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人與你剛建立關系時,會表現得超級熱情,超級能付出,或對你有超級好的評價。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最好有一點防備,因為他們很容易對你超級失望、有超級差評,乃至有超級恨意。
這種邏輯的深層含義是:我超級好,所以你不能拒絕我;你超級好,所以不能拒絕我。這是對被拒絕的恐懼。一旦關系中有拒絕性的信息,就有了“壞”出來,而“壞”,是必須被消滅的,因此衍生出了破壞性。
這時,你需要與他適當地拉開距離,讓他一開始就感受到距離的存在。否則,你如果迎合他,給他假象,讓他覺得你與他已經非常親近了,甚至如親人般,那你想拉開距離時,他就容易受傷,甚至暴怒。
瞎大方,也不會換來尊重。因為,這時你是在允許對方剝削你,而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容易讓剝削者感知為“我比你強”。例如,一位太渴望剝削別人的女士說:“誰對我好,我就會鄙視他?!焙髞硐胂?,她說得非常有道理,因為那些對她好的人,常常任由自己的邊界被入侵、尊嚴被侵犯。這樣的好,的確軟弱而沒有力量,會讓人看不起。所以,如果你以軟弱的好對別人,就別指望換得對方的愛與尊重。相反,你容易被蔑視和剝削。
太討好你的人,最后多是很難相處的。他們就像在放債,會想辦法討回,并且因為他們會放大自我的價值,有時還成了“放高利貸的”。
規則、邊界和約定很重要,活在邊界清晰的契約中,這種感覺比較清爽吧。相反,一切都借助道德的名義,那常常是為了剝削,而且黏稠、混亂。
輕易滿足別人要求的人,常常是不能提哪怕一點要求的人。在他們的內心有一個總被拒絕的內在小孩,這使得他們不敢提要求,因為被拒絕會引起強烈的羞恥感,甚至想死。無形中,他們也會將這個內在小孩投射到別人身上。所以,不能拒絕別人,一方面是可憐別人,另一方面則是覺得一旦拒絕對方,就會升起無邊的仇恨。
所以,事情總是配對出現的。一個總是扮圣人的人,會找一個總在提要求,而且很少感恩的人。如此一來,扮圣人的人內心的矛盾就變成了現實的矛盾。通過調整現實的矛盾,可以調整內心,雖然這不容易。
這種關系能夠維系,是因為他們除了相互粘連、相互折磨外,那個很容易提要求的人可以向外沖,向世界索要,以此打開他們的局面;那個扮圣人的人則可以比較好地收拾局面,成為他們世界里的穩定劑。
懂事,或許是很深的絕望,是孩子覺得父母(最初是媽媽或第一照顧者)無論如何都聽不到自己的聲音而產生的絕望,也或許是有很深的恐懼——父母所說的“別出事,別惹事,惹了我們擺不平”。
若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回家也同樣受挫,他就會覺得無處可去,會陷入絕望。在極少數情況下,絕望會讓他心如磐石。這份堅硬能讓他在社會上生存,但這對孩子來說是很深的傷害。
太容易道歉,太容易內疚,太容易說“對不起”,其功能是,避免被對方攻擊。但這也“封”了對方表達不滿的空間,而真實、飽滿的關系需要雙方堅持自己的立場,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溝通。所以,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你可以試試不急著道歉,讓關系變得更有張力,讓對方與你的不滿和敵意有空間流動。
超級好人最失敗的地方,是在伴侶關系上。好人藏著這樣的邏輯:我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愛我。這種對愛的渴求,自然會在伴侶關系中達到頂峰。可是,伴侶關系的根本邏輯是親密。親密,只能通過真實和敞開才能得到,付出卻沒有這個功效。并且,好人的好,其實還藏著根本性的防御:真實的我是“壞”的,是沒有人愛的;我若想得到愛,就必須摒棄真實的自己,而成為一個好人。但這個好人是虛假的。面對一個虛假的人,我們沒有辦法對他產生愛與親密。所以,好人越好,他們與伴侶的關系就越疏遠。我們必須牢記這一點:對別人好,可以贏得認可與尊重,但若想與人變得親密,只有一條路——真實和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