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我的內在無窮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課作者名: 張沛超本章字數: 2735字更新時間: 2021-01-29 10:25:12
序言 向內,遇見無窮大的你
“知己”是一個很美好的詞。
唐詩中有很多與知己有關詩句,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知己”傳達了一種細細品味起來很美好的感覺。
這些詩句里的“知己”,描述的是一種彼此懂得、心靈相通的朋友關系。擁有這樣的朋友當然是人生幸事,但想求得這樣的朋友其實很難。為什么呢?因為能不能成為知己是由兩個人共同決定的,一個人即使再努力也不能左右這件事。
“知己”還有一層意思是了解自己,也就是“知己知彼”“知人易,知己難”中的那個“知己”。本書探討的正是這個意義上的知己,它既包括看清自己的本心,也包括了解自己的精神需求。
如果說和自己心有靈犀、足以成為“知己”的朋友可遇不可求,那么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知己,理論上來說好像更簡單一些。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同時,關于“知己”還有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這句話被刻在希臘的德爾菲神廟里,因為在古希臘時代,認識自己是一種很崇高的美德;而我們的文化歷來也非常講求自省。因此,想習得其他美德或技能,最好都從了解自己開始。
一般來說,我們常常會忽視司空見慣的事物。比如,你的四肢都很健全,你可能就不會一直都注意到它們。但有些時候,比如你在地上蹲得久了,突然站起來時腿有點兒麻,你馬上就會強烈地感覺到“我有一條腿好難受”。所以,我們自己一般是在覺得哪里有點兒不舒服后,才能特別注意到這些部位的。
不僅僅對身體的認識是這樣,我們對自我其他方面的認識同樣如此。如果生活得非常順利,我們可能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內在,因為我們沒有必要耗神耗力地一直思考自己。
所以,如果你翻開了這本書,我想你可能在生活中,尤其在人際關系方面,遇到了一些麻煩。從內在的角度來說,人際關系是指人們在交往中,在心理上的直接關系和距離。我們似乎通常將人際關系理解為一個人在家庭活動之外和其他人構建關系。其實,人際關系也包含一個人在家庭中和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家庭中人際關系的情況常常會投射到家庭以外的人際關系中。
人際關系方面的麻煩往往會讓我們出現焦慮、抑郁、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當強烈的情緒出現時,我們內心其實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比如“這不是我”“天哪!快把它清除掉”“我不想再想這個”等。所以,當心里產生了強烈的情緒時,我們內心不僅不想成為它(情緒)的知己,反而恨不得它下一秒立即從我們的世界消失。但這樣一來,我們的內心就縮小了;而我們的內心開始容不下情緒時,也就開始容不下世界。
如果經常有一些人際關系、情緒方面的困擾,我們就要留意自己是否在處理人際關系以及調節自身的情緒方面有些不足。這些不足往往源于我們并沒有覺察到的某種想法,它們像我們大腦中的程序一樣,會發出特定的指令,讓我們一直以同樣的反應面對某種狀況,并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同樣的麻煩。
麻煩的壞處我就不加以分析了,畢竟當它展現壞的方面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擺脫它。那么從好的方面來看,它有什么積極意義呢?或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的一些麻煩,恰恰是逼迫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契機。
有一家雜志社的記者經常采訪我,他會讓我就一些大眾關心的問題提一些專家建議,久而久之,我形成了自己回答問題的方法。
比如,當他問如果一個人總是會出現某種行為——總是破壞親密關系、總是玩手機、總是對親近的人發火,或總是在家里囤很多東西時,我們該怎么辦?
面對這種問題,我首先會說,一個人總是重復地做什么,一定有他的道理,他重復做的這件事對他肯定是有好處的。要么這樣做的確幫助他逃離或躲開了一些外在的不利情境,要么這樣做幫助他逃離或躲開了一些內在的不利情境。
接著我會說,逃離不利情境其實就是某種獲益,所以如果一個人總是做什么,那么他在這件事中一定是有所收獲的,但這個收獲到底體現在哪里,或許他自己也不知道。也正因為他不知道,所以他就沒有辦法盤算自己的收獲是不是正向的。其實,當他想到要向外界咨詢或求助時,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他的收獲肯定不是正向的。他可能因為這種行為吃了虧、受了罪,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了,覺得自己難以承受這種辛苦,所以才會向外界求助。
最后,到了我提出建議的環節。我對這類問題的建議幾乎千篇一律——他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體系,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的體系,才會放下那些該放下的東西,才能做那些該做的事情。
我們要相信,人最深處的本質,其實是想成全自己。
但由于他不夠了解自己,所以他內在不同的部分總是在打架。這個“架”發生在暗處,雖然他自己也沒有發現,但其實這消耗了他非常多的能量。你想,如果你的生命能量都消耗在“內斗”上,那你能剩多少精力“開疆拓土”,讓自己擁有一個非常自由的、富有創造性的人生呢?
所以,在我看來,在了解自己方面的投資無論多少都不為過。
受職業影響,也為了更好地幫助別人,我需要深入地觀察人們,了解人們人性深處的東西。這種觀察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覺察自我的過程。
我在“向內走”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自我實在是太奇妙了,我們自身對“自我本質”實在是太陌生了,自我的范圍也實在是太大了。如果你不斷地覺察自我,你甚至會發現它是很神圣的。
有句話叫作莫往外求。言外之意就是我們需要向內求。求些什么?哲學家們會說,你要求得有關你自身的知識。有關自身的知識并不容易獲得,因為很多有關自身的知識都不夠真實,是別人的模板或有意展現給你的假象。
所以,想真正地觀察自我,一定要“正心誠意”——我不是要假裝做些什么給別人看,也不是要做什么作業,更不是要在朋友圈中打卡,而是真的想幫助自己,我真的想成為自己的知己,想與自己建立親密關系,想向內尋找一個能讓我獲得圓滿人生的答案,我真的想成全自己,想遇見無窮大的自己。
當我想成全別人時,我不是想通過犧牲自己成全別人,而是希望自己和別人就像兩朵花一樣,都能夠盛開。
我很喜歡“花”這個比喻,所以,本書通篇貫穿著有關花的比喻。有一個流傳度很高的說法是,我們的心像一顆洋蔥,剝到最后什么都沒有,而且你還流了很多淚,我不太喜歡這種說法。
我們的內心應該像花一樣,每一層都有它的結構,每一層都有它的顏色,每一層都有它的用途。而且花和洋蔥不一樣,花是有“心”的,這個“心”有特別大的用處——在秋天結出果實,不負盛開。
我希望我能為大家提供一本有料、有用、有趣、有型的書。有料,我會很用心地提供真實的內容;有用,這個仁者見仁,目前只是我的愿望,不過我認為這本書對讀者朋友來說,是有一些用處的;有趣,我希望它是讓人覺得有意思的;有型,我希望它是獨特的,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我們不需要和別人一樣。
這本書的內容沒有模仿任何現有的體系,我希望它能成為一個獨特的存在,也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本書找到獨特的自己,成就繁盛如花的人生。
張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