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jīng)典
- (日)平原卓
- 2419字
- 2021-01-26 17:48:25
《理想國》
The Republic
柏拉圖
(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關于正義本質(zhì)的對話

“‘善’的理念是最值得學習的事物。”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是哲學史上最早追問事物本質(zhì)的哲學家。智者與辯論家往往從事物造成的有利情況或不利情況等事物外延入手展開討論,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卻與之不同。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態(tài)度,將探明事物本質(zhì)首次作為一個主題確立下來,極大地促進了哲學的進步。
本章節(jié)中我們將一起閱讀的是柏拉圖代表作《理想國》。《理想國》是柏拉圖中期對話錄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對正義的探討。
如果有人問你正義是什么,你將怎么回答呢?少年也許會說正義是英雄或?qū)W校的老師;青年也許會說是警察或法官,或者法律即是正義。然而,成年以后,許多人都會覺得真正的正義并不存在,人無非是各自在利害關系下采取行動罷了。
其實以上也只是列舉了有關正義的具體事例。按哲學術語來講,這些都只是表象而已。它們并非對正義本身,即正義本質(zhì)的回答。
那么,正義究竟是什么呢?正義的依據(jù)何在?對我們的生活而言,正義又有怎樣的意義呢?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嘗試著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古各斯的戒指
正義的本質(zhì)是什么?柏拉圖提出的這個問題背后還有一個更加切實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恼x呢?
書中,一個叫格勞孔的人物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牧羊人古各斯放羊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洞穴,他在洞中發(fā)現(xiàn)了一枚黃金戒指。古各斯戴上戒指,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如果把戒指上的寶石轉(zhuǎn)向手心一側,自己就會隱形。之后,古各斯就利用戒指與王妃私通,謀殺國王并篡奪王權。
雖然這看上去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故事,但是實際上這則故事以象征的手法提出了有關正義的根本問題。
這則寓言不僅事關古各斯一人。古各斯不是為了行不正之事,刻意尋覓或?qū)iT鍛造出一枚神奇的戒指。古各斯只是偶然地發(fā)現(xiàn)了這枚戒指,又偶然地發(fā)現(xiàn)利用這枚戒指可以使人隱身。
在我們周遭,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想象一下,如果你偶然在教師辦公室的垃圾桶里發(fā)現(xiàn)下周小測的考卷,你能視若不見嗎?如果你能事先知道題目的話,你既能通過小測,也不會被懷疑作弊……
就像這樣,我們所有人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遭遇古各斯面臨的狀況。
“照此情況,在使我們放棄不義行為而選擇正義的依據(jù)中,還有哪個仍然有效?我們只要在欺人耳目的精巧偽善之下,就可大行各種不義之舉。這樣的話,我們無論在諸神之間或在人間,無論活著或死后,都能夠隨心所欲地生活。這不是普通人和權威的專家們都異口同聲保證的嗎?”
如果能夠避人耳目地行各種不義之舉,我們難道不會為了追求個人幸福而大肆行之嗎?我們之所以不做不正義的事,無非是受社會和群體約束而已。這種外部牽制一旦消解,正義不也就變成了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話題嗎?
雖然柏拉圖在書中沒有直接回答這些問題,但是這些確實是我們在思考正義的本質(zhì)時不能回避的根本問題。
“善”的理念是最高理念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柏拉圖是如何逐漸逼近正義本質(zhì)的吧。
柏拉圖認為,“善”的理念是正義的根據(jù)。“善”的理念就是使事物具有“善”屬性的本體。
此處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圖規(guī)定,“善”的理念是一切理念的根據(jù)。也就是說,“善”的理念是“理念中的理念”,即最高理念。“正義”或是“美”的理念是在“善”的理念的基礎上存在的。“善”的理念也是知識和真理的根據(jù)。因此,如果沒有“善”的理念,我們也無法充分了解正義與美等。
有趣之處在于,柏拉圖將正義的根據(jù)歸結為“善”的理念而非“真”的理念,“真”的理念也以“善”的理念為根據(jù)。
換句話說,真理是因“善”的理念而存在。在此觀點之下,柏拉圖繼續(xù)帶領我們探索如何才能認識“善”的理念。
洞穴比喻
“善”的理念是正義的根據(jù)。如果能夠認識“善”的理念,我們自然而然地也將知道何為正義。在《理想國》中,柏拉圖用著名的洞穴比喻探討了這個問題(如圖2所示)。

圖2 洞穴比喻
想象有一群人住在地下洞穴里。他們從孩提時代起就被縛住,動彈不得。他們的頭被固定向前,不能看到自己身后的景象。洞穴上方燃著火,火光從身后照亮他們。請再想象有一面墻橫亙在火與他們之間,有人不斷舉著人或動物的雕像路過這面墻,就好像傀儡戲演員不斷舉起傀儡木偶進行表演一樣。
總而言之,這群人生來就不知道火的存在,一直以來都看著投射到眼前洞壁的陰影。他們也自然而然地認為,眼前所見并非虛影,而是真相。他們無法回頭,所以也不能確認真相。
如果被綁住的這群人中,有一個人忽然被解除禁錮、被迫看向光源的話,會發(fā)生什么呢?就算我們告訴這個人,他目前為止所見的全是物品在火光映照下投射的陰影,他應該也不會相信,他堅信陰影才是真實的。
那么,如果把這個人帶出洞穴會怎樣呢?起初,他應該會覺得陽光太過刺眼,他甚至看不見周遭事物。為了使他看到外界的一切,我們需要給他習慣陽光的時間。一旦習慣了陽光之后,他應該不會再想回到洞穴了。
通過這個比喻,柏拉圖想說的是什么呢?
簡單地說,要想認識“善”的理念,我們必須使靈魂轉(zhuǎn)向“善”的理念。也就是洞穴比喻中所說的,比起陰影,我們應該看的是光及光照亮的“本體”。所有想要過上“好”的生活的人都必須使靈魂轉(zhuǎn)向觀照“善”的理念。只有被稱之為派代亞的教育能夠使靈魂轉(zhuǎn)向。
“善”的理念并非少數(shù)人通過覺悟及信仰等才能認識的事物。只要通過適當?shù)姆椒ㄟM行引導,任何人都能看到善的理念。這種確信支撐著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展開的通篇議論。
對“善”的理念的剖析
我們很難說,《理想國》中體現(xiàn)的世界觀是具備普遍性的。但是,比起援引現(xiàn)代科學批判古希臘時代的世界觀,我們更應該把握這種世界觀背后的深意。
蘇格拉底及柏拉圖之前的哲學家們借用物質(zhì)概念探索了世界本原問題。哲學之祖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泰勒斯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
認為,世界本原是無規(guī)定者(或說無限者);阿那克西曼德的弟子阿那克西米尼
則認為,世界本原是空氣。
泰勒斯等人從希臘神話轉(zhuǎn)向概念,試圖以概念解釋世界,功績斐然。后來者柏拉圖將世界的根據(jù)歸結為“善”這一價值理念的舉動,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哲學發(fā)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