感就會在我們的內心生根發芽。
羞恥感的發展是為了減少反社會行為,并提高部落的生存概率。有損集體需求的行為會導致一種情緒后果,即有著羞恥意味的被排斥感。與之矛盾的是,與此同時,不論我們何時感到被排斥,我們都會有羞恥感,即使我們沒有違背任何準則或價值觀。心中的羞恥感與失去聯結的情緒互為因果。
此外,羞恥感還是一種失望的情緒。在第2章,我將自豪描述為“一種來自自身成就或目標實現的深層愉快感和滿足感”。羞恥感是自豪的反面,是一種因為我們未能滿足自己或其他重要之人對我們的期待而體驗到的痛苦。即便那些期待并不嚴苛,也不吹毛求疵,我們一旦因未能滿足期待而失望,就會不可避免地體驗到一定程度的羞恥感。
簡而言之,羞恥感是失望和失去聯結造成的情緒。
在本章和第4章,我會從4個不同的視角出發來探索羞恥感在我們心中呈現的多種形式,以此來討論有關羞恥感的問題。這些羞恥感范式說明,一些我們熟悉的情境會引起羞恥感家族中的一種或多種情緒——尷尬、恥辱、內疚,以及類似的情緒。每一種范式都以各自的方式表明,羞恥感是一種失望和失去聯結的體驗。
每一小節的結尾都會有一個我們通常稱呼這些情緒的詞匯表。在第1章描寫奧利維婭的一天時,我的目標是擴充讀者的“羞恥感詞匯”,向你們展示羞恥感家族中的情緒是如何在我們一天中發揮作用的,而且它們的作用遠比我們通常意識到的更大。
羞恥感范式1:無回應的愛
我們最早對聯結的需求來自我們與父母的關系。英國精神分析師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認為,嬰兒在出生的時候,有著“關于常態的藍圖”(blueprint for normality),即一種遺傳的、天生的期待:如果父母“足夠好”,那么他們會提供些什么,而自身的發展又會如何進行。如果孩子的真實體驗最終證實了他們自身先天對于慈愛、用心的父母的期待,那么孩子就會茁壯成長。
在《為女兒解毒》和《傷人的母親》(Mean Mothers)這兩本動人而令人痛苦的書中,佩格·斯特里普描述了一些母親因自戀或其他心理問題而無法愛自己的女兒,由此導致了一系列傷痛。在斯特里普的描述中,在女兒們的成長過程中,她們總是不斷地試圖努力贏得先天的期待中的愛,她們一直愛著自己的母親,為母親開脫,通常會為得不到愛的回應而責備自己。羞恥感為這些女性留下的后果會持續終生。
“無回應的愛”是最基本的、最痛苦的羞恥感范式,可能在生命的任何階段為我們造成痛苦。我最初在閱讀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的如下內容時領悟到這一真相。吉蒂和渥倫斯基在舞會上跳舞。吉蒂一直愛著渥倫斯基,而在此刻之前,她都一直相信渥倫斯基也愛著她:“他的臉貼得如此之近,吉蒂注視著他的臉,滿懷愛意,而他卻毫無回應。他的冷漠深深地刺傷了吉蒂的心,留下了痛苦而羞恥的傷口,而這傷口甚至在多年之后都遲遲無法愈合?!?/p>
我們都能理解吉蒂的經歷。你是否曾經迷戀過某人,而在后來得知對方對你并沒有興趣時感到丟臉?也許你曾體會過“某個你喜歡的人告訴你,他只想跟你做朋友”的痛苦?即使我們從客觀的角度相信這其中并沒有真正值得羞恥的事情,但“愛無回應”最終是一種羞恥的體驗?!爸辽僭谖覀兊奈幕校邜u感可能是一種對于無回報的、受挫的愛的一般反應。”海倫·劉易斯如是說。像吉蒂那樣深情地注視所愛之人的雙眼,卻得到了冷漠的回應,這正是羞恥體驗最純粹的本質,也是羞恥感范式中最易理解的一種。
每個去愛的人,都希望得到愛的回應。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對于所愛之人(尤其是戀人)來說,也是快樂的源泉。無數詩篇、歌曲、小說和影視劇都聚焦在尋找這種相互之愛的旅途上。當我們得到這種愛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全然的滿足,我們的自我感覺會很好。當我們失望的時候,這種感覺會擊垮我們。即使這種拒絕很和善、委婉,試圖減輕我們的痛苦,它依然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
有時,雖然我們想做某個人的好朋友,但對方并無此意——這也是一種“無回應的愛”。每當他人不回復我們的電話、短信或郵件時,每當朋友由于更重要的事情取消與我們的聚會,或者在最后關頭用蹩腳的借口說無法赴約時,每當某人拒絕我們的邀請,或我們總是發起社交邀請的一方時,我們都可能會體驗到羞恥感家族中的某種情緒。
婚外情通常會帶來羞恥、恥辱的感受,即便有時被背叛的一方很快會將這些感受轉變為憤怒。如果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十分叛逆,父母可能也會感到某種羞恥感,因為很明顯,孩子收回了原本對父母的愛,將其給予了同伴團體中的成員。如果孩子發現某個兄弟姐妹是自己敬愛的父親(或母親)最偏愛的孩子,他通常也會體驗到一種羞恥感。
無回應的感情或愛意總是會激起羞恥感家族中的情緒。我們想要與所愛之人產生聯結,并且他也能回應我們的愛,這是我們天生的渴望。一旦我們的渴望變成了失望,一旦我們沒能建立聯結,我們就會不可避免地感到羞恥,不論我們怎么稱呼那種感受。
羞恥感詞匯
盡管我稱“無回應的愛”帶來的體驗為羞恥感,但我們通常用其他方式稱呼它。這里有一些我們通常會用來向自己描述這種感受的詞匯。當我們產生羞恥感時,可能會對自己說,我感到:
·受傷、被拒絕、被藐視
·不討人喜歡,或不值得被愛
·丑陋(不夠光彩奪目,或不夠健美)
·缺乏男子漢氣概(缺乏女人味)
·丟臉
·多余(不受重視,或沒人關心)
·不被理睬,或被怠慢
·不重要、被忽視、被遺忘
這里的每一種描述都蘊含著對于自我的痛苦覺知,即我們未能從所愛的人那里得到感情,或者未能得到朋友的接納。當我們喜愛另一個人,因為他而感到快樂時,我們自然而然地希望那種感受是相互的;如果不是,我們就會產生羞恥感家族的某種情緒。
羞恥感范式2:排斥
在我們的演化歷史中,人類是以部落的形式生存下來的;鐫刻在我們基因中的最深層的需求之一,就是歸屬于某個比我們自身更重要的團體。心理學家有時將這種內驅力稱為“歸屬需要”。正如布琳·布朗等人所說,我們“天生渴望聯結”,即渴望與伴侶、朋友、親人、同事,乃至社群中的所有成員建立聯結。我們需要其他同胞的情感卷入,才能完整地認識自我。
內桑森說,羞恥感讓我們想要躲藏起來,讓我們“感到與世隔絕、無可救藥的孤獨,遠離群體”。矛盾的是,我們只要覺得自己被某個我們向往的團體所排斥,我們就會感到羞恥。在第1章,當奧利維婭的同事沒邀請她參加寶寶派對時,她感到有些受傷。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時不時地有這種感受,盡管你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產生了羞恥感家族中的情緒。就像奧利維婭一樣,你可能覺得這是一種被冷落的感受。在意志消沉的時候,你可能會想自己到底是哪兒有問題,或者為什么沒人喜歡你,你也可能會擔心自己是個失敗者。
近年來“錯失恐懼癥”(fear of missing out)成了一種互聯網文化現象,許多科學家對此產生了興趣,紛紛展開研究,想要發現它的根源。研究重點是社交媒體與不斷擴大的人脈網絡,它們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社交選擇,這些選擇之多讓我們應接不暇,以至于我們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再深究一些,我們會發現,顯然那些具有“錯失恐懼癥”的人害怕的是被朋友冷落或排斥?!板e失恐懼癥”更多的是與被接納的渴望有關,而非選擇過多造成的問題。
一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設計了一種測量“錯失恐懼癥”的自陳式問卷。研究者要求被試對10項陳述做出回答,使用5點量表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以下是問卷中的前5項陳述:
·我害怕其他人會有比我更棒的體驗。
·我害怕我的朋友會有比我更棒的體驗。
·當我發現朋友在沒有我的時候玩得很開心,我會很擔心。
·當我不知道朋友在干什么的時候,我會很焦慮。
·聽懂朋友的圈內笑話對我來說很重要。
這些陳述明顯是在描述對于被冷落的恐懼,對于變成局外人或圈外人的恐懼。社交媒體讓我們在表面上與更廣大的人際圈產生了聯系,但同時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有些朋友會在不邀請我們的時候聚會。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以及其他類似的社交媒體為我們呈現了這樣的窘境:我們更容易歸屬于群體,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更容易被群體所排斥。
如果你在小學時是最后一批被選入課外小組的孩子,或者如果你在高中時覺得自己不屬于某個受歡迎的團體,你就會理解遭受排斥的痛苦。初高中學生通常會因為“覺得自己不受歡迎、不夠酷,或者像個失敗者”而痛苦。意識到自己不屬于某個心儀的團體,總是會引起羞恥感家族中的某些情緒。
大學申請被拒會引發羞恥感,因為你被渴望加入的團體拒絕了。如果你一直渴望加入海軍陸戰隊,被軍隊判定為“不適于服役”同樣會導致羞恥感。在“宣誓入會周”遭到大學“兄弟會”或“姐妹會”的拒絕,被拒絕加入某個社交俱樂部,沒能保住自己在教堂唱詩班的位置或戲劇中的角色——這些只是因遭受排斥而引起羞恥感的少數幾個例子。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感到被冷落的機會簡直到處都是。朋友團體通常在鄰居間形成,就像高中的小團體一樣,受歡迎的夫妻/家庭會在一起張羅聚會,而排斥其他不受歡迎的人。如果父母經常參與孩子的體育活動,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有些受歡迎的媽媽都會讓其他媽媽覺得自己不夠好。社區中的一些男人會組成團體,或一同參加體育活動,而沒發覺他們熟識的其他男人感到自己被冷落了。
工作中的同事會經常聚在一起,排除其他人——吃午餐、娛樂、外出聚會。老板可能會偏愛公司里的某個小團體。任何涉及人際互動的活動都可能會使某個沒能參與的人感到被排斥,或者感到自己不如參加活動的人重要。
有的中年人會突然發現自己失去了存在感——在青春為王的男女關系方面,自己已經無人問津了。這些中年人通常會體驗到一種羞恥感,就好像他們不再如過去那般重要。對于獨居且不與社區其他人來往的老人,他們體驗到的羞恥感可能會對其精神和身體健康產生重大的影響。由于缺乏人際聯結,幾乎所有與世隔絕的人都會深陷羞恥感之中。
即使你沒有真的被人排斥,但遭受排斥的羞恥感也可能源于自身的心理因素。如果你感到自己與認識的人不一樣,或者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讓其他人很難理解你,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局外人。如果你認識的人和你沒有共同的興趣和熱情,你可能也會覺得自己是局外人。作為一個擁有獨特觀點和品位的個體,你可能會感到自豪,但如果因此讓你感到與他人失去聯結,那么獨特有時也會讓你感到孤獨。
由于我們天生渴望聯結,我們終生都對歸屬感有著很強的需求。如果這種需求未得到滿足,我們就會體驗到羞恥感家族中的某種情緒。
羞恥感詞匯
我感到自己:
·像個局外人
·很孤獨
·格格不入
·不受歡迎
·被冷落、被排斥
·很古怪、很怪異
·不夠好、不重要
·被回避
·被忽視、被遺忘
正如我們的愛得不到回應時一樣,我們被心儀的團體以任何理由排斥時,也會有羞恥感。我們可能擔心差勁的、有缺陷的自我正是我們遭受排斥的原因。
[1] Winnicott,“Basis for Self in Body.”
[2] H.Lewis,Shame and Guilt in Neurosis,16.
[3] See,for example,McClellan,Human Motivation.
[4] Nathanson,Shame and Pride,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