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
- (日)平原卓
- 1982字
- 2021-01-26 17:48:26
《形而上學》
Metaphysics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通過概念說明世界的原理

“愛智慧的人的學問要從整體而非局部把握存在的事物?!?/p>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弟子。他曾在雅典開設呂克昂學園,在哲學、邏輯學、物理學
、政治學及藝術等諸多領域頗有建樹。亞里士多德著述等身,奠定了今日學科的根基。其中,《形而上學》是一本以探索上述領域,特別是以系統地探索自然世界的“物理學”為主題的著作。直到亞里士多德去世后,這些尚未發表的論文與手稿才經整理并問世。
“形而上學”一詞在哲學史上含義豐富。我們可以將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形而上學”理解為“有關概念的學問”。在本書中,亞里士多德在哲學史上首次綜合地論述了各種“形而上學”的概念。
雖然放到現代來看,亞里士多德討論的諸多概念也許不甚妥當,但是其中也有我們現在仍然使用的概念?,F在回頭再看,我們很難不為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擁有的廣闊視野感到驚訝。
對于諸多概念的解釋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亞里士多德討論的各種概念。
坦率地說,我們現在再來看亞里士多德討論的內容,難免感覺像在翻詞典一樣無聊。但是亞里士多德生活的時代,仍有許多難以理解的、不可思議的現象。如果我們能夠回想在當時古代人是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思考解開謎題,也許也夠興致勃勃地讀下去。
我們無法一一回顧亞里士多德討論的全部內容,只擷取其中重要內容如下:
◆本原(arkhe):事物自此而存在、生成或是被認識的出發點及原理。
◆ 因:原因、根據。原因有質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動力因四種,合稱“四因”。質料因是構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質,動力因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起始,目的因意味著事物的終點。亞里士多德認為目的也是事物存在的原因之一。
◆ 必然:必然條件。先有“必然”,才有“偶然”。有“偶然”必有“必然”。
◆ 一:一元論所說的“一”。與多元論的“多”相對。
◆ 性質:可以分為偶然附帶的與本身具備的兩種。
◆ 實體:事物的基體。例如,我們說“這是筆”中的“這”。
四因中的目的因也許有些難以理解。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事物都包含事先確定的、需要實現的目的。比如他在《物理學》中舉例說,如果一個人為了健康而散步,那么健康就是目的因;在《政治學》中,他提到最高善是城邦國家的目的因。
除了上述概念之外,亞里士多德還探討了同與異、先與后、質與量、完全與缺失、全體等概念。且不論他對這些概念的定義是否妥當,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準確地把握住了這些概念的核心。
神即不動的推動者
亞里士多德之師柏拉圖在理念說的基礎上,通過講故事的方法說明世界。
然而,亞里士多德沒有使用與柏拉圖同樣的方法。他通過原因與結果的推論來描繪世界圖景。
頗具學者氣質的亞里士多德無法接受像作家一樣的柏拉圖提出的理念說。在古希臘的哲學領域,徒弟如果認為師父的學說有誤,可以積極地對其進行修改。
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具有“原理”與“原因”,最終都會歸于寂滅。無論事物本身存在與否,作為事物原理的“運動”始終存在。亞里士多德的解釋也許會令你感到云山霧罩、似懂非懂,簡單概括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話,就是:
只要沒有什么事物實際產生運動,這個“運動”就無法存在。因為“運動”雖然是事物的原理,但是它并非事物本身。
因此,實際活動即為其本質的原理,沒有質量、具有永遠存在之實體的原理,也就是說第一原因必定存在。我稱之為“不動的推動者”。這就是努斯,即我們應該稱之為神的事物,也是“一”的宇宙做環形運動的根本原因。
所有事物要運動,就必須有動因。動因背后也必須有另一個動因。
如此,我們沿著原因和結果的鎖鏈步步回溯,最終會發現有一個自然不動卻支撐著在此因果鏈條上的所有事物的“不動的推動者”。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個第一原因就是世界的根本原因。
千年以后,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的代表人物阿奎那在其代表作《神學大全》中,將亞里士多德關于世界本原的理論與基督教哲學聯系起來,提出世界就是以創造主之神為根本原理的“存在的網絡”。
雖然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神”幾乎沒有宗教性格,但是,阿奎那確實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推論方法。亞里士多德與阿奎那都嘗試通過對因果的推論,尋求世界的第一原因或第一原理,并在此基礎上描繪出各自的世界觀。
亞里士多德的洞察力
老實說,在我第一次讀《形而上學》時,我真的覺得“這也太無聊了吧”。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和《會飲篇》等對話錄具有一種能夠大大改變我們世界觀的力量。相形之下,《形而上學》似乎只是沒完沒了地論述常識而已。
但是再仔細想想,成書于古希臘的《形而上學》中包括許多對現在的我們來說變成了常識的內容,這件事本身不就很令人震驚嗎?
按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觀點來看,“不動的推動者”這一推論也許確實不夠妥當。但是,本書中反映出的亞里士多德提煉和總結概念的方法卻是一流。
柏拉圖長于探求意義與價值,亞里士多德善于分析機制與作用。同時孕育了類型截然相反的哲學家,這就是古希臘哲學的特征。