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重啟:大災變后如何快速再造人類文明(修訂版)
- (英)劉易斯·達特內爾
- 2147字
- 2021-01-29 11:31:54
世界終結的最佳方式
在探討“最佳”之前,咱們先來說一下最糟的情況。從重建文明的角度來說,全面的核戰爭將是最糟糕的末日事件。就算你沒有在目標城市里被汽化掉,構成現代世界的大部分材料也已經被毀掉了,灰塵遮蔽的天空和被放射塵污染的大地會阻礙農業的恢復。太陽的大規模日冕物質拋射也會同樣糟糕,盡管這種事件并不會直接造成傷亡。一次格外劇烈的太陽“飽嗝”會猛烈轟擊地球周圍的磁場,讓它如響鈴一般嗡鳴起來,還會在全世界的供電線路中產生巨大的電流,燒毀變壓器并擊垮電網。全球大停電會中斷水的泵送、天然氣的供應、燃油的精煉以及新變壓器的生產。一旦出現這種現代文明核心基礎設施遭到毀壞而沒有發生直接人員死亡的情況,社會秩序的崩潰將很快隨之上演,居無定所的人群會迅速地消耗剩余供給,繼而造成大規模人口下降。最終,幸存者還是會面對一個沒有人的世界,但是在這個世界里,能夠為他們提供復原所需寬限期的所有資源都已經被消耗干凈了。
很多后末日電影和小說喜歡表現的戲劇化場景或許是工業文明和社會秩序崩潰,幸存者被迫為了日益萎縮的資源展開越來越瘋狂的斗爭,然而我想要關注的場景恰恰與此相反:人口發生了突然而極端的下降,我們這個技術文明的物質基礎卻毫發無傷。大部分人類已經死去,然而所有的物資都還在。這一場景為如何從零開始加速文明重建的思維實驗設立了一個最有趣的出發點。它為幸存者們提供了一段寬限期,令他們在重新學習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所具備的全部基本功能之前能夠先站穩腳跟,防止退化的步伐走得太遠。
從這個意義來說,世界終結的最佳方式將是毀于快速傳播的流行病。完美的病毒風暴是劇烈的毒性、較長的潛伏期和接近100%致死率的結合。這樣的話,這種可怕的病毒在人與人之間有著極強的感染性,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發病(以便將遭到感染的后續宿主群體最大化),最后卻又必定造成死亡。我們已經變為一個真正的城市物種——自2008年以來,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非農村地區——這種狀況聚集了很高的人口密度,加上熱火朝天的洲際旅行,為傳染病的迅速傳播提供了絕佳條件。假如現在暴發一次有如在1346年抹掉1/3的歐洲人口(以及或許同樣比例的亞洲人口)的黑死病,我們這個技術文明的彈性將遠遠不及當年。(4)
那么,要想有足夠的不僅能恢復全世界人口,還能加速文明重建的機會,一次全球性災難的幸存者數量要達到多少才夠呢?換一種問法就是,快速重建所需的臨界人口規模是多大?
幸存人口范圍有兩個極端,我分別稱它們為《瘋狂的麥克斯》場景和《我是傳奇》(I Am Legend)場景。如果現代社會中維持生活所需的技術系統崩潰,但人口并沒有立即下降(比如日冕物質拋射所造成的狀況),大部分人口的生存將只是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迅速消耗任何殘存的資源。這會浪費掉寬限期,社會將迅速退化到《瘋狂的麥克斯》式的蠻荒狀態,而且隨后會出現人口銳減,短期內回彈的希望渺茫。而假如你是世界上唯一的幸存者,或者至少是因分布稀疏而相互之間沒有交集的少數幸存者之一,那么重建文明甚至恢復人口的想法都是天方夜譚。人類孤懸一線,而且終將在這最后一人辭世之際滅亡——這正是理查德·馬瑟森(Richard Matheson)的小說《我是傳奇》中描繪的情形。兩名幸存者——一男一女——從數學上講是物種延續所需的最低值,但是人口增長若是僅以兩人為起點,基因的多樣性和長遠生存能力都會受到嚴重的削弱。
那么恢復人口需要的理論最低人數是多少?對當今生活在新西蘭的毛利人線粒體DNA(脫氧核糖核酸)序列的分析,曾被用于估算當年從東波利尼西亞群島乘木筏落腳此地的先驅者數量。基因多樣性表明,這一先祖人群的有效規模不會多于大約70名育齡婦女,因此總人口大概是這個數字的2倍多一點。類似的基因分析也推斷出操印第安語的美洲土著最初的人口規模與此相仿。他們的祖先是在15000年前,趁海平面較低的時候從東亞經過白令路橋來到了美洲。因此,在災難之后,一個由居住在一處的幾百名男女組成的群體便應該能夠為恢復世界人口保障足夠的基因變異性。
問題在于,即便有著每年2%的增長率——這已經是在機械化農業和現代醫學保障下,世界人口增長率的最高紀錄——這一先祖人群也要花上8個世紀才能將人口恢復到工業革命時代的水平(我們在章節附注中探討了為什么先進的科技發展或許需要一定的人口規模和社會結構)。而這樣一個萎縮的初始人口大概遠不足以實質性保存可靠的耕作技術,更別提更加先進的生產方式了,因此幸存者群體會一直退化到獵人——采集者的生活方式,被生存的斗爭占據了心神。人類存在至今,99%的時間都是在這種生活方式中度過的。它無法支持密集的人口,使人類落入了一個很難通過進步再次逃脫的陷阱。你如何能夠避免退化到那種程度?
幸存的人口將需要足夠的勞力在田間勞作,以保證農業的產出,但是還要留下足夠的人手發展其他工藝并恢復技術。為了有一個盡可能高的復興起點,你還應該希望幸存者多到足以令大量的技能組合有人掌握、足夠的集體知識得到保存,以防止退步得太多。因此,任何單一地區內約一萬人的初始幸存者人口規模(對英國而言,這代表了僅僅0.016%的生還比例)將是這一思維實驗的理想出發點,這些人能夠會聚成一個新的社區,而且相安無事地協同工作。
現在,讓我們來關注一下幸存者們將發現自己身處的某種類型的世界,以及在重建的過程中,這個世界將在他們周圍發生怎樣的變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